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立场,让互动交流真正发生

来源 :新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anley455185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应该树立学生是主动学习的“建立者”观念,即站在学生立场,沟通学生与数学学习的联系,设计富有趣味性、挑战性的数学问题,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驱动学生去倾听、去思考、去表达。
  一、找准学生学习起点,让互动交流言之有序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说:如果我不得不将所有的教育心理学原理还原为一句话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这就是说,在新课教学前,教师必须充分地把握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认真考虑分析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握学生学习起点,从而让互动交流言之有序。
  1. 找准学生的学科知识起点。
  教学时,教师要基于学生的学科知识起点,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关联,让学生有话可说。“认识周长”是学生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学时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即引导学生从具体实物周长抽象出对应图形周长,再到周长概念的建模,最后到周长测量的应用。因此,笔者设计如下的互动交流活动:(1)操作与表达。让学生摸数学课本封面、身边物体表面的边线等操作活动,说一说是怎样理解一周即“封闭”的概念。(2)寻找与思考。找数学课本封面、树叶、钟面等教具的一周在哪,想一想它们的一周分别是什么图形。(3)演示与观察。课件演示数学课本封面、树叶、钟面等物体的一周,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哪个物体的周长比较长。(4)判断与说理。让学生判断图1中哪些图形有周长,为什么。(5)测量与建构:动手测量不同物体的周长,完善周长概念的认知结构。
  2. 把握学生的生活经验起点。
  根据问题导向原则,教师要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改造与重组,让学生已有的生活經验和新问题建立起恰当的联系,让学生有话可说。课堂上,笔者利用学生已有的操场跑道一圈、课本边沿一周等生活经验,设计如下互动交流活动:(1)二度表征。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数学课本封面的一周在哪里。(2)关联表达。笔者提问,除了四个顶点,一周可以从哪开始绕,换个方向呢?这样促使学生发现绕的起点可以从“特殊点”到“任意点”,绕的方向可以顺时针,也可以逆时针。(3)评价质疑。学生在听了别人的说法后询问他们,对于一周有什么新的理解。随后,笔者课件演示三种反例:(1)没回到起点;(2)没沿着边线绕;(3)超过了(一周多)。丰富学生对一周的理解。这样的教师追问、学生关联表述环节,学生能发现一周与绕的起点无关,与绕的方向无关,揭示了一周的本质属性:从物体边沿的某点起,绕边线一圈,又回到起点,就是它的一周。
  二、找准数学学习方式,让互动交流言之有物
  小学生思维比较浅显,教师要学会用学生的视觉、学生的思维去看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手势、板演、画图等多种表征方式,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思维可视化,从而让互动交流变得有形、具体。
  1. 思维可视化。
  思维可视化,侧重于知识表征背后的思考方法、思考路径的梳理及呈现。在学生揭示周长一周的本质属性后,笔者让学生想象三角形、长方形和圆形周长的展开图是什么样子,让学生上台将铜线围成的三种图形分别展开拉直成线,展示周长就是若干个长度单位的累加过程,揭示“周长就是封闭图形一周长度的总和”的数学本质。在周长的应用中,笔者设计了“两只蚂蚁举行了一次跑步比赛,分别跑了甲、乙两个图形的一周,它们跑的周长相等吗”(图2)的问题,然后通过课件演示两只蚂蚁跑步的路线,明确两只蚂蚁跑的两条长的线段是长方形的长,两条短的线段是长方形的宽,曲线相同,所以跑的周长相等。这种结构性的练习设计,通过思维可视化的呈现,为互动交流提供思维基础。
  2. 注重具身认知。
  数学学习应重视基于体验的具身学习价值。学生体验越深刻,互动交流就越深入。如在周长的应用环节,笔者设计了如下互动交流活动:(1)试一试。把一条长40厘米的铜线首尾相连,能围成什么图形?(2)说一说。这些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学生互动交流后发现,不管围成什么图形,铜线的总长度都不变,也就是围成图形的周长相等。这样,通过亲身参与动手实践及互动交流,学生深刻地理解、把握了周长的数学本质。
  三、找准思辨的切入点,让互动交流言之有理
  数学是逻辑性特别强的一门学科,既要有横向的知识联结,又要有纵向的联系。教学中,呈现的内容要结构有序,形式要动态统一,因此要找准思辨的切入点,促发思维碰撞,让互动交流言之有理。
  1. 对比式提炼。
  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类比思维,在类比中进行知识联想,从而升华数学思维。在本课教学时,笔者通过课件演示及教具展示,指导学生观察、比较长方形、三角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图3)。学生有的说“长方形和三角形的周长相等”,有的说“周长相等的两个图形,可以图形不同,也可以大小不同”。这样的对比,揭示了图形的周长与图形的形状、大小无关,摒弃了周长关于形状、大小的非本质属性。
  2. 个性化拓展。
  数学个性化拓展学习,是指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展示,实现小学生学习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在本课教学中,探索数学课本封面的一周,追问从不同起点绕,从不同方向绕,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比较长方形、三角形和正方形周长的测量时,学生回答三种图形都可以用软尺绕着教具一周测量周长,也可以先用绳子绕教具一周,做好标记,再将绳子拉直,测量周长。笔者随后介绍“绕线法”这一测量周长的古老方法,说明其运用了“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既拓展了学生的测量方法,又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还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作者单位:福建省漳平市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王振辉)
其他文献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普遍存在这样的现象,即不能有效地运用文本的表达方法,真正做到学以致用。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尝试贯彻我校寻找核心问题、搭建核心结构、提升核心素养的“三核课堂”教学思路,在小学语文主题学习实施过程中,聚焦主题,找准语言核心生发点,通过两种路径整合教学资源,搭建三步结构教学模式,加强四重训练,使学生的表达意识、表达技巧和表达思维都得以增长。  一、“一线两路”,让表达素养可教可学
期刊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一个有效补充,在小学语文作业设计过程中,教师要依据统编教材的特点,增强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指引学生做好语文知识点的复习及理解,强化运用,进一步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一、课后习题:作业设计的指向标杆  小学语文作业设计要注重把握统编教材特点,对作业进行有效设计,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和保障。统编教材的课后习题很好地体现了作业设计的基本特点。  1. 整体规划,有机渗透。课后
期刊
教师发展是立校之本,是国家教育发展的脊梁。教师的专业发展,应立足于对专业的认同与热爱,对职业的责任与担当,是源于内心、听从内心的一种生命自觉与教育情怀。唯有内核被撬动,壁壳方能破裂,生命终将绽放。为此,我们合心合情、合谋合智、合力合劲,凝聚成松柏小学(以下简称“松小”)教师专业发展的“合”文化。  一、合心,聚焦成长合伙人  教师发展,不仅要寻找适合自身的发展定位,更应与学校、社会、国家发展紧密联
期刊
语文教育是“言语”教育,情感是语文课堂的灵魂,文本是作者情感的载体。在语文教学中,教会学生批注文本能有效提升阅读效果。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笔者通常采用以下几种批注式阅读教学策略来引导学生有效阅读。  一、阅读留痕,培养良好阅读习惯  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阅读留痕的良好习惯,倡导学生通过传统的批注式阅读提高阅读效果。小学生经过一到三年级的学习积累,识字量达到了一定程度,到了四年级,教师
期刊
一、思维生长点:从计数走向计量,几何直观支撑计数单位到计量单位的转换  三年级学生的思维能力处于从具体到抽象过渡的初期,也是思维进阶的转折点,此时几何直观更有利于学生进行知识的关联沟通。设计如下的对比体验素材,让学生经历关联教学过程,锻炼思维能力。  【题组1】  问题:一共有多少个鸡蛋?(图略)先估一下,再写出算式,用竖式帮助解答。  追问1:为什么列出乘法算式?  追问2:摆竖式的时候,先算的
期刊
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掌握恰当的学习方法。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积极思考、实践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使他们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包含现实性与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在观评课中,我们更多的会把视角聚焦
期刊
【教学目标】  1. 正确读写本课生字,理解“一碧千里”“襟飘带舞”等词语。  2. 品味重点语句,想象草原美景,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  3. 感受内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体会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_朗读词句,整体感知  1. 借助古诗,导入新课。  (1)朗读古诗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说说这首古诗写了哪两个方面的内容。  预设:一方面写出了
期刊
一份优质的作业既要能检查全体学生是否全部掌握了知识,又要能满足对不同学生进行个体层次的考量。因此,为学生量身定做的校本作业,让教师的教学更具目的性、针对性、层次性,才能更好地实现课堂教学质量的最优化,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得到发展,从而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一、立足生活,密切作业和现实的联系性  在设计校本作业时,教师若能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从
期刊
一、引入话题,紧扣认知,聚焦问题  刘老师以《田忌赛马》这个经典故事入手,以不同的方式为学生搭建起探究交流的平台。一是学生先将故事内容内化,再进行表述,刘老师将学生表述的内容用板书呈现,活动内容由扁平化转为立体化,有效促进学生对故事的整体认知。二是学生在观看视频时,他们的视觉感知让故事脉络得以梳理,从而深化学生借助事件发展线索巩固对活动内容的理解。刘老师以不同的方式为学习活动搭起“支点”,以学生已
期刊
人们在交际中使用语言,在交际中掌握语言。英语学科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教与学的双向互动,提高学生英语语言运用能力。所以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我们要从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出发,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在提问交流、语言训练活动和评价活动中,通过互动式教学,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让课堂成为学生积极表达情感,激发创新思维,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高效学习阵地。  一、英语课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