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ngw2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诗词,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精练、传神的语言,丰富的想象,传唱千年而不衰。古诗词教学是初中教学的关键,同时也是初中生学习的难点。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引导学生去学习呢?我谈一下自己的几点见解:
  一、注重反复诵读
  著名的语言学家朱光潜先生曾经说过:“要培养孩子纯正的文学趣味,就要从读诗开始。”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体会诗歌的语言美和韵律美,并受到情感的熏陶,揣摩出诗人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常常采取不同的诵读方式,或听读、或范读、或领读、或齐读。在反复诵读中,温故知新,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了解作者的生平及作品的创作背景
  诗词作品常常是作者经历、思想感情的外现。如:赏析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到外地做官二十多年。“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表现出诗人无限心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怀旧”句则表达了诗人对受害的战友王叔文等的悼念。所以赏析古诗词课前,指导学生预习课下注释。如果没有诗下的注释,让学生课下收集作者的人生经历及其作品的创作背景,从而更好的把握作品。
  三、注重品字
  鉴赏字是理解句子的关键,也是理解整首诗的关键。如:杜甫《春望》这首诗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句中的“泪”与“惊”两字,就把诗人看到长安城破败不堪,感时伤世的感慨写了出来。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也可以采用换字法,就是把句子中的某一个字换成另外一个字,比较用字的表达效果。如: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句中“绿”字改动的故事,先后用过“到”、“入”、“过”、“满”等字,最后选定了“绿”字。诗人将形容词作动词用以表现江南春天的景象。“绿”不仅表明“绿色”,还有“吹绿了”的意思 ,将春风拟人化,更增添了动态美。因此,赏析字不仅能够强化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还能增强审美力、想象力。
  四、品析名句
  品析名句重在理解语句深刻的内涵以及呈现给我们的景色美、人情美、哲理美。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不仅给我们描绘出一幅沉舟旁边千船万帆驶过,病树前头万木争春的画面,而且表达出一种哲理,即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新事物无比美好,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的。类似的句子还有“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表现景色美的有王维的《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只10个字就生动而形象地写出了塞外奇特壮美的风光。
  五、分析写作手法
  (一)运用修辞。“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文天祥《过零丁洋》) 诗句说大宋江山已经破碎 ,好像狂风中飘零的柳絮 ,身世浮沉 ,有如被疾雨扑击的无根浮萍。诗人用凄凉的自然景象比喻国事的衰微和个人的厄运 ,深切地表现出他内心的悲愤。
  (二)虚实结合,虚实相生。如曹操《观沧海》既有对自己登上碣石山“观”沧海的实景描写,又有诗人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虚景诗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从而表现出诗人博大的胸怀。虚实结合是古人常用一种方法,更能形象表现主观的情感。
  (三)明确意象的象征意义。诗人常以水喻愁,如“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等等,都是以流水喻愁思的名句。古诗中的月亮往往是思乡的代名词,是相思之情的载体。如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亮有圆有缺,月圆可喻亲朋相聚,月缺可喻亲朋分离,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诗词中梅花常常是坚忍不拔的人格象征,著名的有南宋诗人卢梅坡的“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竹子是坚贞、气节的象征,杨柳成为离愁别绪的象征,燕子因结伴而成为爱情的象征。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诗词是我国文学艺术的一朵奇葩。作为语文老师要培养学生古诗词的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让学生爱上古诗词,爱上语文。
其他文献
阳台上养了一盆栀子花,当枝头缀满结实的花苞时,我满心欢喜地期盼着,今年的夏天,它会赠我一地的灿烂与芬芳。  可能是今春的雨水过多,许多花苞都在风吹雨打中香消玉殒,但还是有四个花苞坚挺地傲立在繁茂的绿叶当中。前些天的一个夜晚,正当我凭栏远眺时,猛然间有一股清幽的香味扑面而来,忽远忽近,若隐若现,它有荷花的淡雅,兼具茉莉的清新,在微风的轻拂下仿佛渺远的歌声。啊,不知何时,栀子花已在我眼皮底下全然绽放,
期刊
古诗词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同时古诗词鉴赏教学又是语文教学中的薄弱环节。不少教师对古诗词教学仅仅停留在翻译字词句的水平上,很少对古诗词作进一步的赏析,有的教师虽然引导学生赏析古诗词,但或蜻蜓点水、或只读不写,学生的朦胧感知不能上升为明晰的认识,因而鉴赏能力的形成就落不到实处。笔者在教学中领会到,要提高古诗词教学鉴赏水平,应注意以下三点。  一、读——读出情韵  古诗词的最大特点是情韵并
期刊
青少年一代,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目前在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网络信息化飞速发展的年代,社会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严重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成长,所以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心理健康的术语和定义也通过各种途径为人们所逐步认识和了解,特别是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已被纳入到正式的学校教育中,为孩子的健康,顺利成长奠定良好基础。因此在课程改革中科学、有效地
期刊
文言文教学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又因为文言文考试在字词翻译上比重较大,功利化的趋向使现实中文言文课堂出现了这样的倾向——刻板的介绍,繁琐的讲解,机械的背诵,死板的训练等,使文质兼美的古典名篇变得支离破碎、枯燥无味。这些都使处于青春期的思维活泼的学生对文言文产生厌烦、畏惧心理,也就不以为怪了。  怎么做到让“言”的教学做到既让学生感到“有意思”又能准确把握其文言释义呢?  一、重识“字”,准确
期刊
第一环节、前期铺垫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田园诗《归园田居其三》。(板书)  师:说到田园风光,同学们,你会想到什么画面呢?  生1:田野麦地。生2:炊烟袅袅。生3:鸡鸣狗叫。生4:绿树环绕的村庄。  师:大家说得不错,那么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田园诗。(Ppt出示《过故人庄》)  师:大家还认得这位老朋友吗?学生答“记得,初一学过。”那好,我们齐读一遍。  生读。  师:请问大家从这首诗里你读
期刊
语文课堂是知识创新、传播应用的重要阵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阵地。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努力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点燃他们创造思维的火花。  一、转变教育观念,营造积极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的过程是学生发现、思考、创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创新的主体,没有学生积极能动的参与,创新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在教学中,我改变了以往教师垄断课堂,成为课堂
期刊
生态教育是以生态学为依据,传播生态知识和生态文化、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及生态素养、塑造生态文明的教育。生态环境教育是一个连续的终身教育过程,对大多数人来说,中小学教育是生态环境教育的初始阶段。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中小学生态环境教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如何帮助学生理解生态环境,教育学生保护环境,从而加强他们环境保护的意识,提高环境保护的自觉性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期刊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尤其是以唐诗为代表的古诗词,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在中国文学史上,而语文教学是让学生领略诗歌魅力的主阵地。如何利用有限的课堂,让诗歌的美感深入每一个学生的心田,达到通过诗歌教学“让学生学会审美”的意境,我在平时的教学中,除了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外,还不断尝试新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以多种途径巧学诗歌。  一、以形式多样的“读”巧学诗歌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期刊
语文是一种感动,是心灵与心灵碰撞后产生的火花;写作是一种创造,是生命与生命对话后绽放的花朵。语文教师的责任就是保护学生的这种感动,让他们始终保持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一颗易于感动的心灵,激活学生灵魂中的感动“因子”,激发学生创作的激情。感动在心中,当不得不用言语表达时就流淌出令人感动的文字。  王国维说,成大事业的学者,必须经过三种境界。“三境说”几乎可通用于凡事凡物。那么,写作呢?是不是也有“三境
期刊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宝库,书籍是人类精神的殿堂。通过大量阅读,学生能够感知丰富的语言材料,增强语言积淀,提高读书能力,陶冶情操,从整体上增强学生的语文素质,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正如高尔基所说: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命伴侣和导师。  名著比较适合于中学生阅读,它们都经历过历史与时间的检验,都是人类文化的精华。那么,现在的中学生业余时间在干什么?究竟爱读什么书?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