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含深情的时代书写

来源 :百家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070818206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作为一部优秀的长篇报告文学作品,《大河平野》在谋篇布局、语言表达、情感意蕴等层面的表现都可圈可点。作者孟中文立足黄河滩区迁建工作实际,将这一重要扶贫攻坚计划置于历史和时代的双重语境之中,用饱满的笔触记录下她所观察到的基层生活和滩区人民的精神风貌,不仅在客观详尽的叙述之中寄寓了自己对土地与乡村的眷恋与深情,更充分彰显了当代作家的时代使命和自觉担当。
  关键词:孟中文  《大河平野》  报告文学  乡村叙事  时代书写
  出生于“水浒之乡”郓城的鲁籍作家孟中文,始终将自己对文学事业的热忱与对家乡土地的热爱熔铸于作品创作中,不仅在小说、散文随笔等领域颇有成就,近年来更坚持在报告文学领域躬行,以通达晓畅的笔触翔实记录了黄河滩区乡村振兴工作的全貌。在《大河平野》这部纪实新作中,孟中文将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时代大背景与沉着淡定、有情有义的乡村小人物结合,由点及面地展现出滩区三年间脱贫治理的新气象。全书共分五章,先以厚重的黄河文明史与治理史铺陈背景,又以迁建工作所涉及的各项流程搭建叙述框架、以工作推进过程中的社情民意填充细节,最后则重点讲述第一书记、返乡企业家等典型人物的事迹,详略得当,张弛有度。阅读《大河平野》一书,读者不仅能近距离体会滩区脱贫迁建工作之不易,更能在孟中文的诗意文字间感知滩区草木的灵动,百姓的热情,还有作者对故土的一腔深情。
  土地是创作者写不尽的母题,它予我们庇护和财富,引我们探赜与遐思。在人类追求理想人地关系的探索史上,土地被不断赋予新的内涵,它既是人们进行物质生产活动的场所,也在文明演进中衍生为新的文化意象与符号,反复出现在各类文艺作品中。因此,记录与见证着社会发展和思想进步的乡土文学,天然具有一种历史性和时代性。拥有悠久农耕文化基因的中华民族更是如此,在迈向乡村现代化的道路上,乡土文学总是肩负着冲击旧制、革故鼎新的使命,一面揭露缺乏进步性的陈规陋习,一面呼唤着乡村建设的新天地。相比于现代乡土文学对旧制度不遗余力的鞭挞,新中国成立后的乡村叙事更关注农民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创造性与主动性,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乡土文学在正视建设时期的问题与矛盾的同时,逐渐转向对农村自然美和农民人性美的关注,深入观察生活,反映时代特色。
  新时期以来,扶贫开发政策与乡村振兴战略带来了中国农村的新变化,扎根于农村现实生活的乡土文学也自觉进入新的书写阶段,转向脱贫攻坚的一线,聚焦村民、村居的过去、当下与未来。孟中文的作品便是如此。她寫黄河滩区迁建,并不单从脱贫迁建的政策和实践出发,而是将其置于更为广阔的历史视野,在史海钩沉中展现黄河滩区的沧桑巨变。在全书的第一章,孟中文便将华夏文明史和黄河治理史相结合,将滩区千百年来的惊涛往事娓娓道来。初汇于星宿海的黄河水奔涌向东方,在常年的汹涌奔流中,泥沙沉淀滞蓄,淤积出易于垦殖的千里滩区,人们依水而居,繁衍生息,文明就此诞生。可“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虽然孕育了华夏文明,黄河也常有决溢肆虐之时。从西汉贾让的“治河三策”、明代刘天和的“治河六柳法”,再到新中国成立后几十年来对黄河的科学治理,中华民族从未停下与河水搏斗的脚步。尽管已经历近两千次决口和改道,滩区人民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却一如既往。离黄河几十到几百米不等的村子都是被称作“掉河村”的危村,但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村里的几位耄耋老人仍不改豁达与可爱。面对滩内的洪水,他们说“黄河养育了我们,就像母亲一样发点儿脾气也不为过”“漫滩是常事,每漫一次滩,田地就肥沃一次”,还亲切地唤黄河为“滚河”,话语中满是依恋。正如孟中文所言:“可敬的是,历经坎坷的菏泽人在每一次洪水肆虐、田园庐舍荡然无存后,都顽强地站了起来,并望着日月砥砺前行。”今之视昔,漫长的黄河发展史也是一部厚重的民族奋斗史,滩区人民在这里垦荒耕作,写就了华夏民族志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而今迈步从头越,黄河水患的科学综合治理和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对滩区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也正是作者在开篇追溯文明演进史的匠心所在:黄河滩区迁建这项宏伟工程势在必行,这是历史的选择,更是时代的选择。
  在事关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事件面前,文学应当在场,也必须在场。这意味着文学创作者需要近距离参与、全方位记录,创作报告文学尤其如此。如何以鲜活感人的叙述还原滩区迁建的第一现场,如何裁减安排采访素材才能兼顾文学性和真实性,显然,这部三十万字的佳作便是孟中文交出的答卷。在作者看来,滩区迁建工作纪实并非对几组数据的简单罗列,更不是迁建督导小组的新闻简报,关注形形色色具体的人,才是作品创作的关键。书中以不同的篇幅刻画了五十余位人物,从祖祖辈辈都未离开滩区的普通百姓,到参与迁建安置和定点脱贫的乡镇干部、第一书记,再到一边帮扶失学孩童、一边振兴乡村农业发展的本地企业家,笔调或浓或淡,故事或短或长,无一不体现着滩区人民群众勠力同心、齐头并进的勇气与信念。不仅如此,孟中文所选取的侧写对象也颇有层次。比如,在刻画负责迁建工作的干部形象时,作者没有直接介绍时任要职的书记们,而是先从滩区抗旱防汛的老党员、老同志写起。东明县年近九十的老县长史月恒,因为“骑自行车容易和百姓打交道,没距离感”,一骑就是二十年,足迹踏遍了东明县大大小小每一个角落,今日仍对三十年前的水利综合建设情况记忆犹新。作为当年防汛指挥部的负责人,他曾连续二十多天坚守在护滩现场,尽最大可能保护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在这样的铺垫之上,读者再去阅读第一书记们苦口婆心给村民做思想工作、平心静气解决干群矛盾的故事,自然能感受到一代又一代基层工作者一脉相承的务实作风和为人民服务的基本宗旨。孟中文也毫不吝啬自己对人民公仆的褒扬与肯定,她如此点评道:“当国家和人民需要时,能不计个人得失,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是一种英勇、一种情怀,更是一种大爱。”(《险情就是命令》)
  妇女能顶半边天。在孟中文这里,女性从来都不是深居闺宅的金丝雀,而是能挂帅掌印的穆桂英。《第一书记在乡村》一章中,孟中文以白描和渲染相结合的手法,原原本本记录了女书记孔静珣创新工作方法、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的故事,一个扎实肯干、思路活泛的女干部形象跃然纸上。孔书记热情豪爽、雷厉风行,“那爽朗的笑声,是那样干净和富有感染力,让人不由自主地想和她亲近”。“倦鸟思返,归帆入港”,为了招徕人才,鼓励在外的乡亲返乡创业,孔静珣充分发挥媒介作用,开展一系列“第一书记喊你回家”的宣传工作,不仅从个人、家庭和家乡三个层面为目标人才全面分析优势、解读优惠政策,更和其他书记们一同起草了《第一书记致外出务工人员的一封信》,言辞恳切,沁人心脾,反响十分热烈。在详述政策落地前后的细节之外,孟中文也观察到了孔静珣工作推进时的小波折。吸引人才返乡创业的想法虽好,落实却难,前期的内部会议难免出现顾虑或反对的声音。相比直接转述论争的现场,孟中文的处理颇具文学性和艺术性。在讨论短暂陷入沉默之时,作者插入了一段这样的描写:“会议室里一片寂静,有几个人看着窗外沉思。外面的阳光和煦明亮,偶尔有几只小鸟飞过窗棂。正是‘草色遥看近却无,绝胜烟柳满皇都’的初春,这景致也彰显了‘最是一年春好处’。是啊,春天时万物生发的季节,他们既然有了这个想法,为什么不试一试呢?为什么不让它‘生发’一下呢?”叙述视角由近及远,思绪也随之发散,新景映新变,景语皆情语,不仅缓解了行文前后的紧张气氛,更婉转地表现出作者对如此大胆创意的赞赏。像孔静珣这样冰雪聪明又敢闯敢想的品格,在东明县菜园集诚信箱包厂负责人马翠梅的身上也能看到。尽管罹患先天性髋关节脱位,但凭借着自己吃苦耐劳的精神,马翠梅将自己的事业一步步做大做强,从摆地摊、干销售到做包卖、干加工,不单解决了自己的温饱问题,还为村里的五十余户残障人士和困难户解决了就业问题。马翠梅还给自己另取了一个“海燕”的名字,孟中文如此点评道:“高尔基笔下的海燕从惊涛骇浪中成长起来,是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是一种勇往直前的执着,更是一种不畏艰难险阻的勇气。这些都暗合了她这个人以及她的事业。”(《你是天边那道虹》)的确,不论是不惧霜刀风剑的“翠梅”,还是不畏艰难险阻的“海燕”,在这片土地上的女性都以巾帼不让须眉的豪情和努力,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属于自己的生命之歌。   值得一提的是,在对异地迁建安排的实地采访中,孟中文忠实记录了她所见到的群众矛盾和摩擦,毫不回避部分村民面对自身利益分配和干群沟通不畅时的纠结、犹疑乃至戒备情绪,更能将心比心、主动参与到开解工作中去。凭借经年累月与采访对象打交道的经验,孟中文摸索出了一套独到的化解之道。比如,村民李东来是鄄城县李进士堂镇异地迁建的“钉子户”,因为舍不得辛苦盖建的小洋楼,加之重男轻女的思想作祟,一直不肯松口同意拆迁。孟中文在闲聊中敏锐发现了李东来好面子的性格特点,便果断用迁建房价和国家补贴给他算了一笔经济账,又抓住其痛点直言:“话又说回来,今后有钱了,你在北京或者其他城市买楼房住,岂不是更体面,更能长志气,更能让那些喊你‘老绝户头’的羡慕?”(《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一番实在话讲完,不仅帮村民化解了抵触情绪,还为其提供了更为开阔的思路,把李东来的要强引到了努力培养女儿、鼓励她们到大城市发展上去,字里行间流动着作者的生活智慧。一事难称百人意,类似的故事在文中不胜枚举,作者并非借此臧否人物,而意在还原一个真实的基层工作现场,一个有烟火气和人情味的人间。正因有这些穷家难舍的老人,有心存侥幸的百姓,才更需要心平气和、反复到村民家中耐心做工作的驻村干部,也愈发凸显出滩区脱贫攻坚、全面迁建的必须性和紧迫性。同心同德才能保障百姓安居乐业,在这一点上,孟中文用踏实的脚步、极富感染力的叙述和客观的态度,展现了滩区人民和党员干部的真性情,更传递出他们质朴的爱和温情。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一部触动人心的报告文学作品,必然内蕴着丰沛的情感和浪漫的情怀。孟中文的这部作品,不仅语言细腻,更闪烁着滩区人民在劳动生产和日常生活里的诗意与美。比如,在梳理黄河修堤、固堤历史的《堤防,堤防》一节中,孟中文将不少笔墨留给了修堤时的夯歌。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夯歌这门民俗艺术也有曲调流派之分:花丘调善用谐音和方言,将宝鸡、渭南等地名揉进唱词,表演起来活灵活现;高山调则以高腔见长,行腔高亢有力,极富山地特色。清丽悠扬的曲调,充满干劲的口号,夯歌凝集了滩区百姓的风土人情与集体智慧,更印证了艺术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又如,在记录乡镇干部关于新村选址的讨论时,孟中文也捕捉到了书记们乘兴而起的慨叹:“多少个月亮升起的时刻,乡镇干部们满身疲惫地行走在或深秋或初冬的乡村小路上,偶尔的狗叫越发显出夜的沉寂,而月光透过斑驳的树叶洒在他们肩上,使那被拉长的身影看上去多了几分孤独……”(《费尽周折选新址》)在与群众反复对接工作的过程中,村干部那些身在其中的复杂心绪,恰与“落梅横笛已三更,更无人处月胧明”的意境相合,披星戴月固然辛苦,能看到百姓脸上的笑容却也值得。即便是在幽静的夜里,他们也不敢对清表、筑台、建楼等迁建工作环节有万分疏漏,只能吟诵着诗词歌赋,独自咀嚼掉艰辛,继而怀揣新的热情,完成未竟的事业。这样的情境,配上孟中文优美的文笔,读者更能对基层工作的难处感同身受,琢磨其中的万千滋味。除此之外,作者也将自己的一腔深情倾注笔端,“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站在长兴集乡阔大的村台上,孟中文对黄河滩区的美好未来有了切实的体悟:她将村台视作旷野,认为自己和村民们一样,只是置身其中的一株禾苗,渺小但坚韧;又将村台视作舞台,坚信滩区百姓的智慧和汗水都将在这块舞台上熠熠闪光。这般诗意的语言,正与作者所引的扬琴唱词异曲同工,更与黄河滩区日新月异的变化遥相呼应:“千年安居梦兮,成了真……黄河滩区兮,万象更新。”(《塔吊林立建新村》)
  “中華民族精神,既体现在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和奋斗业绩中,体现在中国人民的精神生活和精神追求中,也反映在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产生的一切优秀作品中,反映在我国一切文学家、艺术家的杰出创造活动中。”习近平总书记的话,为新时代文艺创作提供了前进方向,也对文艺创作者们提出了新的要求。不论何时,作家总要抒写人民、讴歌时代,以热情参与现实,以温情体察现实,以深情书写现实。作为一部出色的长篇报告文学,《大河平野》直观呈现了黄河滩区人民的精神风貌,牢牢把握了以改革促发展、以发展保稳定的时代脉搏,彰显了当代作家的使命与担当。合上书页,恪尽职守的基层党员,有胆识、有心胸的新时代农民,材优干济的乡村企业家,一个个立体丰满的人物串联成黄河滩区上下攻坚克难、脱贫振兴的磅礴画卷,再现了滚滚黄河畔的沧桑巨变。“站在大地上思考”,孟中文以其宏阔的历史视野、翔实的考察资料和饱含深情的笔调,实现了对自我创作的突破和超越;“迎着太阳出发”,相信在乡村振兴、创业致富的下一站,孟中文也必将书写出新的壮丽诗篇!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内容提要:邱勋先生创作的儿童小说既有儒家重教的齐鲁风骨,又有幽默活泼的童稚情趣,带着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邱勋儿童小说的山东地方特色主要表现在内容上重视道德教化和形式上的使用山东方言土语两个方面。邱勋儿童小说有鲜明的个性,儒家思想中的入世情怀,使邱勋在创作中对社会问题,民生疾苦有深入关注。  关键词:邱勋 儿童小说 地域特色 社会问题  端正俊朗,是已经故去的儿童小说作家邱勋先生的照片给人的第一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