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出花园

来源 :闽南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zw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闽南及潮汕一带,小孩长到15虚岁时有举行“牵出花园”仪式的习俗。这应该是一种地方性的成人礼吧。许多老人心中都有一个坚定而朴素的信念:“孩子牵出花园,歹的去好的来”。
  “牵出花园”在老人家眼里,已然成了孩子们成长路上一次脱胎换骨的良机。在传统观念里,“牵出花园”对于青春期的孩子,起码有三大显著疗效。一是可以祛戾气,植善根——顽劣的孩子,牵出花园后就会变温顺乖巧了;二是可以医愚钝,增智慧——反应迟钝的孩子,牵出花园后读书也就慢慢开窍了;三是可以度苦厄,佑平安——疾病缠身的孩子,牵出花园后身体就会日益健康了。
  “牵出花园”这个成人礼,寄托着长辈们太多的夙愿。要是孩子们过了15岁依然调皮,愚笨,多病,远房长辈肯定会先弱弱地问一句:“15岁牵出花园了吗?”如若没有,定会嗔怪一番,指责父母对孩子不上心。如果已牵,则会宽慰一下父母,并坚信孩子一定会快快好起来的。
  在子女众多,又重男轻女的年代里,“牵出花园”这个盛礼,似乎成了男孩子的特权。在这个庄重的仪式感举行之前,母亲通常要先到庵里或斋菜堂里向主事的师傅咨询相关事宜,并将孩子“牵出花园”的日期定下来。接下来还得做一番精心的准备。除了举行仪式祭拜用的钻盒茶、长寿面、五种水果、12碗红汤圆、竹筘等林林总总的物品外,孩子当天要穿的衣服、裤子、袜子、鞋子都必须是全新的,在校求学的孩子还得有新书包和新雨伞。
  在那个贫穷的岁月里,每个男孩都盼望着自己15岁那一年的“牵出花园”。大概是因为有着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双重原因吧。小时候基本只有过新年才有机会穿上一整套的新衣裳。“牵出花园”,什么都是新的,连那个看着碍眼的陈年书包也可以名正言顺地扔掉了。更叫人兴奋的是,这种全副武装的待遇在兄弟姐妹里是独一无二的,不像过新年一样人人都有新衣裳。当然在精神方面,“牵出花园”也就意味着自己已经长大了,在家庭生活中开始有了话语权,这对于诸多男孩子来说是极具诱惑力的。
  也许是因为小时候体弱多病,父母对我总是偏爱一些,希望我能早日摆脱病魔的折磨。所以在兄弟姐妹六人里,除了两位哥哥,我是唯一有经历过“牵出花园”的女儿。至今每每回忆起来,总是骄傲中夹杂着丝丝的辛酸与愧疚。
  那年农历八月,母亲带着我到附近的斋菜堂里找主事为我“牵出花园”择日。母亲称斋菜堂里那位鹤发童颜的主事为“菜姑”。也许是巧合,也许是有意为之,“菜姑”翻了翻日历后,决定在我生日当天为我“牵出花园”。
  一个落雨的黄昏,母亲为了给我置办新衣服和新裤子,冒雨跑去在小商品卖服装的婶子家。事情过去了近30年,已经无法想起为何母亲要选择在那一天,冒那么大的雨。也许是第二天急着要用?也许是急性子的我吵得特别厉害?或许那只是一场阵雨,母亲觉得路途不远,没有大碍?又或许那时婶子刚从广东进货回来,母亲想趁着天未黑,婶子的服装未被抢购前下手,给我挑一套最喜庆最漂亮的?
  只是清楚地记得,雨天路滑,母亲在回来的路上,一脚踩空,重重摔了一跤,人倒在雨里,揣在她怀里的新衣服却是干的。那一跤的重心落在后脑勺上。从此以后,母亲落下了头疾。刮风下雨时,经常引发头疼。
  都說“牵出花园”可以度苦厄保平安。也许15岁那年第一个度我的人,并不是斋菜堂里的“菜姑”,而是我的生身母亲。或许在我“牵出花园”之前的那一场风雨中,她已经把我的疾病,我的灾难强行带走了一半。
  生日那天,到了斋菜堂里,不善烧香念佛的母亲在“菜姑”的指导下焚香祭拜。印象最深的是,“菜姑”让我站在一个竹制的米箩里面,她站在米箩外边,口中念念有词,牵着我的手,绕米箩走一圈,最后把我从米箩里牵了出来。我的好奇心爆发了——原来传说中的花园竟藏在那浅浅的米箩里。
  至今我依然不清楚,当年“牵出花园”究竟给我带来多少庇佑。只是清楚地记得,我动手术彻底告别病魔是在“牵出花园”之后。也许世间诸事并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但相信科学,相信医生的我,也会带着一颗虔诚之心,心甘情愿地去相信“菜姑”,相信母亲。
  母亲为我“牵出花园”所受的苦难,似乎还历历在目。只是恍惚之间,我早已为人妻为人母,母亲也已去天国定居了七年。转眼间,女儿也不可抗拒地长大了,迎来了她人生中的15虚岁。
  我想我是继承了母亲不善烧香拜佛的特点,却又像她一样始终相信“举头三尺有神明”,对世间万事万物怀着一颗敬畏之心。也像她一样只要是对女儿有利的事情,都愿意硬着头皮去尝试,哪怕是撞得头破血流,倾尽所有都不曾后悔。
  听说农历八月特别适合孩子们“牵出花园”。怀着希望,带着虔诚的我,请二姐带我到南善庵里找师傅,向他询问黄道吉日。
  当我见到师傅的那一刻,忽然内心有一种极为平静的感觉。要知道连日来,我被烦人的感冒折腾得整日叫苦连天,情绪糟糕透顶。我不知道自己是否有“慧根”,也弄不清楚这是不是传说中的“佛缘”,但确实特别享受彼时内心的安宁。不知道当年母亲第一次见“菜姑”时,会不会有相同的感觉?
  二姐说,这位师傅法力无边,孩子们举行的“牵出花园”仪式的必备品也很简单。这是孩子们的福分,更是母亲们的福音。我信了!因为遵循内心的那份安宁!
  二姐还说,既然是“牵出花园”,花是必不可少的。让我到花店里买三朵颜色不同的鲜花。贴心的花店老板给我挑了一朵金黄的向日葵,一朵鲜红的玫瑰,一朵淡粉的康乃馨。三朵娇艳欲滴的花朵里藏着美好的心愿。向日葵,代表着孩子阳光的个性,还有骨子里努力“夺魁”的念想。玫瑰花,预示着成年后的她,能够遇见美好的爱情。康乃馨的花语是母爱,且让我平平淡淡地陪着她走过人生的风风雨雨。
  女儿“牵出花园”那一天,一家三口起了个大早。五点半赶到南善庵时,庵里已经来了不少孩子和家长。大家带着相同的夙愿,汇聚在庵内。这些年来,也许是出于对各种地方传统习俗的尊重,又或许天下的母亲都有一颗护子之心。不管男孩女孩,在15虚岁时,来一场“牵出花园”的成人礼,为孩子祈福,保孩子平安,已成为当地诸多母亲的夙愿。
  日益宽裕的生活,从头到脚的新装备已经对孩子们失去了诱惑力。而在各种电子产品和科技读物陪伴下长大的他们,似乎也不太理解这个传统习俗的内涵。更多时候,他们只是抱着一颗懵懂之心,被当了一回主角。
  当年我“牵出花园”时,“菜姑”只针对我一人。如今,女儿“牵出花园”,师傅面对的是几十个孩子。小小的南善庵挤满了相同年纪的孩子和不同年龄的家长。热闹的场面井然有序,给人庄严朴素的感觉。家长和孩子们在庵内师傅的指示下,焚香叩首,双手合十。
  一番跪拜之后,师傅逐个给孩子们加持,保佑孩子们否极泰来。加持时,孩子们有序地排着队,双手合十跪在师傅跟前,那一张张稚气未脱的脸上写满了庄重与虔诚。满脸慈悲的师傅先仔细看看孩子,然后嘴里念着什么,右手食指在左手掌心里不停地写着,最后将左手手心扣在孩子们的印堂上。孩子乖巧地向师傅叩首致谢,绕着刚才跪拜的佛祖走了一圈。整个“牵出花园”的仪式算是结束了。
  我不知道女儿长大后,回忆起“牵出花园”这场别开生面的成人礼,内心深处会不会充满暖暖的感动?也不知道将来成为母亲的她,会不会在孩子15虚岁时,带他体验“牵出花园”这种极具地方特色的民俗。唯一可以确定的是,每一个成为母亲的女子,内心深处都结着一个夙愿,那就是极尽所能地护佑子女,为子女祈福!
其他文献
听孩子诵读崔颢的《登黄鹤楼》,我的心不禁泛起涟漪,离开家乡十余载,我多么想再回去看看黄鹤楼呀!不知是孩子稚嫩的读书声点醒了我,还是祖国七十华诞的浓厚氛围熏陶了我,国庆假期,我欣然带着孩子一起回了趟老家,去看了那始建于三国时代的黄鹤楼。  从漳州坐车到厦门,再从厦门搭上开往武汉的动车。孩子第一次坐长途动车,本来还担心她会不适应,没想到一路上她尽情地看着窗外快速倒退的房屋、树木、河流……还时不时地问我
期刊
说是探访,其实也不难,一条宽阔的水泥路绕着群山延伸至密林深处,翻越那座山,就是元中村,我们一路追寻当年红军走过的足迹。  元中,地处诏安县太平镇东部、由十多个自然村组成,属于革命老区村。这里四面环山、中间平坦,数千亩梅园以及尚未涉足的原始生态,都值得去看一看。  从镇区出发,沿着山路蜿蜒而行,途经梅仔坝自然村。两旁竹林夹道、绿荫蔽日,阳光透过竹叶缝隙,洒落地面后形成一个个斑驳的影子;一条清澈的小溪
期刊
老同学的丈夫突患重疾,大家听到后都唏嘘不已。刚刚40岁,家里的顶梁柱就遭受这样的磨难,这一家人往后可怎么生活。有人提议,不如大家为他们捐款吧,数量多少不必在乎,主要是为表达一下同学们的心意。这个提议很快得到我们的响应,大家纷纷慷慨解囊,要尽最大努力帮老同学度过难关。  我们凑了一笔数量不小的“善款”,奔向同学的家里。让我们意外的是,这个遭受重创的家庭并没有被阴云笼罩,一家人依旧是乐观的,他们跟我们
期刊
金秋九月,走进平和县长乐乡秀山村,从山坳口远远望去,一排排崭新的民居高低有序坐落在山腰上,四周群山苍翠,房前屋后果树成片,金橙橙的柚果挂满枝头,远远望去,仿佛走进某个大型庄园或某个旅游胜地。谁曾想,这世外桃园般的秀山村,却曾是敌我双方争夺最激烈的战场,也是革命的大本营,张鼎丞、谭震林、王直、熊兆仁、刘永生等老一辈革命先烈们都曾在这里洒过青春热血。  秀山,解放前叫秀磜,与龙岩永定广东大埔接壤,是闽
期刊
有人曾说过:“烟火是物质上的食粮,书香是精神上的食粮,缺一不可”,说得多好,这样的文字读起来就让人舒服,仿佛看到烟火岁月里那些温暖舒心的日子,有柴米油盐,也有书香缭绕。  认识一个写文的女子,是一个全职妈妈,爱好诗书,喜欢文字,除了日常的照看孩子,洗衣做饭,大多数时间都是徜徉在文字的海洋里。走进她的家里,你会发现从客厅到卧室,大大小小的柜子里到处都装满了书籍,有世界名著,也有儿童读物,茶余饭后就是
期刊
那年,虽已是九月,如火的凤凰花依旧在枝上翻飞,似乎在迎接新一批中师生的到来。艺术楼前人头攒动。墙上的花名册班主任一栏赫然写着——“黄萍”。最前面的桌子旁坐着一位年轻的女老师,白色雪纺上衣,下着浅色半身裙,一束马尾低低地附在后背,淡雅、清新,犹如一朵白莲盛开在那里。初次相见,却恍若故人。  终于,我来到了她的面前。她抬起头,眼含笑意:“我是这个班的班主任,有什么不清楚的可以来问我。”声音很轻,很细,
期刊
人的记忆是一件很神奇的东西,当初你以为有些片段,被时光尘封且从此不复再现,却居然会在生命的某一刻,灿烂地燃放,并串连成一道风景,有了可圈可点的印迹,就像我和邻家阿哥若干年后的相逢。  童年的我被父母寄养在县城边上的村子里,那是我人生中快乐美好的一段童年记忆。那户寄养人家有好几个孩子,我与他们最小的女儿同岁,因此深得寄养父母的宠爱。那时跟着其他兄弟姐妹一样称养父母为爸妈,小小的年纪,其实哪里懂得亲生
期刊
“谢谢你们的大恩大德,谢谢……谢谢……”2018年3月11日早上9时左右,在漳州市110指挥中心,年近六旬的四川籍李先生老泪纵横,泣不成声,他紧紧握住民警蔡权泉他们几个的手,忙不迭地连声道谢,激动之情溢于言表,连日来饱受煎熬的沧桑之脸终于拨云见日绽放笑容,一直高悬在心上石头总算落地了。  夜半惊魂  入夜的漳州是迷人的。车水马龙,灯火辉煌,闪烁的霓虹灯把小城装扮得流光溢彩,婀娜多姿。与往常一样,“
期刊
退休后,我常与妻子骑自行车带孙子到麒麟山公园玩。今天,我和妻子又到麒麟山公园玩。妻子突然提议说,到内樟祠去看一看。于是,我们便骑上自行车出发了。内樟祠是个小自然村,属于虎伯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它就在象溪村附近,离县城有10公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和妻子每年至少要去那里好几趟拾柴火。  我和妻子想重走一番当年拾柴火的山路,看看当年拾柴火的那些山头,重温拾柴火的情景。当年公路是土面,尽是雨水冲刷的
期刊
今年夏天,我家的阳台上多了几盆翠绿的植物,淡紫色的茎秆挺拔着伸展,隐隐的清香味飘散在空气中。这是朋友送我的薄荷,从一盆已经不断生长繁殖变成三盆了。  在我眼中,薄荷是个特别神奇的植物,具有积极向上的生命力,长得太高了,剪下枝条插入水中,差不多几天光景,枝条就生出细细白白的根来,种进盆里又是一丛新的薄荷。你也可以掐掉薄荷叶尖,转天发现它从旁边长出很多嫩芽,永不停息地生长,一茬又一茬的繁衍。我喜欢用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