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忘家庭劳动教育

来源 :中华家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sol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劳动是神奇的,它创造了人,也在点点滴滴之中潜移默化地改造着人。大凡事业上成功的人都是辛勤劳动者,他们具有诚实的劳动态度,掌握熟练的劳动技能,乐于吃苦、勇于拼搏,以辛勤劳动为社会做出了贡献,得到广泛的尊重;而那些好逸恶劳的人,鄙视劳动、贪图享乐、坐享其成的人,有的一事无成,有的投机取巧最终失败,也有的铤而走险贪污盗窃成为危害社会的罪人。劳动不是成年人的“专利”,作为一种美德、一种习惯,需要自幼培育和养成。
  
  别小看了做家务
  
  做家务,是家庭生活中最经常、最普通的事情了,也是培养孩子走上成功之路的第一步。父母不给孩子做家务的机会,孩子缺少最简单的家务劳动训练,当他们长大成人、脱离父母之后将意味着什么呢?
  时下,一些年轻人被称为“啃老族”。他们不愿干活,整天闲散在家,经济上则完全依赖父母。此种情况不在少数。有的大学毕业生,拥有一定的知识,拿到了某些专业资格证书,却不愿“低就”,不情愿做普通劳动者,甘心在家靠父母供养。也有的技能差,经不住一轮又一轮的竞争淘汰之后,只能回到家中等工作。专家分析认为,不少“啃老族”就是因为从小被家里人“捧着”、“抱着”,养成了不爱劳动、不能独立、缺乏责任的个性。他们一旦遇到困难,往往不能去客观地面对问题,解决问题,而是重新回到父母的怀抱,打算继续依靠父母生活。这种连自食其力都难以做到的年轻人怎能成才呢?
  上大学,是父母和孩子多年的期盼和为之奋斗的目标,可是进入大学后却由于生活上不会自理给莘莘学子带来诸多的麻烦。某重点大学新生入学第一天,学生大都由父母陪同而来。小林的父母也喜滋滋地送他来到学校报到。谁知小林像局外人似地在一边呆立着,而父母除了帮他办好一切手续外,还得为他扛着行李,去学生宿舍打扫整理。临走了还一一叮嘱牙膏放在这里、茶杯放在那里,总之,一百个不放心。从小到大没洗过一只碗、一块手帕的小林已经习惯了父母为他包办一切,望着父母远去的身影,他的心一阵失落和怅惘,口里呐呐地说:“以后我可怎么办?”
  一个大学生道出了自己的烦恼:进了大学后我才发现,20多年来,除了学习我什么都不会干。不会洗衣服、不会收拾房间,甚至到了食堂不知道自己该买多少饭。在家里,所有的事都是爸妈替我做的,自己从来都不动手,学习以外的事爸妈都不让我做。现在跟同学在一起,我成了“弱智”。这让我很没面子,很是自卑——我爸妈可把我害惨了!
  这样的事例在现实生活中不胜枚举:一个孩子天资聪颖、学习优秀,考上了多少人梦寐以求的重点大学,却因为生活上不会自理而退学;一个研究生因为离不开妈妈的照料,无法解决自己的生活管理问题,只好放弃出国深造的机会
  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的缺乏,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年轻人的家庭生活。小李和小陈喜结良缘。他俩的家庭条件都不错,为了筹备婚礼,双方家长一共凑了40万元给小两口买房、装修、办婚礼。可是让人想不到的是,他们的婚姻仅仅维持了一个星期,离婚的原因仅仅是为了一堆脏衣服。他们在婚前都和父母住在一起,从小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家务活基本都不会做,甚至连内裤和袜子都是父母来洗。在新婚第6天,找不见一件干净衬衫的小李指着卫生间里的一堆脏衣服,没好气地对小陈说:“我怎么娶了你这个懒媳妇,连衣服都不会洗!”从小在家娇生惯养的小陈一听就火了:“我在家的时候,我妈都不使唤我,你凭什么说我?你自己不会做啊?”“从前老妈做的事现在就应该由自己的老婆来做!”“那你找你妈过日子去,咱离婚!”“离就离,谁怕谁!”哪想,几句气头上的话竟被付诸行动,仅仅持续了一个星期的婚姻就这样结束了。
  长大成人的年轻一代人在工作、学习、生活中遇到的种种障碍,都与自幼缺少劳动教育密切相关。家长朋友,您想过没有,如果说孩子小的时候不让他参与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和自理劳动是为了保证他们的学习时间,学习好了是为了上大学、深造,是为了孩子将来谋个好职业、生活更幸福,那么由于他们缺乏最基本的劳动观念和劳动能力,而导致的学业上的荒废、工作上不能胜任、生活难以维持,不是得不偿失了吗?所以,对孩子寄予厚望的父母们千万别小看了做家务!
  
  走出认识的误区
  
  在我们的生活中,这样的现象司空见惯:一方面做父母的对自己的孩子寄予很大的期望,为孩子的成才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另一方面,却忽视了孩子的劳动教育,剥夺了孩子劳动的权利,以至弱化了孩子的生存能力,并在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不劳可获”的种子。劳动启蒙教育的不足及扭曲,自然导致懒惰习气的产生。这种状况在很大程度上是父母在认识上的误区造成的。
  误区之一:鄙视普通劳动者。一些父母经常这样教训孩子,“你现在不好好学习,长大了没出息,就让你去扫马路、当工人!”于是在孩子心目中,普通的体力劳动就成了下贱的代名词,躲避劳动、鄙视劳动成为必然。
  误区之二:“孩子太小,与劳动无关”。幼儿园老师教孩子自己洗手,跟老师一起把小椅子摆好,把玩具刷洗干净。回到家里孩子跟在大人身后,也想做点事。妈妈却说“去去去,小毛孩子能干什么?别给我帮倒忙,不用你插手!”不少父母总是觉得“劳动”离自己的孩子太远,无意之中挫伤了孩子的劳动兴趣。
  误区之三:帮孩子做事是家长的“本分”。对上了学的孩子,父母们总有这样的教导“只要你好好学习,要什么都给你,家里的什么事情也不用你做”。孩子被排除在家务劳动之外,就连自理性劳动也由家长来承担。甚至在学习上,给孩子准备学习用品、收拾书包,为孩子检查作业、出测验题,替孩子查字典、解难题……这种“全方位服务”使孩子对父母产生了巨大的依赖,勤劳、自理无从谈起。
  误区之四:“现在生活富裕了,没有必要让孩子劳动”。一个三年级的孩子,每周的值日成为他最头疼的事情。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好主意”:用钱雇同学帮自己干,干一次给二元钱。当老师发现并批评他时,他却振振有词:“我们家的活儿都是保姆干,我爸说了,咱家有钱,这些活儿用不着自己干!”事实上,花钱可以雇人干活,却剥夺了孩子的劳动体验,买不来孩子的劳动技能。
  走出认识的误区,要强化这样的家庭教育理念:
  ——劳动教育助孩子成才。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成才的前提是成人,能自立于社会。成才的标志是成功,即在社会实践中实现人生的价值。成人离不开劳动,向往成功就会从心底里尊重劳动。因为,劳动是人类存在的基础和条件,是一个人在体格、智慧和道德上臻于完善的源泉。不能设想一个 不会自理、在家里什么活儿都不干的孩子,能够在离开父母之后完全独立地生活,独立于社会。劳动观念的培养、劳动习惯的养成、劳动技能的掌握,是孩子成才的必要条件。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父母所给予孩子的劳动教育,是他们了解社会生活、长大以后参加社会劳动的准备和基础。
  ——孩子天生并不懒。许多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懒,认为这是独生子女的通病,其实不然。当孩子刚刚学会说话、走路,逐渐有了自我意识之后,参与意识也增强了。见大人扫地,他会抢走你的苕帚,非要自己扫,见大人洗碗,他会卷起袖子学着你的样子动手干;见爸爸修自行车,孩子也会拿着工具敲敲打打。他们把和大人一起干活儿看得像做游戏、玩玩具一样有趣。如果在这时家长因势利导,鼓励孩子的积极性,并对孩子进行具体的指导,告诉他笤帚怎么拿,碗怎样洗,孩子会很高兴的,而且会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既培养了孩子的劳动习惯,又可以在将来通过孩子承担家务而减轻自己的负担。
  ——劳动是孩子的权利。劳动是人生存的基本能力,是做人的起点。孩子参与劳动的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劳动的乐趣与艰辛,懂得什么是来之不易,学习处理问题的技巧,提高动手动脑的能力,这是任何人也替代不了的。父母以孩子小、学习紧张、孩子不干等等为理由,包办了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使孩子失去了自我服务和参与家务的机会,是在有意无意之中剥夺了孩子劳动的权利,也为孩子未来的生存和发展制造了障碍。
  ——“心灵”与“手巧”相辅相成。劳动作为孩子的一项实践活动,本身就是学习的过程和培养技能的过程。有个孩子挺聪明,就是写作业的速度非常慢,每天熬都到深夜才完成。父母用了许多办法都无法纠正他的毛病,去请教专家。专家说:“您的孩子在家什么都不干吧?”父母大惊:“是啊,可这与写作业慢有什么关系呢?”专家分析:对孩子来说,从小动手做事,可以训练孩子手与脑的协调能力。而没有动手的机会,就形成孩子动手、动脑能力上的缺陷,写作业慢就是这种缺陷的具体表现。看来,只重视孩子的学习反而会耽误了孩子的学习。
  ——干家务不是孩子的“份外事”。在相当多的父母和孩子的心目中,干家务活儿以及给孩子洗衣服、收拾书包等都是父母应该做的,孩子干这些事,是“帮父母”做。实际上,孩子本是家庭中的一员,只要具备了一定的劳动能力,也就应当自觉地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这是应尽的义务。长期以来“帮父母做家务”的认识“深入人心”,把孩子排除在家务之外,也成了孩子不劳动的托词,不利于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怎样进行劳动教育
  
  每一个家庭都是培养孩子自理能力和劳动习惯的实践场所,每一位父母都是孩子的指导老师。劳动教育融于日常生活点点滴滴之中,劳动习惯的养成应当从幼儿开始。
  懂得劳动光荣,尊重普通劳动者:孩子对外界事物的好恶是不同的,这当中最初认识通常来自于父母。一般来说,父母喜欢和赞许的事,孩子多半不会认为不好。有一位女士说,在她小的时候,每当经过收垃圾的工人身边时,她母亲不允许她捂着鼻子,以免使那个工人心中难过。她说,直到成年,每逢经过垃圾车旁,就会想到父母的教诲,“对每个人都要有礼貌”。如果城市里没有垃圾清扫工人,我们就要在垃圾堆上生活,孩子不难懂得这样浅显的道理。
  唤起孩子的劳动愿望。如果父母对家务劳动总是相互推诿,孩子会把劳动当作不愉快的事情,不会对劳动有好感;如果父母二人都乐于承担家务劳动,就会使孩子产生参加劳动的最初愿望,也想参与其中。让孩子意识到“我能干”、“我是小主人”、“我觉得有意思”就能调动起孩子参与的积极性。此外,劳动的结果是有形的,做完一件事,结果马上就会反映出来。当孩子收拾了房间之后,地面干净了,东西摆放整齐了,自己看着高兴,更希望得到成年人的肯定。这时候,如果爸爸问:“是谁把屋子收拾得这么好?”孩子会挺着胸脯说:“这是我干的!”并由衷地产生一种自信心和自豪感,愿意再做这样的事。
  在劳动中体验父母的艰辛。尽管我们国家并不像西方一些国家鼓励学生打工挣钱,但是创造条件让孩子了解劳动与金钱的关系、体会劳动的艰辛和父母挣钱不易还是必要的。一个孩子在休息日跟着父亲送了半天报纸之后感慨地说:“当我艰难地爬完最后一户楼梯的时候,只有一个念头:我再也不会用父亲一天的工作报酬去打一次游戏机了!”劳动实践对孩子的真实教育胜过父母无数的说教。父母要时常给孩子创造这样的机会。在家里,也可以把本来都是父母承担的家务劳动让孩子承担一部分,或者让孩子跟父母一起做,然后让孩子谈谈自己的感受。
  通过劳动认识社会。引导孩子观察周围成人的劳动,使孩子懂得整个社会是一个有明确分工的大集体,每个人的劳动会给别人带来方便和快乐,每个人又要依靠别人劳动的帮助。比如秋天落叶时节问孩子,“你知道院子里从树上掉下来的树叶哪里去了吗?为什么地上这么干净?”孩子的好奇心被激发起来,父母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观察,孩子看到是清洁工或邻居老爷爷把院子扫干净的。这样他就会把整洁的环境和他人的劳动联系在一起,产生尊重劳动者和尊重劳动的情感。这时父母进一步引导孩子,“我们一起把楼梯扶手擦了吧!”孩子会很高兴地接受大人的建议,因为他懂得了劳动给大家带来了方便,也会懂得劳动果实来之不易。让孩子观察日常生活中的劳动者,如老师、工友、送牛奶、送报纸的工人、邮递员、理发师、售货员、驾驶员等等,说说他们的劳动与自己的密切关系,可以帮助孩子认识社会。
  自己的事情自己干。父母要及早给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干”的机会,让孩子学着干,不仅手把手地教,还要多动脑筋、找窍门,别让孩子感觉做起来太难。吃饭、穿衣这些看似简单的事情,对幼儿来说就不那么简单了,但并不是不能干。从孩子上学的第一天起,就让他自己收拾书包、准备文具……要让孩子觉得“我能行”。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列出孩子自己做的内容,每周记录下点滴进步,每月展示一下会做了哪些事。时间久了,在点滴小事之中就养成了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干的意识。从小开始、从小事开始引导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的事情学着做,会做的事情经常做”。
  给孩子具体指导。孩子在小的时候,有自己做事的兴趣,有愿意跟爸爸妈妈干事的愿望,也需要培养技能技巧。比如孩子想端茶,可以倒半杯茶让他教孩子要洗手绢,又够不着水池子,可以把洗脸盆放在地上,帮他卷起袖子,告诉他怎么用肥皂当孩子把鞋穿反了、不小心把碗摔了、把衣服弄湿了的时候,耐心地跟孩子一起分析原因,手把手地教他怎么做得更好。如果家长言语不当,孩子的兴趣就会受到打击,对自己做事丧失信心,甚至产生对劳动的逆反心理。
  训练孩子持之以恒。孩子负责给阳台上的花浇水,而且在头两天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用不着妈妈提醒,主动把事情做得很好。妈妈看到后,十分放心了,觉得自己可以不管了。可是没想到10天以后,妈妈再去看那盆花,已经干枯得要死了。于是火冒三丈,把孩子骂了一顿,然后决定不让孩子管了。其实,孩子并不是不想把事情做好,只是对儿童来说,行为上还具有很大的随意性的特点,难以自觉地把一件需要长期努力的事情做到底。所以根据孩子的这一特点,无论是做家务还是落实学习计划,父母经常检查孩子的完成情况,督促、提醒孩子是非常必要的。这样有利于培养孩子坚持做好一件事的习惯。
  给孩子独立做事的机会。培养孩子从小有这样的意识,“我是家庭的小主人,家里活儿我也要干”。全家人在一起列出劳动项目,再讨论具体的分工。这样孩子有一个固定的劳动岗位,便是给了他主动参与的可能。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独立意识不断增强,意识到自己的力量,有一种“长大了”的感觉,他们喜欢独立做事,独自克服劳动中的困难。明明的12岁生日那天正好是个休息日,怎么过呢?经过三口人共同商量,决定在家里自行做一顿生日晚餐。妈妈把钱交给明明,由他全权安排,父母只当助手,买什么东西、做什么菜全听孩子的。只有一条要求:即要丰盛,又要节俭。明明列出菜谱、作出详细的开支预算、安排爸爸到批发市场买菜、指挥妈妈下厨……一切进行得有条不紊,他俨然成了一家之长。这个生日过得别开生面,被请来的爷爷、奶奶对孙子的表现惊叹不已。明明自然高兴得不得了,增加了几分自信,觉得自己长大了许多。
其他文献
某文学杂志一直是我倾慕的目标,也许是我的水平太差,多年来,我一直在投稿“攻”它,可就是没能“攻”下来。
一个不爱运动,只爱在家看书的小男孩,是怎样在妈妈的“身心健康发展”的理念下,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    “体育委员”让儿子动起来    小时候的徐钦禹爱看动画片,妈妈就给他买了《西游记》《水浒》等碟片,后来,他迷上了古典名著的连环画版。这一捧上书本,谁也别想让他离开椅子。  钦禹老是窝在家里看书不活动怎么行呢。这可急坏了妈妈。一天他回家,兴冲冲地告诉妈妈:“我们班上要竞选班干部,我竞选啥委员啊?”
鳊辑老师:您好!我孩子已读小学二年级,他只上了两年学,已经换了三个书包了,以前的书包不是不结实、就是背着不舒服,请问我怎么才能给孩子买到既实用又舒服的书包呢?
棘手: 丈夫出差,继女网恋说不得  我和丈夫认识时,他刚从一场失败的婚姻中走出来,拖着一个12岁的女儿悦悦。我进入这个家后,悦悦一直对我这个后妈充满敌意,时常令我感到尴尬。好在悦悦活泼可爱,学习也很少让我和丈夫操心。我慢慢喜欢上了这个孩子,开始在各个方面都很注意,避免自己在她心里变成“恶后妈”。  悦悦进入初中后,也许是心理上慢慢成熟起来了吧,有一段日子,她变得不如以往开朗,显出很深沉很郁闷的样子
这天傍晚,我和妻子在楼下散步,一个四十多岁的乞讨男子走过来,向我和妻子诉说着他们家的不幸:他来自西北的一个穷山沟,家里有位卧床不起的老母亲,妻子也常年有病,孩子都10岁了,没钱上学,他本人心脏也不好……说着,这位可怜的男子已经声泪俱下了。  听起来,乞讨男子的遭遇很悲惨,很不幸,但是,像这样胡编乱造故事的人比比皆是,其实,他的目的很明显,就是想博得我们的同情,然后指望我们能给他点儿钱。我无心去追究
一    一天下午放学,刘冰的爸爸老刘带着修车工具等在学校门口。  校门打开了,学生们蜂拥而出。—下子,就有十多个学生推着自行车围住了老刘。  “师傅,你来得正好,我的轮胎破了,您帮我补一下吧!”  “师傅,我家远,您还是先帮我补好吗?”  老刘说:“别着急,一个一个来。”  老刘急急忙忙补胎,时不时还往校门口瞧一眼,他在寻找儿子刘冰。  刘冰的自行车轮胎也破了。远远地,刘冰就看到了父亲,父亲的头
前几天听姐姐抱怨她正上小学四年级的儿子,我一下子想起了曾接触过的几个美国人,有父母,有孩子,就想讲一讲美国父母是如何要求孩子的——  对孩子的要求,  中、美家长大不同  那天姐姐跟我抱怨她儿子:“我对他的要求已经低得不能再低了,他怎么还做不到呢?”我问姐姐:“你对他都有什么要求啊?”她说:“没什么啊,就是按时完成作业,每天再加15分钟的课外训练题,考试不要低于80分,语文、数学、外语不要低于85
本文从探究鄂伦春传统舞蹈在高校发展传承中的策略出发,以鄂伦春舞蹈的发展,高校传承鄂伦春传统舞蹈的意义、方式进行研究分析,从而为高校发展民族文化精神,提高非遗保护水平
简介了蒸汽离心压缩机叶轮的特殊性及主要性能、结构参数 ;指出了技术关键及创新点。与国外同类机组性能做了比较。最后对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
礼物,是人生中不可缺少的东西。可是,特别的礼物你收到过多少?又送给过别人多少?  这两天,我像热锅上的蚂蚁——急得团团转,因为马上就要到3月8号了,我和邻居乔子威打算为我们的妈妈举办一场节日庆典。我连主持词都写好了,可是要送的礼物还迟迟没有定下来。  往年,我们买贺卡送给妈妈,可妈妈并不喜欢。那今年送什么好呢?送一枝花儿?不行,过几天就蔫了。送书?妈妈不一定喜欢。呀!对了,买几颗花种和一个花盆,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