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要如一股清流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hjxiaofeit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无非是“听、说、读、写”,而“写”更反映着语文的综合素养。现在,似乎学生越来越不会写了,老师也越来越不会教了。功利写作之风弥散于作文课堂,模式化、高考化写作几乎主导着学校作文教学的走向。为改变这种现状,我们学校的多位语文老师近年来作出了诸多努力,提出“诗性教育”“审美课堂”等构想,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求思考,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我也参与到他们之中,做了积极的梳理工作。
  作文教学如何体系化,如何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我们探讨、总结、反思,现在放在桌上的“作文有道”丛书,就是这项工作的结果。借此丛书出版之际,我还想就“如何写作”说点我的想法。
  学生如何写作文?很简单的问题回答起来其实很难。我曾以“清泉”喻教育:教育要像一股清泉,活泼泼地流动。学生作文,也要如清泉,活泼泼地流动。以“清泉”喻作文,有这样几个问题可以思考:作文要言之有物,要有内容,要能够如泉水般活泼泼地流动起来,需要水大水多;作文要以情动人,要情真情切,要如泉水般清澈明净,才能让人喜欢,让人流连。作文怎么写,怎么表达,就如清泉怎么流淌,流成一个什么状态。我以为,这股清泉,要顺其自然。泉水从山崖泉眼里流出,本身就是一种优美或壮观的状态,遇到草木激起水花,遇到岩石激起浪花,一路奔流,遇到悬崖,就纵身一跳,成为一道瀑布,飞泻而下,跃入深潭,又静静地流淌。由此,我得到启发:作文内容、情感是第一的,而方法技巧是其次的。学生作文首先需要解决的是要有东西可写,有东西可以表达,而这些东西是从心底奔涌出来的,不做作,不虚伪,甚至也不雕琢,清清纯纯、清清爽爽,一派自然。正如,叶圣陶先生一再提倡的“我手写我心”。
  今年春节前,我在高二(6)班上了一堂作文指导课,课题是“如何写好记叙文,包括考试作文”。一见面,我就与大家约定:“在这个课堂上,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包括老师与同学,以及听课老师。”然后,文段引入,举了第一个例子。
  每年春节,我都会在初一去看望她。今年她得病没有去,那天我在开车的路上,接到她的电话,说不在家里,不要来看她了。过了没多久,她侄儿给我来电话,告诉了我夏老师的病情。在她生命的最后半年多时间里,进医院,出医院,她仍是那样坦然、自信和坚强。没有说过一句丧气、伤心的话。她对我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在病床上,她靠着床,仰着身子。她说:“我从反对你,到支持你,对学生宽松,对老师要紧。”爽朗而坚定,那慈爱和严肃的神情,把围在她周边的人都逗乐了。夏老师要把她的所有积蓄,20多万人民币,用来建立助学金,帮助那些贫困学生。她要我们不问成绩高低,是贫困生就帮助。在病房,她与我说妥了此事。那一刻,医生告诉我,她离生命的终点不会超过一个月。
  那天早晨,灰蒙蒙的天,天地似乎静止了。我与她的外甥女、侄儿,推着她的棺床,缓缓地走向那个“终点”。夏老师身上铺满鲜花,平静、安详。终于站定在那个生死两茫茫的“门口”了,她的两个至亲的外甥女,流着泪,伏下身子,对她说:“大姨,您是这样优雅,一辈子都是这样优雅。大姨,即使在您病得那样重的时候,还是这样优雅。大姨,我们还要听您讲故事。大姨,您先去,以后我们也会来的,还是要听您讲故事。下辈子,您还做我们的大姨。”
  这个场面,让我心中流泪。我大步转身,没有告别,大步向前走去,走了很久很久,我都没有转身。
  这是我写的《夏老师》一文中的片段。接着,我提了几个问题:这三段文字,哪些地方比较感人,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写了哪些场景、哪些细节,这些场景和细节表现出夏老师是怎样的一个人。同学们回答得异常好。接着,我还是用清泉为喻,“如一股清泉,从山崖喷泻而出,不择地而流,遇到一块巨石,激起浪花;遇到一棵大树,激起浪花;遇到悬崖倾身而出,挂在崖上,然后滚入深潭”——这可以比作一篇文章的思路、脉络,情节、场面、细节、结构都在其中。在这里,“势”即情感最重要。
  老师如何教学生写作文,这同样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语文老师天天在指导学生写作文,难道这个还要问吗?其实这还是值得我们反思的。我再以“清泉”为喻。现在,我们的老师,面对这股清泉,又是如何对待它的呢?就像一些开发商,一旦发现了泉眼,往往就会“筑渠”,或者接“管道”,把这股泉引下山去,或者引向某个矿泉水企业,装瓶装箱。很美妙的自然现象,瞬间就转化为功利的行为。我们老师指导学生作文也是这样,都在做些“筑渠”、接“管道”的事情。课堂上,更多的是讲授一些写作技法、技巧的事情,就像把这股清泉要引向指定的地方,什么地方该转弯了,什么地方要向下了,都有预设。这样的指导,清流一路欢唱的情景还会存在吗?作出的文章还会让人感动吗?
  老师指导作文,还是要记住叶圣陶先生“我手写我心”这句话,要关注泉眼里的水势,要关注泉眼里水的清澈程度。没有水,或水量不大,水不清澈,甚至混浊,那些“渠”、那些“管”,又有何用呢?当前,语文写作教学中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与老师缺乏写作体验有很大的关系。语文老师自己不写作文,日积月累,写作的那种切身的酸甜苦辣早已远离了,给学生的指导总是隔了一层。叶圣陶提倡语文老师要写“下水作文”,真是高见,道出了一位优秀的语文老师应具备的能力素养和教学态度。我曾在全国的许多有关会议上,重述叶老的这个观点。我以为,我国基础教育界,特别是高中学校里的一些语文老师是“不合格的”。道理很简单,一个数学老师不会做数学题,能让他教数学吗?一个音乐老师不会唱歌,能让他教音乐吗?为何一个语文老师不会写作文而让他教作文呢?
  还是春节前的高二(6)班作文指导课上,我第二次文段引入,举了第二个例子。
  每次我去看望母亲,总是匆匆忙忙,坐不上十分钟。但母亲盼望我去看她却会用许多时间,她会计算,估计我会去了,她就不出门了,怕走开了我来了见不着我。每次临走也总要送我。她住在公寓二楼,把我送下楼,走到楼梯口,再从楼梯口走进巷子里,再从巷子里走到马路上,看我离去。我常常走几步回过头,见她还在望着我,向我挥挥手。我走了很远,回过头,她还在望我,还会向我挥挥手。   最后一次,是她去世前三个月,她送我,走到马路边,坐在人行道的一家商店的台阶上,目送我远去。没几天她就住院了,再也没有出来。我现在每次走过,路过,总会向母亲坐过的那个台阶望过去,依稀还能看见母亲坐在那里目送我的样子,这个镜头定格了。
  这是我写的《清明》中的一个片段,当时是为高二(6)班,即今天的高三(6)班写的一篇“下水作文”。指导学生写记叙文,如何写呢?我让学生写心里的东西,写最感动自己的东西,写自己的或自己身边的人和事。每年的清明都是特别思念与纪念亲人的日子,作为老师,我先写,无非给学生做个样子。《清明》就是这样的产物,后来发表了,还被另外一些报刊转载。在高二(6)班的这堂课上,我提出这样一些问题供同学思考、讨论、交流:这段文字写了什么场景,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看了这些文字,有没有触动你记忆中的某些事、某些人、某些场景、某些细节、某些情感。然后,又提出一个问题请学生思考:写好记叙文首要因素是什么,是审题、立意、场面描写、细节描写、布局谋篇,还是结构安排。对这些问题,学生都作出了令人满意的回答。最后布置作文,给大家展示了一系列历史老照片,都是平常人的,或许是爷爷的或许是爷爷的爷爷的,或许是奶奶的或许是奶奶的奶奶的,又给他们这样一些问题:你正处于怎样的情感之中,你有怎样的感想;你在回忆最值得回忆的一件事、一个人物、一个场面、一个细节吗,是在一个早晨,那是一个怎样的早晨,是在一个傍晚,那是一个怎样的傍晚;写出你的美好的情感:爱、感恩、感激、思恋、遗憾、后悔,等等。这件事里的人,或是你的老师、你的父母、你的同学,是你所爱的、所尊敬的、所视为知己的,等等,我请大家都来说一说。至此,这一节课基本实现了教学目标。顺水推舟,最后,我作了小结。我说:“文章的内容(材料)与技巧(如场面、细节、结构)之间的关系,就像园林的造园材料与造园艺术之间的关系,苏州园林的元素无非就是‘水、假山、花草、亭台楼阁’,不同的组合,就会显示不同的造园境界。成不成‘园林’,材料是第一位的,是先决条件;同样,成不成文章,材料也是第一位的,是先决条件。尽管如此,艺术和技巧同样不可忽视。因此,先要备好‘料’,然后,考虑怎样用‘料’。要养成注意观察、注意积累的习惯,要敏于发现,善于感知,然后,因势赋形,善于表达,这是作文之道。”
  我们学校,是一所历史名校,著名作家叶圣陶、苏雪林、张羽曾为老师,费孝通、杨绛、彭子冈曾为学生。他们的作文的“教”与“学”,是我们宝贵的教育财富。今天,我们正在践行“诗性教育”,而“诗性写作”则是“诗性教育”题中应有之义。写作是关乎灵魂的神圣事情,既是小事,又是大事,有功利的因素,但要把它最小化。作文保持“本真”,也就意味着做人保持“本真”,提倡做好事,说真话,与提倡写好文,用真情,是一致的。做人,要始终像一股清流,写文章也要始终像一股清流。
其他文献
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今天,江苏人探寻“苏派教学”风格,无疑是极具创意和张力的。苏派教学有南学的清简,有太湖水的灵动,有石头城的厚实,有苏州园林的精致,这已成为江苏人的共识。多少次,回望苏派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一幕幕精彩场景,犹在眼前,形成了多姿多彩苏派教学的特有风格,彰显了苏派教学的魅力和特点。随拾几例,以飨读者。  清简,蕴含大气与深刻  【经典回放】(薛法根老师执教《哪吒闹海》)  薛老师执教
期刊
在现实的语文课堂中,我们如何让灵动与真实并存,那就需要我们正确处理好灵活与真实的关系。  一、活跃气氛,真实对话  1 师生平等。教师在课堂中不应该再是高高在上的“解惑者”,而应该是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参与者、交流者。教师要敢于放下架子,和学生站在同一起点上,努力创设一种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能够真正地打开心扉,从而与教师、与文本真实地对话。  2 灵活引导。让学生学得活,教师灵活引导是关键。教师
期刊
张志公先生曾经说:“语文教育在普通教育工作中恐怕算得上一个‘老大难’。而作文教学恐怕又是语文教学工作中的‘老大难’。换言之,作文教学是‘老大难’的‘老大难’。”那天,我就和这个“老大难”过了一招。  故事再现——“局长来了”遭遇“老大难”  那个清晨,秋高气爽。刚迈进校园,我便被这个“老大难”将了一军——教务处紧急通知,局长视导,第一节课(20分钟后即上课)听我的作文指导课。我的教学进度没有到作文
期刊
一、思考原点:让儿童阅读最美的经典  我喜欢阅读,我有一个梦想,让儿童拥有最美好的阅读。阅读意味着你能够与遥隔千载的先人们进行超越时空的精神对话,意味着你的心灵之翼可以自由自在地在一个想象的世界里翱翔,意味着你能够体验今生无缘亲历的许许多多浪漫奇异、惊心动魄的生活。古人云:“大小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如果没有阅读,人类的精神生活不亦“万古如长夜”乎!  关于阅读内容,《周国平论教育》一书中周先生认
期刊
江苏省兴化中学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首倡“朴实课堂”的教学理念,将“朴实、真实、充实、扎实”作为课堂教学的美学品质追求。省兴化中学作为泰州地区首批高中语文学科基地和首批高中语文名师工作室所在学校,构建形成了以读写为特色的校园文化,是江苏省有影响的作文教学特色学校。江苏教育报刊社主办的“江苏省中学生作文大赛”已成功举办十一届,江苏省教育学会主办的“高考作文杯”作文大赛已成功举办三届,兴化中学作文教学成
期刊
网络时代的到来、无纸化备课的倡导及集体备课的盛行,极大地提高了语文教师的工作效率。但我们也看到,有些教师更多关注的是教学形式与手段的创新,却忽略了作为课程资源的主要凭借——文本,这实在是本末倒置。有些教师视集体备课为轮流备课,由原来备全册教案变成备一两个单元的教案。更有甚者,“备课靠下载,上课靠模仿,作业靠教辅”,这些做法都与有效教学南辕北辙。  备课最重要的是钻研教材,其次才是设计教学过程与方法
期刊
象棋和围棋中均有个术语叫“复盘”,也称“复局”,指对局完毕后,将自己与他人下过的棋凭记忆按原来顺序重新摆出,以检查对局中着法的优劣与得失。通过复盘,可以清晰地了解到下棋过程中的妙着与失误,会让选手的竞技水平有很大提高。我校丁志明老师是围棋高手,前不久,他灵光闪现,上了一堂作文讲评课《过程“诊断”——〈倾听潮声〉讲评》。笔者在听课过程中,很受启发,心有所动,札记如下。  一、 课例呈现及随程简评  
期刊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其中明确强调了语文学科审美教育的责任,为此我们要努力构建一个审美的课堂。我校柳袁照校长提出的“审美课堂”正是对这一要求的践行。柳校长提出“审美课堂”应该是“尊重生命成长的课堂”,“是不懈追求教学创新的课堂”,“是有效实施审美教育的课堂”。“这种课堂
期刊
写作是一次心灵的倾诉,是个体对生命的感悟,是思想的清泉在文字间的流淌。在作文教学新课程背景下,我校柳袁照校长提出了“诗性写作”的教学理念。“诗性写作”是“形象的”“审美的”“纯真的”“超越功利的”;是一种以“文化浸润,情感体验”为方式的教学;是冲破重重迷雾,回到“原点”,让学生写真景、言真事、抒真情,重返“我手写我心”的作文境界。“诗性写作”追寻的是一条让学生能够自由地抵达心灵深处的路径。  那如
期刊
当我们谈论教育问题时,教师总被认为是“教育者”,而学生是“被教育者”。这种意识将原本浑然一体的学习活动割裂成了两个界限分明的世界:第一个世界是教师通过自以为是的经验和实证而建构起来的教育幻景,第二个是学生亲自体验的异常丰富而真实的学习生活的世界。当第一个世界试图侵入甚至取代第二个世界的时候,教育中的诸多问题就随之产生了。  对学习者来说,教师的教育幻景是客观的不容怀疑的“他”世界;而“我”的学习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