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来源 :语文周刊·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ming6946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阅读教学已构成语文教学中尤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阅读教学中,我们应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把学生从灌输式的“老师管教,学生管学”的课堂教学中解放出来,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是问题的关健。心里学家研究表明:“创造性思维是智力活动的重要部分,它是一种摆脱了习惯定式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呢?《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在课文编排上作了较大改动,分文体依时间设置单元,就在于诱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结合语言训练内容,抓住创造思维的特征,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发散性的问题开拓思维。学生带着问题进入阅读状态,有利于理解课文、理解语言,教学效果就会事半功倍。
  归纳总结,积累丰富,将知识融会贯通。思维的障碍往往是在新问题出现时产生的,学生对已学过的课文能顺利解决,不管是词语、句式,还是篇章结构,都能一一成诵。但遇到新问题,就摸不着头脑了。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况呢?其原因之一,就是学生没有牢固地掌握已学过的基础知识,知识不系统化,积累不丰富。因此,各种知识的归纳总结,词汇量的积累,语言句式的丰富,名言名句的摘记,是课堂教学中教师启发学生的基础环节,这样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贯通性。
  多说“不”字,少说“是”字,拓展学生视野,发展思维的广阔性。“不”字中才有不可穷尽的创造性信息,而“是”字中只有现存的信息。如果新生信息量为零,那么“不”字才是学生前进的永动机。思维的广阔性,就是善于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探索,它是创造思维中的特征之一。这种创造性思维往往就从“不”字中获取。因此,在教学中由“不”字引发的思维的广阔性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在非逻辑中暗寓着逻辑,在“不”字中藏着“是”。例如:在体会语言的形象生动性方面,就可让学生在原句意的基础上多提一些“不”字见解,辨别好坏。《荷塘月色》中有“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一句。教学时,教师先不作修辞提示,让学生大胆地否定“清香”和“歌声”的缺乏相似比,换用其它与嗅觉有关的具体形象作比。比的结果,不是太淡了,就是太浓了,始终找不到一个恰如其分的形象来,最后学生们才会真正体会到唯有“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这种有旋律的歌声,才能给人以嗅觉兼听觉的感受。此处,作者运用了古典诗歌中常用的“通感”的艺术手法,把嗅觉的形象转化为听觉的形象,摹拟了香和歌声时断时续,似有若无的形态,使难以描摹的感觉,通过另一种可感形象而具体化了。通过学生训练,既巩固了比喻格的旧知识,又体会到原句在表意上的新颖和独到。这种课堂上的“不”字法,可以大到对文章的主题思想、篇章结构、语言艺术的否定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去思考,自己去解决,学生的智慧就会欲睡不敢,想睡不能,学生的创造思维就会慢慢地被激发,有时甚至会出现奇迹。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急中生智。生理学家认为,人和动物为了适应非常复杂的立体化的全方位的环境,他们的体能和智能有十倍的安全系数。但人和动物的智能和体能在通常情况下只用了十分之一,有十分之九是沉睡的。有一个例子很有趣,有个地方发生火灾,一位六十多岁的独身老太婆很着急,她的一个铁桶里有最贵重的物资,怎么办?无人帮忙,因为人人都在火里抢救自己的财产。她一急之下居然把铁桶搬出去了,等救完火,那铁桶不仅她再也搬不动,连两个年轻小伙子都搬不动!原因很简单,她在紧急情况之下其体能的十分之九被激发出来了。智慧也是如此,急中生智就是把那十分之九的沉睡部分唤醒。没有司马懿兵临城下,诸葛亮不会想出千古绝唱式的“空城计”。紧迫感能逼出人啊!新时期的学生,就应该设置最新时期的课堂环境,用开创性的方法论,启动促进人勤奋的马达——急中生智的“急”,或叫紧迫感,就是刺激学生去创造的种种因素。课堂教学要发展学生的开创性思维,就是要激发学生的紧迫感,把学生逼向悬崖,逼向水边,逼向深渊,让学生在情急之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学生的精力集中,思维敏捷,阅读能力就提高了。
其他文献
语文教学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才容易进入课文情境中去。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体会到,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开门见山,先入为主  语文课教学之初,教师可用模型、标本、图片、幻灯、录音、录像等形式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产生共鸣,激励他们快速进入课文的情感世界之中。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教师可先放一段有关春天风光的录像带,花坞春晓、桃红李白
期刊
我们知道,一切需要创新的活动都离不开思考,思考就要有一定的思维方法。因此,创新思维是一切创新活动的开始,而中学阶段最能体现学生创新活动的教学就是作文教学。写作是充满创新性的心智活动,因此,写文章是培养创新思维最好的训练方式,将创新思维引入作文教学可以大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以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均提到了“培养学生的勇于创新的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
期刊
在学习《祝福》这篇文章,分析祥林嫂悲剧根源的时候,同学们总结出这样的结论:鲁镇上的人们,包括鲁四老爷、四婶、卫老婆子、祥林嫂的婆婆、大伯、柳妈等这些受封建迷信和封建思想毒害的人以及“我”都参与了“谋杀祥林嫂”的过程。有的同学问“她为什么不反抗?”其实在“遭受谋害”这一过程中,祥林嫂曾进行过四次“反抗”。  最初的反抗是从婆家逃出来。这是祥林嫂一生中做过的最正确的一次反抗。他在鲁四老爷家作为一个佣人
期刊
诵读美读  诗词,由于其本身的特点,初读时给人一种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之感,一般学生不大喜欢,但古诗词又特别适合朗读,因为它讲究音韵,读起来朗朗上口,有节奏感和旋律美。试想,语文老师如果能声情并茂的背诵一首诗,那么学生对你会怎样的崇拜、仰视,对语文课又会多么的喜爱和投入,对诗歌也必将另眼相看了,现在还能清楚的记得,我教《雨霖铃》《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篇时,我满腔深情地诵读,学生由吃惊到喜爱,由喜爱而
期刊
提到高考试卷中的诗词名句,我们第一个反应就是名句默写,它是高考试卷中必考的题目,一直以来深受老师和学生重视。名句闪烁着灵感和诗意的光芒,散发着超越时空的魅力。学生以高考应背篇目为依据,在人生重要的中学阶段,沐浴唐风宋雨,赏析诗词文赋。多积累、继承一些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精华,增加自己的知识积淀和文化底蕴。我们学习诗词名句不能只停留在满足名句默写这一阶段,还应该运用到仿写句子和作文中,尤其是翻开近年的高
期刊
高中作文训练是对学生思想水平、思维能力的综合训练。作文教学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标志着语文教学的成功与否。正因为如此,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但在学习过程中许多学生的表现很让人失望。拿到题目后无从下手,皱眉叹息者不在少数,拼凑出的文章错误百出。细致看来,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立意方面忽略作文的思想素质这个重要内容,在主旨的确立、价值的取向和情调的定位上不自觉地表现出一些不良倾向,
期刊
对于课堂教学来说,尤其是公开课,教师一般做好了充足的准备,但是,教学时却并非处处都会按自己预先设计好的程序顺利进行。因为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各种因素并非一成不变。这就很有可能出现始料未及的新情况。备课时未曾考虑到的突发事件可能来自学生生理的反应,外界因素的干扰,学生的质疑以及新奇见解等,部分会影响正常的教学进程,甚至使教师预先设计的内容付诸东流。因此,一旦出现突发情况,教师应沉着冷静,采取果断而积
期刊
高考命题中心发言人张伟明在《中国教育报》上说:“古代诗歌鉴赏不可能完全开放式的,我们平时训练要做到言之成理,言之有据。”诗歌可谓好读,难析,有点心有余,言不足。有些细节必须高度重视,解题时才会轻车熟路,得心应手。  一、忽视弄懂诗歌的题目  一般情况下,标题是诗的眼睛,它常常起到点明话题,交代主要内容,提示一首诗中心的作用,而且往往就是这首诗的要点。2000年高考赵师秀的《约客》看题目可知诗人在约
期刊
王维,字摩诘,701年生,761年去世,原籍太原祁人。他的父亲汾州司马王处廉到蒲,遂籍河东(今山西祁县)。唐诗人、画家,与弟缙并以词学知名。他崇佛教,性喜山水,写诗多以山水田园为内容,状物传神,精深入微。王维青少年时期极赋于文学才华。作为一代才子,王维少年得志,名传遐迩,但终其一生,仍然多遇坎坷,极不顺利,甚至险遭杀头之祸。  据考证,时年21岁的王维在开元九年春天中状元后,即解褐为太乐丞,开始了
期刊
常言说得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二十一世纪人才提出四项基本要求,即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实践。所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应是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我认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除指导好学生进行教学性阅读(包括预习阅读、课堂阅读、复习阅读)外,指导好学生进行研究性阅读也是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下面就语文阅读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运用谈谈我个人的有关体会和认识。  一、研究性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