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适应系统视野中的学校发展问题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w____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审视教育发展需要新的思想理论和方法论
  教育发生在大家身边,一个社会没有教育难以生存,但是如何看待教育,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其中,教育学为我们认识教育提供了一个很重要的思想、理论和方法论。教育学是一个重要的平台,但它不是唯一的平台,我们需要用更开阔的视野,用多学科的角度来认识我们所面临的教育和我们所做的教育工作。
  教育首先是艺术,其次是科学。面对着我们的孩子,我们首先是要用艺术来教育他们,用教育的艺术来感化人,而不是用科学的条条框框来约束人。许多学科都与教育息息相关,21世纪重要的科学思想——系统科学的思想便是如此。系统科学的思想到了21世纪,前沿是关于复杂系统的思想,主要研究复杂系统。复杂系统有不同的称谓,我在这里用的概念是复杂适应系统。
  复杂适应系统给我们提供了认识世界的一个新的视角、理论、思想,尤其是方法论。那么复杂系统给我们提供的是什么?首先要了解复杂系统的基本特征。
  第一,系统内部存在着大量不确定的现象,系统状态不可精确预计。大千世界,不确定现象太多,无法充分地预计出来;第二,系统存在具有目的性,系统的演化有其自身的方向和指向。复杂系统都具有目的性,无机系统、非复杂系统、简单系统就是一个存在,没有目的;第三,系统内部包含着中度规模的适度主体相互之间发生非线性作用;第四,系统内部各主体依据局部信息选择各自的行为,系统各自行为取决于系统的偶合作用;第五,系统具有自主的功能,系统演化是一个自组织的过程;第六,系统同环境有广泛的交换,表现为开放系统;第七,系统内部要素相互作用经外部的扰动导致系统状态的改变,加上外部的变化,系统这个扰动就会引起结构上的变化。一般来说,具有生命和智能特征的系统都是负责系统。
  我们面临的教育就是复杂系统。教育本身具有复杂性,我们不能用简单的思维看待复杂的事物,要用复杂的思想来看待我们所面临的复杂事物。因此,用复杂适应系统研究教育问题十分重要。
  二、學校开放——学校系统演变的革命性力量
  开放的意义是什么?系统的开放主要是向环境开放,包括能量、物质、信息三个方面,而信息开放是系统演变、系统提升的革命性力量。复杂适应系统认为信息的交换是系统的开放性、革命性力量。
  转变教育观念,就是用信息的力量促进学校的变革。“学校共同体”就是引入信息流,使学校和老师面向环境同信息做交换。因此,复杂适应思想对学校的启示是,构建开放性的学校,具体建议如下。
  构建以信息交换为主要特征的学校发展模式。信息交换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学校之间要交流各种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技术,为学校的发展提供支撑和启迪,同时,要善于解读所吸收的信息。
  将充实和运用教育资源作为学校最重要的环境建设。一个学校教育资源的多少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发展和评估。教育资源不仅仅是教科书和课外读物,一所好的学校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含教学资源),有些学校可能就是那几本教科书,这也是一个学校开放的重要意义。
  家庭、社区和学校深度融合,完善学校环境。注重家校合作,同时要深度融合,使其成为支撑办学的重要资源,不断丰富学校资源。
  三、自组织发展——学校及学校运行的基本动力
  自组织与他组织不同,他组织是靠外部指令来形成的,自组织不完全依靠外部指令,自己就能组织起来。自组织是开放系统,他组织是一个封闭系统,基本隔绝环境的互动。自组织系统内部具有层次性,主动创新能力与适应能力强。自组织系统演化有很强的目的性,他组织缺少系统演化的目的性。联系到教育方面,提出了以下建议:
  持续促进全体教师教育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学校最根本的力量在于教师。如今教师队伍建设重点进行名师建设,但是这远远不够,要面向全体教师,致力于提高全体教师的教学能力。让每一位教师以专家的姿态,研究每一位教师的课堂,这样学校的办学水平才能提升。
  将校本研究作为推进学校组织发展的重要杠杆。学校的发展中校本研究不能忽视,应当由校长牵头,全体师生共同参与,这样的校本研究才有支撑。
  探索并实施“少教多学”为取向的教学及学习方式的变革。学生都是天生的学习者,现在的教师普遍教得太多。教师要关注学生到底学了多少,让学生自主学习。
  四、关键要素——学习能力是学校及学生发展的核心
  影响系统的控制参量,有快变量,有慢变量。能够影响系统演变的是慢变量,影响和制约系统演变的诸多要素中,关键要素至关重要。复杂适应系统的关键要素就在于“核心素养”,这些核心素养都是可以学习到的。教育最关键就是要培养学习者的学习能力,针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提出以下想法。
  通过学情调查了解学生学习能力的概况和特点。通过学情调查,了解学生学习能力概况,调查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倾向以及学习态度等方面,并根据学生的情况,对我们的教学进行改进。
  学科教学实施从“知识要点”到“能力要点”转变。课程背后学生所要具有的能力要点,是我们教学中最应该关注的。每一位教师、每一个学校要特别注重通过学科来认定所要培养学生什么样的能力。
  破解学科壁垒走向学科交叉和融通教育,我们的学科是融通的。学生是一个整体,而教育也是一个整体。注重融通教育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五、生命系统——教育及学习要尊重和适应人的身心发展
  生命是最典型的复杂适应系统,教育必须关注人的生命及身体。人是用身体来学习的,心理学上的“具象认知”,就是论述人要通过各种感官来促进学习。根据以上观点,我提出几点建议。
  学校教育要将脑健康、脑运用纳入教学实务之中。教师在教育实务中应当注重脑健康和脑运用,了解学生生命复杂系统的特点,左右脑共同作用。
  通过多感官教学拓宽学习者的学习通道。学生的眼、耳、鼻、舌都是学习器官,而不仅仅是通过教师的嘴来学习知识。   音体美从课堂课程走向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让课程细致化,融通各学科教学。音体美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能力,也能提高学生的品格。
  六、自适应学习——转变和改造学习方式是学校系统演进的根本变革
  学习者是具有适应性的主体,每个学习者都具有自己学习的机能和机制,且按照自身的方式学习。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学习方法,要关注每个学习者学习方式的差异。学习是学习者适应环境、自身、发展的自组织过程,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适应环境、适应自身。根据以上观点,笔者有以下建议。
  面向每一个学生,学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学习。以学生为本,教育的真谛就是要让孩子按照他自己的方式学习。
  运用多种教育手段培养学生健全且适应自身的思维品质。运用多种教育手段,培育学生健全且适应自身的思维品质,最主要的是培養他的思维品质,发展自己的思维。比如,运用思维导图的方法,让思维可视化。
  探索并构建适应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方式。改变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方式不在于教师的授课是否精彩,而在于学生是否在自主学习。
  七、非线性作用——启动学校组织创新和创新思维的杠杆
  系统演进及新制增长依赖内部要素之间的非线性作用,学习也是非线性的过程,仅仅通过线性教育无法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因此,我们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大力提倡质疑辨析以培育学习者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教无定法,但有“二法”仍需注意:一是教会孩子用自己的学习方法来学习;二是让学生具备问题意识。
  通过师生个体学习、团队学习、学习共同体激发系统活力。一切学习最后都要归结为个体学习,但是要想激发活力,促进学习,团队学习是必经之路。如何组织团队学习,是促进学校变革必须要关注的。
  科学谋划“远离平衡态”的学校发展愿景及规划。简单地说,系统大致分为平衡态和非平衡态,要明确从何处打破平衡态。
  八、集群生态——推动区域教育学习系统发展的思路
  倡导学校集群,发挥区域优势,推进每一所学校发展。要走向学校集群,而不是学校集团。加强相互联系,区域内学校进行良好的信息沟通,促进每所学校自主发展。
  培育学习生态,营造学习环境,促进每一个孩子发展。学习是一个生态,是在内外环境的共同作用下进行的。我们要营造一个学习生态,促进每一个孩子的发展。
  责任编辑:李莎
  lis@zgjszz.cn
其他文献
教育是在人的自然成长过程中,以适宜于人的更快速、更健康的发展方式对人施加影响的活动。因此,为了避免过度教育损害受教育者的健康,教育活动必须具有自然性;为了提高教育自身效率,教育必须具有自主性;为了提升受教育者的素质,为教育创新提供空间,教育必须具有自由性。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为受教育者的发展提供服务,发展是教育的根本目标。  一、教育必须是自然的  自然是指天然而非人为。教育的自然性是指教育必须符合
北京市海淀区教育教育科研种子教师研究专项的活动形式包括集中研究和自主研究两种,其中集中研究主要是指以片区为单位组织种子教师就某一个问题开展集体学习、讨论。为了使每次集中研究达到预期目标,让每一位种子教师在科研能力、学科专业素养方面有所提升,每一次的集中研究活动都需要片区负责人精心设计,设计内容包括主题的确定、流程的安排、后续的要求等。  一、成为有思想的教育者  读书本应是每位教师专业成长的必修课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指出,健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掘各门课程中的德育内涵,加强德育课程、思政课程建设。笔者在此着重讲的是学科德育,我们如何在学科中把德育落实下去。  一、如何理解并实践立德树人的要求?  立德树人是一个涉及未来综合国力和民族发展力的问题。未来,我们不仅需要有数量众多的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高端人才,更需要这些人才有无可替代
“我们要培养的不是仅仅会考试的学生,而是能适应未来社会、全面发展的大写的‘人’。”这是范胜武校长从教几十年的执着追求。不论是做老师,还是做校长,他都践行着“全人教育”的理念,帮助学生形成健全人格,让他们的潜能得到自由、充分、和谐、持续发展。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他开创了以学校为名的校园文化——“世纪文化”,并在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它的内涵。  基本素养——学生成长的根基  “身体是革命的本
四川省遂宁市玉龙初级中学校(以下简称“玉龙中学”)成立于2011年,是遂宁市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投资打造的一所九年一贯制义务教育学校。短短六年时间,玉龙中学奋力崛起,从籍籍无名的薄弱学校发展成为意气风发的区内典范。学校先后被教育部关工委评为“全国优秀家长学校实验基地”,被省教育厅授予“安全应急教育示范学校”,被市委、市政府评为“文明单位”,被市政府授予“义务教育示范学校”“毒品预防教育示范学校
学校是教育的基层单位,肩负着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面对教育形势的快速发展,我们需要强化使命意识,审时度势,主动扛起科学创新发展的大旗,把学校的办学水平提升到新的高度。  一、抓好教学常规研究  2017年9月8日,教育部长陈寶生在《人民日报》撰文:“要坚持内涵发展,加快教育由量的增长向质的提升。深化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掀起‘课堂革命’,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效提升教育质量,就是
一脸桀骜,一身名牌,终日埋首于手机、iPad,这是我们身邊中学生的身影;眼神茫然,书写潦草,事事需师长耳提面命,这是我们身边小学生的常态。皲裂干涸的土地当以雨水滋润,同样,孩子的心如果有了褶皱与裂痕,同样可以爱与智慧来重塑。重塑后的心灵,就会有知丑改错的羞耻心,就会有为同伴着想的担当感,就会有为集体考虑的责任心,就会有走出阴霾,迈向阳光的自信!让我们来看,本期的几位老师是如何以他们独到的策略成功地
钟秉林  留英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教育政策与管理研究。1994年回国后任东南大学副校长,1996年调任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2001年至2012年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2012年起任中国教育学会会长。现兼任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暨教育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教育专业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基础教育课程
吕转芳 女,汉族,1963年5月出生,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中川乡老鸦教学点教师,小学高级教师,教龄34年。她一直坚持在农村偏远山区学校教学,爱岗敬业,爱校如家,爱生如子。老鸦教学点只有9个学生,她不但是老师,还是“妈妈”,用心照顾着每一个孩子。她有一个不幸的家庭,作为家庭的唯一支柱,她毅然挑起重担。她以朴实无华的大爱感染着众多的乡村群众和孩子们,谱写着一位乡村教师的高尚师德。曾获全国模范教师、甘肃省
中国教师:王利老师,您好!您从1999年开始从教,至今已近20年。您能和我们说说您选择作为一名乡村教师的初衷吗?  王利:1999年大学毕业前,同学们都为能进入师资条件和工作环境较好的城市工作四处奔波找关系。当时我的内心也曾动摇过,很矛盾。作为学生干部,我是可以进城参加工作的,但在经过内心的思想斗争后,我毅然选择到农村,我的家乡工作。这主要源于以下两点。  第一,我是从农村走出来的孩子,深知农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