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代,雕塑已成为了构成公共环境艺术的重要元素之一,它从架上逐渐地走进了环境空间之中,如何使雕塑与环境空间相互协调。这自然成为了学术界的重要研究课题。雕塑与环境空间的和谐性,首先应建立在對雕塑的空间认识基础上,有效地把握和表现空间,使雕塑融入到整体环境之中去,让雕塑去顺应环境,或是利用雕塑去干预、调整环境的不利因素,从而使环境空间更适宜人的身心需求,形成雕塑与环境空间的高度协调。
关键词:雕塑;环境空间;空间意识;顺向性协调;反向性协调
现今,当雕塑这一艺术形式从架上进入环境空间范围时,其性质产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我们的研究视角不再只停留于雕塑本身,而是转向于雕塑与空间环境的协调关系。在当代环境艺术的发展中,人们越加认识到空间意识的存在和重要性,而环境雕塑的设立,就必须建立在好的空间意识基础上,才可有效地融入整体环境中去,营造良好氛围与意境。
雕塑与环境的协调关系应是建立在雕塑空间认识基础之上,是其表现意识由雕塑向外空间的延伸与发展,由微观向宏观的空间领域的拓展。
一、雕塑的空间意识
雕塑的形可分为两类:实体形与空间形,实体形是指雕塑本身实在占有空间的体量,也被称作雕塑的正空间;空间形则是指包围雕塑实体形的空间,被称作负空间。雕塑的正负空间同时存在,且相辅相成,虚实相生,共同影响环境,构成丰富的空间层次。
若要构成协调的空间性,首先就要对雕塑的正负空间分隔,各部位的组成必须构成协调秩序,形成有序可循的规律性发展。其次就是加强方向性:雕塑外在形式感的方向性构成统一运动的秩序性,将各对比因素依秩序的规律统一起来,协调各构成要素。最后便是雕塑意境的渲染:就是通过雕塑的外在形式表达特定意境。雕塑的各部分构成元素都统一朝这个特定方向协调运动,构成统一氛围和意境。
二、雕塑对环境空间的干预
环境雕塑必须依存于环境空间,特定的环境要选择与之相适应的形式、意境的雕塑。目前人们的精神生活质量已提高,因此人们对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空间的层次与意识要求也有了相应提高,追求舒适、和谐、健康的生活环境。那么,雕塑作为环境空间的构成元素之一,它以主动的方式对环境进行干预、调整,与环境构成协调关系,对整个环境空间起着有效的优化引导作用,雕塑已不再只以被动的形式去迎合环境,当环境空间的构成已不能适应人的身心需求时,雕塑便以主动的姿态去干预、“破坏”它,使其朝良好方向发展,达到整体协调的目的。
雕塑对环境空间的调整与协调,可以分为:顺向性协调和反向性协调。前者表现为在同一因素状态下追求运动变化的过程。而后者则表现为各对立形态和不同要素的结合、统一。
顺向性协调是雕塑的形式、意境情趣之设计符合原有环境空间的形式、氛围和意境。环境雕塑作为景观中的一部分,不能脱离环境主题,否则,雕塑在这个环境中的成立性会受到质疑。在进行雕塑设计之前,应首先把握原有环境的空间性质、意境,并给予准确定位,使雕塑的设计顺应其空间的形式与内容,使雕塑起到凝聚空间的协调作用。雕刻家洪世清的崇武石刻群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高度和谐的环境艺术之境界。他奉行中国的艺术原则“天趣为尚”“道法自然”,以海滩的自然环境空间形式与意境为主,选择一些有独特造型的天然岩石,匠心独具地将其雕刻而成海洋动物之造型,例如龟、鱼等,其朴素、古拙的雕刻语言、意境与整个海滩的自然环境融合成“天造地设”的美妙景观。
反向性协调则是雕塑以其对立的形式破坏环境的不良空间条件,达到改善环境空间的作用。当原有环境的空间条件不适合人的生理、心理需求时,就可以运用雕塑的形式主动干预、调整环境。如原有环境的空间形式过于稳定、单调,给人一种压抑、沉闷之感,就可以运用造型活泼、色彩明亮的雕塑进行调整,打破原有的呆板,改善环境氛围。美国著名雕塑家考尔德的环境雕塑作品就是经典案例,他的作品以其亮丽的色彩、活泼的造型和运动的形式,有效地打破了原有灰色建筑环境的沉闷,增添了环境的亲和力,有效地改善、协调了环境空间,使身处其境的人感受到身心的放松和愉悦。
现当代,我们对雕塑的审美要求己进一步扩大到了对整体环境的审美要求,在进行雕塑设计时,应主动参与对环境的改善,从雕塑的体量比例、构成形式、材料、色彩和肌理的运用上,对环境空间进行有效的调整,让环境能适宜人的所需,使雕塑与环境空间能形成整体的协调。
参考文献:
[1] 孙振华著,邹建平雕塑空间[M]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第21页
[2] 温 洋.公共雕塑[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4月第1版,第67页
作者简介:
张俊帅(1992.5—),男,满族,籍贯:辽宁本溪人,大连工业大学大学艺术设计学院,17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美术学,研究方向:环境雕塑 ,邮箱:807867061@qq.com(可不写)。
(作者单位:大连工业大学)
关键词:雕塑;环境空间;空间意识;顺向性协调;反向性协调
现今,当雕塑这一艺术形式从架上进入环境空间范围时,其性质产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我们的研究视角不再只停留于雕塑本身,而是转向于雕塑与空间环境的协调关系。在当代环境艺术的发展中,人们越加认识到空间意识的存在和重要性,而环境雕塑的设立,就必须建立在好的空间意识基础上,才可有效地融入整体环境中去,营造良好氛围与意境。
雕塑与环境的协调关系应是建立在雕塑空间认识基础之上,是其表现意识由雕塑向外空间的延伸与发展,由微观向宏观的空间领域的拓展。
一、雕塑的空间意识
雕塑的形可分为两类:实体形与空间形,实体形是指雕塑本身实在占有空间的体量,也被称作雕塑的正空间;空间形则是指包围雕塑实体形的空间,被称作负空间。雕塑的正负空间同时存在,且相辅相成,虚实相生,共同影响环境,构成丰富的空间层次。
若要构成协调的空间性,首先就要对雕塑的正负空间分隔,各部位的组成必须构成协调秩序,形成有序可循的规律性发展。其次就是加强方向性:雕塑外在形式感的方向性构成统一运动的秩序性,将各对比因素依秩序的规律统一起来,协调各构成要素。最后便是雕塑意境的渲染:就是通过雕塑的外在形式表达特定意境。雕塑的各部分构成元素都统一朝这个特定方向协调运动,构成统一氛围和意境。
二、雕塑对环境空间的干预
环境雕塑必须依存于环境空间,特定的环境要选择与之相适应的形式、意境的雕塑。目前人们的精神生活质量已提高,因此人们对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空间的层次与意识要求也有了相应提高,追求舒适、和谐、健康的生活环境。那么,雕塑作为环境空间的构成元素之一,它以主动的方式对环境进行干预、调整,与环境构成协调关系,对整个环境空间起着有效的优化引导作用,雕塑已不再只以被动的形式去迎合环境,当环境空间的构成已不能适应人的身心需求时,雕塑便以主动的姿态去干预、“破坏”它,使其朝良好方向发展,达到整体协调的目的。
雕塑对环境空间的调整与协调,可以分为:顺向性协调和反向性协调。前者表现为在同一因素状态下追求运动变化的过程。而后者则表现为各对立形态和不同要素的结合、统一。
顺向性协调是雕塑的形式、意境情趣之设计符合原有环境空间的形式、氛围和意境。环境雕塑作为景观中的一部分,不能脱离环境主题,否则,雕塑在这个环境中的成立性会受到质疑。在进行雕塑设计之前,应首先把握原有环境的空间性质、意境,并给予准确定位,使雕塑的设计顺应其空间的形式与内容,使雕塑起到凝聚空间的协调作用。雕刻家洪世清的崇武石刻群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高度和谐的环境艺术之境界。他奉行中国的艺术原则“天趣为尚”“道法自然”,以海滩的自然环境空间形式与意境为主,选择一些有独特造型的天然岩石,匠心独具地将其雕刻而成海洋动物之造型,例如龟、鱼等,其朴素、古拙的雕刻语言、意境与整个海滩的自然环境融合成“天造地设”的美妙景观。
反向性协调则是雕塑以其对立的形式破坏环境的不良空间条件,达到改善环境空间的作用。当原有环境的空间条件不适合人的生理、心理需求时,就可以运用雕塑的形式主动干预、调整环境。如原有环境的空间形式过于稳定、单调,给人一种压抑、沉闷之感,就可以运用造型活泼、色彩明亮的雕塑进行调整,打破原有的呆板,改善环境氛围。美国著名雕塑家考尔德的环境雕塑作品就是经典案例,他的作品以其亮丽的色彩、活泼的造型和运动的形式,有效地打破了原有灰色建筑环境的沉闷,增添了环境的亲和力,有效地改善、协调了环境空间,使身处其境的人感受到身心的放松和愉悦。
现当代,我们对雕塑的审美要求己进一步扩大到了对整体环境的审美要求,在进行雕塑设计时,应主动参与对环境的改善,从雕塑的体量比例、构成形式、材料、色彩和肌理的运用上,对环境空间进行有效的调整,让环境能适宜人的所需,使雕塑与环境空间能形成整体的协调。
参考文献:
[1] 孙振华著,邹建平雕塑空间[M]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第21页
[2] 温 洋.公共雕塑[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4月第1版,第67页
作者简介:
张俊帅(1992.5—),男,满族,籍贯:辽宁本溪人,大连工业大学大学艺术设计学院,17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美术学,研究方向:环境雕塑 ,邮箱:807867061@qq.com(可不写)。
(作者单位:大连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