考场材料作文实练感悟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arelf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改理念的不断深入,考场作文在逐渐推陈出新。以前的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都不同程度地遏制了学生的自由发展。伴随着话题作文的大面积铺开,还是给人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感觉。据有关统计,材料作文在2003年中考作文中已占到了近三分之一。这种形式的变革无疑给考生大胆张扬个性,展示文采提供了广阔的游弋空间。
  显然,出材料作文题的目的是让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可是在考场上,如何写出与众不同的个性化的“哈姆雷特”呢?
  首先,读懂材料,漂挖主旨。
  所谓材料作文,就是命题人提供材料并根据材料提出一定要求的一种限制性作文。这就是要求考生先读懂材料的形式:一种是材料的种类不同,有的是一段故事或引人深思的事例,有的是一段文字优美的提示语;二是材料的数量有多有少,有长有短,有的材料就是试卷中的阅读文章;三是出题的形式不同,有的直接点出材料中引出的话题,有的要求考生围绕材料,自由立意,自主命题。
  总之,掌握了材料作文的基本形式,有利于在审题中更好地阅读材料,分析材料,确定材料题旨。然而在挖掘主旨时要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1、防止重心偏离,旁逸斜出。
  虽然材料给考生提供了自由空间,但决不是让考生放任自流。应抓住材料中有警示作用的语句来立意,就会止旁逸斜出,避重就轻。如2004年河北省中考作文中关于“鹰妈妈残酷地驱赶幼鹰飞翔”的材料,读后我们能辑烈的感受到出题人的目的(1)歌颂严爱才能成材。(2)不经历苦难就无法炼就成功的本领,就无法生存。或者从反面立意“逆爱要不得”如果脱离了这个重心,考生作文自然会跑偏,以至于脱离材料,甚至大大违背出题者的意图,有牵强附会之感。
  2、敢于红杏出墙,人云我异。
  材料作文的寓意是多方面的,当众多考生局限在人云亦云的通俗中;面显得苍白无力时,你的独出心裁的构思就会收到“红杏出墙”的奇效。我看到这样一则材料:一位老画家的孙子在一次美术课上画了一匹长有一双翅膀的绿色飞马,结果遭到了老师和小朋友的取笑。世界上哪有绿色的飞马?孙子把画拿回家给爷爷看,爷爷乐了,问小孙子:“你为什么给马画上翅膀呢?”孙子说:“我想让它飞遍全世界?”“那为什么又把马毛画成绿色的呢?”“因为它是和平的使者。”爷爷高兴地说:“谁说世界上没有绿色的飞马,现在不就有了吗?”爷爷鼓励孙子大胆创新,并把这幅画寄到了世界儿童画展参加比赛。结果这幅画获得了金奖。
  同样,考场作文又何尝不是如此?只有改于出新,才能从济济考生中脱颖而出。
  第二,明确要求,精心拟题。
  大多数材料作文都要求自选角度,自拟题目。选角度,一是题目切入一定要窄小,避免空泛而论;二是题目要求新,要有吸引力;三是题目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样,考生写起作文来更易于写深写透,突出个性。比如,上文中关于“小孙子画绿色飞马”的材料,有个学生的命题是《创新才能赢》。显然,这个命题既大又空,很难把握。相比之下,《我的“零”分作文》这个命题;学生从反面入手,分别从作文的命题、立意、选材、结构等几方面均落于俗套,进行层层剖析。最后写到“我的这次习作虽然老师勉强给了及格分,但缺乏创新精神,所以,我给自己打了零分。”这样的命题,即给读者留下了悬念,又避免题目太大,空发议论,确实收到了画龙点睛的奇效。
  
  第三,屏弃陈俗,写出新意。
  
  写作时材料更要力求出新,努力作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那么,怎样避免千人一面的作文呢?(1)、考生必须多角度观察生活,捕捉事物特性。(2)、要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如一次学生习作:要求以“感激”为话题。大多数学生不外乎写一些别人对自己的帮助,而各学生的文题却是《第一次罚站》。她以二次没完成作业为素材,详细地进行了心理刻画,反思了自己由撒谎到对老师的不满,最后终于醒悟的过程。小作者反其道而行,强调了从那次以后养成了不拖欠作业的好习愤。因而,对老师的“惩罚”深表感激。这样就避免了千人一面,从而张扬了个性。
  另外,在作文的结构上要勇于打破常规,标新立异。比如,有的考生打破了传统的纵式结构,而采用小标题的形式,或是书信体,着实收到奇效。
  
  第四,语言精美,善于修辞。
  
  写作中恰当地运用修辞,会使语言熠熠生辉,如朱自清的《春》里写到“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如果没有这些形象生动的拟人、比喻;和排比,又哪能体会得到春花如此的热闹,色彩如此的逼真,简直是活灵活现。
  除此之外,排比句则可以增强文章的气势。总之,有了这些优美的句子点缀在文章中,又怎能不让读者耳目一新呢?除此之外,考场作文书写要力求美观;感情要真挚,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那么,你的文章定然会锦上添花,大受赏识。
  (河北省涿州市双塔中学 072750)
其他文献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新课标对语文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对语文课程的特点做出了新的规定:“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主要体现在语文能力的培养,体现在重视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思维能力的训练。人文性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的人格、个性、精神世界的关怀,着眼于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审美趣味等。语文教学的目标就是在
期刊
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的不竭动力。如果自主创新能力上不去,一味靠技术引进,就永远难以摆脱落后局面,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是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语文新课标也强调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要建设开发具有活力的语文课堂。而传统的教学观念恰恰压抑了学生创造品质的发展。我们教育者要及时转变观念,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强调学习过程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应以学生的
期刊
语文课既是科学也是艺术,理想的创新形式的语文教学应该飞扬着激情,燃烧着思想,闪烁青春,充盈着情思。其目的是要培养学生敢想、敢为的创新勇气,不怕挫折的创新意志,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深刻的感知能里,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似及创造性的动手实践能力。那么,如何发挥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全面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的创造能力呢?    一、课堂教学横式的建立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    常言说,教有法而无
期刊
语文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形式,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渠道。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是语文教学质量的主要标志,因此,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关系到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人才的培养。但是当前的语文教学现状仍然不能令人满意。著名的特级教师、有“北魏南钱”之称的钱梦龙老师就批评现在的语文教学是“束缚人、折磨人、摧残人”确实是这样,纵观当前语文课堂教学,填鸭式教学方法还普遍存在,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学思想尚难以落实,“
期刊
如同临阵的士兵秣马厉兵一样,初三学生在复习中往往注重知识的积累,惟恐有所疏漏;初三教师往往注重的是知识的系统、梳理,然后灌输,殊不知,提高本领比磨刀霍霍更重要。所以在复习中师生合作,学会探究,共同总结规律,形成理论,进而转化成能力,才能事半功倍,从容应对中考。下面是我在执教冀版语文第二册现代文复习课的课堂设计与反思。  我认为,语言的积累是初中三年一以贯之的任务。大而言之,文学素养的提高,语感的形
期刊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最主要的活动形式之一。高效的课堂提问可以创造和谐安全的学习气氛,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并能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讽。然而在我国当前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提问行为却存在很多不足,如提问方式单一、内容简单、只针对少数学生等,其原因在于教师的教学观念存在误区。澄清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变教师的课堂提问行为有利于教师更为科学有效的运用课堂提问,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那么,
期刊
众所周知,教育的目的旨在促进人的发展,由人的发展推动社会的发展,实现教育、社会、与人的共同发展,因此,我们教师必须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观念,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促进学生发展,培养学生终生发展的能力。反映在课堂教学上,主要是看是否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虽然已被大多数教师认同,但并没有真正落实,目前有不少教师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强化了自己的“主体”
期刊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而探究性阅读能力的培养,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应该大力倡导探究性阅读教学法。在探究性阅读教学过程中我做了如下尝试:    一、自由朗读,自由感知    读了一篇文章之后,首先要求学生谈谈自己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以往,我们在学生朗读或默读前总布置几个问题供学生思考,这种方法固然有它
期刊
在阅读实践中,我们常会遇到要求理解句子含义的题目。所谓理解含义,是指既说出句子的表层意思,又说出句子的深层含义。许多同学遇到这类问题总是不知所措,即便做出来,对自己的答案也缺乏信心。怎样解答就能不背离题意、贴近作者的本意了呢?这里,我以几篇文章为例,列举几种解答方法。    一、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要联系文章的中心内容    例如《胡同文化》最末句“再见吧,胡同。”纵观全文,第一到第四段说北京胡同
期刊
[内容提要]美国心理学家申克提出自主学习有四个层次:观察水平、模仿水平、自我控制水平、自主水平。运用这一理论,我在写作教学中用流行歌曲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取得一些经验,本文对这一实验进行—个总结。  [关键词]流行歌曲 写作 自主性学习  当前有一种说法,很能引起中学师生的共鸣: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这说明作文教学由于应试的压力,已经使写作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