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东部裕固族音乐文化外部传承实践探析

来源 :参花(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min77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河西走廊位于甘肃省西北部祁连山和北山之间,是丝绸之路的商道,也是文化传播通道。在这里生活的裕固族拥有独特的传统音乐文化资源,以裕固族音乐文化为素材的艺术创作丰富多彩,20世纪50年代创作的《裕固族劳动舞》曾经以电影的形式展现,如今以杜秀兰、杜秀英、银杏姬斯、瑙尔姬斯、郭金莲等为主的裕固族音乐文化的内部传承者坚守局内人传承的重任。除内部传承对裕固族音乐文化的发展产生影响外,其外部的传承也具有同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以河西走廊裕固族传统音乐文化的外部传承体系构建为研究目标,论述其实践意义及基本的传承思路。
  关键词:河西走廊 裕固族音乐 外部传承体系
  一、河西走廊裕固族传统音乐文化历史渊源及外部传承发展的重要性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更是身份的象征,各民族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孕育了风格独特的本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甘肃河西走廊裕固族传统音乐文化的历史渊源独具特色,由于文字的失传,其音乐文化与口头文学的结合反而成为民族历史迁徙及文化信息的重要佐证。元末明初,由于战争等多种因素影响,明朝先后在河西走廊设立了安定、阿端、曲先、沙州、罕东、赤金、哈密①等带有政治、军事性的卫,由这几个卫来统治当地各族人民。当时的裕固族也在其管辖范围内,在其后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由于各统治卫之间的相互战争加之外部势力的侵扰,明朝统治者将裕固族迁入了甘肃张掖肃南和酒泉黄泥堡一带定居。从裕固族来源分析,其与东迁有一定的关系,这些迁徙的历史信息在裕固族民歌的歌词中也能看到。裕固族民歌《我们来自西至哈至》中唱道:“唱着说着才知道了,我们是从西至哈至来的人,西至哈至迷失了方向来的,千佛洞万佛峡来的,青头山底下住下了,祁连山可爱的山,我们是从远处迎着太阳光来的……”②正是这种长途迁徙过程,使裕固族传统音乐文化有了跨界传播的途径,也间接造就了河西走廊诸多民族音乐文化的相互交流和发展,这些珍贵的音乐资源正是我们今天需要传承和弘扬的民族传统音乐文化。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水土孕育一方乐,河西走廊区域生活的众多少数民族由于自然环境、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很多传统音乐形式已经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如裕固族的放羊歌等,如今祁连山禁牧无人进行牧业劳动,这种民歌失去了使用场所,已无法进行有效的传承。音乐失去了使用的环境和土壤也必将消亡。通过以上事例可以看到,传统音乐的传承和发展势必与自然环境、生产生活方式、文化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新时代我们如何有效传承地方传统音乐文化是值得思考的课题,传承的方式也不能仅仅局限在局内人的内部传承,而是应该结合外部的有效传承途径进行双重传承。
  在高度重视民族音乐发展的新时代,河西走廊裕固族传统音乐文化的外部传承也十分重要,而高等院校正是外部传承的重要阵地。吸收河西走廊传统音乐文化优势,并以此为基础在高校进行相关课程建设,使裕固族音乐文化得以在高校有序传承,这种新的传承方式正是外部传承的体现。因此,外部传承不仅可以使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精神得以发扬,还能对裕固族音乐文化的非遗保护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正如中国民族音乐学家杜亚雄教授所言:“实行传统音乐教学与大学专业音乐教育相结合,不仅是为了发展一门专业,学唱几首民歌,会奏一两件民族乐器,还是为了塑造民族精神。”
  二、河西走廊裕固族传统音乐文化高校外部传承体系构建实践
  在普通高校平台开设相对应的课程对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有着更深远的意义,如果在课程建设中融合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内容,还可以进一步提升普通高校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的学习实践中,通过鉴赏中国传统音乐经典作品、学习传统音乐文化艺术理论和思想、参加非遗传承人进校园艺术实践活动等,可以树立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其高雅的审美品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其对传统音乐的审美有客观的理性分辨能力。
  在外部传承途径中,以高等院校为平台开展的传承和相关特色人才培养是必不可少的补充,例如在兰州大学区域传统音乐文化传承发展过程中,会用两课时邀请裕固族传承人进入课堂进行现场教学和讲授活动,让本科生现场感受裕固族传统音乐文化的魅力,对学习和传承裕固族音乐文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以兰州大学本科生教学平台通识选修课、研究生双一流高校课程建设项目为依托,开设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美育赏析》《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赏析》等核心课程为裕固族传统音乐文化的外部传承构建了教学基础,这一系列的外部傳承途径都是对内部传承的延续和补充。
  以甘肃河西走廊裕固族传统音乐文化传承发展为例,要想进行全方位的外部传承,就必须让裕固族传统音乐走进大学音乐教育的课堂,从高校的课堂开始,逐步进入中学和小学课堂进行传播和弘扬,在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发展母语教育,这样才能使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有长足的发展,不至于若干年后丧失其标志性身份。
  兰州大学对甘肃河西走廊裕固族传统音乐文化的外部传承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通过甘肃河西走廊裕固族传统音乐文化在兰州大学美学教育中的应用,建立起与传统音乐文化相适应的课程教学体系和内容。
  2.通过甘肃河西走廊裕固族传统音乐文化在兰州大学美学教育中的应用,使西北少数民族传统音乐资源在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大家庭中取得一席之地,这一理念付诸教学实践,产生真正效益。
  3.通过甘肃河西走廊裕固族传统音乐文化在兰州大学美学教育中的应用,尝试将甘肃河西走廊裕固族传统音乐文化打造成具有标志性少数民族身份的兰州大学艺术品牌。
  4.逐步构建与裕固族音乐文化相适应的美育教育理论体系和相关音乐内容的课程教材。
  三、河西走廊裕固族传统音乐文化外部传承体系构建分析
  在讲授裕固族传统音乐文化时会发挥兰州大学民族学学科的优势,主讲教师会根据裕固族音乐文化流传区域的历史、地理、人种、语言、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民俗、心理等方面内容综合进行讲授,教学目标是通过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播让学生认识该民族、该地区的音乐文化,培养学生独特的音乐审美标准。   通过近十年的教学实践,甘肃河西走廊裕固族传统音乐文化在兰州大学得到了一定的传承,分析相关课程开课比例和选课数据会发现,通识选修课、专业基础课、研究生专业课、研究生选修课所占比例较高,而学术讲座所占比例较小。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部分传承人缺少讲授的经验,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欠缺,在公开的学术讲座过程中无法用有效的语言表达自己本民族音乐文化的内涵。学术讲座和课堂传承无法区分,因此,学术讲座所占比例逐步缩小。
  开设课程的内容和形式,均是以区域特有的民族音乐为基础,突出了地域民族音乐文化的特点,如甘肃特有的三个少数民族裕固族、东乡族、保安族,以及西北地区其他民族歌种和乐种。
  除上述课程的设置以外,为了让学生对传统音乐文化有更加直观的认识,学校会定期组织研究生深入甘肃民族音乐流传区域进行田野调查,定期邀请民间艺人进入校园进行演出,使学生可以从甘肃民族音乐的文化背景、生态环境及进入校园后的直观感受双维度进行探索,深刻地理解地域音乐文化的艺术魅力。
  在国家层面逐步重视传统音乐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建立中国音乐的教育体系也尤为重要,尤其是高校的教育中应该更多地融入一些传统音乐内容,这样可以为专业音乐教育课程内容提供更多的民族音乐资源,同时为非音乐专业教育提供正确的引导,建立对中国民族音乐的认同感,从而更好地促进大学教育健康发展,逐步建立保护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信心。
  四、结语
  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我国数千年农耕文化背景下所创造的传统音乐文化形态及资源是非常丰富的,但是在大学教育中却忽视了我国固有的文化形态特性以及悠久的历史,未能正确使用传统音乐文化资源,加之民间环境及各方面外在因素的影响,直接导致我国悠久的传统音乐文化及少数民族音乐资源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消亡,这是所有人不想看到的。如能在大学教育中适当融入传统音乐文化资源,那么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必将插上腾飞的翅膀,也会为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起到促进作用。通过对甘肃河西走廊裕固族音乐文化外部传承实践研究可以看出,外部传承与内部传承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传承与传播虽具有不同的功能性,但是就其长远的效果来看,外部传承所起的作用往往大于间接传播的作用,近距离感受传统音乐文化的魅力要比通过数字媒体手段的展示更具有感染力。艺术表现方式需要的是直接感受和感悟,通过音乐启迪内心对美的追求和探索,而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独特魅力更是需要现场直观体验才能发现其内在的美。对于论文中所提出的外部传承概念是基于民族音乐学研究中关于局内人、局外人的表述,在传承过程中只有内外结合的双重传承才能更好地展现区域音乐文化的价值。音乐是人类社会所共有的文化遗产,对于音乐的传承更是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才可以实现更好的发展,有关外部传承的探索才更具有实践意义。
  注释:
  ①②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裕固族简史简志合编》,1959年版,第10页、第11页。
  参考文献:
  [1]乔建中.现代专业音乐教育与传统音乐资源[J].音乐研究,2003(02):5-10.
  [2]钟进文.裕固人悄然回首从传统中求发展[J].中国民族,2004(02):54-56.
  [3]钟进文.裕固族宗教的历史演变[J].西北民族研究,1991(01):147-156+132.
  [4]钟进文.“西至哈至”考略[J].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2(04):53-54.
  ★基金項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河西走廊东部裕固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变迁研究”(项目编号:15YJC760115)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燕仲飞,男,硕士研究生,兰州大学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传统音乐、西北少数民族音乐)
  (责任编辑 王瑞锋)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借助多媒体对舞台进行设计和制作成为相关行业工作者应掌握的一种技术。利用多媒体进行多样性的创造,能够形成良好的舞台效果。在现代舞蹈领域,舞台的设计应重视创新,形成良好的舞台表现形式。多媒体涉及的内容较多,将其应用到舞台设计当中,能够呈现出多样性的舞台画面。舞台的设计与制作之间需要进行有效的协调。舞台设计需要多样化,但是在舞台的制作中,需要进行多方面的考量,从而呈现出更好
摘要:动态图形设计是平面设计、动画设计和电影语言艺术的综合运用,其中主要的设计手段就是MG动画分镜。情境表现方式是MG动画分镜中应用较多的方式之一,在协助作品进行信息传递的同时提升作品的艺术表达效果。本文主要从MG动画分镜中涉及的情境表现因素进行分析,结合MG动画分镜的发展需求,提出应用情境表现方式的措施,希望为提升动态图形设计的视觉美感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MG动画分镜 动态图形设计 情境
本文通过讨论与写生相关的三个要素——透视、线条、色彩,分析中国绘画的写生观.不讨论心理上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变形,讨论以自然为描绘对象的写生.写生是中国画家创作的重要绘画方式,但不是单纯地模仿自然,也不单纯地追求精神表现,而是在观察自然、模仿自然的基础上,追寻事物内在永恒的部分.追求的不是“苟似”,而是“真似”.本文选取中国南北朝至宋朝画论中有关写生的理论进行分析,总结中国写生理论的发展.
摘要:平调落子起源于清代中期,是武安平调及武安落子的总称,是具有邯郸特色的剧种,当前已经被列入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本文分析武安平调落子发展现状,武安平调落子的风格特点,探究武安平调落子文化产业化的发展情况,提出武安平调落子文化的推广路径,以此为武安平调落子的新时期发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武安平调落子 产业化经验 推广路径  现阶段,人们不再局限于对物质方面的需求,对精神及文化层次的消费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音乐艺术形式也越来越多元化发展。长笛作为一种从西方传入中国的外来乐器,因其声音婉转而优雅,音质尤为出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在管弦乐队中,长笛是极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于相关演奏者和学习者而言,如何锻炼和提升演奏技巧,形成自身系统性的训练方法,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长笛 音乐 发展  一、我国长笛艺术的发展  我国的长笛艺术,在早期的教学和演奏方面主要受苏联和
摘要: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很多人都缺乏读字的耐心,但对清晰明了、新颖独特的图形却较为青睐。平面广告设计利用的就是视觉语言能使人们在最短的时间内最直白地了解信息。因此,在平面广告设计中加强图形创意,能提高广告的趣味性,从而提高广告的传播效率,为人们营造良好的视觉体验。本文阐述图形创意的特征,并分析其在平面广告设计中的表现形式,提出运用的策略,以期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一定参考。  关
摘要:界面设计是产品和用户之间重要的沟通桥梁,服务于人际交互的设计领域。本文从德国艺术史学家雷德侯的模件化理论以及个性化方式入手,对界面设计案例进行分析,针对模件化理论在界面框架布局中的运用和个性化方式在界面视觉上的运用现状进行研究,提出目前界面设计需要解决的问题,最后总结出界面设计的方法,希望能为现阶段界面设计带来新的思路。  关键词:模件化理论 个性化 界面设计  德国艺术史学家雷德侯探讨的模
摘要:新形势下,数字艺术应用于当代手绘,属于数字艺术与传统手绘共同发展的结果。数字艺术不仅有利于设计作品效果的建设,还可以有效丰富创作者的想象空间,增强创作的方式和手段。数字化高科技虽然给大家带来了很多的便利,但也在很大的程度上引发了依赖的误区,审美知觉和审美追求等隐性的表现技法就很难得到很好的诠释。只有将数字艺术和手绘表现结合起来,在融会贯通中相互促进,才可以结合现状,找到一条相互融合的道路。本
摘要:民间美术是我国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智慧结晶。在我国历史不断发展的背景下,现代美术与民间美术融合设计便成为必然的发展方向。这不但可对传统文化有效传承,同时还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良好的保护作用。民间美术在众多民间艺术种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能够通过具体的作品对人们的视觉和情感产生冲击,也可作为创作者表达情感和审美观念的重要载体。  关键词:民间美术 艺术造型 色彩 美术设计  我国的民间美
乡村振兴中民俗艺术的产业化发展是民俗艺术当下价值的重要体现,它是传统文化美育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实现产业化经济的媒介物.民俗艺术是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于当地民俗文化传承保护具有较强的推动作用.民俗艺术在历代传承过程中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存在着相互的借鉴,使得其价值进一步体现.目前,合理开发利用民俗艺术,使之成为一种产业化商品,完成当下的创造性转化,也是民俗艺术适应当下环境的一种传承方式,因此,如何使民俗艺术形成良性循环显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