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习惯创造艺术之美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easd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美术教育担当着审美教育的重任:一方面,它既要给学生基本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它还需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提升修养。它通过造型、设计、欣赏、综合等形式,来完成审美教育。但是,具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小学生在创造美的过程中,同时也在创造着“丑的作品”——天女散花般的地面、五彩缤纷的水池等,这岂不是审美教育中的自相矛盾吗?作为一名专业的美术教师,要在日常的美术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使每个学生都成为美的小天使。
  一、意识先导,培养行为之美
  时常会感到,学生只把美术课作为语数英之后的一种放松课、解放课,因而在课堂上大大加大了“自由度”,出现了种种问题行为。如,上课说话,不带美术用具,课中乱抛纸屑,等等,不良习惯比比皆是。虽然,这些不良习惯,可以在教师的“训斥”和“课前预告”下得以稍微的控制,但却治标不治本,不能得到彻底的解决。可以说,美术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完全不同于其他科目的体验,它不能说是不严谨的,但又是相对自由和宽松的。教师既要让学生享受到这种宽松的氛围,又要让学生在相对自由的课堂中展现行为之美。要鼓励学生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小声地“自说自‘画’”,让他们与自己画面中的人物对话,这不能算是一种放任自流。其实恰恰相反,当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解放,当学生沉浸在自己绘画的世界中,才是课堂中真正的“静”,同时他们自己也得到了享受,认识到了教师说的“静”下心来,才能画得好。面对不带绘画工具的行为,最有效的就要运用一些小刺激。比如,在刚开学的几周,大大地奖励那些学习用品都带齐的学生,其实完全不必每节课都这样,仅仅是开学的前几周,这样做了以后,几乎可以延续整整一个学期的良好习惯,中间对于那些带来特殊用品的学生还应该给与小小的奖励。
  二、课程引导,营造环境之美
  “综合·探索”领域,是指通过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创造以及综合解决问题的美术学习领域。在废物利用方面,美术作品要想出彩,材料的收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材料收集不在于一时,而是要学生长久地保持这种敏锐的感觉,养成观察生活、留心周边的习惯。很多的东西也不是一下子就都能够找到的,就拿最简单的包装纸、布料来说,要收集到好的其实也不简单。学生通过这样的课程会发现,周围环境中的许多“垃圾”,其实都能创造出美的东西来,不但收走了垃圾,而且创造出了美,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就是让生活的环境更美了。当然,材料的收集贵在多样,更重在整理,比如,有些学生会苦恼地向教师告状:爸爸妈妈把我收集的东西都当作垃圾丢了。在课堂上可以告诉学生:如果你收集的东西没有经过清洁、整理、归类,就雜乱无章地堆放在一起,垃圾只能是从这一堆变为另一堆而已,谁也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家、自己的教室变成垃圾堆,所以爸爸妈妈也就会把你的“宝贝”丢了。可以建议每一个学生,都拥有一个自己的“宝贝箱”,用来存放那些变废为宝的东西,要使自己的箱子清洁、整齐、美观,因为就是要让环境变得更加美丽。
  三、创作诱导,感悟心灵之美
  品德教育也是美术教育中的重要环节,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各种题材的命题创作,培养学生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爱学校、保护地球的良好习惯。如,以《我爱国旗》《植树》《我的校园》《寻找美的踪迹》《地球的新生》等为题目的创作活动以及制作储蓄盒、布置教室和美化板报、墙报等。还可以开展表现儿童美好生活题材的绘画创作活动,如,《节日的餐桌》《我的一家》《我心爱的玩具》等。也可以开展培养人与人之间美好情感的题材的他作活动,如,《给同学画张像》《爸爸、妈妈和我在一起》《我的新朋友》《最受尊敬的人》等。这样,从宏观的美到微观的美,从视觉世界的美到精神世界的美,逐渐地形成体系来加强学生的审美观,使学生的心灵得到美的熏陶。
  学生能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对美术教师来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义不容辞的任务,作为审美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修养,引导学生不断地创造美。
其他文献
语文教学中,作文占据着半壁江山,但普遍认为初中作文教学“难”,语文教师觉得难教,学生觉得难写。  针对初中作文教学“难”的问题,在这里我仅就五年来在初中作文教学方面遇到的一些问题及解决的方法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教师的认识和做法  (一)重课文,轻作文。  由于教师具有以上认识,所以认为花时间在作文教学上,认为进行作文训练是在浪费时间,还不如把时间用在书本课文的教学上,让学生多掌握一点课文知识,
期刊
思维品质是一个人的核心素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我在实践中作了一些探索研究。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丰富生活,培养思维客观性  众所周知,生活空间越大,学生想象力必然越丰富。而语文涵盖着生活,生活中也有语文,要使学生具备想象力,就必须使学生走进生活,丰富生活。为此,我经常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五彩缤纷的生活,写好观察日记,大量积累感知材料,根据认知规律,到一定阶段必然引发丰富的想象。如走进
期刊
人类的心理结构包括两种因素,即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情感是非智力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心理现象,是人类对主客体关系的主观体验,是心理活动的色彩和背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情感之于写作的重要性,认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在教学建议部分又建议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但遗憾的是,教师在批阅学生的习作时,很容
期刊
古语有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深刻揭示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阅读是搜集信息、认知世界、发展思维、提高审美意识的重要途径。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思想,实现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结合,将“阅读”植根于“写作”的土壤之中,助力阅读与写作的并行进步,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积极意义。  一、有机结合第一步——会阅读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主要途径。因此,实现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的前提,是
期刊
我国古代丰富的文化遗产,大都是用文言文写成的。为了发掘我国古代文化宝藏,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就必须掌握一定的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可以说文言文教学不仅是“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任务,而且是发掘我国古代文化宝藏,传播我国传统文化知识的重要途径。因此,深入研究文言文教学。探讨文言文教学的规律和方法,进而提高文言文教学的质量,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课题。“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
期刊
单元的存在,首先是一种“类”的存在,在其一定的结构体系,忽视单元的“类”和“结构”,自然无法帮助学生实现通过构成现实的结构来构成内心的结构,拥有自发生长的力量。何为“类结构”?用整体论的观点,就是相同或相似结构的排列与综合。所谓单元“类结构”教学,是指在文本解读和学生分析的交融共生中教师本着整体性、结构性的教学思想,将一组在体裁或主题、语言表达手法、结构类型等方面,能寻找到连接点的教材与教学资源进
期刊
不知从什么时候,读书已成为我生活中不可割舍的一部分。在我读过的众多的书中,苏联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给我帮助最大,是我最喜爱的一本书。  书中每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案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给了我很多新的收获和体验,解决了我在教学中的困惑。比如书中“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怎样使小学生爱学习”,“怎样对待学习有困难的儿童”,“我怎样
期刊
我遇到过许多邻居,但让我印象深刻的只有一个。他长得胖胖的,眼睛小小的却炯炯有神,还有那圆嘟嘟的脸,可爱极了!  他的爱好很多,比如说,拉二胡、下棋、学书法等。在我眼里,他是一个多才多艺的男生,而且他还是一个有爱心的男生。  记得有一次,我们放学回家,在路上,我们看见了一只流浪狗,他赶紧跑过去看看那只流浪狗有没有受伤,看到他没有受伤以后,我們就帮助那只狗找主人,但是很遗憾没有找到,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办
期刊
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如何才能写出生活味的作文呢。  第一点:教师不要让学生对作文有畏惧感,树立回归生活的意识。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书中收录了泰戈尔的一篇经典散文诗《七色花》,讲述的是“我”与母亲之间三次嬉戏的事情,尤其是“我”变成金色花时为什么不愿让妈妈知道这件事,给我的感触很深,我在讲述时特意引申了一下,想让学生也说说大家平时有没有做过类似的事
期刊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乡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农民外出务工人员队伍的不断扩大,大部分孩子留在家中成为留守儿童。这些孩子大多数由祖辈及亲朋好友照料,这些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话题。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是一个敏感脆弱的孤独群体,是一个长期远离父母而缺乏家庭教育和亲情关爱的群体。在学习成长过程中,比其他孩子更容易出现问题,这些问题非常紧迫而亟待解决,这就需要家庭学校和全社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