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滴血都是热的

来源 :中华儿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xia19876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10月19日,云南昆明,人数寥寥的献血大厅,时常作响寻求血源的电话,满面愁云的工作人员,在昆明市区的各大医院里,几乎都有因血液供应困难而被一再推迟的手术,不少家属的情绪也因此变得有些急躁……
  2010年10月21日,江苏南京,众多医院外科骨科、脊柱外科、心脏外科、肝胆外科等用血大户因为血库没血,一些手术被迫暂停。病人焦急,医生如热锅上的蚂蚁……
  2010年10月27日,北京,血液中心宣布库存量为6000袋左右,仅为标准库存的50%……
  紧接着,威海、青岛、武汉、太原、重庆、长春、宁波……一些城市因为血液库存“见底”,急需血液进行手术的病人和家属四处求援,苦苦等待……
  
  血液告急!
  
  在无偿献血的“字典”里,濮存昕的身份不是演员,而是“大使”。
  从2005年6月14日,卫生部聘请他为“无偿献血形象大使”的那一刻起,他就感觉到肩头的责任重大,说起参加过多少次关于无偿献血的公益活动,早就无法计算。但是,作为大使的濮存昕,十年来,先后献过7次全血和3次血小板。一直用实际行动告诉大家:“态度决定一切”。
  在无偿献血的“大路”上,高永华的身份不是农民,而是“大王”。
  从1995年5月31日,他义务献血114次,累计献血量达74080毫升。此后,他骑自行车向群众宣讲无偿献血的好处。从海南省三亚的天涯海角到东北的黑龙江漠河,从港、澳、台到云贵高原,从广袤的内蒙古草原到新疆的伊犁、喀什,全国3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000余个市县都有他的身影,高永华用事实证明:“态度影响一切”。
  
  他们伸出了自己的胳膊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因为单位组织献血,濮存昕就两次“伸”出了自己的胳膊。
  “第一次献血是什么感觉?”
  “没有感觉,也没有一点心理负担,上午献完,下午还在打球呢!”
  从濮存昕微笑的脸上,你隐约能体会到他当年的那份轻松心情,要知道,在十几年前,因为无偿献血还没有全面宣传,很多人对抽血的理解有偏差,比较排斥,甚至是恐惧的。
  毫无疑问,在恐惧面前,高永华是一个胆大的农民,那时候的他年过半百,以种菜为生,因城市扩容,土地被征用,他成了都市里的“休闲农民”。不安分的高永华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中国红十字报》上看到了一篇文章——《热血可挽救生命》,主人公的行为让其深深感动。
  “我只有初中文化,一直想回报社会,献血对我来说就是最简单的途径,因为只要伸出一只手。当想到自己的血液流进那些病人的身体,帮助他们重新获得健康的时候,就感觉有些热血沸腾。所以在1995年5月31日,第一次参加献血,那一年,我已经52岁了。”高永华回忆说。
  从那以后,高永华在无偿献血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起初的3年,高永华每3个月坚持献血一次,因为怕家人担心,总是“偷偷摸摸”行动着,显得颇为神秘,老伴总觉他有古怪的地方,可又说不上来究竟哪儿不对。直到1997年,福建省和福州市红十字会的领导领着一大帮新闻记者到他家拜年时,老伴恍然大悟,高永华的“地下秘密工作”也得以结束。
  一次次献血之后,看着周围的寥寥数人,高永华突然明白:光靠自己一个人献血,就是把全身的血液都献出来,也只有4000多毫升,实在微不足道,要想长远发展,只有动员更多的人投入到这场“战斗”中来,才可能使生命的涓涓细流汇聚成滔滔江河,才能使需要输血救治的同胞生命得以挽救。就在高永华困惑的时候,香港即将回归,他又做了一个让周围人目瞪口呆的决定,骑车从福州出发,经厦门到达深圳,一路宣传无偿献血,并将这一想法命名为——“千里单骑无偿献血,现身说法庆回归”。
   1997年6月13日,在众人疑惑的目光中,高永华身披“捐献骨髓,关爱生命”的红色丝带,踏上了告别休闲生活,执着于无偿献血事业的征途。他途经莆田、泉州、厦门、漳州、汕头等地市,抵达深圳,同年8月28日,他手擎一面“庆回归,盼统一”的红旗进入香港,在香港参加献血和献血宣传活动,随后于9月4日前往祖国宝岛——台湾,直到12月4日才离开台湾返回福州。在沿途的各个城市,高永华都显得有些兴奋,因为他的这一行为,得到沿途各地红十字会、血站和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和支持。
   “香港、台湾之行,我感觉这些地方不仅将无偿献血宣传融于青少年的教育之中,同时政界、商界、演艺界及新闻界的精英们也积极参与献血公益活动,甚至还有众多的义工协助红十字会、血站做面向社会、贴近民众的无偿献血宣传。相比之下,我们大陆许多同胞无偿献血的意识还比较淡薄,此类知识也相当匮乏,传统观念仍然严重束缚着他们参与到献血救人的行动中来。”高永华说,“‘没有落后的群众,只有不到位的宣传’这一句话深深地烙在了我的心里,为了扩大无偿献血的宣传,帮助广大公民消除对无偿献血的误解和恐惧,我突然想自费骑自行车走遍全国,以自己献血的体验现身说法,宣传无偿献血。”
  
   他以自己的献血体验现身说法
  
  与高永华“漫漫长路”的宣传相比,拥有“名人”身份的濮存昕宣传起来,显得更为简单,更有力度。在这一点上,他做起来比普通老百姓做的效果要大得多。
  2000年11月1日,濮存昕从时任卫生部副部长殷大奎手里接过了“艾滋病宣传员”的正式聘书。据说当时卫生部希望濮存昕担任艾滋病预防的形象大使,但是他却说自己就是义务宣传员。
  “我记得有一次在做预防艾滋病宣传的时候,旁边有一辆献血车。那时候我们国家每年因输血造成感染的艾滋病人逐年增多,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繁荣的重大问题。因为无偿献血开展的不好,很多地方缺血,一些偏远山村有很多人去卖血,其中大多数卖血者都没有医务常识,一些带有病毒的血液被输入到缺血人的体内,导致艾滋病感染。”濮存昕摇着头说。
  看着这样的境况,带着这样的心态,濮存昕又成为了无偿献血的“义务宣传员”。用他的话说,不管是预防艾滋病还是无偿献血的宣传工作这都是社会需求,“社会需要你,需要各层面的声音,从不同的角度对大家进行宣传教育”。
  无偿献血是为了拯救他人生命,志愿将自己的血液无私奉献给社会公益事业,献血是爱心奉献的体现,使病员解除病痛甚至抢救他们的生命,其价值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所以在参加众多公益活动时,每每看到无偿献血的人,濮存昕总是会竖起自己的大拇指,并且大力宣传献血的益处。
  鉴于濮存昕为无偿献血做出的众多努力,2005年6月14日,卫生部首次聘请濮存昕、杨澜为无偿献血形象大使,并出席大学生无偿献血队启动仪式。
  这以后每年的“世界献血日”,濮存昕都会冲在最前面,2006年,濮存昕与首都大学生们一起来到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当濮存昕第一个挽起衣袖,记者们的照相机瞬间“闪光”。拍完之后,记者收起了照相机,护士的针头却“继续前进”,旁边的大学生一片惊呼:“还真抽啊?”
  “你们以为就摆摆样子啊?告诉你们献血可以减少血液中的所有成份,减少比例最大的的是血铁和蛋白,降低血液的粘滞度,使血液流速加快,这样可以刺激骨髓等造血器官保持旺盛的造血状态,不断增加血液中年轻红细胞的比例,提高机体免疫和抗病能力。”濮存昕笑着说。   濮存昕的实际行动无疑感染了现场的大学生们,就连本来有些害怕的女学生也勇敢地挽起了袖子,伸出了胳膊。
  第二年,濮存昕向全国人民发出了“邀请”,诚邀没有成分献血经历的健康适龄者,相约于在该年的5月25日,共赴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体验一个献血“新”方式——成分献血。(成分献血,顾名思义,就是捐献血液中的某一成分。目前最常见的成分献血是捐献血小板。)他希望通过此次活动唤起更多人的跟风行动,更好地帮助需要各种血液救助的伤病者。
  “很多人不知道,每年都会有很多患有出血性疾病及各种血液病的患者在垂危中等待着血小板的救治。对于他们来说,直接输用血小板的作用要比输用全血发挥的作用成倍增加。要知道,由于疾病种类的不同,绝大多数病人在输血时往往只需要输入一种或二种血液成分。比如手术后需要凝血和止血,输注血小板就完全足矣。如输入全血,不仅会造成浪费,有时还会给病人造成副作用,甚至增加病人的心脏负担。”濮存昕解释着自己发出“邀请”的缘由。
  
  他是献血有益健康的最好证明
  
  当濮存昕以自己的“名人光环”现身说法,感动大家的时候,高永华却在宣传的道路上向前艰难“爬行”。
  13年来,高永华骑坏了十几辆自行车,更换了100多条车胎,踩烂了40多双胶鞋。每次出行,他都事先在家里设计好详细的方案。考虑到经费有限,为了打好这场万里单骑无偿献血宣传的“持久战”,他将旅途上的生活费牢牢控制在每日30元以内,吃的是最简单的饭菜,住的是最便宜的旅馆。
  但是,不管外部环境如何变化,高永华每到一地,或与当地血站工作人员一起组织活动,或手持喇叭走街串巷,都要以亲身经历鼓励他人无偿献血。
  在这条艰难的道路上,高永华面对的危险也着实让人难以想象。
  在赴西藏的路上,高永华碰到了800公里的塌方和泥石流,几次陷入绝境。若不是当地藏族同胞、进藏司机和解放军一次次的援手,他早就停止在这条路上了。
   几年前,在新疆的戈壁荒滩上,望着茫茫星空,高永华像诗人一样地感叹:
  身在何处?
  路在何方?
  夏天的吐鲁番百里火炉公路,
  鸟不敢过,
  ……
  的确,鸟都不敢过的地方,高永华也闯过去了,车胎被高温熔化,推着只剩钢圈的自行车,三天四夜穿过有“死亡之海”之称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 
  一路走来,满地荆棘,一次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化险为夷。或许,这就是善良的人都有好报!高永华在赴新疆发放的倡议书上有这样一句话:“前无古人我承前,后无来者我启后。”正是凭着这样的信念,才能在黄昏之年完成常人无法完成的壮举,才能战胜万里征途上的种种艰难险阻。义务献血114次,累计献血量达74080毫升!多么让人惊叹的数字。这就好比一个人每年都要将全身上下的血换一次,况且还是一个已经到了耳顺之年的人。
  更传奇的是高永华的献血经历不仅仅在国内,在印尼海啸后,他通过印尼的华侨社团取得签证,自费买机票,走出国门去献血。而后,他又到了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把热血和爱心播洒到每一寸所到过的土地。
   2004年10月21日,对高永华来说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全国无偿献血表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来自全国的无偿献血先进代表在这里接受国家和人民给予的荣誉。高永华代表无偿献血奉献奖获得者上台发言,一时间掌声雷动。就像他平时每到一个地方现身说法宣传无偿献血一样,老人用他朴实的语言,讲述了自己从参加无偿献血到自费骑单车走遍全国30多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2000多个市县,宣传无偿献血的经历。
   朴实的语言,亲身的经历,精彩的比喻,他的发言从5分钟延长到15分钟,一次又一次,老人的发言被代表们的掌声打断。所有人都被感动了,许多人被感动得流出了眼泪,尽管这些人同样也为无偿献血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他的精神最感人。”
   “他做到了常人难以做到的事。”
   “他是献血有益健康的最好证明。”
   ……
   大家用不同的话表达了对高永华的钦佩和敬仰。面对扑面而来的赞誉,高永华显得很平静:“我不是什么献血冠军,也不是献血大王,我真正想做的就是,把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大家,献血有益健康。”此时,高永华胸前佩戴着无偿献血奉献奖的奖章,面容还是那样平静。或许,奖章对他来说已不重要,还有什么样的荣誉比人民大会堂经久不息的掌声更重、更大?
  
   “献血有限,爱心无限”
  
  “我是爱心路上的迟到者,我觉得爱的列车没有终点站,我愿意做这趟列车永久的乘客,为所有同胞的生命尊严和健康而宣传。我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我们社会需要更多具有爱心精神的人一起努力,才能让社会呈现爱的彩虹。”谈起这些年宣传无偿献血的收获,高永华作了一番精彩描述:“我现在有4个年龄。一个是岁月年龄65岁;一个是健康年龄:我的身体很健康,医生检查后说我身体的健康程度不亚于50岁的普通人;第3个是爱心年龄:从参加无偿献血到今天,才刚刚12岁;第4个是永恒年龄:通过无偿献血和死后捐赠遗体,我的爱心将永留人间。”
   “对于高永华,我非常敬重,但是不一定每个人都要像他那样去做,这只是他自己的一种方式,我感觉在无偿献血面前,所有人都值得尊重,要抱有一颗快乐的心,我每次献血,都很快乐。据我所知,有一个刑满释放人员,出狱后总认为社会并没有接纳他,忽然有一天,他走进了无偿献血车伸出了胳膊,当他拿到献血证的那一刻,眼泪哗地下来了。因为他自己感到了存在感,觉得自己是好人,他也满足了,这就足够了。”濮存昕感动地说。
  直至今日,社会上还有人对无偿献血存在误解,认为无偿献血有损身体健康,认为血站以无偿献血盈利,因此不愿意献血。“科学研究表明一次献血200-400毫升,不超过人体总血量的10%,对身体不会造成伤害,科学献血不仅有利于增强人体造血功能,还可以加快血液的新陈代谢,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知名的血液学专家、卫生部部长陈竺表示,“一个人的鲜血是有限的,但爱心是无限的,参与无偿献血是每一个健康、适龄公民的责任和义务。”
  对于这一观点,高永华充分赞同,他献血后,以前患的腰肌劳损、颈椎综合症、肩周炎等慢性非器质性疾病不治而愈,58岁那年骑车到达西藏,居然没有出现任何高原反应。
  对于连日来很多地方出现血液紧张的情况,濮存昕认为:“因为很多人并不了解无偿献血的意义,所以参与无偿献血的积极性不高。还有就是宣传力度不够,社会的倡导没做好,重视度有待加强。城市公益行为的倡导,当地的决策层、管理层都应当给予大力支持。这样大家才能都投入到公益事业中来,光靠一个人两个人去做,那是远远不够的!”
  幸运的是,卫生部新闻发言人邓海华11月9日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答记者问时表示,对媒体使用“血荒”这个词表示遗憾。“我们的用语是‘用血紧张’,也就是血液的储存下降到一定标准之下。”并且目前,血液供应紧张情况已明显好转。
  邓华海的发言,无疑让全国人民松了一口气,也让濮存昕和高永华紧张的心情有些舒缓。
  虽然我们无法统计,有多少人在高永华现身说法的影响下,勇敢地走上了献血车,有多少人被濮存昕的爱心所感动,微笑着玩起了衣袖。
   但是我们知道:不管是任何时候,只要公益事业需要,濮存昕一定不会退缩,而在宣传献血的大道上,高永华的自行车定当越骑越远……
其他文献
2010年9月28日上午,东营边防支队新户边防派出所在东六合村村委会会议室举行“警民恳谈会”,会议现场气氛热烈,30余名村干部、村民代表有说有笑地畅聊着该村创建爱民固边模范村以来的“顺心”事,代表们简简单单的五句话折射出了模范村创建前后的巨大变化。    治安稳了,咱们老百姓安心了    东六合村村全村只有68户385人,但随着近年来沿海开发,该村周边各类工程车辆、外来人口不断增多,盗抢案件一度成
期刊
他是第一位获得“伯恩斯坦艺术成就大奖”的中国人;  他是第一位担任联合国儿童和平基金会“国际亲善大使”的钢琴家;  他是第一位与维也纳爱乐、柏林爱乐、美国五大交响乐团等所有一流乐团长期合作、并在全世界所有著名音乐厅举办个人独奏会的中国钢琴家;  他被誉为一位“当今世界最年轻的钢琴大师”、一名“将改变世界的年轻人、一部“钢琴的发电机”,《纽约时报》称其为“古典音乐界中最闪亮的明星”,《波兰共和国报》
期刊
本刊讯 以“激扬民族力量”为主题的2010“中华儿女年度人物”大型公益推介活动日前在京正式启动。该活动由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指导,中华儿女报刊社联合中国教育电视台、人民网,中青网等中央级媒体共同举办。  在11月9日举行的启动仪式上,中华儿女报刊社社长李而亮、人民网副总裁罗华、中国教育电视台副台长吕学武、中青网总裁欧阳向群等主办方领导和嘉宾介绍了活动的主题内容、推介程序、宣传办法等,并一致表达了将该
期刊
作者简介:  李明玉,韩国艺术界最佳畅销书代表作家。现任某美术馆馆长兼国民大学美术系教授。她用创新性思维开发了大众艺术的新领域,用丰富的知识详尽的解析、独特而新颖的视角,揭示大家(著名画家)的代表作品中蕴含的创造性要素。其代表书籍有《名画中的科学故事》、《名画中神奇的数学故事》、《激发潜能的名画故事》等。    内容简介:  一幅举世闻名的画作,无论是现实主义还是印象派,无论是现代主义还是超现实主
期刊
在中国博大精深的书体中,“敦煌写经体”是一朵奇葩。流传至今,已愈见其珍贵与绚烂。河北滦县书法家丁立军坚定的握住手中毛笔行走在“写经体”的路上,终形成独有风格,获奖无数不提,境界的修炼日渐圆满。  历史上的敦煌写经绝大部分用笔抄写,卷子的抄写者大多是被人雇用的写经生或一般庶民。他们常年抄写,熟能生巧,久书成艺。书体行、草、隶、篆皆备,丰富多彩,表现自然质朴,机动灵活。其功力法度,审美情趣,都令后人仰
期刊
华夏神州,没有哪一个省份的人,能与其特殊地域紧密联系在一起,茫茫人海,没有哪一个省份的人,具有如此鲜明的符号特征。这就是河南人。  在大众印象中,无论是历史事件,文学作品,传统戏剧,小品段子,民间调侃,荒诞故事,河南人总是很容易成为主角。  前些年,一本《河南人惹谁了》的书,以一个大省集体的愤怒,控诉着对河南人的偏见,抨击着对中原儿女的歪曲。  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作为母亲河孕育的两岸人民,作为
期刊
虽然好几年只看财经节目而不看娱乐节目了,但《非诚勿扰》又挨批了还是知道的。在有些人眼里,这也是“三俗”。挨批正常。  前天,偶然间看了一眼和《非诚勿扰》类似的《我们约会吧》,还别说,真是看出了点超出预期的小意思。  在这个节目中,玩的也是单身男女交友,只不过这次桥段更有趣台上施然而立16位单身“公主”,为了得到美女们的青睐,几个男青年以回答问题的方式,分别从设置了道道关卡的通道奋力向台前闯。过程中
期刊
今天有一个英文词非常流行——Diaspara。这个词原是指古代犹太国亡国被巴比伦放逐散居各地的犹太人;今天是指离开故土,在世界各地的散居者的生存状态。这个词通常有多种译法,如“漂泊离散”,“散居”、“流散”等,其实这些译法都不如用“游子”来得传神和贴切。“Diaspora”就是孟郊当年笔下的游子情怀,其实也就是今天到处漂泊的人们的心声。  今天的世界是一个到处是“流动”的世界。全球的资本产品,人口
期刊
中原文化孕育侠义精神    采访崔运宗的时候,他正在河南濮阳老家休息,用他的话说,是在家待业。这个曾被评为 “上海市见义勇为先进分子光荣称号”,被誉为“上海英雄”的小伙子提起三年前救人那英勇一跳时直说,没啥好说的,俺们这里的人不管是谁遇上这事都会跳的。  崔运宗2007年去上海打工,途经外滩时,看到一个女子不小心落入黄浦江中,没有丝毫犹豫,立即跳入黄浦江中,将落水女子救出,之后,一个人悄悄离去,他
期刊
早在2003年1月,时任建设部部长汪光焘宣布,中国将开始对各类资本全面开放公用事业行业。作为一项重要的公用事业,供热的市场化也是从那时开始的。此后的几年中,许多民营企业进入到中国北方供暖这个广阔的市场中。然而,失败的例子比比皆是。私人资本的单纯逐利和政府保证居民取暖的民生目标之间的冲突,似乎无法调和。但事实上,也有许多成功的实例,大连市瓦房店裕丰供热公司就是其中之一。  以2009年为例,截至今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