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

来源 :经济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rrym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生态文明”作为中国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文明理念,是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中国化的理论表达。对生态文明内涵的阐释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理论基础,文章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基于生态文明内涵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若干建议。
  关键词:生态文明 内涵 发展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02-033-02
  大自然是人类的母亲,人的一切都是在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中形成发展起来的。“以人为本”是社会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必然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是:在肯定人类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同时,承认人在自然界中的主体地位。可与此同时,也同样要清醒地认识到自然界中的客观规律,以及资源其不可再生的特性。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中,充分合理利用现代生产力以及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带来的成果。不断统筹自身的发展,这就是人类社会的新文明——生态文明。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象征着人与自然进步关系的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以及精神文明的基础。马克思所说的人道主义与自然主义、人与自然内在统一的高级的生态文明社会,其本质内涵和历史定位应是生态文明。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
  文明是反映人类社会发展程度的概念,它象征着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经济、社会以及文化的发展水平和整体面貌。生态文明是一种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高度发展、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和谐统一的文明形态,是人们在改造物质世界的过程中,不断克服负面效应,建立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伴随着全球性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人类也在一次次的阵痛中开始重新反思与矫正人与自然的关系,同时也开始重新审视与批判人类文明的功过,并且希望确立一种全新的生态理念,从终极的意义上对人类的命运给予关怀。
  现阶段,人类文明逐步开始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阶段过渡。关于人类文明发展史,从历史来看,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三个历史阶段。所谓的工业文明就是指以工业生产为核心的文明,而生态文明就是指以生态产业为核心的文明形态。从历史发展阶段来说,生态文明是人类发展历史上的新的发展阶段,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然产物。从狭义上来说,生态文明是文明的一个方面,是人类在发展时处理与自然关系的文明程度,是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及政治文明相对来说的。不管是广义还是狭义生态文明,其共同点都包括了注重环保、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关注合理公正的社会制度,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高度的体现,是人类文明走向高级阶段的标志。
  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与生态文明的思想一致性
  发展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但是,我们所讲的发展,是速度与效率相统一的发展,是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发展,也就是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有着其内在的一致性的。首先,生态文明发展战略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项长远选择。是根据我国实际国情的需要,以及世界发展变化的一般经验,国内国外形势相统一。在我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保持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并注意处理好发展的关系,才能实施好可持续的发展战略。其次,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核心是实现生态文明。只有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要求。这是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在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当实现社会生产力以及自然生产力和人自身生产三者和谐统一为一个整体时,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只有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础上,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才有了物质上的保障。最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目标是建设高度的生态文明。通过对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进行调整和变革,才能在人与自然之间建立起一种良性的循环的机制。在建设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建设高度的生态文明。走生态文明发展之路,已是当今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的指导思想
  1.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必须贯彻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原则。协调和实现自然生产力、社会生产力以及人自身生产力的协调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简单地说,就是要在协调经济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不只是人们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而且也是保护自然、养育自然的能力。事实上,生产力是在自然之间实现物质变换的实际能力。同样,先进生产力不只是人们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的提高过程和结果,而且也是保护自然、养育自然的能力的向上提升过程和积极成就,是生产力的一个重要的标志和特征。总之,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对环境资源的破坏就是对生产力的破坏,对资源环境的保护就是对生产力的保护,资源环境的改善就是发展生产力。先进的生产力是可持续和发展的高度统一。因此,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必须与发展先进生产力相统一。
  2.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必须贯彻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原则。首先,这种关系建立在实践基础上,是一种作用与被作用、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同时相互之间存在认识与被认识的关系。在现阶段人类发展过程中,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就需要更先进的文明意识形态出现,即生态文明。在现阶段的中国,生态文明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指出了前进的方向。从我国国情来说,这种生态文明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生态文明。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指导思想,也是我们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指导思想。其次,当代中国的生态文明应该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文明。这是对当今中国生态文明性质的准确解读。最后,当代中国的生态文明应该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明。这是对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形态的科学规定。一是我们的生态文明应该是具有明显民族特征的生态文明。今天,我们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是要科学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以便更好地吸纳中国传统思想中“天人合一”的有机思维以及生态伦理价值观。更为重要的是,我们的生态文明必须要立足于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事业,必须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相适应的文明。二是我们的生态文明应该是具有鲜明科学特征的生态文明。这就要求我们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去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三是我们的生态文明应该是具有大众化特征的生态文明。也就是说我们的生态文明是要在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态伦理认识、生态道德水平的基础上,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求,实现真善美的统一,最终促进人类的全面、协调、自由地发展。   3.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必须贯彻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原则。当代中国的生态文明必须是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文明,这是由当代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是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发展而决定的。这在于,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人类历史前进和发展的根本动力。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长远利益及全局利益的集中体现,代表着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理想诉求。要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就是要满足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首先,实现人民群众物质利益以及文化利益的基本保证,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需要以及精神需要的基本保证。其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态安全需要、同样也是实现人民群众的生态利益的基本保证。显然,只有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根本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我们才能做好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篇大文章。
  以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发展为核心的生态文明观,是一种崭新的崇高的社会理想,这个理想的实现会波及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需要人类在生活方式、生活习惯、思想意识方面进行改变,需要持之以恒,做好长期发展的准备。新时期生态文明的产生和发展,使得人们对自然的观念发生变化,同时引起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变化。人们逐渐意识到生态不仅是自然界,同时也存在于人类生活的政治经济等方面,而且还存在于人类的精神世界中。在新的历史时期,为实现这种理想,需要人们以生态观为指导,来引导社会的发展,不断积极探索,实现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总而言之,要构建全球化的生态文明运行机制,积极推进生态文明的发展,需要人类继承和发展人类历史上优秀的文明成果,通过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人类交往,来推动生态文明不断发展,为生态文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基础,这也和马克思恩格斯所倡导的共产主义理想不相违背。从本质上说我国所高举的马克思主义与生态文明观存在一定的统一性,对于促进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同时能够解决我国面临的生态危机,为我国获得世界的信任和认可,获得国际话语权提供基础和保障。在资本主义所主导的世界化背景下,我国生态文明的发展将会面临更加复杂的压力和挑战,需要我们不断积累和探索。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8
  [2] 中国生态报道:可持续发展与文明转型[N].人民日报,2004.1.20
  [3] 生态文明视野下的中国发展之路——陈学明访谈录[M].晋阳学刊,2008(3)
  [4] 胡洪彬,吴玲玲.十七大以来生态文明理论研究述评[J].当代社科视野,2010(4):15-20.
  [5] 霍光耀.建设生态文明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0(9):154-155.
  [6] 李刚.建设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J].理论导刊,2008(8):48-53.
  [7] 王学俭,宫长瑞.建国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历程及其启示[J].林业经济,2010(1):34-37.
  [8] 于英,胡延风.生态文明与人类存在状态[J].前沿,2010(9):156-159.
  [9] 曲格平.生态文明理念和发展方略[N].中国环境报,2010.3.2
  [10] 陈寿朋.浅析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N].人民日报,2008.1.8.
  [11] 刘湘溶.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N].光明日报,2008.4.15
  [12] 李瑞记.关于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问题的理性思考[J].南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13] 张云飞.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J].高校理论战线,2004
  [14] 刘冰.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D].中国石油大学硕士论文,2011
  [15] 田凤山.不断提高国土资源保障能力[J].求是,2002
  [16] 熊春林,黄正泉.关于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问题的理性思考[J].理工高教研究,2006
  [17] 熊春林,黄正泉.对高等农业教育在农村文化中作用之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7
  (作者简介:于淼,东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生态文明 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
  (责编:若佳)
其他文献
通过对北京地坛医院医务人员幸福指数现状的调查研究,探究当前医务人员幸福指数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中关注医务人员不同层次诉求,采用综合幸福指数调查问卷与访谈相结合的方
作者以对甲苯酚为原料,用槽外式间接电化学氧化法合成茴香醛,其产率为95.2%,用电氧化法实现了氧化剂的循环使用,并根据体系的电化学特性探讨了影响产率及电流效率的诸因素.
2014年12月19日,农行浙江黄岩支行召开2014年综合金融研讨会,支行班子成员、中层干部、文章作者参加。本次研讨会共收录文章31篇,重点围绕提升网点营销、三农服务、电商金融
语言的临时歧义现象近来受到很大关注,花园幽径句更是学者研究的热点。通过对中国英语学习者进行访谈,探索解读主体在解读花园幽径句过程中的综合认知能力,构建了花园幽径句
根据东亚监测网2007年观测资料,分析了东亚地区春冬季气溶胶化学成分特性,结果表明:(1)东亚地区春冬季气溶胶化学成分随地理分布而变化,其中:中国PM10、SO2浓度远高于其他国家,尤
文章针对新时期人民政协工作的特点,论述了人民政协工作创新性的必要性及基本思路,并指明了在创新与发展过程中要注意处理好干部队伍培养、外部氛围等几个问题。
王实甫的《西厢记》塑造的红娘坦率正直、机智巧辩,勇敢地与封建礼教做正面斗争,有着一种受压迫受奴役者的是非标准和从这种是非标准出发的正义感,这一女性形象摆脱了以往小
许多指称解析研究忽略了言语直接引述的回指现象。以已知信息等级为理论框架,根据Watters和Gundel的已知等级议定标准,集中探讨代词"它"在汉语报纸新闻直接引述语中的回指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