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由传授型向对话型转变,这是新课程标准的一大亮点。综观当前语文新课程对话教学的状况,语文对话教学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一般人认为近代教育中俄国文艺理论家巴赫金最早提出对话理论,其实不然。巴赫金所提出的对话,是指读者与文本之间发生的内心交流:“对话关系不是存在于具体对话的话语之间,而是存在于各种声音之间、完整的形象之间、小说的完整层面之间, 而同时在每一句话、每一个手语、每一次感受中,都有对话的回响。”这是属于接受美学 的范畴,后被借用到语文教学领域。“对话”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教师—文本构成了对话关系。
一、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关系
“对话式”语文教学首先表现为教师与学生的对话。传统的语文课堂几乎是教师一个人的独白,有时甚至取代了学生的思考权和话语权,这时的学生往往缺乏主动性和自主性,他们习惯于被动地聆听、接受。然而随着时代、社会、教材的变革,教师与学生之间应颠覆传统的灌输与被灌输的主客体关系,代之以“主人”与“主人”的平等关系。师生不再是教与被教的关系,而是一种对话主体,民主对话的双方,在对话中分享、理解对课文的感悟。初中阶段的学生往往较有发言欲、表现欲,一堂灌的教学方式会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磨灭发言欲,到了初二、初三就没有学生愿意发表意见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能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学效果会有意想不到的提高。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如果有的学生去过百草园、三味书屋,他们非常愿意将他们所见所闻与大家一同分享。把话语权给他们,他们会给课堂注入新的活力。 结合文中鲁迅的介绍,学生以自身的眼光、童心去注视那个儿时的乐园——百草园,不仅会使课文更宜于理解,学生还会自主地用探寻的目光去寻找生活中属于自己的乐园。通过对话,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不再仅仅被教,也通过对话在教,他们将经历一个共同成长的过程。
“对话教学”要求教师由“带着教材走向学生”向“导着学生走向教材”转变,要求教师运用多种方法,巧妙地激发学生对教材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形成浓郁的学习气氛。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尽量创设各种情境,引导学生融入教材。例如:在学习《宇宙里有些什么》一文时,我利用“神舟五号”发射成功、举国欢腾的有利时机,先播放“神五”升空的瞬间境头,接着让学生就“神五知多少”这个话题略作畅谈,进而指出“神五”的成功发射反映了我国在国防建设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并指出我国探究宇宙奥秘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然后教师继续讲道:“我们今天看到了也感受到了我国航天技术的巨大成果,但你们知道宇宙里究竟有些什么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纷纷抛出各自心中的答案,提问激起了学生浓厚的探索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进而去研读课文,探究科学奥妙。
二、对话型教案与教学流程设计
教材是最基本的文本资源。对话型语文教学的真正实现,需要让教材成为与教师、学生平等的特殊对话者。所谓平等,指这三者处于同一个层面上。特殊,指“对话关系无疑绝不等同于实际对话之间的关系,它要更为广泛、更为多样、更为复杂。两个表述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可能相距很远,互不知道,但只要从含义上加以对比,便会显示对话关系,条件使它们之间只需存在着某种含义上的相通之处(哪怕主题、视点等部分地相通)”。从这个层面上看,作者写作文本、读者解读文本,其根本目的都是对人类精神、价值的探寻、解读和超越,都在追求自身的存在价值和启示意义。
1.教案准备要适合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能引起学生与教材主动对话的兴趣和意愿。广义的对话,可以不直接发生在人与人之间,而发生在人与人的精神产品亦即人与各种 文本之间。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基本语言能力具有怎样的结构和机能,其形成、发展的规律是什么,根据学生的心理水平和发展阶段,选择恰当的课本问题,进行合理编排,以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教学设计要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应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并为之提供行之有效的学习策略。例如,苏教版七年级上册“问题与讨论”中关于“狼”的专题共有四篇写狼的文章:毕淑敏描写了“聪明”“神勇”的狼;蒲松龄描绘了“狡猾”“凶残”的狼;《中国大百科全书》介绍了充满兽性的狼;《狼和鹿》叙述了由打狼引起的生态失衡的事实。教材还通过“对中外成语、谚语、故事中狼的形象,应该用哪些词语来刻画?从成语、谚语、故事中可以看出人们对狼的态度,可以用哪些词语来描述”等语句引导学生自主质疑与思考,不是向学生灌输大量的知识和道理,而是给学生提供自由的空间,让他们自主学习。
3.情境营造要能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加强与生活的联系和沟通。“所有这些素材(指课程素材)的教育意义是潜在的,只有通过学生个人的经验才能够被激活而得以彰显。原先在被迫接受的‘学习’活动中处于边缘位置的情感、体验也将获得与理智同等的地位。”例如,《皇帝的新装》 设计了“你如在场,会如何表现”的练习题;《诺曼底号遇难记》设计了一个类似诺曼底号遇险的情景,请学生提出处理办法等。文本成了学生阅读的一部分, 成了生命活动、精神活动的一部分,学生无法只是作为文本的旁观者,而是成长为文本积极的对话者,在精神上和小乌龟一起生活,走进它的命运,思考它的生活,批判质疑它的生存状态。
一、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关系
“对话式”语文教学首先表现为教师与学生的对话。传统的语文课堂几乎是教师一个人的独白,有时甚至取代了学生的思考权和话语权,这时的学生往往缺乏主动性和自主性,他们习惯于被动地聆听、接受。然而随着时代、社会、教材的变革,教师与学生之间应颠覆传统的灌输与被灌输的主客体关系,代之以“主人”与“主人”的平等关系。师生不再是教与被教的关系,而是一种对话主体,民主对话的双方,在对话中分享、理解对课文的感悟。初中阶段的学生往往较有发言欲、表现欲,一堂灌的教学方式会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磨灭发言欲,到了初二、初三就没有学生愿意发表意见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能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学效果会有意想不到的提高。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如果有的学生去过百草园、三味书屋,他们非常愿意将他们所见所闻与大家一同分享。把话语权给他们,他们会给课堂注入新的活力。 结合文中鲁迅的介绍,学生以自身的眼光、童心去注视那个儿时的乐园——百草园,不仅会使课文更宜于理解,学生还会自主地用探寻的目光去寻找生活中属于自己的乐园。通过对话,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不再仅仅被教,也通过对话在教,他们将经历一个共同成长的过程。
“对话教学”要求教师由“带着教材走向学生”向“导着学生走向教材”转变,要求教师运用多种方法,巧妙地激发学生对教材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形成浓郁的学习气氛。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尽量创设各种情境,引导学生融入教材。例如:在学习《宇宙里有些什么》一文时,我利用“神舟五号”发射成功、举国欢腾的有利时机,先播放“神五”升空的瞬间境头,接着让学生就“神五知多少”这个话题略作畅谈,进而指出“神五”的成功发射反映了我国在国防建设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并指出我国探究宇宙奥秘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然后教师继续讲道:“我们今天看到了也感受到了我国航天技术的巨大成果,但你们知道宇宙里究竟有些什么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纷纷抛出各自心中的答案,提问激起了学生浓厚的探索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进而去研读课文,探究科学奥妙。
二、对话型教案与教学流程设计
教材是最基本的文本资源。对话型语文教学的真正实现,需要让教材成为与教师、学生平等的特殊对话者。所谓平等,指这三者处于同一个层面上。特殊,指“对话关系无疑绝不等同于实际对话之间的关系,它要更为广泛、更为多样、更为复杂。两个表述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可能相距很远,互不知道,但只要从含义上加以对比,便会显示对话关系,条件使它们之间只需存在着某种含义上的相通之处(哪怕主题、视点等部分地相通)”。从这个层面上看,作者写作文本、读者解读文本,其根本目的都是对人类精神、价值的探寻、解读和超越,都在追求自身的存在价值和启示意义。
1.教案准备要适合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能引起学生与教材主动对话的兴趣和意愿。广义的对话,可以不直接发生在人与人之间,而发生在人与人的精神产品亦即人与各种 文本之间。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基本语言能力具有怎样的结构和机能,其形成、发展的规律是什么,根据学生的心理水平和发展阶段,选择恰当的课本问题,进行合理编排,以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教学设计要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应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并为之提供行之有效的学习策略。例如,苏教版七年级上册“问题与讨论”中关于“狼”的专题共有四篇写狼的文章:毕淑敏描写了“聪明”“神勇”的狼;蒲松龄描绘了“狡猾”“凶残”的狼;《中国大百科全书》介绍了充满兽性的狼;《狼和鹿》叙述了由打狼引起的生态失衡的事实。教材还通过“对中外成语、谚语、故事中狼的形象,应该用哪些词语来刻画?从成语、谚语、故事中可以看出人们对狼的态度,可以用哪些词语来描述”等语句引导学生自主质疑与思考,不是向学生灌输大量的知识和道理,而是给学生提供自由的空间,让他们自主学习。
3.情境营造要能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加强与生活的联系和沟通。“所有这些素材(指课程素材)的教育意义是潜在的,只有通过学生个人的经验才能够被激活而得以彰显。原先在被迫接受的‘学习’活动中处于边缘位置的情感、体验也将获得与理智同等的地位。”例如,《皇帝的新装》 设计了“你如在场,会如何表现”的练习题;《诺曼底号遇难记》设计了一个类似诺曼底号遇险的情景,请学生提出处理办法等。文本成了学生阅读的一部分, 成了生命活动、精神活动的一部分,学生无法只是作为文本的旁观者,而是成长为文本积极的对话者,在精神上和小乌龟一起生活,走进它的命运,思考它的生活,批判质疑它的生存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