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浑之太行 润洁之心境

来源 :公关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bent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利锁,字坚实。号之开。国家一级美术师。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美术系。现任河北美院客座教授。曾两次赴新加坡进行学术交流并举办个人画展。其作品多次参加各种展览并获奖,部分作品被国家领导人及多家艺术馆、画廊、收藏家收藏。
  四十年前,我在石家庄日报社当编辑时认识了前来投稿的王利锁。他小我十岁,还是位二十出头的帅小伙。刚从晋县剧团转到县文化馆改行画画。几十年过去,恍然如昨,我已白头称翁,他也两鬓染霜。岁月流逝,他也笔墨生涯四十载,丹青不知老之将至,其中甘苦了然自知。
  王利锁生于晋州农村,学起画来既无家学又无师承,起步艰难可想而知。1983年他到河北师大学习,师从著名山水画家李明久先生,从理论到技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艺术之路的梦幻开始有了明确的目标和理想的曙光。1991年王利锁又毅然来到北京画院进修,又开始了他继续攀登的征程。大北京乃国之首都,经济文化中心,画家云集,强手如林,中西汇集,百花争艳。如此机遇,利锁如鱼得水,博览广收,眼界的开阔,技艺的精进,是他日臻成熟崭露头角。命运、时机变幻莫测,勤奋、孤寂年复一年,写生、创作周而复始,泼墨、积累。“非人磨墨墨磨人”,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正当王利锁弹尽粮罄之际,一位台湾老茶商慕名而来斥资订画,此如命运之手一举打开了王利锁的幸福之门,他的画,他的艺术终于得到社会的认可。1994年12月5日王利锁应新加坡共和国宣和文物东主俞精忠先生的邀请前往新加坡进行文化交流同时举办个人画展,波音737的机羽把他带上了希望的蓝天,把他送上了成功之路。1995年11月17日,北京中国美术馆王利锁彩墨画展开幕了,在京的高官大腕儿来了 ,家乡的领导亲朋也来了,鲜花映着笑脸,掌声和着赞誉声也一起来了……
  按说在物欲横流的当今,功成名就,位子、票子是每个奋斗者、进取者的不懈追求。然而,王利锁在收获了成功和喜悦之后并没有忘乎所以、坐享其成,而是警钟自鸣,他说:“真正的艺术家一定是在孤独和寂寞中前行。谁能在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的俗世中,不为一己之利而疲于奔命,谁能守住自己心灵的一方净土,使万物无足以扰心,达到一种宁静淡远的境界……倘能如此,何愁艺事无成?”
  在当代山水画坛,继承传统又推陈出新,着眼当代吸收西画长处又不失传统笔墨的画风为主流。正如李可染先生所说:以极大的功力打进去,又以极大的勇气冲出来。如果说黄宾虹曾经是整合传统的特例,李可染、傅抱石等曾经形成了五六十年代写生山水的主流作风,又经石鲁强化了宏观意识和主观情绪表现,为新时期山水画的变革铺垫了极好的基础。周韶华、贾又福等一批画家多倾向于象征性思维,或拟洪蒙太荒之象,或寓神州振兴之魂,可称哲理型山水。新时期的山水画坛在连接传统和旁参西画两级及其广阔的中间地带呈现出空前多样化的局面。
  九十年代初期,王利锁在新加坡和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的作品还是以彩墨画为主。他大胆运用了西画色彩、透视等绘画元素和理论与中国画的笔墨技法相结合创作了一批清新、輕快、雅俗共赏的作品,如《湖上晨曲》《水上人家》等作品所表现的宁静、和谐的意境,正迎合了现代都市人厌烦了的高楼林立、人群如织的生活环境,而向往青山绿水、鸟与花香的自然生态和优雅情调。正是这批色彩丰富、格调别致的画作迎合了老外的时尚和国人重视环保的需求,时机也给予了画家可喜的回报。


  燕赵大地虽没有母亲河的恩泽,却有着巍巍太行的身影。大画家吴冠中、贾又福、卢禹舜等都在太行深处留下他们朝拜和写生的足迹。雄浑苍茫的太行山也频频入画,太行题材的画作也不知成就了多少丹青高手。随着阅历的深厚和笔墨的成熟,也不知是因为家乡情怀的牵动,还是艺术定位的迫使,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王利锁又选择了以太行题材为主,以传统笔墨当家的主攻方向,如《春到太行》《太行金秋》《霜叶满山》等。太行的雄健、淳厚、苍劲、粗犷尽收笔底,磐石累累,云烟满纸。构图大张大合,雄奇泰然。用笔老辣、朴拙,足见传统功力,博采众长而又有自家面目。


  值得称道的是他近年来又画了一批苍山秀水,植被丰茂的理想化的太行景图,如《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白云深处》等。把北方的高山峻岭、土岗荒坡配以溪流飞瀑、云腾雾绕以及茂林修竹、晨曦晚霞。真可谓笔落云烟起,妙境心造成。画家在写生的基础上把胸中丘壑任意摆布,择优写取,理想化的表现诗的意境。在当今山水画坛艺术语言个性化,表现风格多样化的局面下,王利锁能日日图新,年年求变,能立足传统又关注现实,能抵御商品化的物欲诱惑,能心境纯真不使丹青惹尘埃,实为难能可贵了。
  中国画讲究高尚的人品能影响笔墨,这是中国画认识论的独到之处。也正如画家王利锁在一篇文章中说到的:“艺品即人品的再现,古往今来要搞艺术就离不开人格的修养与提高,所以我们必须把艺术创作作为崇高的生活方式,保持坦然乐观的心境,亲近自然,疏离世俗,在心中营造一个精神家园,让心灵能在一个纯净无染的空间里飞腾升华,去创作无愧于时代的艺术精品。

其他文献
赵言斌,号山里人,1956年12月生于山东枣庄,山东招远人,现为北京大学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兼外联部部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崔子范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孔子学院荣誉教授。大量作品参加全国美展并获奖。作品被海内外收藏家所青睐。《有鱼有酒待客来》(中国画)被韩国前任总统金泳三所收藏,作品《红鸟》被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共和国总统(卡莫纳)收藏。  崔子范评价说:赵言斌基本功扎实、刻实求新,在长期艺术创
期刊
中國艺术品市场已经在悄悄发生变化,从传统的藏家市场到消费市场,艺术品价值评价标准已经从作品是否为少数稀有,逐渐到是否有大众共享、参与价值培养的时代。大众对艺术品关注,使艺术品本身不仅具有了更高的文化价值,同时,其也兼具了财富管理的功能,艺术品被视为是保值增值的资产,具有了和金融资产相似的属性。  春拍市场人气正旺,亿元拍品屡见不鲜,总体成交规模趋稳,纵观整个艺术品市场,艺术品市场的消费群体正发生着
期刊
劉福生先生1944年生于唐山,现居北京和西安。1967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曾任唐山美协副主席,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艺术培训中心(花鸟画)客座教授,中国书画研究会顾问,唐山市美协顾问,唐山画院顾问。  刘福生先生画风承古创新,中西合璧,浓墨重彩,大气磅礴,独具特色。先生认为中国画必须有中国特色,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以古法用笔,将传统的笔墨融入自己的意象造型之中,用现代绘画中的色彩、构图、技巧等
期刊
在日益兴盛的互联网影响下,数字营销越来越受到重视,不少企业的营销都开始转向数字营销。过去的十几年里,数字营销发展迅速,为整个营销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冲击和变化,为商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广告、洞察客户、吸引关注以及推广商品的方式。  本刊将连续分5期回顾数字营销的发展历史,希望能让大家清晰了解数字营销研究与实践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标题中的数字营销实际包含了数字营销、社交媒体营销和移动营销三个大的领域,统
期刊
赵季平的艺术天资和慧心悟性从小就被父亲赵望云所赏识和钟爱,他们之间的感情远远超于一般的父子之情。赵季平揣着一颗赤子孝心,怀着一片尊崇敬仰之情,在父亲赵望云的影响和支持下一步步走向乐坛顶端。本期,我们以问答形式向您展示赵季平记忆里的父亲。  问:您父亲多次西北写生对长安画派起到奠基作用,您也曾谱写了大量描绘西北的乐章,是不是可以说父亲的画也为您的创作起到了奠基作用?  赵季平:我出生时父亲赵望云正带
期刊
主持人:徐 里(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秘书长)  对话人:詹建俊(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中国油画学会主席)  邵大箴(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艺委会名誉主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靳尚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  薛永年(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艺委会主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油画作为西方艺术“舶来品”,自20世纪大规模引进以来,仅仅百年时间。在这段不长的时间里,中国艺术家不仅
期刊
曾处于艺术边缘的“二次元”艺术,已逐渐被艺术的中心所接纳。日本艺术家村上隆的作品彩虹花(The Rainbow Flower Bridge)是其典型的象征,这种漫画的“二次元”创作也参加了2017年3月23日举办的第五届香港巴塞尔艺术展。村上隆的“二次元”作品,是从他创造的一个有一双巨乳,挤出乳汁环绕的美少女开始被艺术圈所接受的。对艺术保持严肃和严谨态度的人可能会愤怒他的作品。村上隆强调要通过美少
期刊
“长安画派”是20世纪60年代在中国画的革新浪潮中产生,既重视传统又面向生活,主要以西北地区的风土人情为创作题材的重要中国画流派。  名称:长安画派  时间:20世纪60年代  地域:陕西  代表艺术家:赵望云、石鲁、方济众、何海霞等  代表作品:《农村写生集》、《西北旅行画集》、《转战陕北》、《延河饮马》等  产生背景  近代中国美术随着社会的巨大变迁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新思想与西方美术的传入
期刊
王利锁 字坚石,号之开,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美术系及北京画院研修生班。现为河北美术学院教授、国家一级美术师、河北省美协会员、晋州市美协名誉主席、国画院院长。北京画院赵志田工作室画家、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会员。曾任晋州市文联副主席、石家庄市第十屆人大代表。  联系电话:13932108679
期刊
孫 涛 石心堂主人,1971年出生,宁夏石嘴山市惠农区人。宁夏美术家协会会员,石嘴山市美术家协会会员、市书画院特聘院士、油画艺委会主任,石嘴山市美术教研员。1992年毕业于宁大美术系,先后在陕西师范大学、四川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进修,致力投身于美术教育的研究、创作和教学工作20余年,笔耕不辍,以画寄情。参与了《石嘴山教育志》《石嘴山教育丛书》的编撰,2008年至2013年连续6年被宁夏教育学会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