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全国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地理试题比较分析(二)

来源 :地理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rrylearnsV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全国统一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共有12套试卷。纵观全国各地高考试题,可谓新意迭出,呈现出诸多新亮点。研究高考试题对自主命题省份把握命题特点、提高命题质量有着重要参考价值,同时对使用全国卷的一线教师指导学生备考、规范学生答题同样意义重大。本文拟对2010年全国统一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全国卷一、全国卷二、北京市、四川省及重庆卷地理高考试题展开比较、分析与研究,以供全国同仁教学教研之参考。
  
  一、试卷内容比较分析
  
  2010年全国统一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全国卷一、全国卷二、北京卷、四川卷、重庆卷均采用政治、历史、地理三门课程合卷考试,地理课程没有采取单独命题而构成一张完整试卷的。本文所涉及的内容均是这5套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地理内容,以下是对5套试卷地理内容进行的比较(见表1)。
  纵观5套试题,其考查内容的共同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突出主干
  通过表1的比较,不难发现,以上5套文科综合能力测试题地理部分(以下简称文综地理)考查的共同内容主要包括自然地理中的地球、气候、水文等;人文地理中的区位仍然是重点,如农业区位、工业区位、城市区位、旅游区位等。5套文综地理试题考查内容几乎涵盖了教材所有的主干知识,体现了“依据大纲,回归教材”的宗旨。本文涉及的5套文综地理试题考查重点内容及分值统计如表2。
  
  《考试大纲》中所设定的内容,是高考的命题范围,但是学科中的主干知识则是考查的重点,基本上年年必考、卷卷必出。高考并不回避已出现的知识,有些考点重复出现率极高,和历年一样注重对主干知识的考查而不过分强调知识的覆盖面,即“知识抽样、突出主干”。主干知识是教材骨架、精华所在,是学生必须掌握、高考必备的知识。另外需要强调的是对主干知识的考查,不再是简单的知识再现和再认,必须将储备的知识与相关材料结合起来,针对具体问题重新整合。
  2.凸显能力
  
  本文涉及的5套文综地理试题,在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同时,继续强化能力的培养,延续了历年高考的宗旨:依托教材、立足基础、凸显能力,体现了教材的改革方向——追求“能力立意”。5套文综地理试题均与地理图像信息、文字材料信息、数据表格统计信息等的处理密切相关。题面信息量大,注重题面信息与设问之间的联系,关注考生的思维过程与质量。在5套试题中问题设置形式采用“判断”、“分析”、“计算”、“说明”、“指出”、“简述”、“说出”、“描述”、“推测”、“推断”、“评价”、“解释”、“画上”、“提出”等形式,彰显了文科综合考试所考查的能力要求:“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探讨和论证问题的能力”;强调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注重过程与方法。如四川文综卷36(5)题,要求学生画图表示大气与地面之间水分交换并标注水循环环节名称,对学生动手、动脑能力提出要求。又如,北京文综卷第36(1)题对于地理语言规范性问题作出强调:关于澳大利亚的甲地降水特征及形成原因表述,一定注意原因和降水分配一一对应。夏季降水少是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冬季降水多是受西风带控制,答题季节和原因不能颠倒,表述注意有效概括、清晰简洁、层次规范、逻辑性强。
  
  每一套文综地理试题的综合题部分都强调对图、文材料的综合分析,正确提取信息,用规范的地理语言进行表述,对学生论证和探究地理问题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书面表达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体现特色
  从表1的分析中不难看出,5套文综地理试题均注重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的融合(总体而言更加偏重自然地理知识),以区域为载体,区域地理与系统地理融合,充分体现地理学的综合性、地域性。
  当然,地理图像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地理学科的考查肯定离不开地图。本文涉及5套文综试题地理试卷都提供了丰富的图表材料,从地理图表中多层次地获取与分析信息,并归纳与评价。考查学生的空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分析统计图表能力是中学地理的一个重点,也是历届高考文综地理试题的一个最大特色,2010年高考也不例外。表3对本文所涉及的5套文综地理试题中出现的图表进行了统计。
  从数量看,除了全国文综卷二无图考题略多以外(两组试题共6道),其余试卷绝大部分题目都提供了图表材料,充分体现了图像语言在地理学科中的重要性,同时也说明对考生运用图表获取地理信息能力的考查一直是高考的重点。
  从图表类型看,试题信息材料的地理图表有经纬网图、等值线图、统计图、专题地图、区域地图、遥感图、示意图以及数据表格等。作为地理试题内容载体,信息材料的图表形式灵活多样,内容科学严谨,承载了丰富的地理信息,体现了鲜明的学科特色——综合性、区域性,包含地理事象的分布规律和地理变化过程等内容。不同类型的地理图像,因其对考生读图、析图思维水平要求高,使之成为地理命题重点关注的对象。这也正体现出高考重在考查学生综合能力,达到通过高考来选拔人才的目的。
  4.联系生活
  5套文综试题地理部分另一个突出特点是联系生活实际。在立足基础知识、呈现事实素材、突出对主干知识和重点内容考查的同时,命题强调多种知识结合,关注社会热点问题,联系考生生活体验,结合中学地理课程知识,紧扣时代脉搏,将学科热点与社会热点有机结合。反映了“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地理为生活”、“体现地理学的应用价值”等课程发展理念,充分说明了地理学科的应用性。试题涉及的重点内容及主干知识联系生活实际,在于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同时鼓励考生合理想象、创新思维,启迪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体现了较强的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做到学以致用,这是时代赋予高中地理教育的使命。
  如全国卷一3~5题以网购为切入点,考查了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区位等问题。网购反映现代新的生活方式,年轻人一般都有所接触,容易接受。网购方便、快捷、成本低廉。这组题以图像形式呈现,反映网购基本流程,体现了学习生活中的地理知识,用学过的地理知识解释生活。当然在网购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完善网络购物的国家监控问题等,本题的考查可以引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全国卷二也不回避热点事件与热点区域,涉及到沙尘暴、北极科考等。北京卷也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关注社会现实,涉及到全球气候变暖及其影响、澳大利亚东岸污染扩散的特点及成因、低碳经济、救灾储备库的科学选址等。四川卷联系各省区能源生产结构,考查能源特征、分布。重庆卷则以分布在澳大利亚的孔子学院为切入点考查区位因素。
  由此可见,高考文综地理试题情境设置贴近现实,试题内容的设计及提供的背景资料联系生活,可以较好地引导学生关注国家、世界和人类命运,学以致用。
  
  二、相同内容出题角度比较
  
  1.命题立意新
  文综试题地理部分仅少部分考查纯识记性知识,如全国卷一第39题第2问要求学生看图指出从扬州通过水路运输粮食到长安依次经过的河流名称,提醒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要牢固。命题更多采用了考查能力的立意,考查对学生有用的知识、有用的能力。
  考查对学生终身有用的知识。以本文涉及5套文综地理试题均考查的主干知识区位为例,如北京卷40(1)关于自然灾害的考查,要求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说出救灾物资储备库选址条件(即区位)。本题没有考查自然灾害是怎样发生,该如何防御、监测,而是着眼于如何救灾,救灾物资的选址应该选在什么地方,即救灾意识问题。近些年我国乃至世界,气象灾害、地质灾害频繁,提高国民的救灾意识非常重要,高中学生当然更不例外。高考地理试题命题体现考查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倡导学以致用,学习对生存与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
  考查对学生有用的能力。文综地理试题通常有13道(北京卷14道),不可能面面俱到,强调对主干知识的考查是地理不变的话题,如地球、气候、水文、地貌、区位等。通过对主干知识的考查,反映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提升学习能力,这是高中新课改理念在高考中的体现。如本文所比较的5套文综地理试卷均出现关于区位的考查,全国卷一在选择题5中通过对工业区位选择知识点的考查,要求学生具备工业主导因素的知识,具有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全国卷二在选择题6~8题中通过对工业区位选择及影响工业区位因素的考查,要求学生具备从材料中获取信息能力、审题能力、应用信息分析比较能力。北京卷第36(3)考查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布局,要求学生具备提取有用信息进行推理判断的能力。四川卷39(1)城市区位的优势考查,要求学生具备分析城市区位基本知识,调动知识进行实际运用。重庆卷39(3)关于孔子学院的分布,要求学生从图中提取、解读信息,准确表述地理事物,同时运用已有的城市区位因素知识,分析文化分布的区位因素,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能力、阐述能力、知识迁移能力,是以知识为载体进行能力的考查。
  2.情景创设新
  文综试题地理部分的情境设置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考生。每一道题依据新材料、新情境命制,通过给出一定量的材料,结合设问,构成新的问题情境。同时问题设置规范具体,指向清晰,对学生而言不存在问题设置模糊而出现的审题障碍,有利于考生对答题方向和答题内容作正确的选择与判断。
  如全国卷二第1~3题以卫星云图作为切入点,以沙尘暴的发生作为引导,考查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常见的天气系统以及锋面气旋中气流的运动特点和沙尘暴的运动特点等,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北京卷综合题第36题,以澳大利亚地图为背景,图示信息有经纬线,降水柱状图,河流,原有污染海域、扩散方向,海拔高度,文化遗产及城市分布等大量信息。对澳大利亚的考查几乎面面俱到:自然地理中的地形、气候、水文、土壤全部涉及,人文地理的交通、运输、工农业区位也包含在内,同时体现了新课改中的旅游地理、旅游规划设计、自然灾害内容。涵盖新课改内容,体现新课改理念。
  文综试题情境创设新,反映了现代地理科学与现实生活中的新事物,使考生感觉亲切、自然、熟悉。
  3.呈现形式新
  试题材料、内容、顺序呈现方式多样,往往取材于现实生活,或具学科专业背景,有适当的梯度和难度。
  5套试题中地理图像成为试题信息的主要载体,每套试题图像数量在6幅以上,平均每幅图对应2~3题,基本做到了无题不图。不同类型的地理图像,因其对考生读图、析图思维水平要求高,使之成为地理命题重点关注的对象。
  综合题问题设置的呈现上,北京卷39(2)形式较新颖,学生可以在美国、俄罗斯、法国、印度四个国家中选一个,指出该国相对于中国的碳排放特点,相当于选作题的形式,灵活有新意。同时结合当前社会热点,如节能减排、气候变化等,体现新课改。
  试题呈现顺序上出现历史、地理交叉设置,顺序新。北京卷第39题,历史是第(1)、(4)问,地理为(2)、(3)问,地理穿插于历史中,改变了以往按顺序,历史、地理“冷拼”现象。综合题设问顺序进行了调整更注重问题设置中思维的连续性,呈现形式更为科学、合理,更好地体现了学科的综合性。
  试题呈现形式上,前几年全国卷中出现过给一根纬线或者一根经线来恢复原来地图的试题,今年的全国卷一第9~11题又出现了在高空俯视下面有投影,即从空中一点看球面上纬线和晨昏线的形状,还要根据该点在地表的垂直投影来做题。学生必须运用空间想象来恢复此时的光照图,想象出纬线不同侧面观测的形状,对垂直投影的几何含义理解到位,据此判断昼夜长短的分布规律、气候分布、盐度影响因素。此题集地理、数学等知识于一体,题目设置新颖。
  
  三、学生答题情况比较分析
  
  文中所比较的5套文综地理试题测试结果分析,都反映考生地理学习中存在的一般问题。
  1.审题不清
  从近几年文综地理综合试题来看,地理综合试题通常以一定的图表、文字材料作为背景,要想顺利地分析、判断、答题,必须对所给信息进行有效提取和整合,一般不是通过识记就能直接得出结论。提高解题正确性的前提是仔细审题,要对信息有效提取和筛选,这也是分析问题的前提和核心。在具体解题的过程中,不能答非所问,首先明确题中问什么,再在材料中寻找与问题有关的信息,并对各种信息进行提取、加工,结合已有知识经验进行分析与综合、推理与判断,这是进一步解答的重要环节。
  今年文综地理综合试题,学生在答题中存在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审题不清。
  如今年北京卷36题,第一问是甲地降水特征及其成因。学生要结合图中甲地位置,判断甲是澳大利亚西南部,再结合柱状降水量图判断甲地为地中海气候,进而分析降水特点及其成因:年降水量900毫米左右(较丰富),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少雨;冬季受西风控制,多雨。题中关于降水特点,应从两方面分析:年降水总量和季节分配情况。另外,题中还要求回答降水形成原因,不少学生只回答部分问题,存在审题不清现象。
  又如,全国卷二36(2)题,要求学生分析乙地葡萄种植园地鹅卵石堆积的原因,而相当多学生答的是鹅卵石对葡萄生长的作用,答非所问。不仅得不到分,而且还浪费时间,究其原因还是审题不清。
  再如,重庆卷36(3)题,要求学生根据表格提出云南省促进中药材生产的措施。有的学生不知或不能从表中提取有效信息,而是根据自己经验盲目答了一堆,文不对题。解题时应该根据表中信息分析,云南省与全国比较的几项经济指标都偏低,所以该省要促进中药材生产的措施就应针对几项指标提出。
  关注审题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学生平时应对所做练习进行归纳总结,对不同情境、不同材料的试题有意识地进行信息提取、加工的训练,以便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如果信息提取不全、不准,也就失去了信息的有效性,解答问题也就很难了。
  2.定位不准
  地理试题通常以地图为信息载体,尤其是文综地理的综合题以区域图呈现的形式为主。如果空间定位不准确思维就难以展开,解题也就难以深入,因此准确的空间定位是解题关键。许多学生空间定位能力差,导致大量失分。
  如全国卷一36(1)题,要求对甲地有利于种植葡萄的地形、气候分析。有些学生空间定位能力极弱,一看见“葡萄”两字就望文生义,首先想的就是新疆吐鲁番地区,不假思索就把吐鲁番的气候特点答上,而不是据图分析、回答;还有的学生看见经度为4°,不进一步分析其它信息,就认定是欧洲西部,急匆匆写下温带海洋性气候特点,其结果可想而知。
  准确的地理定位,需要平时严格训练,养成良好读图习惯(先读图名,再读图例,然后提取图中信息);加强重要经纬线的识记,重要区域轮廓识记;将重要地理事物落实到一定的地域空间(自己多画图或填空白图)。有了空间概念的基础,这样在解题时能迅速做出判断,准确提取有用信息,根据题目要求做出正确解答。
  3.思路不清
  高考文综地理试题通常是以简答题的形式呈现,要求学生描述地理现象、分析地理事物、解决地理问题等。试题背景材料来源广泛,图表可能来自近几年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也可能来自国家的统计年鉴。试题往往提供新概念、新观点、新理论、新原理等,借以考查学生临场应用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 要求学生思路清晰,熟练掌握地理知识,运用地理原理解决具体问题。由此可见,清晰的思路是取胜必备。
其他文献
甘肃省天水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姚芳兰教师回答:  众所周知,教师是新课程改革的主力军,是课程改革的实施者与创造者。同样,家长也是影响中小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新课程建设的重要力量。因为家庭教育是社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所作所为每时每刻都在塑造孩子的心灵,它提供着“给人的生命打上烙印”的起步教养。正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先进的父母教育子女,是缔造我国未
大气探测的发展    长期以来,人们为了探测大气变化规律,一直进行着不懈的努力。在大气科学萌芽时期,人们主要依靠肉眼观察天气现象的演变,凭感觉器官感知冷暖干湿变化;随着科学技术发展,人们相继发明了温度计、气压计、湿度计、风速计等,使大气探测从定性估计发展到定量记录;为了解高空大气的状况,人们开始利用风筝携带简单仪器、乘坐气球吊篮升入高空,测量高空气象要素;20世纪30年代末,人们发明了无线电探空仪
江西省新余一中胡岸峰教师回答: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社会实践中积淀下来的文明成果。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光辉灿烂、源远流长,已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祖国优秀儿女,至今仍蕴含着勃勃生机,焕发着强大的精神力量,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近几年来,新余一中在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学校素质教育等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和内容
“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这是如今耳熟能详的话语,其实践则需要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毋庸置疑,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虽然摒弃了对学生一味进行知识的灌输,实现了对学生学习方法及技巧的指导,但究其本质,多是教师直接“教给”学生的,而不是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师仍然是学习的“主导”。信息时代的到来,呼唤教师以创新理念、创新品质和创新行动去影响和激励学生,搭建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营
一、新中国第一部地理教学大纲的颁布    ——第一阶段:1949—1956年的兴旺时期  长期以来,地理教学大纲中的教学目标大致可分为知识、能力、情感三个方面,这种三分法在1956年的大纲中已有雏形。  知识方面,1956年大纲中沿用的是1948年提出的“地理知识”的概念,表述为:“把一定范围的地理知识教给学生”。能力方面,大纲“说明”部分中首次提出“使他们获得一些实际的技能和熟练的技巧”以及“在
教学的过程,是点燃学生智慧火花的过程。教师的任务,就是找到“火种”,并点燃学生手中的“火把”。这是一个启发、引导、循序渐进的过程,师生在课堂45分钟的互动过程中,共同体会解答问题、碰撞出火花的愉悦。地理课堂的目的不仅在于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方法的传递、思维的跳跃、技能的提高。初中地理知识看似简单,但是将学生调动起来、让学生兴奋起来是十分困难的,让学生对地理学习充满探求的欲望,是每位地理教师所渴求
陕西,这块中国大西北的黄土高坡,积淀了厚重的人文历史,拥有雄奇险秀的自然景观。2008年的年终岁末,悄然来到这片神奇的土地,短短数日,自然与人文、历史与现代、地上与地下……无数的反差,都给了我们足够的冲击和神往。身体奔波劳顿,心灵却震撼感慨。一如文在此处,心已回到那片土地……    自然华山  华山——北临黄河,南接秦岭,屹立于关中平原。华山与关中平原的落差,一个海拔2 000多米,拔地而起;一个
温瑞塘河纵横交错的水系河道对温州市有着调节生态、养殖灌溉、排涝泻洪等诸多功能,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被温州人民称为“母亲河”。但随着温州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工业废水和生活垃圾使得温瑞塘河由原来清澈透明的小河变成一条臭气熏天的黑河。为了人民的生活环境,为了温州的明天,保护母亲河已经迫在眉睫,就此问题,同学们在老师带领下成立调研小组,经“访谈-调研分析-提出措施”三步
一、 选择题    人们通常以经度0°,38°N为极点,将陆地相对集中的半球,称为“陆半球”,另一半球为“水半球”(如图1,P点为“陆半球”的极点,阴影代表“陆半球”)。据此回答1~3题。    1.“水半球”的极点应为:  A.北极点 B.180°,38°SC.南极点 D.0°,38°S  2.“陆半球”极点和“水半球”极点始终相同的是:  A.正午太阳高度B.昼夜长短  C.地方时D.自转线速
英国高中地理教材有关“城市和城市化”的内容在第八章,标题为“城市环境”;而中国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中关于“城市和城市化”的内容被安排在必修2第二章,标题为“城市与城市化”    一、英国高中地理教材中的“城市和城市化”    英国高中地理教材第八章“城市环境”,全章共分为16节,其目录如下面框图。  第一节“城市区域和城市化”,教材首先对“城市”和“城市化”这两个关键地理术语进行多角度解读;然后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