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52.9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2)03-000-02
摘 要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对全唐诗中蹴鞠内容进行分析探讨,明确了唐代蹴鞠的特点,并分析其兴盛的原因,为今后的研究提供有意义的依据。
关键词 唐代 全唐诗 蹴鞠
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文学,到了唐朝发展到了一个全面发展的繁荣阶段,诗歌的发展更是达到了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唐朝诗赋凝结着我国唐代人民的精神品格,反映着我国唐代人民的日常生活。唐朝经济繁荣,政策开明,加上各民族充分的文化交流,促使足球运动有了空前的发展。举国上下从皇室贵胄到平民百姓都参与足球运动,这种对足球运动的热爱也自然体现在唐代主要文学体裁即唐诗之中。本文从唐代诗赋的角度来对唐朝足球运动进行分析,以对唐朝足球发展的特点及其兴盛的原因做深入的研究,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借鉴意义。
一、唐代蹴鞠的特点
据全唐诗中记载,反映唐代蹴鞠的诗有31首,仔细阅读发现唐代蹴鞠有以下四个特点:1.寒食蹴鞠;2.女子涉及蹴鞠运动;3.器械的变革;4.玩法多样化。
(一)寒食蹴鞠
在27首唐诗中描写寒食蹴鞠的有13首。从唐诗的描写中可看出唐代的寒食节蹴鞠已成为一种习俗,祖国从南方到北方,从中原到边疆都在寒食节参与蹴鞠。杜甫在《清明》中写道:“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旅雁上云歸紫塞,家人钻火用青枫。秦城楼阁烟花里,汉主山河锦绣中。风水春来洞庭阔,白苹愁杀白头翁。”(卷233[1])诗中介绍寒食蹴鞠已经流行了十年之久,并且大江南北有共同的习俗。白居易在《洛桥寒食日作十韵》诗刻画了洛阳市区“上苑”、“中桥”一带市民蹴鞠的情形。诗写道:“上苑风烟好,中桥道路平。践球坐不起,泼大雨新晴。宿醉头仍重,晨游眼乍明……三年遇寒食,尽在洛阳城。”(卷449)诗记录了洛阳市民寒食节日,在雨过天晴,不顾路湿打滑,兴致勃勃踢球(蹴鞠)的场面。另外,陕西籍诗人韦应物在《寒食》中则写道:“清明寒食好,春园百卉开。彩绳拂花去,轻球度阁来。”(卷193)他又在《寒食后北楼作》中写道:“园林过新节,风花乱高阁。遥闻击鼓声,蹴鞠军中乐。”(卷192)写的是寒食节时,军兵们伴着鼓乐之声,在兵营中玩蹴鞠,阵阵欢声被春风远远吹送过来。
(二)女子蹴鞠运动的兴起
唐代随着妇女地位的提高,蹴鞠也流行于女子中间。唐代女子除在后宫蹴鞠外,在长安街头和民间也时有所见。唐人康骈的《剧谈录》就记述“过胜业坊北街。时春雨初霁,有三鬟女子,可年十七八,衣装褴褛,穿木履,于道侧槐树下。值军中少年蹴鞠,接而送之,直高数丈。于是观者渐众,超独异焉。”此诗描述了民间女子踢球的情景。有个衣衫褴褛的姑娘,大约有十七八岁,在观看军队士兵踢足球的时候,接住意外飞来的球并顺势踢出,“直高数丈”,吸引了大批群众驻足围观。寥寥数语,把唐代民间女子的高超球技和勃勃英姿描述得生动形象。唐朝诗人王建的《宫词》(卷302)[2]中有“宿妆残粉未明天,总在朝阳花树边。寒室内人长白打,库中先散金与钱”之句,韦庄的《长安清明》(卷700)有“内宫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这些都形象地描绘了宫女在寒食清明节参与蹴鞠活动并得到赏钱的情形。而且从诗中可看出唐代女子参与蹴鞠活动主要是运动量较小的“白打”。
(三)装备的变革
1.改实心球气球
唐以前的“鞠”是用毛发等杂物填塞皮囊中,踢起来不太轻便,弹性也很有限,不容易踢远。唐朝时出现了内中充气的鞠。球的外壳是用经过火烤水揉的八片皮缝制而成。内以动物的“胞”作球胆。内中充气,一则可以使球体变轻,再则也增加了球的弹性,使球变得更轻灵,玩起来更有趣。唐朝人徐坚所撰《初学记》说:蹴鞠之球“古用毛纠结为之,今用皮,以胞为里,嘘气,闭而蹴之[3]”。仲无颜在《气球赋》中就说:“气之为球,合而成质,俾腾跃而攸,在吹嘘而取实。尽心规矩,初因方以致圆;假手弥缝,终使满而不溢[4]”。清楚地表明中国远在1200年前就采用了和近代足球相似的设备和方法。据《全唐诗话》说:“八片尖皮砌作球,火中燂了水中揉,一包闲气如常在,惹踢招拳卒未休。”。这些诗都生动的记录了唐朝发明了充气的足球。充气的球与“实之以物”的球相比,是个很大的进步,给踢球者增添了极大欢快。
2.出现球门
唐徐坚《初学记》:“蹴鞠之处日球场。”徐州刺使张建峰的《酬韩校书愈打球歌》有“齐观百步透短门,谁羡养由遥破的”,均说明有球门。仲无颜在《气球赋》中描述了足球比赛紧张热闹和表演精采的场面:“苟投足之有便,知入门而无必。时也场广春霁,寒食景妍,交争竞逐,驰突喧闻,或略地以丸走,乍凌空以月园。”其中,“苟投足之有便,知入门而无必”要求在紧张争夺的时候,射门要把握一定的时机,不然踢时方便,但不一定能射入球门。赋中“入门”和“交争竞逐”证明唐初用“气球”竞赛的足球是两队对抗的,各有球门。此外,《文献通考》中也有类似的记载:“植两修竹高数丈,结网于上,为门以度球。球工分左右朋,以角胜负[5]。”从中我们了解到唐朝时的球门是两根木杆上方有网状物作为连接而成。设球门而不再用鞠室办法,显示了唐代蹴鞠又一进步。
(四)踢法多样化
球的变化自然引发游戏规则的变化,从而出现多种多样趣味横生的踢玩方法。主要有三种:双球门踢法、单球门踢法和无球门踢法
1.双球门踢法
有了球门,也就有了相应的记分规则,使输赢量化,自然也增加了蹴鞠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可以说,球门使蹴鞠从简单的游戏变成一种激烈的竞技运动。唐代仲无颜在《气球赋》中描述当时人们玩蹴鞠的场面:“交争竞逐,驰突喧阗。或略地以丸走,乍陵空以月圆。”这里描绘的情形颇类似于现代的足球。其中有带球长途奔袭,有拼抢断球,有盘带过人,也有大脚远射,场面相当火爆。可惜,唐代以后的蹴鞠并没有沿着双球门的方向继续演化,到了宋代,双门逐渐消失。
2.单球门踢法 《文献通考》中说:“蹴球盖始于唐。植两修竹,高数丈,络网于上为门,以度球,球工分左右朋,以角胜负否,岂非蹴鞠之变欤?”这里说的便是单球门的蹴鞠踢法。游戏的双方人数相当,各由一个球头率领,隔网而站。比赛时,双方要通过网上的那个球门把球踢到对方那边去。当然在踢起之前,同伴之间必须有配合和转换,这中间也有一定的规则,不能乱踢一气,而最后踢向球门的那个动作要由球头来完成。这也是最重要的一脚,就好比今天在足球场上的临门一脚。这一脚既要踢得高,更要踢得准,让球从高处的球门中通过。所以,比起现代一些隔网竞技的运动,像排球、藤球等等,单球门的蹴鞠难度要大许多。
3.无球门踢法
无球门的足球,这是以个人技巧为主的踢法。实际上就是战国时踢法和汉代花式足球的继承和发扬。由于唐代充气足球重量轻,弹性强,踢法出现许多花样,较常见的有:
(1)一般场户,又叫打鞠,是由一个人进行单独颠球,或数人对踢轮踢的蹴鞠游戏。其中一人场,身体各个部位,如头、肩、背、胸、膝等都可触球。二人场以上按规定技术可以相互对传,各场均有名称。如三人轮踢叫“转花枝”;四人轮踢叫“流星趕月”;七人名为“落花流水”,是七人站成一条直线,隔人踢球的方法;八人叫“八仙过海”;九人叫“踢花心”,一人站在中间,八人站在周围,由中央一人依次供球轮踢的方法。比赛时不限人数,各自独踢,有时也可以单独表演。这种踢法技术复杂,花样繁多,在唐朝传往日本。
(2)白打场户,两人或者多人(偶数)对踢。这种踢法运动量小,主要在女子中流行。唐代女子踢球大多不用球门,采用的大多是此种方法。韦庄也在诗中云:“内宫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王建也在他的《宫词》一诗中有:“寒室内人长白打,库中先散金与钱”之句。
(3)踢鞠,比赛时看谁踢得高。这种踢法在唐代传到日本。踢球时在身体的前、后、左、右、上、下翻飞。所谓“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另人叫绝。此外,王维“蹴鞠屡过飞鸟上”也是形容鞠踢高的特点。
二、唐朝蹴鞠兴盛的原因
唐朝参与蹴鞠的群体巨大,全国各个地方,上至皇室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喜爱足球运动,甚至著名的文人杜甫、王维、白居易等等也是忠实的球迷。足球运动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分析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经济繁荣、政治开明为唐代蹴鞠发展提供物质条件
任何文化的发展都离不开经济的支持,经济建设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唐朝统治者开国之初,在继承了隋沟通南北的“京杭大运河”等遗产后,采取了一系列开明的政策,大力发展经济。政治上唐实行开放、平等的民族政策,打破儒家思想的束缚,实行儒、道、释三教平分天下,从而提高了妇女地位。可以说唐代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政治开明,社会稳定为唐代蹴鞠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二)民族大融合促进各民族的体育文化交流
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使各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民族间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各民族的文化相互交流与渗透,使得体育文化相互交融,促进了唐代体育文化的发展。少数民族的习俗对蹴鞠产生了深厚的影响,其中以鲜卑族和突厥族影响最深。唐诗中记载突厥人“男子好摴蒲,女子好蹴鞠”,因此推动了唐代女子蹴鞠的兴起。
(三)武则天的改朝称帝,提高妇女地位,带动女子蹴鞠兴盛
在封建卫道士看来,女子只能围着锅台转,绝不能干预政事。而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女皇帝,这对传统礼教来说是一次莫大的挑战。一个女人能身居万人之上,其他妇女难道就不能与男子平起平坐吗?武则天称帝后,虽不能带动千百万受压迫的妇女走出牢笼,但却使一些处于底层的妇女,走出家门,参加体育活动。
(四)器械的改进,趣味性提高,使蹴鞠运动进一步发展
唐朝之前足球多用毛发填充,球重且外形不太规则,弹性有限,向上飞不多高,在地上滚不了多远,踢起来也费劲。到了唐代,充气足球的问世不仅分量减轻,而且变得更圆,还极富弹性。踢这种轻飘有弹性的新式“气”球,则节省下许多体力,这样吸引了体力方面稍逊色的女性也参与进来。此外,气球和球门的出现,也促使游戏规则的变革和玩法的多样化,大大提高了其趣味性,吸引了更多的人参与到蹴鞠运动中来。如果说经济的繁荣,社会的稳定,文化的兴盛是足球运动发展的外因,其器械的改进是此运动发展的内因。
参考文献:
[1] 全唐诗库[Z].http://www3.zzu.edu.cn/qts/.
[2] 王俊奇.中国唐宋体育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33.
[3] 唐坚.初学记[M].中华书局.2004.
[4] 新唐书[M].卷133.
[5] 王俊奇.国唐宋体育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38.
摘 要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对全唐诗中蹴鞠内容进行分析探讨,明确了唐代蹴鞠的特点,并分析其兴盛的原因,为今后的研究提供有意义的依据。
关键词 唐代 全唐诗 蹴鞠
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文学,到了唐朝发展到了一个全面发展的繁荣阶段,诗歌的发展更是达到了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唐朝诗赋凝结着我国唐代人民的精神品格,反映着我国唐代人民的日常生活。唐朝经济繁荣,政策开明,加上各民族充分的文化交流,促使足球运动有了空前的发展。举国上下从皇室贵胄到平民百姓都参与足球运动,这种对足球运动的热爱也自然体现在唐代主要文学体裁即唐诗之中。本文从唐代诗赋的角度来对唐朝足球运动进行分析,以对唐朝足球发展的特点及其兴盛的原因做深入的研究,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借鉴意义。
一、唐代蹴鞠的特点
据全唐诗中记载,反映唐代蹴鞠的诗有31首,仔细阅读发现唐代蹴鞠有以下四个特点:1.寒食蹴鞠;2.女子涉及蹴鞠运动;3.器械的变革;4.玩法多样化。
(一)寒食蹴鞠
在27首唐诗中描写寒食蹴鞠的有13首。从唐诗的描写中可看出唐代的寒食节蹴鞠已成为一种习俗,祖国从南方到北方,从中原到边疆都在寒食节参与蹴鞠。杜甫在《清明》中写道:“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旅雁上云歸紫塞,家人钻火用青枫。秦城楼阁烟花里,汉主山河锦绣中。风水春来洞庭阔,白苹愁杀白头翁。”(卷233[1])诗中介绍寒食蹴鞠已经流行了十年之久,并且大江南北有共同的习俗。白居易在《洛桥寒食日作十韵》诗刻画了洛阳市区“上苑”、“中桥”一带市民蹴鞠的情形。诗写道:“上苑风烟好,中桥道路平。践球坐不起,泼大雨新晴。宿醉头仍重,晨游眼乍明……三年遇寒食,尽在洛阳城。”(卷449)诗记录了洛阳市民寒食节日,在雨过天晴,不顾路湿打滑,兴致勃勃踢球(蹴鞠)的场面。另外,陕西籍诗人韦应物在《寒食》中则写道:“清明寒食好,春园百卉开。彩绳拂花去,轻球度阁来。”(卷193)他又在《寒食后北楼作》中写道:“园林过新节,风花乱高阁。遥闻击鼓声,蹴鞠军中乐。”(卷192)写的是寒食节时,军兵们伴着鼓乐之声,在兵营中玩蹴鞠,阵阵欢声被春风远远吹送过来。
(二)女子蹴鞠运动的兴起
唐代随着妇女地位的提高,蹴鞠也流行于女子中间。唐代女子除在后宫蹴鞠外,在长安街头和民间也时有所见。唐人康骈的《剧谈录》就记述“过胜业坊北街。时春雨初霁,有三鬟女子,可年十七八,衣装褴褛,穿木履,于道侧槐树下。值军中少年蹴鞠,接而送之,直高数丈。于是观者渐众,超独异焉。”此诗描述了民间女子踢球的情景。有个衣衫褴褛的姑娘,大约有十七八岁,在观看军队士兵踢足球的时候,接住意外飞来的球并顺势踢出,“直高数丈”,吸引了大批群众驻足围观。寥寥数语,把唐代民间女子的高超球技和勃勃英姿描述得生动形象。唐朝诗人王建的《宫词》(卷302)[2]中有“宿妆残粉未明天,总在朝阳花树边。寒室内人长白打,库中先散金与钱”之句,韦庄的《长安清明》(卷700)有“内宫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这些都形象地描绘了宫女在寒食清明节参与蹴鞠活动并得到赏钱的情形。而且从诗中可看出唐代女子参与蹴鞠活动主要是运动量较小的“白打”。
(三)装备的变革
1.改实心球气球
唐以前的“鞠”是用毛发等杂物填塞皮囊中,踢起来不太轻便,弹性也很有限,不容易踢远。唐朝时出现了内中充气的鞠。球的外壳是用经过火烤水揉的八片皮缝制而成。内以动物的“胞”作球胆。内中充气,一则可以使球体变轻,再则也增加了球的弹性,使球变得更轻灵,玩起来更有趣。唐朝人徐坚所撰《初学记》说:蹴鞠之球“古用毛纠结为之,今用皮,以胞为里,嘘气,闭而蹴之[3]”。仲无颜在《气球赋》中就说:“气之为球,合而成质,俾腾跃而攸,在吹嘘而取实。尽心规矩,初因方以致圆;假手弥缝,终使满而不溢[4]”。清楚地表明中国远在1200年前就采用了和近代足球相似的设备和方法。据《全唐诗话》说:“八片尖皮砌作球,火中燂了水中揉,一包闲气如常在,惹踢招拳卒未休。”。这些诗都生动的记录了唐朝发明了充气的足球。充气的球与“实之以物”的球相比,是个很大的进步,给踢球者增添了极大欢快。
2.出现球门
唐徐坚《初学记》:“蹴鞠之处日球场。”徐州刺使张建峰的《酬韩校书愈打球歌》有“齐观百步透短门,谁羡养由遥破的”,均说明有球门。仲无颜在《气球赋》中描述了足球比赛紧张热闹和表演精采的场面:“苟投足之有便,知入门而无必。时也场广春霁,寒食景妍,交争竞逐,驰突喧闻,或略地以丸走,乍凌空以月园。”其中,“苟投足之有便,知入门而无必”要求在紧张争夺的时候,射门要把握一定的时机,不然踢时方便,但不一定能射入球门。赋中“入门”和“交争竞逐”证明唐初用“气球”竞赛的足球是两队对抗的,各有球门。此外,《文献通考》中也有类似的记载:“植两修竹高数丈,结网于上,为门以度球。球工分左右朋,以角胜负[5]。”从中我们了解到唐朝时的球门是两根木杆上方有网状物作为连接而成。设球门而不再用鞠室办法,显示了唐代蹴鞠又一进步。
(四)踢法多样化
球的变化自然引发游戏规则的变化,从而出现多种多样趣味横生的踢玩方法。主要有三种:双球门踢法、单球门踢法和无球门踢法
1.双球门踢法
有了球门,也就有了相应的记分规则,使输赢量化,自然也增加了蹴鞠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可以说,球门使蹴鞠从简单的游戏变成一种激烈的竞技运动。唐代仲无颜在《气球赋》中描述当时人们玩蹴鞠的场面:“交争竞逐,驰突喧阗。或略地以丸走,乍陵空以月圆。”这里描绘的情形颇类似于现代的足球。其中有带球长途奔袭,有拼抢断球,有盘带过人,也有大脚远射,场面相当火爆。可惜,唐代以后的蹴鞠并没有沿着双球门的方向继续演化,到了宋代,双门逐渐消失。
2.单球门踢法 《文献通考》中说:“蹴球盖始于唐。植两修竹,高数丈,络网于上为门,以度球,球工分左右朋,以角胜负否,岂非蹴鞠之变欤?”这里说的便是单球门的蹴鞠踢法。游戏的双方人数相当,各由一个球头率领,隔网而站。比赛时,双方要通过网上的那个球门把球踢到对方那边去。当然在踢起之前,同伴之间必须有配合和转换,这中间也有一定的规则,不能乱踢一气,而最后踢向球门的那个动作要由球头来完成。这也是最重要的一脚,就好比今天在足球场上的临门一脚。这一脚既要踢得高,更要踢得准,让球从高处的球门中通过。所以,比起现代一些隔网竞技的运动,像排球、藤球等等,单球门的蹴鞠难度要大许多。
3.无球门踢法
无球门的足球,这是以个人技巧为主的踢法。实际上就是战国时踢法和汉代花式足球的继承和发扬。由于唐代充气足球重量轻,弹性强,踢法出现许多花样,较常见的有:
(1)一般场户,又叫打鞠,是由一个人进行单独颠球,或数人对踢轮踢的蹴鞠游戏。其中一人场,身体各个部位,如头、肩、背、胸、膝等都可触球。二人场以上按规定技术可以相互对传,各场均有名称。如三人轮踢叫“转花枝”;四人轮踢叫“流星趕月”;七人名为“落花流水”,是七人站成一条直线,隔人踢球的方法;八人叫“八仙过海”;九人叫“踢花心”,一人站在中间,八人站在周围,由中央一人依次供球轮踢的方法。比赛时不限人数,各自独踢,有时也可以单独表演。这种踢法技术复杂,花样繁多,在唐朝传往日本。
(2)白打场户,两人或者多人(偶数)对踢。这种踢法运动量小,主要在女子中流行。唐代女子踢球大多不用球门,采用的大多是此种方法。韦庄也在诗中云:“内宫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王建也在他的《宫词》一诗中有:“寒室内人长白打,库中先散金与钱”之句。
(3)踢鞠,比赛时看谁踢得高。这种踢法在唐代传到日本。踢球时在身体的前、后、左、右、上、下翻飞。所谓“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另人叫绝。此外,王维“蹴鞠屡过飞鸟上”也是形容鞠踢高的特点。
二、唐朝蹴鞠兴盛的原因
唐朝参与蹴鞠的群体巨大,全国各个地方,上至皇室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喜爱足球运动,甚至著名的文人杜甫、王维、白居易等等也是忠实的球迷。足球运动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分析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经济繁荣、政治开明为唐代蹴鞠发展提供物质条件
任何文化的发展都离不开经济的支持,经济建设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唐朝统治者开国之初,在继承了隋沟通南北的“京杭大运河”等遗产后,采取了一系列开明的政策,大力发展经济。政治上唐实行开放、平等的民族政策,打破儒家思想的束缚,实行儒、道、释三教平分天下,从而提高了妇女地位。可以说唐代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政治开明,社会稳定为唐代蹴鞠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二)民族大融合促进各民族的体育文化交流
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使各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民族间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各民族的文化相互交流与渗透,使得体育文化相互交融,促进了唐代体育文化的发展。少数民族的习俗对蹴鞠产生了深厚的影响,其中以鲜卑族和突厥族影响最深。唐诗中记载突厥人“男子好摴蒲,女子好蹴鞠”,因此推动了唐代女子蹴鞠的兴起。
(三)武则天的改朝称帝,提高妇女地位,带动女子蹴鞠兴盛
在封建卫道士看来,女子只能围着锅台转,绝不能干预政事。而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女皇帝,这对传统礼教来说是一次莫大的挑战。一个女人能身居万人之上,其他妇女难道就不能与男子平起平坐吗?武则天称帝后,虽不能带动千百万受压迫的妇女走出牢笼,但却使一些处于底层的妇女,走出家门,参加体育活动。
(四)器械的改进,趣味性提高,使蹴鞠运动进一步发展
唐朝之前足球多用毛发填充,球重且外形不太规则,弹性有限,向上飞不多高,在地上滚不了多远,踢起来也费劲。到了唐代,充气足球的问世不仅分量减轻,而且变得更圆,还极富弹性。踢这种轻飘有弹性的新式“气”球,则节省下许多体力,这样吸引了体力方面稍逊色的女性也参与进来。此外,气球和球门的出现,也促使游戏规则的变革和玩法的多样化,大大提高了其趣味性,吸引了更多的人参与到蹴鞠运动中来。如果说经济的繁荣,社会的稳定,文化的兴盛是足球运动发展的外因,其器械的改进是此运动发展的内因。
参考文献:
[1] 全唐诗库[Z].http://www3.zzu.edu.cn/qts/.
[2] 王俊奇.中国唐宋体育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33.
[3] 唐坚.初学记[M].中华书局.2004.
[4] 新唐书[M].卷133.
[5] 王俊奇.国唐宋体育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