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qwhapp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形式,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渠道。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是语文教学质量的主要标志,因此,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关系到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人才的培养。但是当前的语文教学现状仍然不能令人满意。著名的特级教师、有“北魏南钱”之称的钱梦龙老师就批评现在的语文教学是“束缚人、折磨人、摧残人”确实是这样,纵观当前语文课堂教学,填鸭式教学方法还普遍存在,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学思想尚难以落实,“双基”落实和学法指导有待提高,目标意识和训练意识尤需加强。学生似听非听、似答非答、似练非练的情况普遍存在,教师有目标,但落实不够;有训练,但力度不够;有提问,但设计不够;有导读,但指导不够。课堂上,学生累、教师也累;如果有人听课,那就更累。原因何在?
  笔者通过这几年的语文教学实践,现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提出若干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仍沿袭传统的“教师中心论”,不太注意发挥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观能动性,不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来看,采取填鸭式的“满堂灌”,使得学生只能消极、被动地接受语文知识。
  很多语文教师抱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每天又是翻阅参考书;又是从网上下载资料,认认真真,仔仔细细的备好每一课。到了课堂上总是希望多讲—些内容,于是把自己精心设计的教案在课堂上做一番感情充沛的演说,语文课成了老师的演讲课。开始学生还能勉强听一听,可是后来老师即使讲得唇干舌燥,学生也是天马行空,一言不发,或做其它事,甚至打瞌睡,整个课堂没有一丝的生气和乐趣。教师成了每堂语文课的“导演”同时又兼“主角”,而学生只是充当“配角”,甚至只能充当“观众”或“听众”。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很少。这样的教学到了期终考试成绩自然也是可想而知的了。所以这种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方式必须得到根本性的转变,不然怎么能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呢?
  二、课堂教学急功近利,舍本求末。由于中考、高考的“指挥棒”仍在,“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家长与社会给学校教育施加了很大的压力,以至于不少语文教师把语文课做为应付中考或高考的训练课。考试的内容就是课堂教学内容取舍的唯一依据。要考的内容就大讲特讲,不考的内容就略讲甚至不讲。重书本知识的传授,轻实践能力的培养:重抽象思辩能力的训练,轻形象感悟素质的提高;重学习结果,轻学习过程。重应试,轻应用;重读写,轻听说;重记叙文、议论文,轻说明文、应用文;重间接知识的学习,轻直接经验的获得;重视考试成绩,忽视整体素质发展等,没有完全落实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结果造成了学生语文知识懂与会的分离,学与用的脱节,高分低能,不少学生还失去了对语文学习韵兴趣和主动性,从而不能完成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而“考试指挥捧”成了我与学生河流道上的唯一“航标”。
  三、课堂教学的模式与方法比较呆板,陈旧单调,不够“活”。
  多少年来,不少语文教师上课的教学步骤总是:1、生字生词教学;2、作者简介;3、段落划分、分析、归纳;4,概括中心思想;5、归纳写作特点。语文课堂教学的摹本模式始终是一张老面孔,所有的课文都被强行纳入一整套不容置疑的“规划”中斩。为了说明这些“规则”运用得何其高妙,甚至不惜把文章拆成散装的“零件”,供学生细细把玩。一篇流光溢彩的文章也舍被肢解得惨不忍睹,最终使得学生也能操着这套“规则”去对付天下其他的文章。结果是,学生得到了无用武之地的读写之“技”,丢弃的是影响终身的读写之“道”,得到的是漂亮的皮毛,失去的是质朴的本体。
  四、教学设备简陋,教学手段落后。在我国,很多乡镇中学所采用的教学手段,仍然是传统“一支粉笔走天下”,而一张讲台、一块黑板仍是,目前唯一的教学设备。究其原因:其一是财政困难,无力支付购买现代化教学设备所需的资金,但更主要的是领导和部分教师对现代化教学手段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我所任教的学校就配有录音机、幻灯机、多媒体计算机等一系列现代化教学设备,但这些都有成了摆设,或者只是上级领导检查学校硬件设施的一部分,或者只有偶尔个别老师上优质公开课是才用,大多数老师都习惯于传统的“一本书、一支粉笔”的教学手段。对此我认为这种思想必须得到改变,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和发挥现代教具的作用,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其他文献
古今中外的文章家都讲究锤炼语言并对此都有过明确的说明。高尔基说过:“语言是文学的基本材料,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而语言的艺术就在于言简意赅,言近旨远。也就是要锤炼语言。下面就浅谈一下词语锤炼问题。福楼拜曾对他的学生英泊桑说: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句。真正适用的动词或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个。而其他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惟一的句子、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
期刊
对于《项链》的主旨;有多种看法。有人认为小说是在讽刺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有人认为是在赞美诚实的品质和奋斗精神,有人认为是在歌颂诚挚美好的爱情,……当然,这都有各自的道理。我们也许不能洞悉西方文化的全都背景,或者透彻了解莫泊桑在《项链》中寓寄的全部思想内涵。但是认生是相通的,所谓“东海西海,心里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钱钟书《谈艺录·序》)同时,“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
期刊
《石钟山记》中记述了苏轼父子考察石钟山的情景:  至奠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  月夜绝壁之下,湖水之上,阴森恐怖,使人“心动”“大恐”。读者顿生困惑:苏东坡何以夜入险境?这岂不有悖常情?其实;苏轼父子夜探石钟山,似
期刊
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一中新型的学习方式,它打破了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授课形式,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由自主地学习发展。  自主学习就是教师组织引导下的学生自学。多年来,我们的班级授课制一直是老师主讲,学生被动地听,老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课堂成了老师的一言堂。即使是老师提出一些问题,学生也只能是沿着老师的思路去思考去回答,学生的
期刊
素质教育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心理等各方面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性学科,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语文学科在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其意义就显得尤为深远。我认为,要彻底改变环境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局面,要彻底治疗“教师难教、学生难学、考试难考、成绩难提高”的语文顽疾,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最好的方法就是在
期刊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也是思想性、情感性很强的学科。不论是读写还是听说,都离不开一个“情”字。语文教学的成败,我觉得更取决于一个学生情商的高低。所以为学生搭起情感交流的舞台,才能使他们像新课表所提倡的那样,主动与教材、教师、同学、环境等相关课程要素进行互联互动、共生共创、整合构建,达到语文教学的最终效果。    一、搭起学生与文本情感交流的舞台。    (一)“听”中感梧文本,如教学《春》时,
期刊
我国古典诗歌诰如烟海,抒发思乡之情是其中一个永远的主题。“对写法”是指明明自己思念故乡,却作故乡亲友思千里外人,把深挚的情思抒发得更为婉曲含蓄。这在古典诗歌中也是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  李白《菩萨蛮》一词的主题可理解为游于思乡。“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是眼前景,“螟色人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是触景生情,设想自己家人盼自己归去的情景,那么,这楼头的眺望者是因何而发愁呢?
期刊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新课标对语文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对语文课程的特点做出了新的规定:“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主要体现在语文能力的培养,体现在重视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思维能力的训练。人文性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的人格、个性、精神世界的关怀,着眼于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审美趣味等。语文教学的目标就是在
期刊
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的不竭动力。如果自主创新能力上不去,一味靠技术引进,就永远难以摆脱落后局面,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是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语文新课标也强调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要建设开发具有活力的语文课堂。而传统的教学观念恰恰压抑了学生创造品质的发展。我们教育者要及时转变观念,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强调学习过程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应以学生的
期刊
语文课既是科学也是艺术,理想的创新形式的语文教学应该飞扬着激情,燃烧着思想,闪烁青春,充盈着情思。其目的是要培养学生敢想、敢为的创新勇气,不怕挫折的创新意志,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深刻的感知能里,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似及创造性的动手实践能力。那么,如何发挥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全面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的创造能力呢?    一、课堂教学横式的建立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    常言说,教有法而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