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手法”类题型特点及答题指南

来源 :阅读与鉴赏(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haish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请看下面几个题目:
  1、第四段中通过主观感受来写黄河,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005年高考广东卷现代文阅读《壶口的黄河》
  2、本文在构思上具有先抑后扬的特点,请作具体说明,并分析其作用。——2007年高考湖北卷《日月行色》
  3、指出第五自然段中景物描写所采用的手法,并简析该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2008年高考浙江卷《乌米》
  4、请分析文章开头对荒原景物描写的表达特色及其作用。——江苏南通市2008-2009年高三期末调研测试《坚硬的荒原》
  以上列举的有关“表现手法”、“语言表达”、“手法”和“表达特色”的说法,在高考现代文阅读题中是很常见的。不少同学由于不理解题型特点,不知如何回答这类题目而造成失分。
  “表现手法”或者“写法”是个很大很空泛的概念,要理解清楚就要先弄清下面几点。
  (一)从文章谋篇(结构的安排)的角度讲,主要指:铺垫(小说称伏笔)、照应;先抑后扬、设置悬念;过渡,线索的安排,等等。
  (二)从全篇对题材的处理角度讲,主要指: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因事说理、以小见大、象征、虚实结合,等等。
  (三)从语言运用的角度讲,主要指: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语言的风格以及具体词、句(句式)的运用特点。
  (四)从局部具体运用的写作技巧的角度讲,主要指:对比、衬托、渲染、联想、想象、移情于物、白描以及各种描写的方法和角度(视觉听觉)等。
  以上出现的一些名称,可以称之为阅读理解方面的“专门术语”,记住了这些术语以及所运用的特点,我们就有了回答“表现手法”类题目的基础。
  一般情况下,现代文阅读对表现手法的命题角度不会太多。基于全篇来设计,往往是把文中的几句话或某个段落来作为设题区域。当我们弄明白考点是“表现手法”类的问题时,就可以和自己掌握的上述术语对应,看看是哪种手法,然后依据该种手法的特点回答。
  下面我们就开头例举的几种常规题型来看这类题的特点和解答方法。
  例1:2005年高考广东卷现代文阅读 肖铁《壶口的黄河》
  原文节选:
  车行山谷中,远远便听见阵阵低沉的轰鸣,在左右山壁间碰撞,心也随之律动,未见其影,先闻其声,知道壶口到了。
  天渐渐成了黄色,水汽丰富得似乎凭空能捏出一把汗来。
  等真正站在她的旁边,所有的人都惊呆了。地竟陷下一层,天也高了一尺,山谷形似壶嘴,水若浊滴,倾泻而下,一仰难尽的气势,充溢胸口,心跳得能蹦出来。耳朵渐渐聋了,只能看见对方开口,却听不见声音;眼也花了,弥漫着的皆是黄色的漩涡,像是从河里蒸腾地上升,又像是奋不顾身地下降。河底升起硝烟一样的股股黄雾,天宇间充涨着黄色带水的颗粒,碰撞在脸上,散发在天上。脑子里一片空白,什么也不敢想,只看着山被水层层劈开,天也被这股黄流斩断。水从天而降,拍打在谷底,响遏在云里。
  考题:第四段中通过主观感受来写黄河,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题型分析:
  这道题虽然考点中的“表现手法”比较笼统,但是“主观感受”的提示和答题区域限制,让我们判断用了哪种“表现手法”已经不难。
  文章的表现主体是“壶口的黄河”,不是“我”。相对于主体来说,“我”只是个客体,是个陪衬,理解了这一点,“衬托”或者“侧面烘托”的表现手法就明确了。
  “衬托”的特点是对起陪衬作用的对象(有时不止一种)进行多角度多方面的描写或渲染,其好处(效果)就在于凸现或强调被衬托对象(主体)某个方面的特征,同时给读者(人)以某种感觉或感受。答题步骤应该是:在答题区域里明确用了哪种手法——再分析有没有(如何)具体写“主观感受”——归纳好处(用些常规术语)。
  参考答案:
  (1)主要运用衬托(侧面烘托)的表现手法。(2)此处通过多角度(心、耳、眼、脑)渲染“我”的主观感受来写(衬托)壶口的黄河,好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给人如临其境的现场感;二是侧面烘托壶口黄河的气势与生命力。
  例2:2007年高考湖北卷杨闻宇《日月行色》
  原文节选:
  她顺下睫毛,不吭声了。我反问了一声:“你……你对我的印象呢?”
  滩上晚风习习,清畅、爽凉。她翘起指尖掠掠被晚风扰散了的鬓角,不打算回答。这怎么成!你能问我,我就问不得你吗?我暗暗用目光逼住她。她见躲不过去,微微咬咬唇儿,有点不怀好意地瞟了我一眼:“你一定要我说,不说不行吗?”
  我郑重地点点头。
  “你是个竖熊!”声不高,字咬得很重。
  她抬起美丽的细长的眼睛。瞅了瞅东方那刚刚托起新月而呈现暗紫色的山垭,脚趾依然下意识地画着弧圈,画着画着,长长地舒一口气:“唉!老人还说来:灵性人是鳖熊的奴!”
  考题:本文在构思上具有先抑后扬的特点,请作具体说明,并分析其作用。
  题型分析:
  这道题的考点设计很明显——基于全文谋篇构思的手法。由于将手法告诉了考生,因而不会有审题的障碍。关键在于考生是否了解先抑后扬这种手法的基本特点和作用。
  这种手法的特点不难理解——对同一个主体前后的认识不一致,在文中找到这种不一致的地方就可以了。
  至于为什么用这种手法——也就是作用,也不难理解。有不一致就构成前后的对比——这就是最显性的作用,组织答案时这一点不能放过。当然仅回答对比还是不够的,任何一个手法的运用,都是为主体服务的,本文的主体是女主人公,结合人物来说作用也不能少。所以答案的组织(答题步骤)应该是:找出“抑扬”的具体内容——突出主体某个方面特点——这种手法的常规作用(前后对照、行文曲折、深化突出主题等)。
  参考答案:
  (1)女主人公的两次回答最能体现先抑后扬的特点:前面“你是个鳖熊”,激起“我”的“无名火”;结尾“灵性人是鳖熊的奴”表明真心,让“我”突生欣喜之情。(2)①突出了人物的可爱性格(灵性),加强了女主人公表达情感的效果;②前后对照,造成悬念,形成曲折,增加情趣。
  例3:2008年高考浙江卷(俄)阿·马·高尔基《乌米》。
  原文节选(第五段):
  乌米坐在门旁的石头上,她的身材匀称颀长,白发苍苍。她那布满细小皱纹的脸,已被太阳晒成了棕褐色。层层叠叠的石堆,年久失修的半塌的土屋,在炎热的蓝天衬托下的阿伊——佩特里山的灰色峰顶,以及在太阳照耀下寒光熠熠的大海,所有这一切在老人周围形成了一种肃穆静谧的气氛。在乌米 脚下的山坡上,有一些零零落落的村舍。透过果园的绿树丛看去,它们那五颜六色的屋顶,酷似一个被打翻了的颜料箱。从山下不时传来马具的叮当声,还有潮水拍击海岸的沙沙声。偶尔还可以听到聚集在集市上咖啡馆附近的人们的喧嚷声。在这儿的山顶上是一片宁静,只有淙淙的溪水,伴随着还在六年前已经开始了的乌米的幽思漫漫的歌声。
  考题:指出第五自然段中景物描写所采用的手法,并简析该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题型分析:
  这道题和一般的手法题一样,考查两个点:一个是手法,一个是作用。所不同的是,考点设置在景物描写上。同学们常会孤立地看待景物描写而不把其也当作是文章的一种表现手法。景物描写在文章中常对主体(人、事、物)起衬托作用,并对环境气氛起渲染作用,还能突出(暗示)主题。当然,景物捕写也有自身的特点(角度、层次等),这些都是手法问题。答题步骤应该是:明确并分析写景的角度层次——作用(衬托、渲染)——突出主题。
  参考答案:
  文章用衬托的手法(以动村静、以静衬人)远近高低结合。分层写景。作用:渲染烘托出肃穆静谧的气氛,突出乌米孤独无助的处境,暗示人物的命运。
  例4:江苏南通市2008-2009年高三期末调研测试(乌拉圭)何塞·恩里克·罗多《坚硬的荒原》
  原文节选(第一段):
  坚硬的荒原,一望无际,灰茫茫,朴实得连一条皱褶都没有;凄清,空旷,荒凉,寒冷;笼罩在铅也似的穹窿下。荒原上站着一位高大的老人:瘦骨嶙峋,古铜色的脸,没有胡须;高大的老人站在那里,宛似一株光秃秃的树木。他的双眼像那荒原和那天空一样冷峻;鼻似刀裁,斧头般坚硬;肌肉像那荒凉的土地一样粗犷;双唇不比宝剑的锋刃更厚。老人身旁站着三个僵硬、消瘦、穷苦的孩子:三个可怜的孩子瑟瑟发抖,老人无动于衷,目空一切,犹如那坚硬荒原的品格。老人手里有一把细小的种子。另一只手,伸着食指,戳着空气,宛似戳着青铜铸成的东西。此时此刻,他抓着一个孩子松弛的脖子,把手里的种子给他看,并用下冰雹似的声音对他说:“刨坑,把它种上。”然后将他那战栗的身躯放下,那孩子扑通一声,像一袋装满卵石的不大不小的口袋落在坚硬的荒原上。
  考题:请分析文章开头对荒原景物描写的表达特色及其作用。
  题型分析:
  这道题的考点设置和例3没有区别,但是命题者似乎不想如例3那样直白地告诉考生考点是表现手法,而是使用了“表达特色”这一说法,并且让景物描写作其定语,增加了理解的难度。事实上,不少同学中了招,将题目误认为是回答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色。其实“表达特色”就是表现手法上的特点,说白了就是用了什么不同于其他表现手法的手法,考点仍然是表现手法。懂得了这一点,按表现手法的要求答题就可以了。答题步骤应该是:明确手法——结合手法针对的对象(内容)具体分析——归纳这种手法的作用。
  参考答案:
  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突出荒原的凄清、空旷、荒凉和寒冷;渲染了悲凉、沉重的气氛;为下文写老人和孩子在荒原上种树作铺垫。
  从以上几道题目来看,要做好“表现手法”类的题目也不是难事。只要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就可以了。
  一是掌握常见的表现手法的名称,也就是上文所说的术语。这就如同人的穿戴一样,叫你戴帽子就不能理解为穿鞋子。
  二是各种手法的特点要分清,不能张冠李戴。比如,明明是衬托,你却写成对比;或明明是散文中的铺垫,你却写成了小说里的伏笔,肯定是错误的。
  三是一定要分清并掌握各种手法的表达效果或作用。不同的手法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而且用语也相对固定,掌握它们对我们回答具体问题非常有用。比如,衬托:主要作用是使主体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简称为具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某个内容。
  四是一定按照步骤有序地组织文字答题。语文的答案也是有模式的。表现手法的模式一般是这样:第一步,明确并写出所用的手法的名称;第二步,分析这种手法所运用的具体内容(对象);第三步,结合具体对象写出这种手法的作用。这三步曲的关键是不能脱离具体的内容空谈作用。
  在具体的考试中,同学们也不必过于担心“表现手法”类的题目。由于表现手法这个概念的内涵很大,在具体解题时,你不妨按以下思路进行梳理:看不出特别的手法就看是不是修辞中的比喻、拟人;看不出修辞就看句式(反问设问排比等);实在不行就找几个词语进行分析,语言的运用也是手法之一。一句话,“表现手法不可怕,有备而来按序答,东方不亮西方亮,总有一点照我家”。
  最后附带提醒同学们。赏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散文的差不多,同学们在具体答题时可以借鉴文中的方法。
其他文献
灭火器是火灾扑救中的常用工具,担负的任务是扑救初起火灾。由于其对扑救初起火灾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且体积小、操作方便,因而被广泛用于各单位,甚至普及到家庭。但从日常监督
应用可摘牙合垫义齿修复牙齿磨耗症之缺牙吉林省人民医院(130021)张元波赵继英吉林省妇幼保健院周晓萍【关键词】可摘牙合垫义齿牙齿磨耗症修复缺牙我科自1990年始,在可摘义齿修复的基础上
对河北省任丘市7所农村小学的学前班至三年级学生1555名进行口腔卫生状况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学生的乳牙和恒牙龋齿发病率均很高,分别为83.4%和52.4%,且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高;其中龋齿
项目名称:墨伽拉山居项目位置:希腊墨伽拉市建筑设计:TenseArchitectureNetwork设计团队:Tilemachos And rianopouos,Kostas Mavros,Thanos Bampanelos场地面积:11,000m~2首
【影片对白】Betty Warren:All her life she had wanted to teach at Wellesley College.So when a position opened in the Art History department,she pursued it single
利用制锁角固位的活动桥及临床应用王宇春王黎明刘燕(西安医科大学口腔医院修复科)在Kenndy第三类牙列缺损中,最常见的是第一磨牙缺失,常规的设计是在缺隙前后的基牙上放三臂卡环,义齿垂
日前,收到一位学生的来信,特约请我刊专家库成员将前一学年所有杂志与2009年江苏高考试题逐一作比较,相信对读者有所启发,现将学生来信摘录如下:《考试·高考数学》编辑部:你
她跟父亲的关系一直很冷淡,从记事起她从没有得到过父亲的一次拥抱或者赞扬。在她看来,她和父亲就像河对岸的两棵大树,用一种沉迷的方式彼此对峙着。那一年,她考上大学去外地
老年人缺牙多且普遍,但义齿的修复率却不高。本人从1993年按门诊就诊顺序统计300例,失牙者有286人,失牙率95.33%,共失牙1860颗,而义齿修复人数116人(包括不良修复体),修复率38.7%,与有关资
采用颅颌面联合切除术治疗侵犯颅内的晚期颌面部恶性肿瘤5例,均获成功。其中2例术后发生脑脊液漏,1例涎漏。出院时5例患者均无肢体运动和语言障碍。随访2~5年,3例健在,2例因肿瘤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