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里的追寻

来源 :美术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10361919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深秋的一个静夜,我在昏昏的灯光下打开一本画册《再造厚土》,一页页地慢慢翻阅,我又一次走进刘建国的水墨人物画世界!
  在那一幅幅满含深情的画作中我嗅到了一股源于泥土的芬芳,感受到了一种来自笔墨的力量。其实,对建国我并不陌生。我们同为陈钰铭老师“水墨家园”研修班的学员,又是河南老乡,彼此间沟通与了解自然就多了些。但比较全面地看他一个时期完整的探索之作,这还是第一次。
  建国生长于豫西北“山水醉人”的焦作。艰辛的童年生活造就了他坚强执着的性格,家乡的青山秀水又赋予他知善爱美的天性和艺术灵气。后来上大学、读研究生,一直到天津美院、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继续进修。一路走来,既有探寻艺术的艰辛,又有收获进步的喜悦。在艺术创作精进演变的过程中,建国善于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滋养,汉画的朴拙放达,宋画的精微雅致,甚至书法的运笔与法式等许多生发于中原厚土的传统艺术样式都成为他学习追摹的主要流源。多方面的延续积累为他未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建国最早引起人们关注的是他持续多年的以表现藏民生活习俗与风貌的一系列作品。受著名画家李伯安、陈钰铭“西藏系列”画作的影響和早年上学时到四川、青海等艺术考察经历的召示促使他想以藏民形象为依托,通过对高原人风雨沧桑、坚如磐石的性格刻画,表达自己对劳动者淳朴善良的讴歌和民族精神的触摸与追寻!那个时期,融合悲情意识的笔形墨韵也构架了画家最初对干裂凝重之美的探索。
  刘建国对水墨人物画的真正转化,是师从著名水墨人物画家陈钰铭先生之后,陈老师凝练、朴拙、奔放的水墨语言和悲怆、厚重、神秘的艺术风格给建国以巨大启示,研习和借鉴老师艺术创作的风格特征,聪慧地融糅与吸收使他在表现技能和艺术认知上有了长足的进步与提升。
  观念的转变,使建国开始用更宽阔的目光回望脚下的土地,中原父老乡亲的生存状态,身边普通劳动者的悲欢与期盼,逐渐凝聚为他挥之不去的乡土情结,成为他人物画创作的主题。从豫西山地到陇西乡塬;从太行山区到陕北高原,建国心拥赤子之诚在与土地、与自然的一次次对望、对话中汲取滋养、不断丰富自己、完善自我。
  建国在自作的一首诗里写到“乡塬,我是你岁月长空里的形影;所有的到来,都为追随你的脚步,你抖落的四季,是撒向我的风景。”他总是以悲悯的情怀去发现土地上最软弱、最美好的感动;去触摸生命中最真诚最淳朴的人性关怀。因此,现实中的一草一木、一物一景、一个农人的顾盼回眸甚至一双“糙手”的屈伸与延展都能给他带来不可名状的启迪与诱发,并直接转化为他真切的艺术表述。于是,《歇工》《那年这天》《暖冬》《阳光》等一幅幅饱含真情实感的作品便在画家的笔下脱颖而生。
  以线写形,韵墨立意是刘建国水墨人物画的重要特征。笔墨是中国画艺术构架的基本特质。笔情墨趣,不但是一种艺术形态,更是一种审美语言。线形笔墨对于刘建国来说,不仅是塑造形象的手段,甚至是一种情结,一种审美,一种追寻。建国在他的水墨人物画创作中探究用笔用墨。他说,笔墨传情,笔墨达意,笔墨是中国画的灵魂,水墨人物画家更应该追求线形的质量和墨韵的结构变幻。建国用笔,中锋直写,笔迹宽厚朴拙,浑润大气,施以侧锋拖笔皴擦点染,缜密含蓄、雄浑华滋。墨色随迹而化,灵动多变,委婉疏远。简约又富有变化的线条、浑然苍茫的墨色变化既能准确完善地表现形态,更是画家个性的自然流露,内在情感的真诚独白。
  笔造型,墨生韵,而构图立势。建国在水墨人物画创作中既倾情于局部细节的刻画,又注重整体的构图与程式。他往往善于把众多的形象组合为一种具有形式美感的构成,给人一种运动和向趋的力量!
  在建国的绘画作品中,我们能感受到他身上所蕴含情感的矛盾性与精神追求的多重性:雄强与睿智,奔放与精微,厚重与飘逸,冷峻与温情,建国机巧地把这些矛盾性糅合转化为自己浑厚苍润的艺术品格。
  一路走来,刘建国在土地上寻觅,亦在土地上收获,并坚实地完成了自己一次次的跋涉与超越。我们有理由期待建国在未来的创作道路上走得更沉稳更远。
  刘建国
  1971年生于河南省修武县,1994专科毕业于安阳师范学院,2000年本科毕业于河南师范大学,2001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家协会人物画高研班,2011年研究生毕业于河南师范大学,获硕士学位。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孔子画院副院长,中国云台山艺术画院院长,北京中联翰墨书画院副院长,世界华商(北京)收藏联合会理事,河南理工大学特聘教授。师从著名画家陈钰铭先生,陈钰铭水墨创作室专职画家,现居北京。
  作品多次参加全国性美术展览并获奖。
  2015年8月《古突》获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2015年全国中国画展”优秀奖,2015年9月《厚土》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纪念潘絜兹诞辰100周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2015年10月《圣路》获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古蜀文脉·墨韵天府”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优秀奖。
其他文献
王锦霞是注定要让画坛为之关注的一位卓然不群的画家。  硕士研究生毕业找到一高校工作,然这位刚涉世事一心画画的年轻人,居然会嫌高校虚假作戏影响创作,毅然辞职做职业画家。仅此一举,她的卓然不群算是初现端倪。  辞掉高校教职求学北京后的王锦霞,在短短几年中一口气取得如下成绩:2011年作品《踏歌》与那玉成合作获第七届少数民族百花奖作品展金奖,《春天的祝福》获第八届全国工笔画大展优秀奖。2012年《青春》
期刊
壯族。中学一级美术教师、教研组长。铁道部优秀教师。喜欢水彩、木刻、国画等。早年已有作品被报刊报道。
期刊
1985年生,河南省商丘市柘城縣人。毕业于河南大学艺术学院中国画专业,获硕士学位。师从丁中一、袁汝波等先生。多次参加省级美术展览,作品先后获河南省第四、五届人物画展一等奖。
期刊
【摘要】阿尔珀斯美术史研究对艺术人类学方法的使用非常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因为艺术作品有时必须要放到当时的社会历史语境当中才能解释清楚,所以学者应当重视艺术的发生现场、艺术家、艺术作品在当时的意义和作用,关注当时的文化和社会生活。本文以阿尔珀斯美术史研究为例,尝试让那些没有读过阿尔珀斯著作的读者也能了解艺术人类学在美术史研究中所发挥的作用,对读者的研究和写作产生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艺
期刊
【摘要】艺术是情趣的表现,而情趣的根源在于人生。艺术创作的灵感来源于生活,而线条又是艺术表现符号的方式之一。本文将以埃贡·席勒为例,来阐述线条符号在绘画创作中的情感表达。本篇将主要分四个方面介绍:1.埃贡·席勒的艺术经历;2.线条是艺术创作中情感的表现符号;3.席勒对线条符号的情感追求;4.席勒的绘画对当下艺术创作的启示。  【关键词】席勒;线条符号;绘画创作;创作情感  一、埃贡·席勒的艺术经历
期刊
【摘要】河南文化的显著特性决定了河南文化对于历史进程的推动,对于中华文明的形成,对于民族精神的传承,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都发挥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历史上诸多优秀的艺术都诞生或发展于河南,从出土的实物证明剪纸艺术也起源于河南。剪纸艺术是中国民间装饰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南剪纸历史悠久,通观河南民间剪纸,从某种意义上讲,已逐渐突破地域文化的小空间,进入到现代文化的大空间;在继承传统精神的基础上,进入到
期刊
【摘要】在中国,受19世纪艺术精神影响的艺术家及其绘画团体不计其数,其中有这样一个特别的存在,它既有印象派的风格又形成于中国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它就是无名画会。本文旨在通过对无名画会和印象派的组成成员和背景、活动方式和活动周期以及艺术观点和艺术理念的对比分析,研究不同国度和不同政治背景下的先锋艺术家们的创作之欲,通过写生表达了无名画会和印象派艺术家们对自然之爱。  【关键词】印象派;无名画会;风景写
期刊
读李兴杰的作品,第一感觉是时尚的笔墨,干干净净、文文雅雅,一派书生文弱。再看一层是隐隐的一股倔强力量,他的构图新颖,奇崛豪放,灵巧聪慧,似曾相识又隐现着八大、齐白石、潘天寿的某些东西。越往里看,越多的气息感觉就会显现出来,停顿细品就会恍然大悟:原来他是辛勤的创造者,他敢于“吃螃蟹”,创立新象,打破山水与花鸟的界限,技法相融,花鸟像山石一样奇绝,在形与气上文武同势、巧拙相生。再加上精于用笔用墨,笔墨
期刊
您觉得中国画在现代社会面临怎样的处境?您是如何看待刘进安老师的水墨在当代艺术中的位置的?  介甫:我喜欢说一个词叫“真相”。我们来探讨一下当代艺术的“真相”,中国画在现代社会的处境的“真相”。“真相”就是探究这个事情本来的面目。  回到艺术的“真相”上来,我个人并不反对传统的梅兰竹菊、高山流水、高士童子。很多人孜孜不倦地在这个领域里埋头苦干,我也很尊敬。其中有一些人像北京的衲子先生,內心极为安静,
期刊
1983年生,广西南宁人。2008年毕业于广西艺术学院获硕士學位。现任职于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副教授,工艺美术师。设计作品多次入选全国及区内艺术设计竞赛并获奖。发表多篇学术论文于中文核心期刊。2016年参加“全区高校廉政文化作品大赛”荣获艺术设计类作品二等奖;参加“第八届广西园林园艺博览会”吉祥物征集荣获优秀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