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高粱红了

来源 :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3453334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弋舟

1


  同机落地的葛水平说得有点儿犹豫:高粱应该还没红吧。
  她有经验,她是从时间的角度来判断的,在我眼里,此刻她就是权威,就是教科书。
  对于农作物的生长周期,我几近无知。我唯一的高粱知识来自于文学,没错,就是莫言那著名的《红高粱家族》。而且,“我爷爷”“我奶奶”的形象也植根于心,于是高粱在我的知识谱系里,除了穗从风动、红接霞光,还差不多有着姜文与巩俐的人形。这就是一个不事农耕的现代人贫瘠的知识结构,却也偶有摇曳的想象,依赖着自己有限的信息,生出许多儿童般的眼光,将严苛的耕作变成了清逸的幻觉。
  高粱不是只产在山东吗?说完,我便意识到了自己的浅薄,因为我立即想起,还有“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这样的名曲。你看,同样是来自于文艺的熏陶。有时候,我们对于世界的认知就是这样被建构的。
  葛水平以时间为据做出的判断,大致还是靠谱的,而我以地理为据发出的质疑,却实在荒唐。我以为的高粱只能种在高密,与自觉纠偏的原来高粱也能种在松花江上一样,都是绝对的、用文艺的名义已然无从开脱的无知。
  身边的石一枫哼哼着不表态,也不知道他是像我一樣的无知,还是多少有些正确的常识暗藏于胸。
  我们讨论,只因为此行的名义是——泸州高粱红了。
  显然,泸州老窖集团把我们叫来,必定十拿九稳:高粱在七月份也会红,高粱不止种植在高密与松花江上。
  此刻我们已经踩在了泸州的土地上,于是高粱问题必须正视。对我,这也是文化采风的价值与意义,我由此一次次走出书房,走向广袤的大地,去正视山川、人民、高粱与常识。我的那种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文艺所建构起的世界观,才得以一次次地被矫正,获得真凭实据的基石。

2


  高粱的确是红了。
  但红得并不文艺,至少和我心中文艺的高粱红得不同。在我眼里,它似乎更接近褐色。这是物理世界与心灵世界严格的分野。我甚至想,也许眼前的这片红高粱,已经是世界上最红的高粱了吧,我心目中被电影镜头与文学语言所灌输的那种高粱之红,其实都是被夸大其词了的,而真实的高粱被真实地种在真实的大地上,最红,也只能红到褐色。
  这想法被季亚娅坐实。
  我比照着手里的宣传册提问:怎么没图片这么红啊?
  她有些轻蔑地教导我:还是艺术家呢,不知道P图呀?
  噢噢噢,是P出来的。一瞬间,我是真的有些羞愧。季亚娅不蔑视我,我也有点蔑视自己。原来,作为一个艺术家,就应当善于P红高粱,P美容颜,P大世界。世界被我们虚构,高粱被我们从褐色虚构成红色。
  可世界依然从来有着它未被虚构过的样子,就像是有意降低一个色强,容忍你们恣意将褐色P成红色,乃至鼓励你们虚构,在物理的基石上,展开你们的精神生活。这是世界的宽容,宛如仁慈的父母,永远提供给你基本的事实,但也允许你在事实之上发展自己的想象。它从来就不呈现出没有余地的强度与饱满,给人留下可能和发挥的空间。
  但高粱的确是红了。
  “泸州高粱红了”——主题词显豁地印在巨大的展板上。我们挥镰学习收割,将割下的穗子在仓斗上摔打,看着米粒洒落成丰收的模样。于是物理的褐色理直气壮地演变为心理的红色,炽热、鲜亮。
  这是被天地所允许了的人类的虚构,这属人的欢愉,连接着丰收与劳作天经地义的“红”色属性。
  于是,泸州的高粱红了。

3


  它红出了一个专有的名字——泸州糯红高粱。
  北方高粱多为白、黄高粱,属粳高粱,而泸州高粱属糯高粱,因此泸州百姓和酿酒师傅习惯称其为糯红高粱。——这是不折不扣的知识。2010年9月1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泸州糯红高粱”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这是知识被确立的凭据。
  “粳”与“糯”之间的差别,却是汉语微妙的美好与玄机。至少,在我的意识里,“糯”是要比“粳”高级一点的,这里面几乎就是中国人天然被语言塑造出的口感与情绪,在粳高粱与糯高粱之间,你选哪个?
  好酒选了糯高粱。
  因为:差异性高粱籽粒中淀粉含量高,特别是支链淀粉含量高,则出酒率高。蛋白质含量适中有利于酒的品质。老实说,这来自宣传册上的科普我并没有完全读明白,但我至少明白了,泸州糯红高粱用于酿酒,出酒率高,有利于酒的品质。
  于是泸州老酒的酿酒人种下了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的糯红高粱——这是天地所给出的酿造出美酒的前提。而这前提堪称严苛,它在地理经度、土壤地貌、水文情况上都有着专门的要求,天造地设,是天地的一次设计与想象,是天地专门P出来的蓝图,只为长出这最佳的作物去用来酿酒。
  泸州高粱红了,它便被用去酿酒了。

4


  就这样酿造了数千年。以至于,那酿酒的酒窖,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定为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泸州糯红高粱被酿造的过程,在我眼里堪称锻造。水是锻造后才变成了酒的吧?那过程,不啻于铁与火的相遇。不如此,粮食的魂魄不足以凝聚,糯红高粱的精神不足以萃取。在这种锻造一般的酿造中,每一道工序都严苛成了铁律。
  大家在座谈中发言,多有言及酒神之精神。在美酒天成的赞美中,我却看到了事在人为。天是泸州的那片天,地是泸州的这片地,而这天地之间的泸州人,同样不可或缺。是泸州老窖人忠诚地承接了天地的美意,是人,让自然的高粱升华为了酒。这里面,是天地的美意与忠诚的人力的相遇,这相遇,化作了被称之为“国窖1573”的人间甘露。
  1573,明朝的万历元年。泸州的高粱从那时候起,已经红了446次。人间的事,大起大落,于今早已桑海沧田,换了人间。但446年来,泸州的老窖却持续酿造,绝无停歇。这样一根人间事业的经线,恒定地将破碎的历史从精神上赓续为一条绵延不绝的长河,内在地赋予了历史之中的人所能够焕发出的尊严。
  这条尊严的时间长河中,流淌着酒。

5


  为了那一滴浓香,世界为你做了什么?
  宣传册上印着这样的发问。
  此刻我却想回答的是,为了那自由奔放的酒神精神,人做了什么?
  ——人在精心地栽种,人在精心地收割,人在精心地制曲,人在精心地发酵。这每一道的精心,都与自由无关,都与奔放无关,那甚至是自由奔放的反面,是囚禁一般的规规矩矩,是服刑一般的慎之又慎。
  辩证就是这样达成的:人唯有经历了自由与奔放的反面,才能抵达了自由与奔放。若说有一个酒神精神,这或许才是我所能理解的要义。而这样的领悟,全拜此行所赐,全拜广袤的大地,山川、人民、高粱与常识所赐。
  大地是地处北纬28°的川南地区。山川是多为浅丘、中低山地貌的泸州。人民是酿造白酒的泸州老窖人。高粱是最终化为国窖1573的泸州糯红高粱。这些都是铁打的常识,是构成我书斋生活中文艺世界观唯一可资信赖的基石。
  泸州高粱红了,受教了。
其他文献
弋舟  “但是我相信,在三千年前的某个夜晚,确有一只鱼鹰闲叫了一声:‘关!’另一只应了一声:‘关!’是夜月白风清,儒生、教授、记者、编辑和知识分子们都睡了,只有一个年轻男子睡不着,他听见了那两声,他的心便向渭河去——那条三千年后已经干涸,有时又泛滥成灾的古河。”  这是李敬泽先生在《鸟叫一两声》中写下的句子。  这一两声的鸟叫,三千年来不绝如缕,回响在中国人的耳边。没错,正是那著名的《关雎》。  
期刊
鸣沙山  城市的方砖,铺到了一群沙山的脚底。这座叫敦煌的城市,就是典型的沙城了。游人踩在铺得平阔的方砖上,双腿绑上橘红的高腰防沙鞋套,一个个神气十足:走啊,爬山去!男人墨镜牛仔帽,女人裹巾加长衫,他们就这样向着金子般的沙山,出发了!  而一队队骆驼,一副气宇轩昂的样子,驼头蹭着驼尾,驼尾牵着驼头,身上搭着颜色鲜亮的彩搭,双峰间托着频频挥手的傲娇者,叮叮咚咚,踩过方砖,向更远的沙山慢行。它们不愧叫“
期刊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柳青是一位极其重要的作家,自《创业史》问世后,一直受到社会广泛的喜爱和追捧,尤其是新时期以来,上至国家领袖、下至普通的读者,柳青是最有话题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已经成为一面旗帜,成为一种精神,作为陕西人、陕西作家,这是我们最引以光荣和自豪的。纪念柳青、研讨柳青、学习柳青,这方面的会议,这些年我们已经召开过四五次,但关于他的话是说不完的,越是深入了解他、阅读他,越有感慨和启示。  
期刊
八达游春图 五代 赵喦  一队打马球的轻骑在宫苑中往复奔驰,几位官家模樣的男子神情专注,兴致正浓。正中一位鞠杖高扬,双目紧盯腾起的马球,其他七人团团围绕住这位举杖骑士,奋马蹄疾,薄尘轻起。这是五代后梁时期官宦显贵们踏青游春时打马球的场景。有唐以来,在上层社会中盛行打马球之风,皇室高官弟子中不乏其中高手。图中八位骑士,鲜衣怒马,身着红、紫、绿三色锦衣,正符合唐代以来的衣冠形制(梁随唐制)。洽和梁太祖
期刊
刘元林一  都儿,你我都出生在夏天,且都属马,但相隔三十六年的两匹马是多么的不同啊。你是爸爸妈妈精心“计划生育”的,在懷着你的时候,妈妈就吃着DHA之类的有利于你健康发育的营养品,并按国家要求定期到妇幼保健站做检查。你出生在北京同仁医院,那里有全国一流的医疗和护理服务。反观爸爸,大概是爷爷奶奶“漫不经心”的产物。爸爸上面已经有两兄一姊,按照后来的基本国策,爸爸是不该出生的。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还是主
期刊
汪惠仁焦虑  早在二三十年之前,中国的散文出版就出现了焦虑症。焦虑的发生,不外乎两个原因:一是价值观念上的变迁,二是中国散文高度“专业化”带来的问题。第一个焦虑广泛存在于各行业各阶层,第二个焦虑真正属于散文自己。  中国散文的高度“专业化”是指在悠长深厚文脉的影响下形成的一整套写作及评价机制。“专业化”给过我们多少光明,相应地,它也会给我们几乎等量的阴影。散文出版在这阴影里深患焦虑。  面对焦虑症
期刊
何建安  我原以为河流只是为自己的奔腾开辟出一条河谷,却不知,它同时也为候鸟的南迁开辟出一条通道。  这条河就是红河。  红河发源于云南大理巍山,来到哀牢山里的红河谷也不过三百公里,当曲曲弯弯的干流在三江口和石羊江、绿汁江汇合,巨大的水流便形成红色的河水。红河的水不是泥浆形成的,也不是上游洪水泛滥而至,而是红河谷特有的红色砂页岩河床在河流的巨大冲刷中把河水染红,从而形成一江红水向南流的奔腾画卷。 
期刊
最真实的情感共鸣,可能是人人都浸淫其中的血缘亲情。借由女儿依力的出生,及成长过程中一次惊险的生病经历,梁晓阳在其文中架起了一条情感的共享通道,以浸入式的体验,将为人子、为人父的感情和盘托出。其散文的叙述内蕴非常符合周作人在一九二一年《美文》中提出的“美文”概念,重叙述,重抒情。更难能可贵的是,梁晓阳强调的“情感共享的通道”,不仅是文中的一个中心话题,在另一层面,也就是文章之外,与讀者之间,梁晓阳也
期刊
蔡智敏  出小区正门西走一百米,从天桥过滨河东路,就进了滨河公园。那是我常常散步的地方。也是太原市的很多市民散步和活动的地方。  散步是再平常不过的活动。大部分情况下,我什么也不想,只是想去走走了,于是就出了家门走过大街走上天桥,于是就瞟一眼桥下不停飞驰的钢铁洪流过了桥走进了公园,于是就在园子里散漫地向前走去,直走到不想再走的时候,就返回来,再出公园的门,再过了桥,回家。这种散步,只是起于一念的散
期刊
余学用  蒋廷黻先生是近代学者,史学家,外交家,湖南邵东人。  退休后他口述了一个回忆录,先是在台湾出版,后来岳麓书社也版了。  十年前我在青山书店买了这本《蒋廷黻回忆录》,却在这两天才读完。里面有一些印象深的地方,我记了下来。1  蒋先生的家世并不很好,只是邵东一个普通人家。祖辈也没有出过读书人,更没有出过达官显贵。不过,和一般农家不同的是,到他祖父辈这一代,开始经商,做铁器生意。之后,他的父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