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代人的童年

来源 :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tte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元林


  都儿,你我都出生在夏天,且都属马,但相隔三十六年的两匹马是多么的不同啊。你是爸爸妈妈精心“计划生育”的,在懷着你的时候,妈妈就吃着DHA之类的有利于你健康发育的营养品,并按国家要求定期到妇幼保健站做检查。你出生在北京同仁医院,那里有全国一流的医疗和护理服务。反观爸爸,大概是爷爷奶奶“漫不经心”的产物。爸爸上面已经有两兄一姊,按照后来的基本国策,爸爸是不该出生的。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还是主张“要准备打仗”“人多力量大”的年代,以至今天,爸爸是不能与爷爷讨论政治的,爸爸要说那个时代不好,爷爷就说:狗没良心,没有那个时代还能有你?!
  奶奶怀着爸爸,挺着大肚子,照样得给农业社干活。她怀其他孩子的时候也如此,那时所有的农村妇女都如此。农村妇女生育,是没有所谓“产假”一说的。挣工分啊,工分工分,农民的命根,没有工分,一家的口粮就没有保障。非但没有定期保健,就是生育也很少有上医院的,都是在家里,由村里的接生婆接生。遇到胎位不正等难产情况,接生婆只会装神弄鬼地乱禳治,不少产妇胎儿就这样死去了。
  爸爸何其幸运!爸爸离家二十多年来,每到农历生日这天,总会接到奶奶的电话。她多在上午九点前后打来,她说那是我落草儿的时辰。她说我虽然生在芒种时节,却是在早饭时辰来到人世的,那时种地的马在地头前歇着呢。她生我的那天早上还下了地,回家吃早饭时感觉我闹腾得厉害,就叫父亲去喊村后的赵家婆。赵家婆赶来时,我已经伏在她的臂弯不再哭闹。她用煤油灯把剪刀口烧了烧,剪断了我与她之间的脐带。
  奶奶经常对爸爸说,在你们弟兄们里,你最有福;“牛马年,广收田”,有你那一年,秋夏两季都收成,常年有麦面馍吃;你看你的个子,在你弟兄几个里最高。


  儿子,不要说跟爸爸当年比,就是放在当今北京城里,你都是幸运的。妈妈怀上你时,姥姥、姥爷正好退休,两位职业医生,放弃颐养天年的机会,远远地从四川赶来,做你的保姆兼家庭教师兼保健医生,一做就是七年。想你上幼儿园的几年里,姥姥、姥爷每天早起都等在我们卧室门外,我们一打开门,他们就欢欢喜喜地进来,帮你穿衣服、洗脸、搽润肤霜。每天早上出门前,姥爷都要问你晚饭想吃什么,然后遵照执行。我想过去故宫里的皇太子,大概也不过这个待遇了吧。
  你已经会计数了,能算得过来这些年你玩过多少玩具吗?阳台上堆着三箱你不舍得扔的玩具,家里、车里随处可见你的玩具,尽管上学后爸妈有意控制了,但仍然不时满足一下你对新玩具的渴望。仅“车子”,你就先后玩过模型汽车、电动汽车、滑滑车、滑板车、儿童自行车、独轮自行车。这些日子,妈妈给你买了蛇型板,你就不滑刚买不久的旱冰鞋了。从你对待玩具的态度上,爸爸充分领略了人类“喜新厌旧”的本能和天性。
  知道爸爸小时候在玩什么吗?药瓶。你不会理解,药瓶怎么会是玩具?没有玩具,就什么都可能成为玩具。那时候,爸爸家里最多的就是药瓶,圆的方的高的矮的什么瓶子都有,满满一箩筐。爸爸就经常把它们取出来,有时按大小个儿排列,有时按方圆形状分类,给它们装上水,再把摘来的野花插上去,门前的捶布石就变成一个小花园呢。
  那时候,奶奶总是有病,常年吃着药。爸爸关于童年的记忆之一,就是爷爷用架子车拉着奶奶四处去求医看病。爷爷把架子车车厢擦干净,铺上麦秸,摊开一床被子,把病中的奶奶搀上车,再把我放在奶奶的旁边,他就这样拉着架子车去医院。上一趟县医院,来回要走七十公里。赶上雨天,他就展开一张塑料布盖在架子车上,我与奶奶就像塑料大棚里的两株植物。
  噢,架子车,你是没有见过的,现在在老家仍很普遍,既是生产工具,也算农民的交通工具。一说车,你大概就只知道汽车,你出生不久,咱们家就买了汽车。七年来,你是“入则鱼,出则车”,陪爸爸去一趟菜市场,只八百米,你都要嚷嚷着开车去开车去。你想不到,爸爸乘坐的最早的交通工具,是以爷爷为动力的架子车。


  儿子,今天你的班主任老师来电话,说昨天布置的两张语文测试卷,你没有做。昨天爸爸把你接回家后,你就趴在桌子上做作业。回家后先做作业,已经成为你的自觉行动。约一个小时后,你说做完作业了,要下去玩。爸爸二话没说,就说去吧,结果这两张试卷就落下了。
  上小学一年来,你玩耍的时间很少了,学校归来,大部分时间都在做作业,有时要做到晚上十点以后。爸爸不免有些心疼,有时甚至生出替你做作业的想法。爸爸认为,玩耍和游戏才是上帝布置给儿童的“作业”,可惜上帝总是高高在上,从来不监督检查一下。就此而言,爸爸就颇有些自豪了。爸爸的小学,几乎是疯玩过来的。
  爸爸那时会睡懒觉的,虽然为此没少被奶奶打屁股,多少次奶奶拽着爸爸走到学校,正好赶上学校打铃放学;而你是不可能了,每天早上六点四十闹钟一响,看你睡得像一只香瓜,真不忍叫醒你,但又不得不叫醒,学校就像候机厅,到了七点五十就关门谢客了。
  爸爸那时偶尔是会逃学的,和同学一起跑到虎头山牛角沟里去掏夹八(螃蟹),或者在村东的虎峪河里打扑腾(玩水),虽然事后不免被老师责罚;你怎么可能呢,每天车接车送,固定的时间,固定的线路,一上车爸爸就把车门锁上,这车就成了押送你的囚车了。爸爸曾说等你大一点儿,就自己坐公交车上学,妈妈却不无担忧:现在路上车这么多,治安又不好,你放心吗?
  爸爸那时是有很多伙伴的,放学路上,一路打闹、追逐着,回家后放下书包,又在一起做游戏,藏猫猫、挤腋窝儿、滚铁环、打包儿、跳房儿,有时还去爬树掏鸟窝。地头坎畔的树,几乎被我爬了个遍,一件衣服,往往是前胸和两肘先破,那都是因为爬树弄的;你快七岁了,爬过树吗,北京城里哪棵树允许你爬呢?
  还有,爸爸生长的坡嗲,雨过天晴,站在家门口,八百里秦川就尽收眼底,能看到飘逸如带的渭河、圆蒸馍一样的乾陵和大戏台一样的黄土高原;你站在咱们家十七楼的阳台上,看到了什么,除了盆景一样的小区花园,就是对面的高楼,再就是高楼外的高楼。在小区花园里,你能看到纷飞的蜻蜓、蝴蝶,能听到青蛙和纺织娘的合唱吗?
  还有,爸爸儿时常年呼吸的是清新如泉的空气,而你今天呼吸的是什么?
  ……
  一个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个是二十一世纪初,一个在穷乡僻壤,一个在繁华都市,两个童年是如此迥然不同。爸爸一度很称羡你的童年,现在却常常不免心生同情。乡村有乡村的质朴,城市有城市的丰富;质朴有质朴的快乐,丰富有丰富的愁烦。上帝从不把所有的糖果给同一个孩子,你我都不例外。
其他文献
我比李育善大十多岁,一个镇子上的,我在镇子中心,他在镇子边缘。他的文学创作,从起根发苗到现在还能长成一棵树,确实是一直看着他长大的,这不是倚老卖老。严格讲,李育善文学基础不是很好,因为他没有受过正规训练,是自己一路摸索,因爱好才写。  直到《走过丹江》这本书出来以后,大家一致都说好。为什么好呢,我觉得有这几点:一个是,用文学老话来讲,写什么的问题。他以前写的都是他经历过的事情,很朴素、很实在、很真
期刊
连景彬  番薯是农作物王国里的庶民,它上不了台面,也从不敢奢望鲜花和掌声。既然是庶民,它天然地跟老百姓亲;在兵荒马乱的年代,它曾救过无数百姓的生命。  早稻已收割,曾经的水田裸裎在仲夏的烈日下。过了两三天,水田被晒干了,龟裂开来,散发出泥土的芬芳。一头牛拉着犁走在前,一个农夫扶着犁跟在后,犁铧把沉默了大半年的泥土翻起来,翻成了笔直的田垄。  犁铧头闪着银光,泥土被翻开时哗哗作响,农夫的汗水流淌下来
期刊
漫长的历史本身就作为一种隐喻而存在,自清末始,“远方的黄金”诱惑着大批中原采金工涌入额尔古纳河寻找财富,这批讨生活的异乡人对故乡的守望,成为这里与中原相联的纽带,而最终深陷困顿客死他乡的采金工与其想家的心却一同被大雪冰封,在历史中埋藏了近一百多年。谢春卉以一个外来者的身份接触了这个故事,也进入了这段历史。一百年间过于繁复的人事都在谢春卉的手中被妥善安置,整篇文章分为六个部分,六个部分又各自命名,相
期刊
张华  最近,李子柒的视频非常火。我最初看到有关视频和文章是通过INSIGHT(《视界》)的微信公众号,这个公众号推送了雷斯林的《李子柒到底算不算文化输出?》;随后又在《人民日报》的微信公众号上看到了同样内容的“荐读”,标题为《因为李子柒,数百万外国人爱上中国》。  李育善,陕西省丹凤县棣花镇苗沟村人,我曾在一篇名为《“中国通”》的文章中,推荐过他的第三本散文集《惊蛰之后》。李育善从20世纪90年
期刊
鲁敏表白冯内古特:他去往特拉法玛星球了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冯内古特都是离我相当遥远的一位作家。人们常会这样,喜欢力不能逮、远在彼岸的异质。我喜欢他。《五号屠场》三遍。《冠军早餐》两遍。还追着找到他的短篇集子《看这儿,照相啦!》等,虽然后者不那么喜欢。三遍两遍,听上去一点不多,但对我这样一个狗熊掰棒子式的阅读者来说,已算一个了不起的记录了。  我读冯内古特,不是抱着学习的心态——写作者的阅读,总
期刊
父亲不爱抽烟。一直以来,父亲和我都认为烟不是个好东西,但是不知从何时起,无论去哪里,父亲的身上总爱揣一包香烟。  小时候村里没有商店,村民们都要去很远的小镇上买东西。每次去镇上,父亲总会买上几包香烟,起初父亲买的大多是“红金龙”这种牌子的香烟,当时这种烟只卖两块钱,因而受到许多烟民的欢迎。我问父亲:“您不抽烟,那为什么要买烟呢?”父亲告诉我:“如果家里来了客人,这时候就可以给客人敬烟,表示礼貌。”
期刊
弋舟  “但是我相信,在三千年前的某个夜晚,确有一只鱼鹰闲叫了一声:‘关!’另一只应了一声:‘关!’是夜月白风清,儒生、教授、记者、编辑和知识分子们都睡了,只有一个年轻男子睡不着,他听见了那两声,他的心便向渭河去——那条三千年后已经干涸,有时又泛滥成灾的古河。”  这是李敬泽先生在《鸟叫一两声》中写下的句子。  这一两声的鸟叫,三千年来不绝如缕,回响在中国人的耳边。没错,正是那著名的《关雎》。  
期刊
鸣沙山  城市的方砖,铺到了一群沙山的脚底。这座叫敦煌的城市,就是典型的沙城了。游人踩在铺得平阔的方砖上,双腿绑上橘红的高腰防沙鞋套,一个个神气十足:走啊,爬山去!男人墨镜牛仔帽,女人裹巾加长衫,他们就这样向着金子般的沙山,出发了!  而一队队骆驼,一副气宇轩昂的样子,驼头蹭着驼尾,驼尾牵着驼头,身上搭着颜色鲜亮的彩搭,双峰间托着频频挥手的傲娇者,叮叮咚咚,踩过方砖,向更远的沙山慢行。它们不愧叫“
期刊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柳青是一位极其重要的作家,自《创业史》问世后,一直受到社会广泛的喜爱和追捧,尤其是新时期以来,上至国家领袖、下至普通的读者,柳青是最有话题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已经成为一面旗帜,成为一种精神,作为陕西人、陕西作家,这是我们最引以光荣和自豪的。纪念柳青、研讨柳青、学习柳青,这方面的会议,这些年我们已经召开过四五次,但关于他的话是说不完的,越是深入了解他、阅读他,越有感慨和启示。  
期刊
八达游春图 五代 赵喦  一队打马球的轻骑在宫苑中往复奔驰,几位官家模樣的男子神情专注,兴致正浓。正中一位鞠杖高扬,双目紧盯腾起的马球,其他七人团团围绕住这位举杖骑士,奋马蹄疾,薄尘轻起。这是五代后梁时期官宦显贵们踏青游春时打马球的场景。有唐以来,在上层社会中盛行打马球之风,皇室高官弟子中不乏其中高手。图中八位骑士,鲜衣怒马,身着红、紫、绿三色锦衣,正符合唐代以来的衣冠形制(梁随唐制)。洽和梁太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