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家属行为对老年患者院前急救的影响因素,为制定相应对策提供依据。
方法:对306例老年患者院前急救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家属行为与老年患者的院前急救效果密切相关。
结论:医护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注意做好与病人家属的沟通;根据病情组织并指导家属配合抢救,防止因操作不当加重病情或损伤;应按照有关规章制度,向家属解释抢救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做好相关记录,保证后续治疗工作的顺利进行,还应注意保护家属安全,引导家属面对现实,给病人以正向支持,使之与医护人员密切配合,对院前急救起到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院前急救 老年人 家属行为 对策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0-0177-02
院前急救是急救医疗过程中的首要环节,也是院内急救的基础。及时有效的院前急救,能维持老年患者生命,减轻痛苦,为院后的进一步诊治提供基础,能提高抢救的成功率、痊愈率,减少致残率和死亡率[1]。但院前急救大多都发生在家庭,因此家属的情绪和行为对院前急救的成功与否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影响较大的正性因素为:及时呼救、积极协助抢救、对患者进行心理安慰、信任医护人员、抢救现场有序、经济状况较好;负性因素为:呼救不及时、自行进行错误处理、急救知识知晓率低、不信任医护人员、在患者身边谈论病情、抢救现场拥挤混乱。为探讨家属行为对老年患者院前急救效果的影响,本文对我院急诊科2009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实施院前急救的306例老年患者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其影响因素并制定相应对策以供同行借鉴。
1 临床资料
选自我院急诊科2009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实施院前急救的老年患者306例,其中男性185例,女性121例;年龄60-89岁,平均72岁;出诊平均时间15min~6h,平均距离0.5~65km;急救地点包括发病现场198例(65%)、乡镇卫生院77例(25%)和村卫生室31例(10%);急救病人病情程度:轻度31例(10%),中度61例(20%),重度214例(70%);有家属在场或参与抢救工作的278例(91%)。
2 急救程序
2.1 通知者。①病人;②家属;③旁人;④乡镇卫生院;⑤村卫生室。
2.2 中转120电话。
2.3 接通知者医院急诊科。
2.4 出诊人员。①医生1名;②护士1名;③救护车司机1名。
2.5 出诊现场。①发病或事故现场;②乡镇卫生院;③村卫生室。
2.6 接诊处理。①未处理接回医院;②处理后留卫生院(室);③处理后接回医院。
3 讨论
3.1 家属行为对老年患者院前急救的影响。
3.1.1 院前呼救老年人疾病的特点为[3]:①起病隐袭,症状多不典型且较轻微;②病情进展快,一旦发病,病情常迅速恶化;③多种疾病常同时存在,多器官同时患病,或一个器官同时患多种疾病;④容易发生意识障碍和精神症状;⑤容易发生并发症。老年人与家人共同生活,不但日常生活得到一定照顾,且一旦发病容易被家人发现并求救。但亦由于老年疾病的特点,对家属来说又容易把大病看成小病,把新病看成老病,不易引起重视,以致耽误诊疗时机,当病情迅速恶化时才急忙呼救,容易错过救治时机。
3.1.2 院前急救现场。由于人们对急病和急诊知识缺乏,当发现身边有老年人突然发病且病情危重时,便焦急万分、不知所措。在医护人员未能进行有效干预之前,现场往往呈现一片混乱,家属及旁人的紧张恐惧情绪和无助心理、救护环境的混乱秩序,让医护人员无法保证抢救工作的顺利进行。
3.1.3 家属参与行为院前急救。事发现场往往是医疗处理和非医疗处理结合的“战场”[4],在远离医院及医护人员数量有限的情况下,家属参与是院前急救不可忽视的力量。他们传递信息、搬动病人,为医护人员寻找急救替代用品等,更重要的是家属的积极参与对患者产生的心理安慰是医护人员无可替代的。但是,由于家属缺乏基本急救医学常识,他们盲目的行动或错误的操作又可能给抢救工作增加忙乱,甚至发生新的意外损伤。
3.1.4 家属对院前急救过程的监督。家属参与病人院前急救与转运的全过程,对医师、护士的服务态度和技术水平尤为关注。他们监督医护人员对其亲属的抢救活动,耳闻目睹医护人员的表现以及发表的各种议论。但是家属对某些情况加以不正确的猜疑和议论,则可能导致患者对医护人员产生怀疑和不信任,对院前急救工作的配合产生负面影响。
3.1.5 家属文化程度对院前急救产生不同的影响。文化程度较高的家属,对疾病的发展及转归认识比较科学明确,且容易接受急救过程中所采取的各种抢救操作;而文化程度较低的家属,由于受自身文化知识的限制,可能对疾病方面的信息了解较少,因而产生茫然和焦虑情绪,进而对某项急救操作产生不理解和排斥,影响现场抢救。
3.1.6 女性和老年家属对院前急救的影响。面对重症患者有些女性和老年家属表现为惊恐、心烦意乱或流泪哭泣或因过份不安对患者态度失衡等,家属的焦虑表现均可使患者受不良感染,影响院前急救工作的进展。
3.1.7 家庭困境对病人心理的影响。现代社会随着职业选择和人员流动范围的扩大,大部份家庭的青壮年人员都在外工作,尤其是农村家庭,家里常常只留下老人和小孩,面对突发的疾病,他们往往表现为不知所措、紧张不安,同时急诊抢救及住院治疗的医疗费用作为家庭一项重大的计划外开支,给病人及家属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在对医院和疾病不了解的情况下,让病人和家属仓促决定是否住院或选择哪家医院治疗,产生两难的矛盾心理,家属即刻要独立承担风险和承受经济压力,会感到社交孤立、情感脆弱、能力不足等。凡此种种,均不可避免地通过家属影响到病人。 3.2 护理对策。
3.2.1 指导家属参与抢救。院前急救中,在设备条件及专业人员有限的情况下,准确地评估病情、初步确诊以及处理致命的病因和症状、将病人迅速安全地转运,需要很好的组织能力。及时有效的技术指导是保证安全救治的重要环节,医护人员要及时检查病人,预见伤情和病情,并作相应的处理,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指导家属配合抢救及正确搬运以缓解院前急救人手紧张的状况并减少因家属不当处置方式引起的再损伤。
3.2.2 抢救患者的同时与重视家属的沟通[5]。医护人员应学会在对病人实施有效的诊治措施的同时,针对不同家属的心理需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尽量告知病人目前的病情及预后进展、有无生命危险性、目前所做的检查和急救处理情况,诚实回答家属的有关提问,这样可降低家属的心理焦虑,稳定家属的情绪,最大限度地调动在场人员的积极性,与医护人员密切配合,保障院前急救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
3.2.3 良好的职业形象。院前急救环境中病人和家属没有机会充分了解医护人员的品质以及修正或改变对医护人员的最初印象,他们心中能否建立对医护人员的充分信赖并产生安全感,取决于对医护人员的“第一印象”。良好的第一印象主要体现在与病人或家属的接触中呈现和蔼诚恳的态度、精炼贴切的语言、沉着稳重的举止及迅速熟练的操作中,表现出高尚的医德医风和精湛的专业素质。因此一般要求急诊科医师必须是全科注册的主治医师职称以上、护士必须有2年以上临床工作经验且德才兼备,方可胜任出诊院前急救工作。
3.2.4 基本的心理素质。大多数院前急救病人病情复杂、症状严重、发展迅速,病人及家属的心态和求医心理复杂多样,最突出和常见的心理反应是焦虑和恐慌,他们视医护人员为救星,希望尽快得到救治,对接受的治疗措施期望值很高,对医护人员言听计从,此刻医护人员的一言一行都会对病人和家属的情绪产生影响。因此参加院前急救的医护人员要求具有高度的同情心,急病人所急,帮病人所需,克服场地、设备以及各种不利于抢救的困难,争分夺秒,全力以赴投入抢救。专业素质良好、工作态度严谨、急救技术娴熟、观察判断能力敏锐迅速、紧张有序地进行院前急救是消除病人与家属负性情绪的良药秘方。
3.2.5 尊重家属知情权。院前急救过程中医护人员的一举一动都处于病人家属的监督之中。尊重家属知情权是维系病人及家属和医护人员之间相互信赖关系的基础,耐心地向家属解释病情,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给家属选择治疗方案的机会。有的家属因焦急、悲伤,可能迁怒于医护人员,个别家属甚至表现有过激的行为。为了保证病人及家属的合法权益及维护医护人员的切身利益,医院建立出诊登记本和院前急救登记本,要求详细记录院前急救过程及医患沟通内容,并要求双方签名,做到有据可查。
3.2.6 预防家属发生意外。院前急救时医护人员除了积极救治病人或伤员外,还应预见在场的家属及其他人员发生意外的可能性,防患于未然。当遇到猝死、中风、昏迷等危重病人时,对其家属中高龄、女性、情绪过于激动以及出现异常症状体征者应劝阻其控制情绪或帮助脱离抢救现场,给予必要的心理支持疗法,如耐心解释和疏导,防止发生意外。
参考文献
[1] 魏红.老年患者院前急救与家属行为相关性研究[J].中国美容医学.综合,2012,2:45-46
[2] 姚芳伟,王蓉芳.病人家属的心理状况及其转化[J].实用护理杂志,2007,3(10):28-29
[3] 温金莲.老年人疾病的特点[J].寻医问药杂志,2011,12:30-31
[4] 吕园仙,吴兰笛,卢吉灿.家属行为对院前急救的影响[J].实用护理杂志,2001,1(17):2-3
[5] 郭莉,张雪嫒,赵莹.针对不同类型患者的护患沟通技巧分析[J].实用护理杂志,2011,27(9):35-36
方法:对306例老年患者院前急救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家属行为与老年患者的院前急救效果密切相关。
结论:医护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注意做好与病人家属的沟通;根据病情组织并指导家属配合抢救,防止因操作不当加重病情或损伤;应按照有关规章制度,向家属解释抢救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做好相关记录,保证后续治疗工作的顺利进行,还应注意保护家属安全,引导家属面对现实,给病人以正向支持,使之与医护人员密切配合,对院前急救起到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院前急救 老年人 家属行为 对策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0-0177-02
院前急救是急救医疗过程中的首要环节,也是院内急救的基础。及时有效的院前急救,能维持老年患者生命,减轻痛苦,为院后的进一步诊治提供基础,能提高抢救的成功率、痊愈率,减少致残率和死亡率[1]。但院前急救大多都发生在家庭,因此家属的情绪和行为对院前急救的成功与否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影响较大的正性因素为:及时呼救、积极协助抢救、对患者进行心理安慰、信任医护人员、抢救现场有序、经济状况较好;负性因素为:呼救不及时、自行进行错误处理、急救知识知晓率低、不信任医护人员、在患者身边谈论病情、抢救现场拥挤混乱。为探讨家属行为对老年患者院前急救效果的影响,本文对我院急诊科2009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实施院前急救的306例老年患者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其影响因素并制定相应对策以供同行借鉴。
1 临床资料
选自我院急诊科2009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实施院前急救的老年患者306例,其中男性185例,女性121例;年龄60-89岁,平均72岁;出诊平均时间15min~6h,平均距离0.5~65km;急救地点包括发病现场198例(65%)、乡镇卫生院77例(25%)和村卫生室31例(10%);急救病人病情程度:轻度31例(10%),中度61例(20%),重度214例(70%);有家属在场或参与抢救工作的278例(91%)。
2 急救程序
2.1 通知者。①病人;②家属;③旁人;④乡镇卫生院;⑤村卫生室。
2.2 中转120电话。
2.3 接通知者医院急诊科。
2.4 出诊人员。①医生1名;②护士1名;③救护车司机1名。
2.5 出诊现场。①发病或事故现场;②乡镇卫生院;③村卫生室。
2.6 接诊处理。①未处理接回医院;②处理后留卫生院(室);③处理后接回医院。
3 讨论
3.1 家属行为对老年患者院前急救的影响。
3.1.1 院前呼救老年人疾病的特点为[3]:①起病隐袭,症状多不典型且较轻微;②病情进展快,一旦发病,病情常迅速恶化;③多种疾病常同时存在,多器官同时患病,或一个器官同时患多种疾病;④容易发生意识障碍和精神症状;⑤容易发生并发症。老年人与家人共同生活,不但日常生活得到一定照顾,且一旦发病容易被家人发现并求救。但亦由于老年疾病的特点,对家属来说又容易把大病看成小病,把新病看成老病,不易引起重视,以致耽误诊疗时机,当病情迅速恶化时才急忙呼救,容易错过救治时机。
3.1.2 院前急救现场。由于人们对急病和急诊知识缺乏,当发现身边有老年人突然发病且病情危重时,便焦急万分、不知所措。在医护人员未能进行有效干预之前,现场往往呈现一片混乱,家属及旁人的紧张恐惧情绪和无助心理、救护环境的混乱秩序,让医护人员无法保证抢救工作的顺利进行。
3.1.3 家属参与行为院前急救。事发现场往往是医疗处理和非医疗处理结合的“战场”[4],在远离医院及医护人员数量有限的情况下,家属参与是院前急救不可忽视的力量。他们传递信息、搬动病人,为医护人员寻找急救替代用品等,更重要的是家属的积极参与对患者产生的心理安慰是医护人员无可替代的。但是,由于家属缺乏基本急救医学常识,他们盲目的行动或错误的操作又可能给抢救工作增加忙乱,甚至发生新的意外损伤。
3.1.4 家属对院前急救过程的监督。家属参与病人院前急救与转运的全过程,对医师、护士的服务态度和技术水平尤为关注。他们监督医护人员对其亲属的抢救活动,耳闻目睹医护人员的表现以及发表的各种议论。但是家属对某些情况加以不正确的猜疑和议论,则可能导致患者对医护人员产生怀疑和不信任,对院前急救工作的配合产生负面影响。
3.1.5 家属文化程度对院前急救产生不同的影响。文化程度较高的家属,对疾病的发展及转归认识比较科学明确,且容易接受急救过程中所采取的各种抢救操作;而文化程度较低的家属,由于受自身文化知识的限制,可能对疾病方面的信息了解较少,因而产生茫然和焦虑情绪,进而对某项急救操作产生不理解和排斥,影响现场抢救。
3.1.6 女性和老年家属对院前急救的影响。面对重症患者有些女性和老年家属表现为惊恐、心烦意乱或流泪哭泣或因过份不安对患者态度失衡等,家属的焦虑表现均可使患者受不良感染,影响院前急救工作的进展。
3.1.7 家庭困境对病人心理的影响。现代社会随着职业选择和人员流动范围的扩大,大部份家庭的青壮年人员都在外工作,尤其是农村家庭,家里常常只留下老人和小孩,面对突发的疾病,他们往往表现为不知所措、紧张不安,同时急诊抢救及住院治疗的医疗费用作为家庭一项重大的计划外开支,给病人及家属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在对医院和疾病不了解的情况下,让病人和家属仓促决定是否住院或选择哪家医院治疗,产生两难的矛盾心理,家属即刻要独立承担风险和承受经济压力,会感到社交孤立、情感脆弱、能力不足等。凡此种种,均不可避免地通过家属影响到病人。 3.2 护理对策。
3.2.1 指导家属参与抢救。院前急救中,在设备条件及专业人员有限的情况下,准确地评估病情、初步确诊以及处理致命的病因和症状、将病人迅速安全地转运,需要很好的组织能力。及时有效的技术指导是保证安全救治的重要环节,医护人员要及时检查病人,预见伤情和病情,并作相应的处理,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指导家属配合抢救及正确搬运以缓解院前急救人手紧张的状况并减少因家属不当处置方式引起的再损伤。
3.2.2 抢救患者的同时与重视家属的沟通[5]。医护人员应学会在对病人实施有效的诊治措施的同时,针对不同家属的心理需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尽量告知病人目前的病情及预后进展、有无生命危险性、目前所做的检查和急救处理情况,诚实回答家属的有关提问,这样可降低家属的心理焦虑,稳定家属的情绪,最大限度地调动在场人员的积极性,与医护人员密切配合,保障院前急救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
3.2.3 良好的职业形象。院前急救环境中病人和家属没有机会充分了解医护人员的品质以及修正或改变对医护人员的最初印象,他们心中能否建立对医护人员的充分信赖并产生安全感,取决于对医护人员的“第一印象”。良好的第一印象主要体现在与病人或家属的接触中呈现和蔼诚恳的态度、精炼贴切的语言、沉着稳重的举止及迅速熟练的操作中,表现出高尚的医德医风和精湛的专业素质。因此一般要求急诊科医师必须是全科注册的主治医师职称以上、护士必须有2年以上临床工作经验且德才兼备,方可胜任出诊院前急救工作。
3.2.4 基本的心理素质。大多数院前急救病人病情复杂、症状严重、发展迅速,病人及家属的心态和求医心理复杂多样,最突出和常见的心理反应是焦虑和恐慌,他们视医护人员为救星,希望尽快得到救治,对接受的治疗措施期望值很高,对医护人员言听计从,此刻医护人员的一言一行都会对病人和家属的情绪产生影响。因此参加院前急救的医护人员要求具有高度的同情心,急病人所急,帮病人所需,克服场地、设备以及各种不利于抢救的困难,争分夺秒,全力以赴投入抢救。专业素质良好、工作态度严谨、急救技术娴熟、观察判断能力敏锐迅速、紧张有序地进行院前急救是消除病人与家属负性情绪的良药秘方。
3.2.5 尊重家属知情权。院前急救过程中医护人员的一举一动都处于病人家属的监督之中。尊重家属知情权是维系病人及家属和医护人员之间相互信赖关系的基础,耐心地向家属解释病情,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给家属选择治疗方案的机会。有的家属因焦急、悲伤,可能迁怒于医护人员,个别家属甚至表现有过激的行为。为了保证病人及家属的合法权益及维护医护人员的切身利益,医院建立出诊登记本和院前急救登记本,要求详细记录院前急救过程及医患沟通内容,并要求双方签名,做到有据可查。
3.2.6 预防家属发生意外。院前急救时医护人员除了积极救治病人或伤员外,还应预见在场的家属及其他人员发生意外的可能性,防患于未然。当遇到猝死、中风、昏迷等危重病人时,对其家属中高龄、女性、情绪过于激动以及出现异常症状体征者应劝阻其控制情绪或帮助脱离抢救现场,给予必要的心理支持疗法,如耐心解释和疏导,防止发生意外。
参考文献
[1] 魏红.老年患者院前急救与家属行为相关性研究[J].中国美容医学.综合,2012,2:45-46
[2] 姚芳伟,王蓉芳.病人家属的心理状况及其转化[J].实用护理杂志,2007,3(10):28-29
[3] 温金莲.老年人疾病的特点[J].寻医问药杂志,2011,12:30-31
[4] 吕园仙,吴兰笛,卢吉灿.家属行为对院前急救的影响[J].实用护理杂志,2001,1(17):2-3
[5] 郭莉,张雪嫒,赵莹.针对不同类型患者的护患沟通技巧分析[J].实用护理杂志,2011,27(9):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