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收尾

来源 :小学时代·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jw7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教学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而这种艺术的表现手法没有固定的公式可循。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结尾也是如此。教师要考虑到教学对象的知识结构、智力水平、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紧扣教材,抓住重点,因势利导,大胆创新,精心设计出具有特色、富于实效的结尾方式,让教学有一个清楚的目标和方向。
  关键词 数学 巧妙收尾 余味无穷 方法
  “编筐织篓,重在收口。”上课也是如此,同样要讲究结尾艺术。恰到好处的结尾,能起到画龙点睛、承上启下、回味无穷的作用,从而给学生留下难忘的回忆,激起对下一次教学的强烈渴望。怎样才能设计好课堂的结尾,达到余味无穷的效果呢?我在平日教学中摸索出以下几种课堂教学结尾法:
  一、自然结尾法
  课堂教学的结尾是一堂课结束的自然表现形式,并不是可有可无,也不是生搬硬套。教师所讲的最后一个问题的最后一句话落地,下课的铃声正好响起,这种结尾的方式便是“自然结尾法”。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要精于设计课堂教学的内容和结构,准确把握课堂教学的进程和时间,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达到预期的效果,才能高水平地驾驭课堂教学,并使之达到艺术的境界。
  二、首尾呼应法
  写文章需要首尾呼应,结构完整,课堂教学更应如此。有些教师常常以提出问题、设置悬念的方式引入新课,用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那么,在课堂结尾时,不要忘记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所学到的知识,分析和解决新课所学到的知识,又照应了开头,因而使一堂课的教学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独立的系统。使学生在知识的应用中享受到解决问题消除悬念的无穷乐趣,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闯关激情练习法
  这是一种切实可靠的结尾方法。它是指在新课结束后,教师根据教学实际和传授内容,抓住重点难点,精心设计一些习题,利用闯关激情的方式,组织学生通过练习来结束本课。这样的教学设计圆满地结束了课堂教学,不但达到巩固知识的作用,还让学生学到的知识得到延伸。
  四、总结归纳法
  这是一种常见的结束方式,它多用于新授课。在一节教学课里,为了形成某一个数学概念,或者为了确定某个法则、性质,或者为了讲授某种数学方法,所以课堂结束部分将新授内容归纳、概括、梳理实有必要。这样做可以使学生快速地、精炼地再现本节课的内容,起到深刻理解、巩固、强化知识的作用。归纳者可以是学生,也可以是教师,还可以是师生共同进行。概括性结尾,要简明扼要,画龙点睛。这样做,既能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又能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同时也能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五、悬念设疑法
  悬念,文艺创作中常用的一种结构技巧,它是指在作品的某一部分,设置一个疑问或矛盾冲突,不断造就读者或观众某种急切期望和热烈关切的心理状态的一种手法。课堂结束部分的一般化、形式的呆板化,易使学生感到乏味,设计一个具有悬念、耐人寻味的课堂结尾,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使课堂呈现生动、活泼的局面。在数学课末,教师也可有意识地创设一个学生期待研究的问题情境,制造悬念,在课尾制造一个“问号”,拨动学生好奇心,让学生欲罢不能,课后主动研究讨论,乐此不疲。
  “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第一课结束时,可以提问:“课本中为什么没有总结出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学生的学习并不因一堂课的结束而中断,兴趣可以引他们进入一个求知的氛围,并为下一堂课的学习做准备。
  六.游戏结尾法
  小学生天真活泼,生性好动爱玩。一堂课的最后几分钟,往往是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学习效率比较低的时候。为了保持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运用游戏结尾正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在课堂结束时结合本课教学内容设计一个游戏,使学生在游戏中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在轻松愉陕的环境中结束一节课的学习,将知识的理解应用于娱乐之中,使学生感到数学课并非枯燥无味,而是妙趣横生。
  在教学“约数和倍数的意义”这课时,设计了这样一个课堂结尾游戏。老师出示卡片数字2,说:“学号数能被卡片上的数整除的学生先出教室。离开时,要说三句话中的一句话。如16号学生可说‘16是2的倍数’‘2是16的约数’或‘16能被2整除’,在座的同学要判断有没有错误。”一会儿,一半的学生边说边走出了教室。然后教师再出示卡片3和5,又有一部分学生说着走出了教室。教室里只剩下学号是1、7、11、13、17、19、25的同学。教师又问:“老师要出什么数,同学们都可以出教室呢?”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11”通过游戏来结束新课,既能进一步理解应用所学的知识,又能使学生精神上得到适当的放松,大脑得到调节,从而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精神上的准备。
  七、画龙点睛法
  一条龙画得怎么样,关键是在最后的点睛之笔。课堂教学的结尾也是整课堂的点睛之笔,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因此,教师在讲完课堂内容的基础上,结课时用几句话点明本节课的精华所在,可以一语道破,使学生对关键问题豁然开朗。以“不全”求“全”,在有限中追求无限,突破课堂教学的时空局限。注意浓郁的色彩和艺术的含蓄,使学生感到言已尽,而意无穷,引起学生课后咀嚼、回味,展开丰富的想象。
其他文献
摘要 绘本图文并茂,画面精美,符合儿童形象思维的特点,尤其适合幼儿阶段的孩子阅读。绘本对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开拓孩子的想象空间,提高孩子的审美能力有积极的作用。以中班绘本《国王生病了》教学为例,通过理解绘本内涵、抓住绘本主要线索、教给幼儿阅读绘本的方法三个方面探讨教师如何有效地进行绘本教学。  关键词 绘本教学 中班幼儿 策略探讨  当你准备好一本绘本时,预计通过绘本教学带给孩子些什么?教学活动短
期刊
摘要 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学习意志、学习能力更强。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答问题的能力。实行以学生独立活动为主的探究式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意识行之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 思维能力 意识 兴趣 方法  思维能力是一切能力的核心,它是通过对事物的表象和感知进行分析、概括、归纳而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一个人思维能力的强弱不仅与知识理论水平有关,而且与思维方式
期刊
摘要 有效提问和设计有效的问题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抓手,教师应该在“引问”上下足工夫,做足文章。注重提问的有效性,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问”教学模式是有效课堂和高效课堂的有力保障。  关键词 引问教学模式方法指导  现如今,许多教师在学习研究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时往往偏重于教学艺术而忽视对教学模式的研究,课堂40分钟缺乏通盘考虑,结构松散,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为了改变这一教学现状,我校推行了“
期刊
小学课外阅读在课程范围之外,原则上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但教师的引领也是必要的。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关键是能够找到一个平衡点.那么,如何把握好这个度,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呢?我想这个平衡点应该是“黄金分割比例——0.618”。学生自主阅读比例是0.618,教师的课外阅读引领比例是0.382。对此,我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思考:  1.合理安排课外阅读的时间——让学生自由阅读。课外阅
期刊
教学内容:  科学四年级下册第5单元第2课《预测》  教学目标:  1.懂得预测的含义,明白科学的预测不是胡乱的猜想,而是有根据的推论;  2.能正确地预测并用简易测量的方法掌握水位变化的规律;  3.能够对事物或现象做出科学的预测,并能正确表达这样预测的根据。  4.激发学生参与预测实践活动的兴趣,培养预测能力和探究精神。  教学过程:  1.结合时事,引出预测。(1)同学们,你们还记得2008
期刊
摘要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力推进下,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彰显。新课程下的课堂是开放的,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但对于现在越来越自我、越来越“自信”的学生来说,他们在课堂上往往不善于倾听和吸纳,这就给教师带来了新的课题。如何在尊重个性的同时让学生有更多的收获?  关键词 开放思维 有序课堂 统一  《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新教材的推广使用,为传统语文教学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使语文教学改革不断地走
期刊
摘要 教师对学生的爱,是纯洁的爱、无私的爱。教师对学生的爱,可以影响学生的良好情感,可以使教师的影响长久地保存在学生的内心深处。教师给学生带来的影响不仅是知识,还有行为习惯、思想品德以及对日常生活的态度。教师不仅用自己的学识教育着学生,而且还用自己的爱和灵魂去感化学生和塑造学生的心灵。  关键词 教师 成长 爱 影响  人生就是在不同的舞台上生活着,我的舞台便是三尺讲台。只是,这个舞台上的主角是一
期刊
名师们精心设计的优质课充满亮点,对“后课改时代”的数学课作出了绝佳诠释。  一、辩论:令课堂生成更精彩  新课程倡导“动态生成”的理念。动态生成是对教学过程生动可变的概括,是对以往强调过程的预设性、计划性、规定性的一个重要补充和修正。真正理想的教学过程要比预定计划生动、活泼、丰富得多。  在这次观摩课中,张齐华老师执教的《轴对称图形》一课便是一堂“动态生成”的示范课例。学完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以后出示
期刊
摘要 根据教材内容,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练习的内容和形式。整体考虑练习方式及练习设计的具体内容,要体现出多样性、层次性、趣味性和思考性等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使知识系统化,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 练习设计 科学思维 高效教学  练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教师布置练习时不可盲目、机械地重复。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练习的内容和形式。既要
期刊
摘要 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基础,通过各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用自己的心灵体验生活,用自己的方式认识社会,感悟生活,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关键词 学生生活 有效教学 拓展空间  《品德与社会标准》指出:“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帮助他们认识、体验感悟生活,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用自己的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