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社会语言学中,“言语社区”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作为一个可观察、可度量的实体,“言语社区”为语言使用及文化背景等相关研究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角度。如何发现和界定一个言语社区是一项社会语言学研究开始前必须解决的问题。新媒体时代,大量为大学生所使用的新语言变体是否使得“言语社区”这一概念发生了变化呢?本项目以微信、微博等新媒体为例,以大学生为调查对象,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分析新语言变体的传播与使用对形成新言语社区的影响,并分析其给大众传播等方面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 语言变体 网络热词 社交媒体
一、新媒体环境下言语社区理论的影响
(一)项目简介
项目基于“言语社区”理论,着重探讨在新媒体环境下新的言语社区建构与固化的发生发展机制的影响。在社会语言学中,“言语社区”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作为一个可观察、可度量的实体,“言语社区”为语言使用及文化背景等相关研究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角度。如何发现和界定一个言语社区是一项社会语言学研究开始前必须解决的问题。新媒体时代,大量为大学生使用的新语言变体是否使得“言语社区”这一概念发生了变化呢?
本项目以微信、微博等新媒体为例,以大学生为调查对象,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分析新语言变体的传播与使用对形成新言语社区的影响,并分析其给大众传播等方面带来的影响。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对于“言语社区”这一定义有着不同的解释。自20世纪60年代起,John Gumperz[1]、 Noam Chomsky[2]及William Labov[3]等美国社会语言学大家均对“言语社区”进行过定义,如Gumperz于1968年提出的:言语社区是一个讲话人的群体,该群体内部的某种同一性构成了与其他群体间的差异,并以此区别于其他类似群体。国内有诸多对“言语社区”的定义,如徐大明[4]认为言语社区理论是关于语言使用者的组织系统的解释;且言语社区具有人口、地域、互动、认同、设施五个要素,言语社区的发现和界定需从这些要素入手。而杨晓黎[5]则进一步提出言语社区需具备的三个基本元素:可以大体圈定的区域,相对稳定而适量的人群,以及由区域群体成员共同认可并使用的、与其他群体或与整个社会语言有所区别的符号体系或曰语言变体;互动和认同存在于一切言语活动之中,设施和言语活动则没有直接联系,不应作为言语社区的构成要素。
对“言语社区”这一概念的探讨还体现在国内外诸多研究中,如Labov在著名的The Social Motivation of a Sound Change一文中对Martha’s Vineyard人群所使用的语言变体进行了研究。Labov认为,随着“summer people”(夏季度假人群)的到来,越来越多的Martha’s Vineyard当地人开始使用不同的语音变体(如centralized diphthongs集中双元音);这类语音变体的使用将当地人与夏季度假人群区分了开来,从而形成了两个不同的言语社区。同时,Labov指出,由于语言变化是与其社会动机(social motivation)紧密相连的,因此,要了解某地语言发展变化,必须了解当地言语社区背后相关的社会文化等因素。
(三)本项目研究背景及意义
当前,国内外对于“言语社区”这一概念的研究已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关于如何发现和界定某个言语社区,已不再局限于个人的语感争辩,而有了更科学的解释方法(如言语社区五要素、三个基本元素等),这为本项目的展开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但是,由于国内外学者对于如何界定言语社区、如何界定言语社区中的“社会标识”(social marker)等因素仍存在一定的分歧,因此本項目旨在研究当前新媒体所展现出来的新文本、新语言变体,从而探讨如何界定言语社区、新媒体的传播是否构建了新的言语社区,并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对“言语社区”这一理论进行有效扩充。
随着新兴社交媒体(如微信、微博)的日渐兴起,这类新媒体已逐渐成为当前中国社会重要的信息咨询来源。但是,在当前国内外研究中,尚未对新媒体(尤其是广为使用的微信、微博)及其形成的新语言符号进行过探讨,也尚未对其是否影响并构建了新的言语社区进行过研究。因此,我们认为,对言语社区的深入探讨,针对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文本的分析研究将是当前社会语言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同时,我们将从对微信、微博这类与大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新媒体的研究出发,考察群体内部的语言使用规范和语言态度,对它们是否构成言语社区进行判断,并探讨构成言语社区的必要因素。我们将分析大量从新媒体中滋生的新语言变体,探讨新媒体语言文本产生背后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其对大众传播、人际交往、文化娱乐等的影响,从而为国家规范媒体工具使用政策、媒体语言运用规范提供政策支持。
(四)文献综述
2014年“我也是醉了”,“no zuo no die”,“我也是蛮拼的”,每天保持“萌萌哒”。2015年,让我们“且行且珍惜”。生活中的激昂悲恸、欢乐烦恼、欣喜愠怒,无不在网友的戏谑和恶搞中悄然展现,这些新鲜热词是否成为你闲谈时信手拈来的调味剂?
微信是一个可以用手机文本和语音信息交流的手机应用,由中国的腾讯公司开发,于2011年首次发布。它是目前中国最大的独立消息应用程序,拥有最多的每月活跃用户。根据全球网路指数(GlobalWebIndex)显示,截至2013年6月,微信成为全球第五大智能手机应用程序,名列谷歌地图服务、脸书、YouTube、谷歌之后。据2016年微信用户数据报告显示(信息搜集截止时间为2016年2月),微信已拥有的月活跃用户为6.5亿人。
随着社交网络的迅猛发展,“微型博客”这一词汇已经被众多网友使用。如今,成百上千的社交媒体进入我们的视野,在世界各地得到广泛应用。新浪微博便是中国版本的微型博客,用户可以使用博客的形式在这一社交软件上推送各类信息。推送内容可随意切换,如短句、图片、音乐或视频链接等。借助新浪微博,用户们可以通过简短的文字,以更简便的方式更新自己的状态。 每种语言都有内含的独特文化特质。本质上,语言由特定的文化与社会所构成。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推动了语言的形成与演变。同时,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反映着某种文化认知和价值取向。
微博与微信深受广大网民的欢迎。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语言趋于多元化,由此形成了不同的言语社区。在每个言语社区中,都生活着具有不同语言使用习惯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
Cheshire, Kerswill, Fox, Torgersen [6]和Vaicekauskiene[7]都认为特定的语域和语言使用规范的构成是言语社区形成的主因。言语社区不是指人们在语言元素使用方面有一定共识,也并不是由人们之间共有的规范所定义的。Cheshire, Kerswill, Fox, Torgersen 认为,在明显的评价行为中,人们可能会遵守这些规范。而Vaicekauskiene则更关注某一言语社区中人们所具有的热爱该言语社区之心,以及当地所使用的地方方言。
Klitmoller, Schneider, Johnson[8]和 McEwan-Fujita[9]的研究一致认为地理因素在言语社区的构成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Klitmoller, Schneider, Johnson通过对比大小城市的方言,得出了上述结论。在他们的这项研究中, 发现比起来自南部大城市(如德国、西班牙)的人们,来自欧洲小城市的“北部”居民所使用的方言更易听懂。McEwan-Fujita则认为河流与边界限制了人口流动。正因为此,一个言语社区在语言层面上而言会分化为三语、双语及单语人口。
与此同时,已有一些研究人员开始研究虚拟世界中形成的言语社区及新显现的社交媒体(如中国的微博、微信)。比如Chua[10]在2009年的研究中,通过研究虚拟社区中集体主义身份认同感这一理论,指出在虚拟社区中适度保留集体感的身份认同是有必要的。而杨晓黎和苗守艳[11]的关注点则更宽泛一些,她们将研究重点聚焦在探讨什么是构成一个言语社区的必要元素。相较杨有局限性的研究结论,苗的研究结论更明确地指出构成一个言语社区的必要元素为人口、地域、设施、自我认同感及互动。
Chen Junhao[12], 姚睿[13]和蔡茂州[14]则重点研究了在新媒体时代下,社交媒体(如微博、微信)是如何运作及发挥作用的。新浪微博基于网络,是一种可用来推广某一产品的新型方式;其可通过传播与交流实现某一机构公关的目标。姚睿则更着重研究新浪微博如何营销产品——只要抓住产品的特征,并利用微博适当宣传,就必然能有一个令人满意的结果。蔡茂州则聚焦于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关系,指出传统媒体往往具有特定的目的,而这种特点在新媒体中往往不明显,但是微信、新浪微博这两个出色的新媒体则具备了该项功能。
姜珍婷、周凯[15]及郭青燕[16]都记录了微博中现代汉语出现的一些新变化。首先,传统博客与微博有一些共同的语言形式。其次,开放的互联网创造了创新性的语言环境。网民创造了风格各异的口语化和个性化的说法。许多新造词语成为社会新潮流,甚至有些过时的词通过改变其原本的意义重新复活。
二、研究方法
(一)项目研究技术路线
1.应用新媒体(如微信微博)等网络传媒工具,对相关的数据、资料、信息进行收集与整合。
2.通过网络调查和问卷调查等形势,对新媒体工具使用人群的语言使用情况进行深入了解,掌握相关主体的第一手资料,从微观视角把握运行的规律,加深对研究课题的了解。
3.运用系統的分析方法,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把握新语言变体的运用所体现的内在规律,探讨其所反映的深层社会要素。
4.撰写研究成果报告和相关论文,以书面形式对研究成果进行展现,扩大研究成果的影响力。
(二)调查对象
共计948名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的2014级新生受邀参与了本次调研。他们来自9个不同的分院,其中51%是男性,49%是女性。24%的学生来自理科,33%来自工科,43%来自文科。我们选择大一学生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截至2014年12月,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达到2.77亿[17],占中国青少年人口总数的79.6%,中国网民总人数的46.28%。可以说大学生是微信、微博这类新媒体的主要对象,新媒体与大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关,新媒体以独特的功能和魅力强烈地吸引着最易接受新生事物的大学生群体,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和交流沟通的主要渠道,极大地改变了大学生原有的交往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及观念模式。作为新媒体时代的主流军,大学生是本次调查的最佳人选。
2.大一同学刚刚踏入大学这个新环境,对一切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热衷于问卷调查这种类型的活动,配合度高。因此,我们将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的大一学生确定为本次调查问卷的发放对象。
(三)数据收集
我们采用对调查对象发放问卷的方式,收集整理新媒体中新的语言变体等相关资料。首先,为了了解流行的网络热词,我们根据新媒体网络热词榜,列出2014年最热门的11个热词,并收录在编写的问卷中,以了解大学生对这些热词的熟悉程度。
问卷(见附件1)共由三部分组成:调查对象基本资料(性别、学科)、6道选择题和2道简答题。其中选择题和简答题包括:热词对大学生语言习惯的影响、在校与离校时使用网络热词的差异、使用网络热词的目的、网络热词广为流传的意义、规范网络热词的措施,以及大学生心目中2014年网络热词TOP3。
我们在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大一学生中以学院为单位发放纸质调查问卷。为了确保资料的普遍性、真实性和客观性,坚持调查对象的性别、学科尽量平衡的原则,并且确定他们事先没有接触过此类话题。因此,我们能够以全方位的调查问卷,充分了解大学生对网络热词的看法及网络热词对大学生的影响。 问卷回收后,我们统计了调查对象的性别、学科及每道选择题的选择情况,并归纳出了简答题出现频率最高的回答。针对问卷反映出的数据,我们将分析其中体现出的新语言变体,探讨该新语言变体产生背后的社会文化背景及其带来的诸多方面的影响,并结合大学生独特的视角,为语言(尤其是网络语言)的使用规范提出一些意见。
(四)假说
在统计出问卷结果前,我们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了两个假说。其一,虽然网民对热词非常熟悉并频繁使用,但是我们预计有很大一部分人没有考虑过是否有必要规范网络热词的使用或如何规范。其二,现下,网络空间作为一个虚拟的世界正逐渐成为人们交流沟通的主要场所,也就是说,地理因素不再是构成一个言语社区的必要因素,尤其是在虚拟世界。
三、成果展示
(一)数据分析
根据每一道问题内容的不同,分析所获取的各项数据。
1.以下哪些热词是你所熟悉的?
2.使用网络热词会影响你的语言习惯(如说话、写作习惯等)吗?
3.在以下哪种情况中,你使用网络热词最频繁?
4.在校与离校环境中,你使用网络热词的差异?
5.你是出于何种目的使用网络热词?
6.网络热词广为流传的意义是什么?
7.你觉得可以采取哪些措施,以规范网络热词的使用?
8.结合第一题,请写出你心目中的2014年网络热词TOP3。
第1、8道题目的答案反映了新生对2014年度热词的了解程度。第2、3、4道题的答案让我们了解到他们是否使用这些热词,使用的频繁程度及在什么情况下使用。第5、6、7道题的答案则反映了他们对这些热词持何种态度。
结合图1至3可见,不论是男生,还是女生,不论就读于什么专业,调查对象都十分熟悉在微博、微信上广为流传的热词。在2014年度的众多热词中,“萌萌哒”拔得头筹,“且行且珍惜”、“只想安静地做个美男子”紧随其后。这些热词均为2014年内新造的词汇,它们的出处各不相同。
有些热词出自普通网民。比如“萌萌哒”[18]最先由一位豆瓣用户在豆瓣上使用,很快它就被人们发现,并广泛使用。而“也是醉了”[19]本是武汉方言,后来它在百度贴吧和微博上出现,被用于表达无奈、郁闷的心情。在这些出自普通网民的热词中,有一部分尤为突出——它们来自网民对在微博上引起热议的事件的调侃。如茶叶蛋和有钱任性。“茶叶蛋”嘲讽了一位台湾教授对中国大陆经济情况的无知。而“有钱任性”则是网民对一宗“你情我愿”的诈骗案的感慨。
如果说以上几个热词来自普通网民,那么“且行且珍惜”和“国民老公”则是名人效应的代表。起先,“且行且珍惜”出现在马伊琍的一条微博中,后被广为引用,并衍生出众多版本。至于“国民老公”,这个词出自微博用户,是万达集团董事长的儿子——王思聪的昵称。除此之外,有些网络热词来源于电视剧。如“只想安静地做个美男子”原出自一部迷你网络热剧——《万万没想到》,结果有些网友发现这句台词非常滑稽,便用它来表示“不想被太多人关注,只想静悄悄地做好自己”,没多久,便有众多网友加入其中。“炸鸡啤酒”来自于一部名为《来自星星的你》的韩剧,该剧的经典桥段,让炸鸡和啤酒成为下雪天的标配。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人民也关注了起源于美国的“冰桶挑战”,而“不作死就不会死”[20]也被收录到美国在线俚语词典——Urban Dictionary,译为“no zuo no die”,其实其英文版本在中国本身就是一个网络热词。
图1 图2
图3
图4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有趣的数据。这个柱状图的横坐标代表的问题是:你心目中的2014年度热词TOP3,与第一个问题稍有不同。图中清楚地显示了结果:“也是醉了”、“有钱任性”、“萌萌哒”以压倒性的优势分别获得第一、第二、第三。这与图3的结果截然不同。提及熟悉的网络热词,“且行且珍惜”和“只想安静地做个美男子”排在了第二、第三位。但明确到心目中的热词前三时,它们分别排在第五和第八。同样的,有些热词在图4中排名很高,在图3中却排名靠后,比如“也是醉了”。另外,仔细比较可以发现图3中各个热词票数是逐渐减少的,但在图4中,除了前三名票数相近外,后面的热词所获的票数落差均较大。这表明了人们熟悉的热词和人们频繁使用的热词是截然不同的。
图4
图5中的数据显示超过半数的参与者表示网络热词的出现改变了他们的语言习惯。除了7%的人不确定他们是否被影响外,有接近30%的人抵制网络热词的入侵。我们认为,这个饼图代表了人们接受网络热词的过程。随着人们与网络互动的加强,随着使用网络的人数逐渐增加,网络热词会影响更多人的语言习惯。就这点而言,極有可能这些网络热词都会融入人们日常生活中,并最终成为日常词汇。
图5
正如图中所见,图6进一步揭示了在何种情况下,新生们使用网络热词最频繁。和所预料的一样,调查结果显示热词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中被最频繁地使用。有285名调查对象表示会在日常口头交流中频繁使用网络热词。而在正式写作中,只有25人表示会频繁使用。所以就目前来看,网络热词还是在网络上出现较多。
图6
图7展示了新生在离校与在校环境中,使用网络热词的差异。这一数据表明地域差异并不会对网络热词的使用造成影响,因为37%和49%的被调查者认为不管是离校还是在校,他们使用的网络热词基本相同或部分相同,仅有14%的受调查者在离校的情况下基本不会使用网络热词。此外,我们将图5、6一起分析,不难发现网络上出现的新词会对人们日常使用词汇产生直接影响。有些人会在微博、微信和日常口头交流中使用热词,有些人会在正式写作中使用,具体情况因人而异。但是图7表明了地点的变化并不一定导致调查对象使用词汇的变化。结合以上结论,地域与网络热词的使用及其言语社区的形成并没有联系,这与上文提到的不一样。在文献综述中,Klitmoller, Schneider, Johnson及McEwan-Fujita 都得出结论:地理因素是言语社区形成的必要因素。苗守燕也提出言语社区的五大要素为人口、地域、设施、认同和互动。 图7
图8列出了人们使用网络热词的不同原因。令人感到意外的是,“跟随潮流,不落伍”获得的票数竟然不是最多的,相反,只有一小部分人选择了它。从统计结果看,近六成调查对象选择了“娱乐精神,自己喜欢,觉得好玩”。有22%的人认为热词弥补了汉语的不足,所以他们使用热词更准确地表达自己。这样的结果表明网民们在使用这些词汇时,确实有自己的考量。
图8
据凤凰网的调查显示,73.1%的网络用语呈现低俗化、娱乐化的特征[21。大学生虽然已经是成年人,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但站在另一个角度上看,大一新生不过是刚刚踏入大学校园的高中毕业生,心理成熟程度及分辨是非的能力不及成年人,他们很容易被不良风气误导,甚至带头传播负面的网络热词。另外,他们还具有青年人的某些特性,如自控能力较差、模仿能力较强等。由于网络用语迎合了一些青少年的求异、从众与娱乐心理,一旦长久接触、使用不良的网络热词,就会使他们成为受网络用语危害最大的群体,不利于他们学习、传承传统语言。
这些不良网络热词给汉语带来了某些负面影响,有些网络热词内容浅薄、粗俗,出现不文明现象,比如“绿茶婊”、“草泥马”、“TMD”等。这些不文明的网络词汇大多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粗话、脏话,有的网络语言反映了时代进步值得肯定,但有的网络语言粗俗猥琐,严重损害了汉语的美感,是时代的退步。
再比如说如图6所示,除了在微信、微博、QQ等网络社交软件外,网络热词也经常被用于书面写作和日常口语交流。网络热词的错误使用会给书面语言和日常交流带来一定的混乱。不规范的网络热词在日常生活中频繁使用,可能会给交流带来误解、阻碍沟通,甚至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更重要的是,网络语言会对汉字系统产生损害。语言作为承载信息、表达思想的工具,其纯洁性是至关重要的,而网络用语滥用谐音、符号、中英文缩写,势必对中国语言文化的纯洁性造成极大污染。新媒体的发展,给不良网络词汇的传播提供了温床,更直接提供了发展的场所。比如学生直接把网络热词运用到写作中,于是一篇篇不明所以、充满错别字和语法错误的文章就诞生了。作为中国语言文化的直接继承人,学生的口头表达、书面写作将粗俗不堪,无法欣赏传统汉语的文字美、语意美和语境美,更不用说传承和发展。当这种最坏的情况出现,我们甚至不敢想象他们将会以何种态度面对宝贵的语言文化。
当然,网络语言并非洪水猛兽,它们的出现并非有百害而无一利,我们不能将它们一棍子打死。如图9所示,网络热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网民生活状态,包括他们闲暇时的调侃和对于时事的看法。不论网络语言是高雅的还是低俗的,它们都反映了社会百态,是我们了解网络文化的窗口。网络新词作为新媒体的产物,具有简洁明快、通俗易懂且形象生动的优点。如果一个网络新词已经得到了社会的认可,而且对社会产生了积极影响,我们就不应该阻止它。一些大众俚语、俗话就有很强的生命力[22]。比如北京亚太经合组织会议期间,习近平主席使用了网络语言“APEC蓝”来谈论环境问题,将政府治理环境问题的决心传递给网友,使这个原本的调侃表达获得了主流认可,强化了网友对公共事务的参与感[23]。
在这个更新换代迅速的信息时代,网络语言要想存活,它自身必须充满活力,而且要受到大多数网民的认可。如果那些充满活力的网络语言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它们就不会污染中国语言文化,相反,还会弥补汉语的不足,对丰富汉语词汇起到积极的作用。
图9
图10告诉我们大部分人都认为有必要采取行动规范网络热词的使用,但是也有一小部分人质疑这是否可行。确实,要规范网络热词的使用是一项棘手的任务,因此正确的途径就显得尤为重要。有些人提议适度的规范就可以起作用,必要的时候可以采取一些强制措施。有些人则认为解决问题需要治本,比如通过提高教育水平,推广积极的宣传。
图10
近几年,汉语正在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不论是范围、速度、程度都是在中国历史上没有出现过的,网络上的热门新词就是引起这重大变化的一大原因。图8、9、10表示,尽管网络新词对汉语言文化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但网民们仍能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冷静判断,选择适当的网络热词。甚至,有人认为是时候采取措施规范热词的使用,并且提出了几项颇有建设性的意见。从以上所有问题的图中结果可以看出,人们对热词总体上还是抱有积极的态度。
(二)讨论
以上数据分析帮我们证实了上文中的两个假设。
其一,虽然网民们对热词熟悉并频繁使用,但是我們预计有很大一部分人没有考虑过是否有必要规范网络热词的使用或如何规范。其二,现下,网络空间作为一个虚拟的世界正逐渐成为人们交流沟通的主要场所,也就是说,地理因素不再是构成一个言语社区的必要因素,尤其是在虚拟世界。
经验证,第一个假说是不正确的。网络新词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冒出,而使用它们的网民群体日益壮大。这一切发生得那么快,以至于给人一种错觉:网民不经筛选地抓到一个词,就用一个词。然而数据分析结果则恰恰相反。根据上文的分析可知,网民会选择使用符合他们意图的热词,大部分人是为了自我娱乐。也就是说,只有当这个热词契合他的需求的时候,才会被采用。另外,网民还会有意识地根据自己设定的标准衡量不同的场合中这个热词是否合适出现。
2014年是中国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的第20个年头,中国已有6.49亿网民,并且教育程度各不相同。与传统媒体时代不同,在新媒体时代,网民可以直接进入网络这个自由空间,大声宣告发言权。不可避免的,某些网络语言开始变得粗鄙。刚开始,这种现象只局限于网络世界,但是随着人们在虚拟和真实世界中不断切换,这一现象势不可挡地影响了现实生活。一些造词格调不高、品味低下。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副司长田立新表示,由于网络“虚拟社区”和自媒体“缺少人把关”的特性,聚集了社会戾气,网络低俗语言已到了非治理不可的程度。 诚然,网络语言的简洁与活力赋予人们更大的表达自由,在一定程度上能弥补汉语的不足,但如果不对网络热词的使用加以规范,任由粗俗语言发展传播,我们就终将付出语言粗鄙化和伤害社会文化的代价。因此,我们认为是时候采取行动规范网络热词的使用。这正是部分网民所期许的,但要谨记互联网是普通民众发声,并将自己与这个社会接轨的重要场所。考虑到这个情况,规范的度就显得尤为重要,不能太松,也切勿太严,适中即可。
四、建议与总结
(一)建议
结合问卷调查获取的各项数据及相关信息反馈,我们提出了以下建议:
1.不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应该肩负起遵守文明规范道德的责任。在促进网络语言传播发展的同时,媒体从业者们应该遵守文明道德规范,提高分辨力,肩负起严格区分、审慎选择的责任。
2.加强正面宣传以推广合适的网络热词。媒体应当积极推荐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主流价值、反映时代特征、符合语言规范的网络热词,从而引导公众自觉维护良好的舆论氛围,推动全社会共建、共享网络文明。
3.将合适的词语纳入词典中以推广该词。作为我国语言规范标杆的《现代汉语词典》,历次改版都吸纳了一些网络热词。2012年的第6版即收录了“雷人”、“山寨”、“草根”、“粉丝”、“闪婚”等网络热词,但同时拒绝了“剩男”、“剩女”等具有歧义或歧视色彩的词语。
4.建立相关部门制定相关制度。英国早在1996年就提出要对互联网内容进行管理,意大利、法国、西班牙等都有负责维护本国语言规范的机构。这些部门或机构在努力保留有价值的创新词汇的同时,提供规范语言的标准,以保证本国语言与时俱进、健康发展。
5.政府应当提高全民教育水平,民众应当提高自身素质。比如提高对信息的理解能力、选择能力、质疑能力;提高对自己的言行将造成的后果的预知能力,并对自己的言论负责;提升在网络社会中的法律修养、道德修养、文化修养等。
6.学校要把好语言关。学校教育既需要与时俱进接受新理念新事物,更需要有把关的意识和能力,一些不文雅的内容、对一些网络低俗语言的使用应该做到有所拒有所封,而不能任其扩散。
7.自觉规范使用网络热词。除了以上几点外部干扰外,网民们首先要自己管理好自己,在网络空间里可以适度开玩笑、发泄情绪,但是在语言应用上尽可能文明。这样的语言应用既可以給自己的网络生活带来一丝清凉和美好,更有助于创造更加健康的网络空间。
出新少不了规范,制定相应的语言文字保护条例和选取正能量的网络热词收录词典,都是我们规范网络热词使用的途径。值得注意的是,规范网络语言要有耐心,不能违背语言发展规律和网络时代的发展趋势。只有科学、耐心地对待网络语言,才能有效地促进网络语言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第二个假说则是正确的。现下,网络空间作为一个虚拟的世界正逐渐成为人们交流沟通的主要场所,也就是说,地理因素不再是构成一个言语社区的必要因素,尤其是在虚拟世界。在以往研究中,研究者发现有地理环境引起的口音差异使得拥有不同口音的人们无法沟通并形成一个言语社区。所以他们认为引起口音不同的地理因素是构成言语社区的一大要素。
徐大明在1997年便已提出形成言语社区需要满足五大元素,包括人口、地域、认同、互动和设施。而杨晓黎则称言语社区需具备的三个基本元素:可以大体圈定的区域,相对稳定而适量的人群,以及由区域群体成员共同认可并使用的、与其他群体或与整个社会语言有所区别的符号体系或曰语言变体。之后苗守艳在2014年补充了杨晓黎的结论,称言语社区包括五个因素:人口、地域、设施、认同和互动。
过去研究得出的结论中均将“地域”列为构建言语社区必不可少的元素,与我们本次研究所得结果不同。自新媒体第一次出现,世界每一秒都在变化。言语社区的概念也是一样。随着新媒体的兴起,微博、微信已然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占有一席之位,尤其对青少年来说。一方面,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打破了地理环境的限制,可以无视千里的距离,轻易地与远方的人们取得联系。另一方面,网民们的沟通都是通过文字完成的,所以由地理环境引起的不同口音不再是沟通的障碍。凭借新媒体的优势,在虚拟世界中,“地域”不再是一个言语社区必不可少的因素。也就是说,构建言语社区的必要因素不再包括“地域”。
(二)总结
在新媒体时代,每年都有大量网络热词涌现。经过一番权衡,我们决定将研究锁定当下热点——网络热词,同时将大学新生作为本次调查研究的主体。一方面,我们调查了热词的现状和大学新生对待它的态度。根据了解到的情况,我们提出了几条合理的建议规范热词的使用,以此构建一个健康的网络空间。另一方面,在新媒体时代这个大背景下,我们探讨了有益于构建言语社区的必要因素。
21世纪是信息时代,在这个时代,以网络、通信工具为媒介的新媒体应运而生,给世界带来了引人注目的变化。新媒体不仅使信息传播在媒介形态上发生了巨大变化,还大大加强了民众的话语权。不同于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新媒体更侧重于信息交换。比如在微博、博客,人们可以自由地传递信息、表达观点,对社会热点事件做出及时的反馈。
然而,作为新兴事物,新媒体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其形式存在弊端,容易被误用甚至滥用。比如在为民众打造自由交流平台的同时,新媒体也不可避免地为不良网络用语的滋生提供了温床。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快速、准确地击破新媒体的弊端。
1.加强自身道德建设。大学生应该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努力形成完善的网络道德人格,在网络生活中能有效地约束自己,杜绝不文明的网络用语。
2.依法行使监督权。大学生在约束自身的同时应加强对网络热词不规范使用情况的监督与举报,切实行使法律赋予我们的权利,并积极履行当代大学生应尽之义务,为建设绿色、安全、和谐、文明用语的网络环境贡献力量。 相信只要经过坚持不懈的改进,新媒体就能永葆活力,在未来的竞争中引领潮流,迎接光明的未来。
参考文献:
[1]Gumperz J. The Speech Community [J]. in Duranti, Alessandro (ed.) Linguistic Anthropology: A reader. 1968,1:66-73.
[2]Chomsky N. Aspects of the Theory of Syntax [M]. Cambridge: The MIT Press.1965.
[3]Labov William. The social motivation of a sound change [J]. Word,1963,19(3).
[4]徐大明.言语社区理论[J].中国社会语言学,2004(1).
[5]杨晓黎.关于“言语社区”构成基本要素的思考[J].学术界,2006(5).
[6]Cheshire J, Kerswill P, Fox S, Torgersen E. Contact, the feature pool and the speech community: The emergence of Multicultural London English [J]. Journal of Sociolinguistics. 2011,15(2):151-196.
[7]Vaicekauskiene L. Language Standards in a Postmodern Speech Community: Cosmetic Touch-ups and Ongoing Changes [J]. Lithuanian Quarterly, Journal of Arts and Sciences. 2012,58(2).
[8]Klitmoller A, Schneider S, Johnson K. Common Language Differences in Global Virtual: the Role of Media and Social Categorization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Annual Meeting Proceedings. 2013:754-759.
[9]McEwan F E. Small Languages and Small Language Communities, 76[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Sociology of Language,2014(215):209-224.
[10]Chua, C E H. Why Do Virtual Communities Regulate Speech [J]. Communication Monographs. 2009,76(2): 234-261.
[11]苗守艳.言语社区五要素存在价值的思考[J].河北电视廣播大学学报,2014(1).
[12]Chen, J H. MicroBlog - New Media for Public Relations in the E-Era [J]. Department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Henan Institue of Engineering,2010(7):186-189.
[13]姚睿.新媒体语境下的电影营销——论微博与电影营销的互动实践[J].当代电影,2011(6):134-137.
[14]蔡茂州.刍议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及其发展趋势[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2,25(4).
[15] 姜珍婷,周凯. 从微博看现代汉语新变化 [J].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0 (4):54-60.
[16]郭青燕.微博中的新语言现象探讨[J].新闻世界,2013(12):84-85.
[17]CNNIC. Report on Study of 2014 Chinese Teenagers’ Online behavior.2014.
[18]meng meng da. (n.d). In Baidu baike. Retrieved from http://baike.baidu.com/item/萌萌哒/14439470.
[19]ye shi zui le. (n.d). In Baidu baike. Retrieved from http://baike.baidu.com/item/我也是醉了/15821679.
[20]bu zuo si jiu bu hui si. (n.d). In Baidu baike. Retrieved from http://baike.baidu.com/item/不作死就不会死/12423625.
[21]网络反腐娱乐化、低俗化现象严重[N].深圳晚报,2013-03-04.
[22]real洋气的中英夹杂进化史[N].南都娱乐周刊,2015-10-20.
[23]尹晓宇,帕哈尔丁·斯坎旦尔,孙天娇.网络语言也要讲规矩[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5-02-02.
附 录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2014网络热词大调查
性别 □男 □女
学科 □理科 □工科 □文科
“2014年转眼已经过去,时间匆匆,我也是醉了。上半年no zuo no die,下半年还是蛮拼的……每天保持萌萌哒,或许会遇到有缘人说:‘你是我的小苹果,你的未来我承包了’。所以在新到来的2015年里,且行且珍惜!”生活中的激昂悲恸、欢乐烦恼、欣喜愠怒,无不在网友的戏谑和恶搞中悄然展现,这些新鲜热词是否也成为你闲谈时信手拈来的调味剂?别任性了,快来填问卷啦!
1.以下哪些热词是你所熟悉的?
□萌萌哒 □且行且珍惜 □也是醉了
□APEC Blue □冰桶挑战 □有钱任性
□茶叶蛋 □不作死就不会死
□只想安静地做个美男子 □啤酒炸鸡
□国民老公 其他?摇 ?摇
2.使用网络热词会影响你的语言习惯(如说话、写作习惯等)吗?
A.会 B.不会 C.不清楚
3.在以下哪种情况中,你使用网络热词最频繁?
A.微信、微博、QQ等网络社交软件
B.日常口语交流
C.书面写作
4.在校与离校环境中,你使用网络热词的差异?
A.基本相同 B.部分相同 C.基本不同
5.你是出于何种目的使用网络热词?
□跟随潮流,不落伍
□娱乐精神,自己喜欢,觉得好玩
□它们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弥补汉语的不足
6.网络热词广为流传的意义?
□反映了网民生活状态 □反映了社会百态
□是网民闲暇时的调侃
□反映了网民对于时事的看法
□是了解网络文化的窗口
□是语言文字在信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
其他?摇 ?摇
7.你觉得可以采取哪些措施,以规范网络热词的使用?
8.结合第一题,请写出你心目中的2014年网络热词TOP3。
关键词: 语言变体 网络热词 社交媒体
一、新媒体环境下言语社区理论的影响
(一)项目简介
项目基于“言语社区”理论,着重探讨在新媒体环境下新的言语社区建构与固化的发生发展机制的影响。在社会语言学中,“言语社区”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作为一个可观察、可度量的实体,“言语社区”为语言使用及文化背景等相关研究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角度。如何发现和界定一个言语社区是一项社会语言学研究开始前必须解决的问题。新媒体时代,大量为大学生使用的新语言变体是否使得“言语社区”这一概念发生了变化呢?
本项目以微信、微博等新媒体为例,以大学生为调查对象,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分析新语言变体的传播与使用对形成新言语社区的影响,并分析其给大众传播等方面带来的影响。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对于“言语社区”这一定义有着不同的解释。自20世纪60年代起,John Gumperz[1]、 Noam Chomsky[2]及William Labov[3]等美国社会语言学大家均对“言语社区”进行过定义,如Gumperz于1968年提出的:言语社区是一个讲话人的群体,该群体内部的某种同一性构成了与其他群体间的差异,并以此区别于其他类似群体。国内有诸多对“言语社区”的定义,如徐大明[4]认为言语社区理论是关于语言使用者的组织系统的解释;且言语社区具有人口、地域、互动、认同、设施五个要素,言语社区的发现和界定需从这些要素入手。而杨晓黎[5]则进一步提出言语社区需具备的三个基本元素:可以大体圈定的区域,相对稳定而适量的人群,以及由区域群体成员共同认可并使用的、与其他群体或与整个社会语言有所区别的符号体系或曰语言变体;互动和认同存在于一切言语活动之中,设施和言语活动则没有直接联系,不应作为言语社区的构成要素。
对“言语社区”这一概念的探讨还体现在国内外诸多研究中,如Labov在著名的The Social Motivation of a Sound Change一文中对Martha’s Vineyard人群所使用的语言变体进行了研究。Labov认为,随着“summer people”(夏季度假人群)的到来,越来越多的Martha’s Vineyard当地人开始使用不同的语音变体(如centralized diphthongs集中双元音);这类语音变体的使用将当地人与夏季度假人群区分了开来,从而形成了两个不同的言语社区。同时,Labov指出,由于语言变化是与其社会动机(social motivation)紧密相连的,因此,要了解某地语言发展变化,必须了解当地言语社区背后相关的社会文化等因素。
(三)本项目研究背景及意义
当前,国内外对于“言语社区”这一概念的研究已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关于如何发现和界定某个言语社区,已不再局限于个人的语感争辩,而有了更科学的解释方法(如言语社区五要素、三个基本元素等),这为本项目的展开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但是,由于国内外学者对于如何界定言语社区、如何界定言语社区中的“社会标识”(social marker)等因素仍存在一定的分歧,因此本項目旨在研究当前新媒体所展现出来的新文本、新语言变体,从而探讨如何界定言语社区、新媒体的传播是否构建了新的言语社区,并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对“言语社区”这一理论进行有效扩充。
随着新兴社交媒体(如微信、微博)的日渐兴起,这类新媒体已逐渐成为当前中国社会重要的信息咨询来源。但是,在当前国内外研究中,尚未对新媒体(尤其是广为使用的微信、微博)及其形成的新语言符号进行过探讨,也尚未对其是否影响并构建了新的言语社区进行过研究。因此,我们认为,对言语社区的深入探讨,针对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文本的分析研究将是当前社会语言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同时,我们将从对微信、微博这类与大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新媒体的研究出发,考察群体内部的语言使用规范和语言态度,对它们是否构成言语社区进行判断,并探讨构成言语社区的必要因素。我们将分析大量从新媒体中滋生的新语言变体,探讨新媒体语言文本产生背后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其对大众传播、人际交往、文化娱乐等的影响,从而为国家规范媒体工具使用政策、媒体语言运用规范提供政策支持。
(四)文献综述
2014年“我也是醉了”,“no zuo no die”,“我也是蛮拼的”,每天保持“萌萌哒”。2015年,让我们“且行且珍惜”。生活中的激昂悲恸、欢乐烦恼、欣喜愠怒,无不在网友的戏谑和恶搞中悄然展现,这些新鲜热词是否成为你闲谈时信手拈来的调味剂?
微信是一个可以用手机文本和语音信息交流的手机应用,由中国的腾讯公司开发,于2011年首次发布。它是目前中国最大的独立消息应用程序,拥有最多的每月活跃用户。根据全球网路指数(GlobalWebIndex)显示,截至2013年6月,微信成为全球第五大智能手机应用程序,名列谷歌地图服务、脸书、YouTube、谷歌之后。据2016年微信用户数据报告显示(信息搜集截止时间为2016年2月),微信已拥有的月活跃用户为6.5亿人。
随着社交网络的迅猛发展,“微型博客”这一词汇已经被众多网友使用。如今,成百上千的社交媒体进入我们的视野,在世界各地得到广泛应用。新浪微博便是中国版本的微型博客,用户可以使用博客的形式在这一社交软件上推送各类信息。推送内容可随意切换,如短句、图片、音乐或视频链接等。借助新浪微博,用户们可以通过简短的文字,以更简便的方式更新自己的状态。 每种语言都有内含的独特文化特质。本质上,语言由特定的文化与社会所构成。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推动了语言的形成与演变。同时,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反映着某种文化认知和价值取向。
微博与微信深受广大网民的欢迎。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语言趋于多元化,由此形成了不同的言语社区。在每个言语社区中,都生活着具有不同语言使用习惯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
Cheshire, Kerswill, Fox, Torgersen [6]和Vaicekauskiene[7]都认为特定的语域和语言使用规范的构成是言语社区形成的主因。言语社区不是指人们在语言元素使用方面有一定共识,也并不是由人们之间共有的规范所定义的。Cheshire, Kerswill, Fox, Torgersen 认为,在明显的评价行为中,人们可能会遵守这些规范。而Vaicekauskiene则更关注某一言语社区中人们所具有的热爱该言语社区之心,以及当地所使用的地方方言。
Klitmoller, Schneider, Johnson[8]和 McEwan-Fujita[9]的研究一致认为地理因素在言语社区的构成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Klitmoller, Schneider, Johnson通过对比大小城市的方言,得出了上述结论。在他们的这项研究中, 发现比起来自南部大城市(如德国、西班牙)的人们,来自欧洲小城市的“北部”居民所使用的方言更易听懂。McEwan-Fujita则认为河流与边界限制了人口流动。正因为此,一个言语社区在语言层面上而言会分化为三语、双语及单语人口。
与此同时,已有一些研究人员开始研究虚拟世界中形成的言语社区及新显现的社交媒体(如中国的微博、微信)。比如Chua[10]在2009年的研究中,通过研究虚拟社区中集体主义身份认同感这一理论,指出在虚拟社区中适度保留集体感的身份认同是有必要的。而杨晓黎和苗守艳[11]的关注点则更宽泛一些,她们将研究重点聚焦在探讨什么是构成一个言语社区的必要元素。相较杨有局限性的研究结论,苗的研究结论更明确地指出构成一个言语社区的必要元素为人口、地域、设施、自我认同感及互动。
Chen Junhao[12], 姚睿[13]和蔡茂州[14]则重点研究了在新媒体时代下,社交媒体(如微博、微信)是如何运作及发挥作用的。新浪微博基于网络,是一种可用来推广某一产品的新型方式;其可通过传播与交流实现某一机构公关的目标。姚睿则更着重研究新浪微博如何营销产品——只要抓住产品的特征,并利用微博适当宣传,就必然能有一个令人满意的结果。蔡茂州则聚焦于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关系,指出传统媒体往往具有特定的目的,而这种特点在新媒体中往往不明显,但是微信、新浪微博这两个出色的新媒体则具备了该项功能。
姜珍婷、周凯[15]及郭青燕[16]都记录了微博中现代汉语出现的一些新变化。首先,传统博客与微博有一些共同的语言形式。其次,开放的互联网创造了创新性的语言环境。网民创造了风格各异的口语化和个性化的说法。许多新造词语成为社会新潮流,甚至有些过时的词通过改变其原本的意义重新复活。
二、研究方法
(一)项目研究技术路线
1.应用新媒体(如微信微博)等网络传媒工具,对相关的数据、资料、信息进行收集与整合。
2.通过网络调查和问卷调查等形势,对新媒体工具使用人群的语言使用情况进行深入了解,掌握相关主体的第一手资料,从微观视角把握运行的规律,加深对研究课题的了解。
3.运用系統的分析方法,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把握新语言变体的运用所体现的内在规律,探讨其所反映的深层社会要素。
4.撰写研究成果报告和相关论文,以书面形式对研究成果进行展现,扩大研究成果的影响力。
(二)调查对象
共计948名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的2014级新生受邀参与了本次调研。他们来自9个不同的分院,其中51%是男性,49%是女性。24%的学生来自理科,33%来自工科,43%来自文科。我们选择大一学生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截至2014年12月,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达到2.77亿[17],占中国青少年人口总数的79.6%,中国网民总人数的46.28%。可以说大学生是微信、微博这类新媒体的主要对象,新媒体与大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关,新媒体以独特的功能和魅力强烈地吸引着最易接受新生事物的大学生群体,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和交流沟通的主要渠道,极大地改变了大学生原有的交往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及观念模式。作为新媒体时代的主流军,大学生是本次调查的最佳人选。
2.大一同学刚刚踏入大学这个新环境,对一切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热衷于问卷调查这种类型的活动,配合度高。因此,我们将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的大一学生确定为本次调查问卷的发放对象。
(三)数据收集
我们采用对调查对象发放问卷的方式,收集整理新媒体中新的语言变体等相关资料。首先,为了了解流行的网络热词,我们根据新媒体网络热词榜,列出2014年最热门的11个热词,并收录在编写的问卷中,以了解大学生对这些热词的熟悉程度。
问卷(见附件1)共由三部分组成:调查对象基本资料(性别、学科)、6道选择题和2道简答题。其中选择题和简答题包括:热词对大学生语言习惯的影响、在校与离校时使用网络热词的差异、使用网络热词的目的、网络热词广为流传的意义、规范网络热词的措施,以及大学生心目中2014年网络热词TOP3。
我们在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大一学生中以学院为单位发放纸质调查问卷。为了确保资料的普遍性、真实性和客观性,坚持调查对象的性别、学科尽量平衡的原则,并且确定他们事先没有接触过此类话题。因此,我们能够以全方位的调查问卷,充分了解大学生对网络热词的看法及网络热词对大学生的影响。 问卷回收后,我们统计了调查对象的性别、学科及每道选择题的选择情况,并归纳出了简答题出现频率最高的回答。针对问卷反映出的数据,我们将分析其中体现出的新语言变体,探讨该新语言变体产生背后的社会文化背景及其带来的诸多方面的影响,并结合大学生独特的视角,为语言(尤其是网络语言)的使用规范提出一些意见。
(四)假说
在统计出问卷结果前,我们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了两个假说。其一,虽然网民对热词非常熟悉并频繁使用,但是我们预计有很大一部分人没有考虑过是否有必要规范网络热词的使用或如何规范。其二,现下,网络空间作为一个虚拟的世界正逐渐成为人们交流沟通的主要场所,也就是说,地理因素不再是构成一个言语社区的必要因素,尤其是在虚拟世界。
三、成果展示
(一)数据分析
根据每一道问题内容的不同,分析所获取的各项数据。
1.以下哪些热词是你所熟悉的?
2.使用网络热词会影响你的语言习惯(如说话、写作习惯等)吗?
3.在以下哪种情况中,你使用网络热词最频繁?
4.在校与离校环境中,你使用网络热词的差异?
5.你是出于何种目的使用网络热词?
6.网络热词广为流传的意义是什么?
7.你觉得可以采取哪些措施,以规范网络热词的使用?
8.结合第一题,请写出你心目中的2014年网络热词TOP3。
第1、8道题目的答案反映了新生对2014年度热词的了解程度。第2、3、4道题的答案让我们了解到他们是否使用这些热词,使用的频繁程度及在什么情况下使用。第5、6、7道题的答案则反映了他们对这些热词持何种态度。
结合图1至3可见,不论是男生,还是女生,不论就读于什么专业,调查对象都十分熟悉在微博、微信上广为流传的热词。在2014年度的众多热词中,“萌萌哒”拔得头筹,“且行且珍惜”、“只想安静地做个美男子”紧随其后。这些热词均为2014年内新造的词汇,它们的出处各不相同。
有些热词出自普通网民。比如“萌萌哒”[18]最先由一位豆瓣用户在豆瓣上使用,很快它就被人们发现,并广泛使用。而“也是醉了”[19]本是武汉方言,后来它在百度贴吧和微博上出现,被用于表达无奈、郁闷的心情。在这些出自普通网民的热词中,有一部分尤为突出——它们来自网民对在微博上引起热议的事件的调侃。如茶叶蛋和有钱任性。“茶叶蛋”嘲讽了一位台湾教授对中国大陆经济情况的无知。而“有钱任性”则是网民对一宗“你情我愿”的诈骗案的感慨。
如果说以上几个热词来自普通网民,那么“且行且珍惜”和“国民老公”则是名人效应的代表。起先,“且行且珍惜”出现在马伊琍的一条微博中,后被广为引用,并衍生出众多版本。至于“国民老公”,这个词出自微博用户,是万达集团董事长的儿子——王思聪的昵称。除此之外,有些网络热词来源于电视剧。如“只想安静地做个美男子”原出自一部迷你网络热剧——《万万没想到》,结果有些网友发现这句台词非常滑稽,便用它来表示“不想被太多人关注,只想静悄悄地做好自己”,没多久,便有众多网友加入其中。“炸鸡啤酒”来自于一部名为《来自星星的你》的韩剧,该剧的经典桥段,让炸鸡和啤酒成为下雪天的标配。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人民也关注了起源于美国的“冰桶挑战”,而“不作死就不会死”[20]也被收录到美国在线俚语词典——Urban Dictionary,译为“no zuo no die”,其实其英文版本在中国本身就是一个网络热词。
图1 图2
图3
图4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有趣的数据。这个柱状图的横坐标代表的问题是:你心目中的2014年度热词TOP3,与第一个问题稍有不同。图中清楚地显示了结果:“也是醉了”、“有钱任性”、“萌萌哒”以压倒性的优势分别获得第一、第二、第三。这与图3的结果截然不同。提及熟悉的网络热词,“且行且珍惜”和“只想安静地做个美男子”排在了第二、第三位。但明确到心目中的热词前三时,它们分别排在第五和第八。同样的,有些热词在图4中排名很高,在图3中却排名靠后,比如“也是醉了”。另外,仔细比较可以发现图3中各个热词票数是逐渐减少的,但在图4中,除了前三名票数相近外,后面的热词所获的票数落差均较大。这表明了人们熟悉的热词和人们频繁使用的热词是截然不同的。
图4
图5中的数据显示超过半数的参与者表示网络热词的出现改变了他们的语言习惯。除了7%的人不确定他们是否被影响外,有接近30%的人抵制网络热词的入侵。我们认为,这个饼图代表了人们接受网络热词的过程。随着人们与网络互动的加强,随着使用网络的人数逐渐增加,网络热词会影响更多人的语言习惯。就这点而言,極有可能这些网络热词都会融入人们日常生活中,并最终成为日常词汇。
图5
正如图中所见,图6进一步揭示了在何种情况下,新生们使用网络热词最频繁。和所预料的一样,调查结果显示热词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中被最频繁地使用。有285名调查对象表示会在日常口头交流中频繁使用网络热词。而在正式写作中,只有25人表示会频繁使用。所以就目前来看,网络热词还是在网络上出现较多。
图6
图7展示了新生在离校与在校环境中,使用网络热词的差异。这一数据表明地域差异并不会对网络热词的使用造成影响,因为37%和49%的被调查者认为不管是离校还是在校,他们使用的网络热词基本相同或部分相同,仅有14%的受调查者在离校的情况下基本不会使用网络热词。此外,我们将图5、6一起分析,不难发现网络上出现的新词会对人们日常使用词汇产生直接影响。有些人会在微博、微信和日常口头交流中使用热词,有些人会在正式写作中使用,具体情况因人而异。但是图7表明了地点的变化并不一定导致调查对象使用词汇的变化。结合以上结论,地域与网络热词的使用及其言语社区的形成并没有联系,这与上文提到的不一样。在文献综述中,Klitmoller, Schneider, Johnson及McEwan-Fujita 都得出结论:地理因素是言语社区形成的必要因素。苗守燕也提出言语社区的五大要素为人口、地域、设施、认同和互动。 图7
图8列出了人们使用网络热词的不同原因。令人感到意外的是,“跟随潮流,不落伍”获得的票数竟然不是最多的,相反,只有一小部分人选择了它。从统计结果看,近六成调查对象选择了“娱乐精神,自己喜欢,觉得好玩”。有22%的人认为热词弥补了汉语的不足,所以他们使用热词更准确地表达自己。这样的结果表明网民们在使用这些词汇时,确实有自己的考量。
图8
据凤凰网的调查显示,73.1%的网络用语呈现低俗化、娱乐化的特征[21。大学生虽然已经是成年人,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但站在另一个角度上看,大一新生不过是刚刚踏入大学校园的高中毕业生,心理成熟程度及分辨是非的能力不及成年人,他们很容易被不良风气误导,甚至带头传播负面的网络热词。另外,他们还具有青年人的某些特性,如自控能力较差、模仿能力较强等。由于网络用语迎合了一些青少年的求异、从众与娱乐心理,一旦长久接触、使用不良的网络热词,就会使他们成为受网络用语危害最大的群体,不利于他们学习、传承传统语言。
这些不良网络热词给汉语带来了某些负面影响,有些网络热词内容浅薄、粗俗,出现不文明现象,比如“绿茶婊”、“草泥马”、“TMD”等。这些不文明的网络词汇大多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粗话、脏话,有的网络语言反映了时代进步值得肯定,但有的网络语言粗俗猥琐,严重损害了汉语的美感,是时代的退步。
再比如说如图6所示,除了在微信、微博、QQ等网络社交软件外,网络热词也经常被用于书面写作和日常口语交流。网络热词的错误使用会给书面语言和日常交流带来一定的混乱。不规范的网络热词在日常生活中频繁使用,可能会给交流带来误解、阻碍沟通,甚至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更重要的是,网络语言会对汉字系统产生损害。语言作为承载信息、表达思想的工具,其纯洁性是至关重要的,而网络用语滥用谐音、符号、中英文缩写,势必对中国语言文化的纯洁性造成极大污染。新媒体的发展,给不良网络词汇的传播提供了温床,更直接提供了发展的场所。比如学生直接把网络热词运用到写作中,于是一篇篇不明所以、充满错别字和语法错误的文章就诞生了。作为中国语言文化的直接继承人,学生的口头表达、书面写作将粗俗不堪,无法欣赏传统汉语的文字美、语意美和语境美,更不用说传承和发展。当这种最坏的情况出现,我们甚至不敢想象他们将会以何种态度面对宝贵的语言文化。
当然,网络语言并非洪水猛兽,它们的出现并非有百害而无一利,我们不能将它们一棍子打死。如图9所示,网络热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网民生活状态,包括他们闲暇时的调侃和对于时事的看法。不论网络语言是高雅的还是低俗的,它们都反映了社会百态,是我们了解网络文化的窗口。网络新词作为新媒体的产物,具有简洁明快、通俗易懂且形象生动的优点。如果一个网络新词已经得到了社会的认可,而且对社会产生了积极影响,我们就不应该阻止它。一些大众俚语、俗话就有很强的生命力[22]。比如北京亚太经合组织会议期间,习近平主席使用了网络语言“APEC蓝”来谈论环境问题,将政府治理环境问题的决心传递给网友,使这个原本的调侃表达获得了主流认可,强化了网友对公共事务的参与感[23]。
在这个更新换代迅速的信息时代,网络语言要想存活,它自身必须充满活力,而且要受到大多数网民的认可。如果那些充满活力的网络语言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它们就不会污染中国语言文化,相反,还会弥补汉语的不足,对丰富汉语词汇起到积极的作用。
图9
图10告诉我们大部分人都认为有必要采取行动规范网络热词的使用,但是也有一小部分人质疑这是否可行。确实,要规范网络热词的使用是一项棘手的任务,因此正确的途径就显得尤为重要。有些人提议适度的规范就可以起作用,必要的时候可以采取一些强制措施。有些人则认为解决问题需要治本,比如通过提高教育水平,推广积极的宣传。
图10
近几年,汉语正在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不论是范围、速度、程度都是在中国历史上没有出现过的,网络上的热门新词就是引起这重大变化的一大原因。图8、9、10表示,尽管网络新词对汉语言文化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但网民们仍能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冷静判断,选择适当的网络热词。甚至,有人认为是时候采取措施规范热词的使用,并且提出了几项颇有建设性的意见。从以上所有问题的图中结果可以看出,人们对热词总体上还是抱有积极的态度。
(二)讨论
以上数据分析帮我们证实了上文中的两个假设。
其一,虽然网民们对热词熟悉并频繁使用,但是我們预计有很大一部分人没有考虑过是否有必要规范网络热词的使用或如何规范。其二,现下,网络空间作为一个虚拟的世界正逐渐成为人们交流沟通的主要场所,也就是说,地理因素不再是构成一个言语社区的必要因素,尤其是在虚拟世界。
经验证,第一个假说是不正确的。网络新词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冒出,而使用它们的网民群体日益壮大。这一切发生得那么快,以至于给人一种错觉:网民不经筛选地抓到一个词,就用一个词。然而数据分析结果则恰恰相反。根据上文的分析可知,网民会选择使用符合他们意图的热词,大部分人是为了自我娱乐。也就是说,只有当这个热词契合他的需求的时候,才会被采用。另外,网民还会有意识地根据自己设定的标准衡量不同的场合中这个热词是否合适出现。
2014年是中国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的第20个年头,中国已有6.49亿网民,并且教育程度各不相同。与传统媒体时代不同,在新媒体时代,网民可以直接进入网络这个自由空间,大声宣告发言权。不可避免的,某些网络语言开始变得粗鄙。刚开始,这种现象只局限于网络世界,但是随着人们在虚拟和真实世界中不断切换,这一现象势不可挡地影响了现实生活。一些造词格调不高、品味低下。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副司长田立新表示,由于网络“虚拟社区”和自媒体“缺少人把关”的特性,聚集了社会戾气,网络低俗语言已到了非治理不可的程度。 诚然,网络语言的简洁与活力赋予人们更大的表达自由,在一定程度上能弥补汉语的不足,但如果不对网络热词的使用加以规范,任由粗俗语言发展传播,我们就终将付出语言粗鄙化和伤害社会文化的代价。因此,我们认为是时候采取行动规范网络热词的使用。这正是部分网民所期许的,但要谨记互联网是普通民众发声,并将自己与这个社会接轨的重要场所。考虑到这个情况,规范的度就显得尤为重要,不能太松,也切勿太严,适中即可。
四、建议与总结
(一)建议
结合问卷调查获取的各项数据及相关信息反馈,我们提出了以下建议:
1.不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应该肩负起遵守文明规范道德的责任。在促进网络语言传播发展的同时,媒体从业者们应该遵守文明道德规范,提高分辨力,肩负起严格区分、审慎选择的责任。
2.加强正面宣传以推广合适的网络热词。媒体应当积极推荐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主流价值、反映时代特征、符合语言规范的网络热词,从而引导公众自觉维护良好的舆论氛围,推动全社会共建、共享网络文明。
3.将合适的词语纳入词典中以推广该词。作为我国语言规范标杆的《现代汉语词典》,历次改版都吸纳了一些网络热词。2012年的第6版即收录了“雷人”、“山寨”、“草根”、“粉丝”、“闪婚”等网络热词,但同时拒绝了“剩男”、“剩女”等具有歧义或歧视色彩的词语。
4.建立相关部门制定相关制度。英国早在1996年就提出要对互联网内容进行管理,意大利、法国、西班牙等都有负责维护本国语言规范的机构。这些部门或机构在努力保留有价值的创新词汇的同时,提供规范语言的标准,以保证本国语言与时俱进、健康发展。
5.政府应当提高全民教育水平,民众应当提高自身素质。比如提高对信息的理解能力、选择能力、质疑能力;提高对自己的言行将造成的后果的预知能力,并对自己的言论负责;提升在网络社会中的法律修养、道德修养、文化修养等。
6.学校要把好语言关。学校教育既需要与时俱进接受新理念新事物,更需要有把关的意识和能力,一些不文雅的内容、对一些网络低俗语言的使用应该做到有所拒有所封,而不能任其扩散。
7.自觉规范使用网络热词。除了以上几点外部干扰外,网民们首先要自己管理好自己,在网络空间里可以适度开玩笑、发泄情绪,但是在语言应用上尽可能文明。这样的语言应用既可以給自己的网络生活带来一丝清凉和美好,更有助于创造更加健康的网络空间。
出新少不了规范,制定相应的语言文字保护条例和选取正能量的网络热词收录词典,都是我们规范网络热词使用的途径。值得注意的是,规范网络语言要有耐心,不能违背语言发展规律和网络时代的发展趋势。只有科学、耐心地对待网络语言,才能有效地促进网络语言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第二个假说则是正确的。现下,网络空间作为一个虚拟的世界正逐渐成为人们交流沟通的主要场所,也就是说,地理因素不再是构成一个言语社区的必要因素,尤其是在虚拟世界。在以往研究中,研究者发现有地理环境引起的口音差异使得拥有不同口音的人们无法沟通并形成一个言语社区。所以他们认为引起口音不同的地理因素是构成言语社区的一大要素。
徐大明在1997年便已提出形成言语社区需要满足五大元素,包括人口、地域、认同、互动和设施。而杨晓黎则称言语社区需具备的三个基本元素:可以大体圈定的区域,相对稳定而适量的人群,以及由区域群体成员共同认可并使用的、与其他群体或与整个社会语言有所区别的符号体系或曰语言变体。之后苗守艳在2014年补充了杨晓黎的结论,称言语社区包括五个因素:人口、地域、设施、认同和互动。
过去研究得出的结论中均将“地域”列为构建言语社区必不可少的元素,与我们本次研究所得结果不同。自新媒体第一次出现,世界每一秒都在变化。言语社区的概念也是一样。随着新媒体的兴起,微博、微信已然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占有一席之位,尤其对青少年来说。一方面,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打破了地理环境的限制,可以无视千里的距离,轻易地与远方的人们取得联系。另一方面,网民们的沟通都是通过文字完成的,所以由地理环境引起的不同口音不再是沟通的障碍。凭借新媒体的优势,在虚拟世界中,“地域”不再是一个言语社区必不可少的因素。也就是说,构建言语社区的必要因素不再包括“地域”。
(二)总结
在新媒体时代,每年都有大量网络热词涌现。经过一番权衡,我们决定将研究锁定当下热点——网络热词,同时将大学新生作为本次调查研究的主体。一方面,我们调查了热词的现状和大学新生对待它的态度。根据了解到的情况,我们提出了几条合理的建议规范热词的使用,以此构建一个健康的网络空间。另一方面,在新媒体时代这个大背景下,我们探讨了有益于构建言语社区的必要因素。
21世纪是信息时代,在这个时代,以网络、通信工具为媒介的新媒体应运而生,给世界带来了引人注目的变化。新媒体不仅使信息传播在媒介形态上发生了巨大变化,还大大加强了民众的话语权。不同于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新媒体更侧重于信息交换。比如在微博、博客,人们可以自由地传递信息、表达观点,对社会热点事件做出及时的反馈。
然而,作为新兴事物,新媒体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其形式存在弊端,容易被误用甚至滥用。比如在为民众打造自由交流平台的同时,新媒体也不可避免地为不良网络用语的滋生提供了温床。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快速、准确地击破新媒体的弊端。
1.加强自身道德建设。大学生应该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努力形成完善的网络道德人格,在网络生活中能有效地约束自己,杜绝不文明的网络用语。
2.依法行使监督权。大学生在约束自身的同时应加强对网络热词不规范使用情况的监督与举报,切实行使法律赋予我们的权利,并积极履行当代大学生应尽之义务,为建设绿色、安全、和谐、文明用语的网络环境贡献力量。 相信只要经过坚持不懈的改进,新媒体就能永葆活力,在未来的竞争中引领潮流,迎接光明的未来。
参考文献:
[1]Gumperz J. The Speech Community [J]. in Duranti, Alessandro (ed.) Linguistic Anthropology: A reader. 1968,1:66-73.
[2]Chomsky N. Aspects of the Theory of Syntax [M]. Cambridge: The MIT Press.1965.
[3]Labov William. The social motivation of a sound change [J]. Word,1963,19(3).
[4]徐大明.言语社区理论[J].中国社会语言学,2004(1).
[5]杨晓黎.关于“言语社区”构成基本要素的思考[J].学术界,2006(5).
[6]Cheshire J, Kerswill P, Fox S, Torgersen E. Contact, the feature pool and the speech community: The emergence of Multicultural London English [J]. Journal of Sociolinguistics. 2011,15(2):151-196.
[7]Vaicekauskiene L. Language Standards in a Postmodern Speech Community: Cosmetic Touch-ups and Ongoing Changes [J]. Lithuanian Quarterly, Journal of Arts and Sciences. 2012,58(2).
[8]Klitmoller A, Schneider S, Johnson K. Common Language Differences in Global Virtual: the Role of Media and Social Categorization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Annual Meeting Proceedings. 2013:754-759.
[9]McEwan F E. Small Languages and Small Language Communities, 76[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Sociology of Language,2014(215):209-224.
[10]Chua, C E H. Why Do Virtual Communities Regulate Speech [J]. Communication Monographs. 2009,76(2): 234-261.
[11]苗守艳.言语社区五要素存在价值的思考[J].河北电视廣播大学学报,2014(1).
[12]Chen, J H. MicroBlog - New Media for Public Relations in the E-Era [J]. Department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Henan Institue of Engineering,2010(7):186-189.
[13]姚睿.新媒体语境下的电影营销——论微博与电影营销的互动实践[J].当代电影,2011(6):134-137.
[14]蔡茂州.刍议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及其发展趋势[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2,25(4).
[15] 姜珍婷,周凯. 从微博看现代汉语新变化 [J].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0 (4):54-60.
[16]郭青燕.微博中的新语言现象探讨[J].新闻世界,2013(12):84-85.
[17]CNNIC. Report on Study of 2014 Chinese Teenagers’ Online behavior.2014.
[18]meng meng da. (n.d). In Baidu baike. Retrieved from http://baike.baidu.com/item/萌萌哒/14439470.
[19]ye shi zui le. (n.d). In Baidu baike. Retrieved from http://baike.baidu.com/item/我也是醉了/15821679.
[20]bu zuo si jiu bu hui si. (n.d). In Baidu baike. Retrieved from http://baike.baidu.com/item/不作死就不会死/12423625.
[21]网络反腐娱乐化、低俗化现象严重[N].深圳晚报,2013-03-04.
[22]real洋气的中英夹杂进化史[N].南都娱乐周刊,2015-10-20.
[23]尹晓宇,帕哈尔丁·斯坎旦尔,孙天娇.网络语言也要讲规矩[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5-02-02.
附 录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2014网络热词大调查
性别 □男 □女
学科 □理科 □工科 □文科
“2014年转眼已经过去,时间匆匆,我也是醉了。上半年no zuo no die,下半年还是蛮拼的……每天保持萌萌哒,或许会遇到有缘人说:‘你是我的小苹果,你的未来我承包了’。所以在新到来的2015年里,且行且珍惜!”生活中的激昂悲恸、欢乐烦恼、欣喜愠怒,无不在网友的戏谑和恶搞中悄然展现,这些新鲜热词是否也成为你闲谈时信手拈来的调味剂?别任性了,快来填问卷啦!
1.以下哪些热词是你所熟悉的?
□萌萌哒 □且行且珍惜 □也是醉了
□APEC Blue □冰桶挑战 □有钱任性
□茶叶蛋 □不作死就不会死
□只想安静地做个美男子 □啤酒炸鸡
□国民老公 其他?摇 ?摇
2.使用网络热词会影响你的语言习惯(如说话、写作习惯等)吗?
A.会 B.不会 C.不清楚
3.在以下哪种情况中,你使用网络热词最频繁?
A.微信、微博、QQ等网络社交软件
B.日常口语交流
C.书面写作
4.在校与离校环境中,你使用网络热词的差异?
A.基本相同 B.部分相同 C.基本不同
5.你是出于何种目的使用网络热词?
□跟随潮流,不落伍
□娱乐精神,自己喜欢,觉得好玩
□它们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弥补汉语的不足
6.网络热词广为流传的意义?
□反映了网民生活状态 □反映了社会百态
□是网民闲暇时的调侃
□反映了网民对于时事的看法
□是了解网络文化的窗口
□是语言文字在信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
其他?摇 ?摇
7.你觉得可以采取哪些措施,以规范网络热词的使用?
8.结合第一题,请写出你心目中的2014年网络热词TOP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