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质疑能力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inhi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素质教育就是要调动全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获得主动发展和全面发展。教师重视学生的质疑正是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参与学习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一环。
  一、积极创设情境,使学生“想问”
  在教学工作中,经常听教师议论:现在的学生太懒了,学问学问,随学随问。可学生就是不问,即使不会也不问,真拿他们没办法。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造成了学生对教师迷信、崇拜和盲从,学生对困惑既渴望质疑但又害怕“出错”。思维活动总不能跳出教师预先设计好的“圈子”,同时又生怕因为质疑遭到教师的训斥。因此学生已习惯于被动地、无条件地接受知识(哪怕是错误),不敢向教师质疑,更不敢向课本质疑。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创设情境,让学生质疑,使质疑成为学生的自身需要。
  案例一:在学习几何概型时,老师在走进课堂的第一句话是:“如果我每天早上到校上班的时间是7点到8点之间的任何一个时刻,并且每个时间是等可能的,请问我7点半之前到校的概率是多少?”学生不很确定地答出0.5后,教师乘胜追击:“这是古典概型吗?为什么?”由此引出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教师接着问:对于这节课你想学习哪些内容?学生立即兴趣高涨,自觉主动提出学习目标,自觉主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正是在设疑——解疑——质疑中师生合作,轻松完成了本节的学习任务。
  反思:数学来源于生活,最终服务于生活。实践证明,当学习的材料来自于现实生活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倍加高涨。我们要利用现实生活或实际需要中的素材,创设情境,巧妙设疑,让学生主动质疑。这样既可让数学课贴近生活,又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主动质疑的习惯。教师在教学中应抓住一个“巧”字,掌握一个“活”字,根据具体情况,积极创设情境,学生就乐于将自己的疑惑提出来。另外,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还要对学生的质疑有充分的考虑,做到心中有数、“案”中有人。给学生的质疑创造良好的机会,提供充足的时空。
  二、想方设法营造氛围,使学生“敢问”
   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学生积极主动性发挥的前提,它能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使学生处于一种宽松的心理环境中。学生心情舒畅,就能迅速地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乐于思维,敢于质疑。因此,教师要与学生角色平等,变“一言堂”为师生互动。在课堂上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对学困生更应该倾注以爱心和耐心,使其深刻地感受到教师的厚爱和关注,真正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从而缩短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角色距离,建立朋友式的新型师生关系。其次,要允许学生质疑“出错”。这是学生敢于质疑的前提。
  我们教师善问只是为学生树立了“问”的榜样,而“善待问”才为学生的质疑提供了可能。因此,我们要采用语言的激励、手势的肯定、眼神的默许等手段对学生的质疑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一个人如果体验到一次成功的乐趣,就会勇气倍增,激起无数次的追求。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到畏惧错误就是放弃进步,学生一旦具有这样的意识,就会消除自卑心理,毫无顾忌地勇于质疑。
  三、培养良好习惯,使学生“好问”
  激疑是使学生好问的一种策略。课堂上,教师可以精心设置似是而非的问题,巧妙揭露学生已有认知与数学知识之间的矛盾,从而激发学生质疑。这是一个特殊的方法,常用于错题分析中,教师可以给出形似正确而实为错误的解答,让学生剖析、质疑,改正错误,形成正确的结论。
  案例二:讲评这样一个问题:已知:-4≤a-b≤-1,-1≤4a-b≤5,求9a-b的取值范围。教师先直接给出两种不同的解法(答案不同,解法略),让学生分析哪一种方法是正确的,这样先让学生在认知上产生矛盾,然后乘势让学生修改,探索出新问题,获得新启发。这样为学生营造了活泼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质疑,最后得出合理的解释。
  反思:在教学中,若能抓住时机,引导学生质疑,就能培养学生不拘于教材和教师说教,创造性地接受事物,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允许学生质疑时的“七嘴八舌”。只有让学生拥有一份自然、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心情,才会使学生焕发生命的活力,才能激发学生质疑和创新的兴趣。
  导疑是驾驭学生质疑习惯养成的保障。案例三:“余弦定理”一节课,在学习了正弦定理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在课堂质疑了如下几个问题:
  1.余弦定理与正弦定理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2.余弦定理和勾股定理有什么关系?
  3.余弦定理还有其他的证明方法吗?
  4.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时会出现无解、一解、两解的情况,那么用余弦定理解三角形时是否也会出现无解、一解、两解的情况?
  反思:学生质疑的情绪极其高涨,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诱导学生拨云见日、变阻为通,从而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它们的联系和区别。牢固地掌握了正余弦定理。教师导之有方,常导不懈,学生便能自获其知,自增其能。
  四、教给学生方法,使学生“会问”
  常言道:“授之一鱼不如授之一渔”。每一个教师都应该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学会是前提,而让学生会学才是目的。我们要让学生想问、敢问、好问,但更应该让他们会问。要使学生认识到不会问就不会学习,会问才是具备质疑能力的重要标志。因此,教师要做好示范。学生的一切活动都是从模仿开始的,质疑也是如此。教师应注意质疑的“言传身教”。同时,我们应该使学生明确在哪儿找疑点(找茬儿)。
  教师要教会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学习过程的困惑处、法则规律的结论处、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处等进行质疑;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算理的推导过程中、解题思路的分析过程中、动手操作的实践中等进行质疑。于此同时,教师要启发学生会说。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说有创见的话,说错了重说;说不完整的,自己或同学补充;没有想好的想好再说;你认为不清楚的地方可以举手提问;有不同意见的可以当堂进行争论,自由发表意见,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口语交际氛围,使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发表自己的意见。当学生在提问过程中出现一些诸如逻辑不清、表述不当等情况,教师不是立即打断学生的话语,也不立即予以订正。而是让在学生说完之后,再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或者请同学补充、订正。我们的教师在关键时刻要扶学生一把,送他们一程。应该采取低起点、严要求、勤训练、上台阶的策略,循循善诱不厌其烦。使学生一步一步地上路,学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疑惑,并进而达到问得巧、问得精、问得新、问得有思维价值。还要让学生明确:质疑问难必须勤学善思、有创见,认真观察、善比较。
  综上所述,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想问、敢问、好问、会问,使学生由被动质疑逐步转向自动质疑,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从而调动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在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等多方面得到发展。
其他文献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教学理论、教学方法和教学实践等方面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关于教学的新理念、新方法、新模式层出不穷。最近两年,我把探究式教学运用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下面,我想给大家谈谈本人对探究式教学的运用实践和体会,希望能给你们的教学带来一些启迪和帮助。  一、何谓“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是以“学生活动和问题研究”为中心,引导学生探究新知,弘扬学生人格
期刊
由湘潭锰矿助理工程师杨振宇发明的矿井组合风幕机,继获得国家专利后,在’92北京中国新产品技术博览会上荣获科技创新奖。该机特点是噪声小,电耗低,风量 The coal mine com
职教新一轮改革对专业建设及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和合文创名师工作室依托南京非遗学院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群,通过“构建产学研共同体”的建设路径,围绕“
1.化学工业,主要生产化工用钡产品:2.工业填料,主要用于油漆、橡胶、刹车片衬里及运动产品;3.建筑业,用 1. Chemical industry, the main production of chemical barium p
摘要:教师要把握好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自己主导作用的体现。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创造条件。教师要从学生的学习能力出发,从学生的知识水平出发,结合平常的教学活动每一个细节因势力导,为每个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创新能力 自主学习  新课程标准实施至今也已不少时日,它带来了不少变革,不少争议和不少探索,也促使教育不断的向前发展。在这种新标准的指导下我们教师的教学需要什么?
在高考对无机化学知识的考查中,经常出现图像题.图像题不仅能考查学生对化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且还能考查观察、想像、分析、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因此备受命题者的青睐,
期刊
本研究的目的是:1.研究LPS介导KC的生物学效应;2.探讨清肝活血方及其拆方对LPS介导KC生物学效应的影响和对信号转导作用的环节。 方法:1.原代分离KC,加入不同剂量,作用不同时
长江同志离开我们已经34个年头!我总觉得他还活着,只是出差去了!解放前,为了客观形势的需要,为了最及时地完成组织交给他的工作任务,我们之间经常过着走马灯似的婚姻生活。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