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主要矛盾转化的依据及现实意义

来源 :公关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chongc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产生了重大转变,这一转变的实现是完全基于相应的理论基础,同时兼具一定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就将通过马克思需要理论对其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新时代主要矛盾 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
  引言
  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必然结果,在唯物辩证法中,矛盾往往是在相应的条件下产生变化的。正是基于这一依据,党的十九大报告当中指出,在长期努力发展之下,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且其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成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以及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间的矛盾。这是我党在新时代下针对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作出的全新判断。因此运用马克思需要理论对当前矛盾转化的依据和现实意义进行分析具有一定必要性。
  一、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
  (一)基本内涵
  该理论是马克思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当中,对其动因进行严格分析而形成的。它的宗旨是给人类的解放服务,同时满足人类需求。这一理论是在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构建起来的,马克思认为人与动物之间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人能够通过大脑去思考,并会为了自己的需求进行奋斗,因此人是具有社会性的,而这种社会性会在社会发展之下不断变化。这一理论当中提到了人的需要问题,这与当前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息息相关,只有满足人的需要才能够推动社会发展。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之中将人的发展和需要结合在一起,给人类发展带来了相应的理论指导。
  (二)主要内容
  1.需要是人类的本质所在
  马克思对于需要的考察本质上是对人性的考察,尤其是在《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当中马克思甚至将人类对于各项事物的基本需求和人类的本质划分在了一起。后来他直接把人类对于各项事物的基本需求当作是展示人类本质所在最关键的标准。
  2.需要是人类生产实践的主要目的
  在社会当中的所有人,每时每刻都会产生需求,这些需求有生存方面的,也有精神方面的。在生产力水平不高、物质资料还不丰富且、生产的产品只能够满足人们生存的时候,人类的需要通常都非常简单,但在生产力不断提升、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飞跃上升的时候,这时候普通的物质生活问题已经完全得到了有效解决,这时候人类的需求就不再仅限于对各项物质的满足,而是将更多需求转移到了对精神层面的需求上。从社会发展的本质进行分析,基本都是受到了人类对各项事物需求的影响,导致生产发展迅速,从而使整个社会实现了不断进步。
  人类本身是极具思想意识的动物,所以在开展相关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基本都是有相应的目的,同时还会综合自身的需求去创造和改变客观世界。正因为人类存在这种行为,这才有效推动了整个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
  二、新时代矛盾转化的理论依据
  该理论内容和当前社会发展出现的主要矛盾融合在一起,给其矛盾转化带来了相应的理论基础。通过深入剖析我们国家目前社会上存在的主要矛盾能够发现,其基本上充分展现出了强烈的人本思想,同时这完全也是对当前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与人民大众在生活当中的实际需求进行深入研究而提出的。这一点正是充分综合了各项需求,展现出了各位领导人将需求理论和国家发展实情相互结合的思想,在此基础上深刻把握了我国的主要矛盾,是新时期的重大理论创新。当前主要矛盾转化,在理论方面需要从这几点入手把握。
  (一)阐述和掌握当前需要
  在该理论之中包含有大量对物质层面的需求,也囊括了大量对精神层面的需求。现阶段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大众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改善,因此大众需求已经不再局限于物质方面,更多的转向到了精神层面,因此对社会环境、公平正义、民主法治的要求就愈来愈高。现阶段这些需要上产生的转变,正是各位领导人在编制政策和控制主要矛盾当中综合考量的重要因素。从古至今我们都提倡人本思想,即以人为本,而我党也一直将为人民服务作为坚定不移的宗旨。因此满足当前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主要目标。
  在主要矛盾之中提到的关于需要的相关内容,不但展现了人民大众为满足生存和发展所需物质开展的生产活动,还主要体现了大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正是因为这种愿望带有享受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所以使社会环境、公平正义、教育医疗等更高层次的需要有了更深层次的追求。一直以来,人民大众始终都是历史发展的重要参与人员,同时也是创造历史的主要人员,更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核心所在。所以,进一步综合人民群众实际生活过程中的需要,是当前国家对于矛盾转化做出基本定论的关键基础。
  (二)需要实现的影响因素
  在该矛盾之中的对立方完全是综合分析我国当前生产力发展现状之后而做出的主要结论,也是目前我们必须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现阶段,我国科学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和进展,经济发展迅速,综合国力有了极大提升,给大众生活带来了良好的物质条件。但从另一侧面来看,这几十年的发展存在很大的不平衡性,尤其是东西部贫富分化比较严重,整体生活水平也存在很大差距,同时南北经济差异也比较大。在社会分配加速分化之下,贫富差距日渐扩大,城乡间发展失衡现象也比较常见。因此怎样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使矛盾之中的对立方能够被完全摆脱,就是当前国家发展过程中必须要面对的主要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才可以真正意义上实现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这一矛盾彼此对立,但却和谐统一。矛盾的本质在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只有解决了矛盾当中的对立方,才可以实现美好生活需要,反过来美好生活需要则是解决矛盾对立方的主要动因,双方之间完全是和諧统一的。实现人们对美好生活需求的目标,激发着大众向着更深层次的生产实践活动前进,并始终为这一目标加油奋斗,由此创造出水平更高的生产力。
  三、新时代矛盾转化的现实意义
  (一)大众需要是社会前进的重要动力   一直以来,人民大众都是创造历史的主要人员,更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力量。但作为矛盾体之中的一项核心,其相关的变化势必也会导致社会矛盾出现相应的变化,同时不断向前发展。马克思认为需要和生产之间是相互关联,两者无法脱离其中的任何一项而存在。从这之中也能够看出,生产存在的意义是为了满足需求,进行生产的主要目的就是满足社会需求。生产创造需要,并决定需要,最终的产品会被人类利用。通常生产水平愈高,最终产品就会更加细致,品质也会越好,就越能够满足大众的基本需要。因此这就要进一步激发生产的有效发展,推动生产力的实现创新。也正是因为有生产和需要的彼此助力和激发,才促使当前社会能够一直处在发展和变化之中。马克思曾经表示“必要劳动将会扩大自己的范围”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由于大众生活质量愈来愈好,所以其在生活上的各项需求则会随产生指数增长;二是现阶段的剩余劳动中的部分内容会直接归入必要劳动之中。当前社会中,开展生产劳动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实现大众需求,其中不仅有个人的需求,还有社会需求。尤其是在当前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下,人民大众的生活与思想方式都产生了很大变化,大众也都有了更深层次的需求,同时更加向往更加优质和更和谐的生存环境以及更高品质的生活。正是因为对生存环境、文化和民主、公平有了更高的向往,所以这就有效激发了社会生产不断提升,国家对于文化发展、民主文明、生态环境和公平正义等方面要做出相应的政策性调整,以确保能够满足大众需要。
  (二)立足国情,有秩序、分阶段实现需要
  为了实现大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在十九大报告当中明确指出,一定要充分认识到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所以在新时代发展下,我们必须要充分把握住社会主义初期这一基本国家发展实情,同时站在现实角度,在确定政策和方针的时候不背离和不脱离这一基本现实。同时在满足当前大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时也要基于当前国情,服从国情。
  在实现需要的时候要分步骤、分阶段实施:其一,要先对美好生活需要进行详细划分,要明确哪类需要是与当前时代发展相符的,同时还必须具备可行性,且能够与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相符合。找到这类迫切需要是党与政府工作的主要入手点和重点。第二,在找出的需要当中找到极具紧迫性的需要、亟需进行解决的需求,并分析这些是不是都具备现实可行性的基础条件,符合之后就可以将其列为实际工作的关键内容。第三,对需要的本质进行分析。有些需要是与人们根本利益相背离的,有些需要完全是不可能实现的,甚至存在享乐的特征,这类不但违背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还会给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党和政府在实际辨别的时候必须要细心。对于那些存在享乐主义的人们一定要给予相应的劝导和教育。第四,在带领人民实现美好生活需求的时候必须要充分尊重其主体地位,同时与其同舟共济,积极利用和调动其奋斗积极性,从而为了实现美好的愿望而不断努力。需要注意的是,党和政府要具有良好的对比辨别能力,不要一股脑接收所有需要,也不要去迎合。
  四、结束语
  总之,新时代矛盾转化给长远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了依据,在这之中必须要全面准确认识社会矛盾的科学内涵,把握矛盾转化的主要理论依据,充分认识到当前矛盾问题解决的艰巨性和长期性,以此为实现大众美好生活需要不断奋斗和努力。
  参考文献:
  [1] 程奎文.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理论依据与现实要求[J].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6):12-15.
  [2] 李春梅, 陈昶. 试论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现实依据[J]. 中国集体经济, 2019, 000(011):165-166.
  [3] 杨曼.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理论实践依据及其解决途径的思考[J]. 江海纵横, 2018, 000(001):P.47-49.
  [4] 張传平.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J].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19, 104(02):14-19.
其他文献
继2017年9月《中外广告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以来,近日,安徽现代传媒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安徽省广告协会副秘书长何玉杰教授的新作《廣告隐喻研究》由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这是国内第一本系统研究广告隐喻的专著。作者站在当今隐喻研究的最前沿——认知语言学的高度,综合运用语言学、认知学、符号学、传播学等学科理论对广告隐喻的诸方面进行考察分析。全书具有以下特点:  (1)国内第一本系统研
期刊
摘要:学生满意度能够有效衡量学生学习质量与大学教学效率,可以为学校调整教学模式、体系及方法提供依据。在高职院校百万扩招政策得到贯彻落实的背景下,高职院校扩大了学生招收规模,改善了教学体系,优化了教育策略,并从学生满意度的角度出发,以学生满意度为切入点,探索影响高职教育的各类因素,进而确保高职教育得到健康的发展。本文以福州软件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结合退役军人学生学习满意度的研究背景、调查方法、数据分析
期刊
摘要: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发生着改变。借助大数据强大的挖掘、处理和分析功能,大学生党建工作也将迎来新的发展空间。在大数据背景下,利用“学习强国”APP中丰富的学习资源、强国通讯录等功能,可以有效创新高校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与制度建设,以此提升大学生党员队伍质量,推动大学生党建工作的现代化发展。  关键词:大数据 大学生 党建 学习强国  进入新时代以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以“医务社工+志愿者+医务人员”三方联动模式为研究对象,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方法以及生态系统理论和“身心社灵”全人康复理念,对“医务社工+志愿者+医务人员”三方联动模式进行探究。通过对该模式的分析,阐释该模式的主要建构与运作,为推动三方联动模式发展而努力。  关键词:医务社工 志愿者 医务人员 三方联动模式  前言  1946年,“全人康复”概念提出,使医务社会工作在现代医疗领域
期刊
摘要:本研究通过发放调查问卷方式了解应用型本科高校女大学生对生殖健康知识知晓、态度需求以及性行为现状。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女大学生对于性知识了解不全面,认知和行为之间存在差异,对高校性健康教育需求度高。本文就高校可采取的有效干预措施和教育教学可改进方法等方面,对提升应用型本科高校女大学生性与生殖健康知行性提出建议。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 女大学生 知行性现状  大学生性与生殖健康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内
期刊
摘要:中国的发展离不开每个人的奋斗,而青年在国家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发展应当重视主流意识形态的导向作用,有正确的价值观的青年更能助力国家的发展。因而主流意识形态对构建当代青年的价值观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引导青年确立正确的价值观,使其与主流意识形态相适应的课题值得研究。我们可以从《威尼斯商人》中的主流意识形态对当时社会及个人的影响中得到相应的启示。  关键词:主流意识形态 青年 价值观《威尼斯商人
期刊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高校育人全过程,工科专业课作为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在工程认证的大背景下,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改革势在必行。轻化工程专业结合本校特色,将课程思政建设作为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本文以轻化工程专业课程“染料化学”为例,对专业课程思政目标的提炼及专业课程思政育人元素挖掘等方面提出了思考与建议。  关键词:专业课程 染料化学 思政元素  2016年习
期刊
摘要:翻译是重要的跨文化活动。以目的论为指导,如何通过翻译行为提高目的与受众群体对中国特色文化符号的认知是译者的重要工作。本文以在国内获得成功但在西语世界并未掀起热潮的历史文化类纪录片《河西走廊》为例,分析了其中承载特定文化内涵的词汇,总结翻译历史文化负载词的几种常用方法。  关键词:文化负载词 《河西走廊》 文化认知 跨文化翻译策略  一、《河西走廊》纪录片的翻译和西语国家传播  纪录片《河西走
期刊
摘要:受当前形势影响,多数高校采用线上教学完成教学工作。在大规模地将线下教学转变为线上教学的过程中,如何保证线上教学的质量、返校后线下教学与线上教学如何融合等成为学界共同关注的问题。本研究以行政管理专业为例,通过分析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情况,发现线上教学有一定的优势,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通过多方面举措来提高线上教学效果。  关键词:线上教学 混合式教学 教学改革  引言  针对高校不能正常开学和进行
期刊
摘要:民国时期,作为山西村政建设之重要举措的息讼会在调解纠纷、减少诉讼方面取得实效,但在制度建构和运行机制方面亦存在不尽完善之处。考察息讼会成效及不足,无论是对当今中国农村纠纷调解机制的革新,还是国家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都提供了重要历史参鉴。  关键词:民国 山西 村民 息讼会  一、息讼会的运行机制  息讼会是民国时期在农村设立的用来调解村民矛盾的机关。从组成上看,它由村民选举出的五个或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