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状态 曲径通幽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lihu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初中后,很多学生感到语文学习远不像小学时那么轻松了,特别是作文,犹如拦路虎,成了他们沉重的负担。本文从当前初中学生的写作现状出发,以人教版教材为基础,通过融入意境、进入角色、设置线索、厚积薄发等四个方面,论述如何让学生找到写作的最佳感觉。
  作文能力是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新的《语文课程标谁》对初中生的写作要求是:能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根据表达的需要,围绕表达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表达力求有创意,写作要有真情实感。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看到的是:一到写作文时,有的学生就愁眉苦脸、痛苦不堪,半天写不出几个字;有的学生总觉得没有材料可以下笔,有的是洋洋洒洒下笔千言,却离题千里;有的虽马虎过关,却干瘪无味、没有新意,就连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对作文也颇感费劲。那么,怎样改变这样的现状呢?怎样引导学生在短时间内找到感觉进入最佳写作状态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融入意境,引发思考
  我们经常会有这样的经验:在某种环境和氛围中做事,会觉得轻松愉快,效率特别高,而一旦没有了那种特定的氛围,思想情感就调动不起来,思绪也不容易理得清晰。写作更是如此,学生要是能够沉浸在某种特定的氛围中进行写作,思路不被打扰,就会才思敏捷,下笔千言。因此,教师应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写作氛围,这样有助于把全班学生的注意力、思考力都集中起来,让他们全神贯注于作文,并且将自己融入到作文所需要的那种意境中去。一旦思维被调动起来,就会产生新的联想,写起作文就会轻松自如。
  就拿话题作文来说吧,教师在上作文课时,可以先将题目要求讲解清楚,然后带动学生的思维进入与这个话题的关联情境中去。例如,教学“春节”这个话题作文,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先讲好作文的要求,然后可以借助案例来引导学生进入一些与“春节”关联的情境中去。处于初中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大多是很喜欢过节的,尤其是过春节,一旦说起春节,他们的热情就来了,你一言我一语,气氛很快热烈起来。这是,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再介绍一些有趣的风俗习惯,学生就会很快进入状态,并自主的进行思考。这个期间,要保证课堂的安静,给学生一个可以专心思考的良好条件,让他们排除一切杂念,忘掉周围的一切,进入到写作状态中,将一切心思都集中于一点,使思想高度活跃和集中。在这样做以后,就是水平再差的学生,也能有感而发,找到写作的好题材。
  值得注意的是,作文训练要有一定的时间限制,一般依据篇幅长短安排时间,让学生能够收放自如,能长能短并及时收尾。当然,在刚开始训练时,效果不会太好,老师往往是“按下葫芦浮起瓢”,但只要教师坚持训练一段时间,学生一旦养成习惯,好处将是不可限量。经过训练,学生不仅能快速进入写作状态,还能适应各种写作环境,写出令人满意的文章。
  二、进入角色,带动情感
  有些学生一到写作文的时候总是叹息无事可写,哪怕是写一篇短文,都不知道要写什么,似乎生活中没有什么可以写的事,学生写不出文章的原因也就在此。对此,教师可以有意地“制造事端”,让学生不自觉地充当一回“演员”,在无意识中进入角色。写作文不是写别人,就是写自己经历的事或写自己的想法和心情,学生一旦进入角色、充当演员,就有了切身的体验,就可以言之有物了。
  例如,在进行《特别的十分钟》的写作时,很多学生都因纠结于这样的问题而无法下笔。10分钟是那么短的时间,有什么可写的呢?生活中有什么特别的10分钟呢?针对这种情况,笔者故意在上课铃响过1分钟后才一脸严肃地走进教室,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笔者用目光巡视一周,故意在每个学生脸上逗留1秒钟,然后把教科书狠狠地摔在讲台上,再一声不吭地站了5分钟,这时教室里的气氛非常紧张,胆小的同学怯怯地低着头,平时爱捣乱常被批评的学生,更是不敢抬起头来。大家这时候都满脑子疑问:出什么大事了?为什么老师发这么大火?该不会是我犯了什么错吧?这10分钟,他们会有各种各样的猜测和各种各样的体验。情景表演非常完美,当笔者换了一副笑容,在黑板上写下今天的作文题《特别的十分钟》时,同学们才恍悟过来,很快就进入写作状态,开始挥动手中的笔。
  再如,在教学《不能没有你》这篇作文时,笔者特意列举了最亲的几个人:妈妈、爸爸、奶奶、爷爷、外婆、外公、哥哥、弟弟、姐姐、妹妹,然后让学生排除他们没有的亲人。开始大家感觉新奇,嘻嘻哈哈,有的说没有哥哥姐姐,有的说没有弟弟妹妹。接着笔者又让学生去掉两个认为不那么重要的人,此时大家都不再嬉笑了,而是开始沉思。然后,笔者再次要求去掉两个可以舍弃的亲人,这时学生们都神情凝重,露出十分为难的样子。在隐忍中去掉了两个之后,笔者继续要求学生舍弃自己的亲人直到只剩一个。大家都无法进行了,有人眼泪掉了下来,拿着笔再也下不了手。此时笔者引导他们:你为什么不忍去除这些亲人呢?这些人在你的生活中都做了什么让你如此不忍离开他们?这时气氛达到高潮,笔者适时地提出今天的作文题目《不能没有你》,学生们此时正处于情感高潮中,文字便随着情感的涌动汩汩而出。
  角色融入,能够让学生模拟生活和情感体验,激发出潜在的思维,打开思想的闸门,不用怎么讲解,学生就能快速进入写作状态。
  三、彩线串珠,打通经脉
  学生的作文并不都是一人一事、一景一物,有时要写多个人物多个事件,这样一来内容就变得复杂了,事多人多线索就多,对此学生便难以下笔。教师此时应该引导学生把复杂问题作简单处理,找出一个具体的人、物、事或情感做为线索来联系多个因素,就像一条彩线,把多个像珍珠一样零散的材料串起来,成为一件完美的艺术品,这样才能有效地打通文章的经脉,使文意连贯、文气通畅。教师应给学生提供技法思路,以公式表述为:确立线索—选择材料—反复点题—抒情议论,把学生带入思维状态。
  例如,在教学《留住××》半命题作文时,以初中学生的写作习惯来看,定是要写一些积极的方面,比如“留住阳光,留住美好”等等。因此,在进入课堂后,笔者引导学生思考:阳光怎么会留得住呢?要留住阳光就要用超乎寻常的角度来思考。例如,可以用带着童话色彩的想像来选择角度,把阳光想像成可以装起来的东西,然后用“七彩瓶”来收集。阳光在文章中应该是有象征意义的,那么笔者再结合象征义来考虑应该到哪里收集阳光。如果是表现人与人之间的爱,那就可以从公交车、大街小巷等各种容易找到感人事件的场合来收集“阳光”。这样,就可以确定以“我”带着“七彩瓶”收集阳光为线索,以时间地点的转换为顺序,从不同角度创设七彩阳光的美好意境,每个意境蕴涵一个“爱”的故事,再把它们连缀起来。这种彩线串珠的方法写起来容易,而且能使文章开合自然、形散神聚、自然天成。在设置线索时可以某一实物为线索,也可以感情为线索,还可以时间变化为线索,更可以某个词或某句话为线索。   四、开拓视野,厚积薄发
  心中有一片汪洋大海,酌取一勺有何不易;地下有万丈根基,建数丈高楼自然平稳。学生只有平时经常积累知识,胸中有墨水,才能快速进入写作状态,若胸无点墨,累死也写不出来。就如潘新和教授所说的那样:“当今学生笔下思路单一,形象雷同、想像贫弱的窘况,除了思维方法的问题外,和他们阅历、学养、情感等有关”。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人类的生存空间正在不断扩大、延伸,但学生的生活空间却在逐渐缩小。学生每天两点一线,埋头题海,整天被封闭在象牙塔里,远离社会、自然,因此变得眼中无物、心中无事、感情浮浅、思想简单。再加上面临着中考的压力,更没有时间去观察生活。除此之外,手机、电脑、电视、培训班占据了学生大量的课余时间,读书成了幻影。况且,有的家庭本身没有读书的氛围,父母就不读书,学生当然也不读。这都使得学生的阅读量变小、知识面变窄,语言思维能力不足,在写作文时表述不清,想写的写不出,写出来的逻辑混乱,特别是到写议论文的时候,挤破脑袋也想不出典型的事例来。针对这种情况,只有注重积累,筑起知识的大坝,才能顺利完成写作。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就是这个道理。
  新课标要求学生博览群书、认识世界、增长见闻,提高写作能力。对此,可以培养学生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这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词汇,了解各种知识,开阔眼界。读书笔记内容不必太难,应多摘抄,少评论。可以摘录精彩的描写片断,收集生动的词语、成语、歇后语、俗语等,如“光怪陆离”、“如履薄冰”、“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等等。也可以摘录富有感染力的句子,如气势磅礴的排比句、形象贴切的比喻句、抒情强烈的句子等。还可摘抄名人名言、警句、古代诗词、生活常识等。除了做好读书笔记,还要重视语文教材的作用,要用好教材这个“例子”。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但教材这个“例子”绝对不会等同于数理化中的例子,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经过专家们精心挑选出来的经典美文,教师要让学生对其熟读成诵,从而形成积累。这些课文都是经老师讲解过,学生理解得透彻,运用起来自然更得心应手。
  学无定式,教无定法。不同的个体适应不同的方法,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实践中不断将教法调整更新。每一个语文教师都有不同的特点,也都有一套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因此,教师要尽量利用自己的长处,发挥自己的优点,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写作文的过程是活动的、变化的,任何不变的形式和方法都是僵硬的、不起作用的。教师就像是一架导航仪,机动灵活地去引导学生用手中的笔写出最美的文字。新时代要求学生的语文素质全面提高,因此作文教学任重而道远。“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要教会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以最好的状态投入到作文写作中去,从而将升华的思想情感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出来,写出优秀的作文。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361000)
其他文献
每次教学郁达夫的名篇《故都的秋》时,耳畔萦绕着、口中回旋着的都是“清”、“静”、“悲凉”,作者笔下的秋景真是如此吗?对于这个问题,在这一轮的教学中才有了点自己的看法。  一、静  《故都的秋》是一篇写景散文,所以在梳理课文时我们习惯列出五幅秋景图,分别是:秋晨小院、秋槐落蕊、秋蝉残鸣、秋雨话凉和秋日胜果。就秋蝉残鸣而言,许多评者都说有衰亡的气息,若孤立起来看“秋蝉的衰弱的残声”这个开首,真真是衰亡
期刊
在全国处于积极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课堂教学的细节越来越受到教师的关注。重视课堂教学细节,就是不断使教学人文化、智慧化、合理化、精确化,追求教学的品味和境界。重视课堂教学细节,可以使课堂焕发生命力,促进每个学生有效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以下,本文将就如何从细节入手关注学生发展的问题进行具体讨论。  一、走下讲台,融入学生  工作伊始,语文指导老师语重心长告诫笔者:面对学生一定要严肃,这样才能镇住
期刊
语文学科最终的目的是学以致用,通过对文字的分析与把握,最终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分析能力。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一些人和事,单从其说话的模式与态度,便能对其做出基本的性格与教养的评判,因为一个人的说话方式能够直接显露其综合素质。而初中学生在经历了小学的语言基础学习之后,便进入了语言的进一步美化探究与理性分析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的可塑性比较强,对语言的感知也非常敏锐,是锻炼学生表达能力与语言综
期刊
在语文教学中,既要抓好学生的语文基本功,又要进行文化思想的熏陶和道德情感的培养,这是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的。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创新已经成为时代的要求,创新理念也不断渗透到各种学科之中。因此,语文教学也需要创新。  一、“新”与“旧”的错误理解  自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许多新名词、新术语如雨后春笋般地冒了出来,什么“人文性”、“主体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什么“体验感悟”
期刊
想要提升初中语文教学活动的成效,就必须要注意学生的基础性差异,并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都以这些差异为参考。笔者在多年的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中,一直认真研究和分析这一现象,从制定教学目标、组织教学活动到练习考核阶段都能兼顾到学生学习基础的高低和学习能力的强弱,并以此为重要抓手推进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并取得一定的成效。  一、分层编排小组成员  当前,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这一教学模式是初中语文教学活动非常成功的改
期刊
一直以来,关于中学语文课本是否删减鲁迅先生作品问题的争论此起彼伏,2009年更是掀起了“将鲁迅请出中学语文课本”的大浪潮。2013年8月,人教版新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删去鲁迅《风筝》一文,“鲁迅退出语文教材”的呼声再次响起。  曾经有一位中学生在其博客上这样写道:“其文笔已经陈旧不堪,甚至语句不通,互相矛盾。像什么‘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之类的话,实在是让常人难以接受。再
期刊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精粹,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文学价值。目前入选苏教版初中语文课本的古诗词大多语言生动、含义深邃、意境隽永、韵律优美,学生通过阅读和鉴赏,不仅提高了自身的文学素养,而且陶冶了道德情操。但是,我们在古诗词教学中还存在一些教学误区。  误区一:以题代教,以答当析。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片面看重提问的功效,学生只要答对要点,就认为达标,从而使教学变成了提问,鉴赏变成了解题,学生掌握
期刊
生本教育理念是新时代新型的教育理念,“抛秧启示”是“生本教育”最著名的例子之一。将之类比到教育上来,学生就是我们的秧苗,“灌输式”、“填鸭式”的教育就好比是传统的插秧方式,主观意愿很想获得丰收,但学生却并不领情。因此,初中语文教学应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把学生作为教学的最大资源,要以尊重学生发展的自然规律为教学前提,真正做到“教以生为本,学以悟为根”。笔者结合教学实
期刊
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因此,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积极探索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使之更能贴近当下学生,实现生本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重对话。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从四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以供同行参考。  一、尊重主体,实现生本对话  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教学的主体,教
期刊
那是初三的最后一节课,我跟同学们说,我建了一个新浪博客,取名“相期邈云汉”,暑假你不愿写摘抄,就写作文,写悄悄话也可以,写完了传给我,我在博客上给你点评,帮你分析,那将成为咱们共同的家园,哪怕远隔千万里,也要“相期邈云汉”。  一、对哀愁的回应  假期开始不久,就不断有学生发来大作,俨然一副作家模样,我想这真是网络平台的优势,在传统作文课中,恐怕不会有这么多真性情的文章。而面对很多同学在“悄悄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