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背景
什么是“生成”?“生成”是一个相对“预成”“既定”的概念,《辞海》中的解释是“自然形成”。这一概念与“教学”相关联,构成了一种新的教学形态。它突出教学个性化,追求学生的生命成长。是一种开放、互动、动态、多元的教学形式。叶澜教授说得好:“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关注生成,追求实效”其实就是关注新课程的理念能否落实到位。就是关注我们的教学行为能否根据新课程的要求重新塑造。
二、案例描述
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第五册29课《掌声》为例,这篇课文写的是残疾女孩英子内心很自卑。一个偶然的机会让她不得不面对全班同学的目光。想不到的是,同学们给了她鼓励的掌声。掌声从此改变了英子的生活态度。她开始“微笑着面对生活”。课文通过英子的变化表现了同学之间的鼓励和关爱。
案例1当讲到改变后的英子时,教师问学生:“这一段的英子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学生有的说“英子变得很开朗”,有的说“英子变得很活泼”,这时有个学生说“英子像是病好了似的”,教师当时一愣,但联系了文本内容后很快反应过来:“是英子的小儿麻痹症好了吗?”学生意识到自己说得不完整了,于是修正说:“是心病好了。”教师:“是啊,英子像变了个人似的,不再像以前那么忧郁了……”
案例2当引读到“轮到英子的时候,全班40多双眼睛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英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时,教师问学生:“她在怕什么?”一个学生说:“她因为得过小儿麻痹症。所以害怕同学们笑话她走起路来一摇一晃,所以她很犹豫。”
师:那么英子想不想上去?
生:不想上去。
师:但是老师是刚调来的,不知道英子的情况,所以英子得——
生:上去。 师:英子不想上去,可是她不得不上去。她刚才说了一个很好的词语——
生:犹豫。
师:是啊。不想上去,可是又不得不上去。英子真的是很犹豫啊。你们能读出英于此时的心情吗?
(生练读)
师:注意听好了。她的读是否让你感觉到了英子的犹豫?
(朗读效果没有明显的提高)
师:英子犹豫担心的事情有没有发生?
三、分析与讨论
案例1中。教师没有抓好“心病”这个及时生成的学习资源。面对这一生成资源。教师的处理应该是把球抛给学生——“什么是英子的心病呢?”学生肯定能体会到英子的忧郁、文静、自卑、可怜,她所有害怕的事情其实就是她的心病,对于学生而言这又是一次回文复习。而她的心病为什么又会好呢?是什么力量呢?又可以顺势而导引入两次掌声的学习体会。
案例2中“犹豫”的这一教学过程体现了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先是读中明白“犹豫”的意思,然后再以读的形式稳固学生对“犹豫”的理解,并“围绕是否犹豫”展开评价,最后以“英子犹豫担心的事情有没有发生呢?”结束“犹豫”的教学,引出掌声意义的体会。但是很明显,教师“关注生成”的起点——对“犹豫”一词的理解就已经浅了,不丰满了,所以朗读指导的有效性就欠火候了。如果教师当时这么处理:“犹豫就是英子此时的心情,你还能用其他的词语来形容英子此时的心情吗?”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犹豫的意思,而且还从近义词的拓展上,丰满了对犹豫的理解:然后安排学生来读好英子此时的心情,以读的形式来稳固学生对“犹豫”的理解。更以读的形式展示学生对“犹豫”的理解,那么“犹豫”这个词在这堂课上对学生而言是真正的有所得了。
纵观以上两个案例,我们可以发现:案例1中教师是想“关注生成”,结果“捕捉”不了;案例2中教师是做到“关注生成”了,可是“实效”不够。“关注生成,追求实效”不仅仅体现在既定预设当中,更体现在时时生成之中。那教师该如何以自己的教育智慧绽放教学细节的精彩呢?
1、树立捕捉意识
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生生积极有效互动、动态生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不断地产生许多学习细节。我们所要做的是,树立捕捉意识,以渴望的心态来期待非预期性因素的出现,以找寻生成性教学资源的痕迹。并把它作为教学实践研究的一个个重要内容。
2、坩强捕捉能力
固定的模式、僵化的思维会使我们失去把握预期性因素的能力,我们应该对教材进行个性化解读和体验,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已有经验、兴趣爱好和学习资源。从而大致推测、整体估计非预期性因素可能产生的环节、时机。只要蕴涵着闪光点、生长点、转折点、链接点,哪怕微乎其微,我们都应该试着挖掘、开发、引申、利用,试着捕捉一个个随机的生成。
四、实践捕捉技巧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和理解,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自由地与学习伙伴展开丰富平等的对话,主动获取语文知识,感悟语文能力,提升语文素养,体验语文的学习乐趣。”
1、“从学生中来,回学生中去”
“从学生中来,回学生中去”的交流讨论方式,看似教师把“球”蹋给了我们的学生,实际上,是一种关键时刻的有效引导。对于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违反常规的解答、标新立异的构思,哪怕只有一点点新意,教师都应先及时给予肯定,接着引导学生。打开他们的思路。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然后让其余孩子参与讨论交流,或许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2、继续研读,讨论交流
如何把握语文自身的学科特性呢?我想“读”是个关键。文本的内涵是丰富的。学生的理解是多元的。引导学生去仔细反复地研读每个句子,越是读得深。越能让学生入情入境地分析和独特感悟,由于他所生活的环境和经历的不同。在有差异的学习资源的碰撞中,可能也就解决了问题。
3、将错就错。因势利导
教育资源无处不在,学生的“错误”中亦蕴涵着宝贵的教学资源。学生的思考错误可以暴露学生的真实思维,反映学生建构知识时的障碍。面对这样的生成细节,“宜疏不宜堵”,教师可以将错就错,因势利导,从伴随着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想法出发,进行引导点拨。错误。问题出现的潜在原因,并且巧妙地挖掘其中的资源,引发正确的想法,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们的语文课堂是“充满生命活力”的。生命的活力在于一个“异”字,正是有了异,生命才有了精彩,课堂才有了可嗅可闻的生气。“关注生成,追求实效”,让我们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对待教学中可能出现的每一个突发问题。把这种平等交流和对话的权利交给学生。这样才能显现教师教育智慧的火花。
什么是“生成”?“生成”是一个相对“预成”“既定”的概念,《辞海》中的解释是“自然形成”。这一概念与“教学”相关联,构成了一种新的教学形态。它突出教学个性化,追求学生的生命成长。是一种开放、互动、动态、多元的教学形式。叶澜教授说得好:“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关注生成,追求实效”其实就是关注新课程的理念能否落实到位。就是关注我们的教学行为能否根据新课程的要求重新塑造。
二、案例描述
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第五册29课《掌声》为例,这篇课文写的是残疾女孩英子内心很自卑。一个偶然的机会让她不得不面对全班同学的目光。想不到的是,同学们给了她鼓励的掌声。掌声从此改变了英子的生活态度。她开始“微笑着面对生活”。课文通过英子的变化表现了同学之间的鼓励和关爱。
案例1当讲到改变后的英子时,教师问学生:“这一段的英子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学生有的说“英子变得很开朗”,有的说“英子变得很活泼”,这时有个学生说“英子像是病好了似的”,教师当时一愣,但联系了文本内容后很快反应过来:“是英子的小儿麻痹症好了吗?”学生意识到自己说得不完整了,于是修正说:“是心病好了。”教师:“是啊,英子像变了个人似的,不再像以前那么忧郁了……”
案例2当引读到“轮到英子的时候,全班40多双眼睛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英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时,教师问学生:“她在怕什么?”一个学生说:“她因为得过小儿麻痹症。所以害怕同学们笑话她走起路来一摇一晃,所以她很犹豫。”
师:那么英子想不想上去?
生:不想上去。
师:但是老师是刚调来的,不知道英子的情况,所以英子得——
生:上去。 师:英子不想上去,可是她不得不上去。她刚才说了一个很好的词语——
生:犹豫。
师:是啊。不想上去,可是又不得不上去。英子真的是很犹豫啊。你们能读出英于此时的心情吗?
(生练读)
师:注意听好了。她的读是否让你感觉到了英子的犹豫?
(朗读效果没有明显的提高)
师:英子犹豫担心的事情有没有发生?
三、分析与讨论
案例1中。教师没有抓好“心病”这个及时生成的学习资源。面对这一生成资源。教师的处理应该是把球抛给学生——“什么是英子的心病呢?”学生肯定能体会到英子的忧郁、文静、自卑、可怜,她所有害怕的事情其实就是她的心病,对于学生而言这又是一次回文复习。而她的心病为什么又会好呢?是什么力量呢?又可以顺势而导引入两次掌声的学习体会。
案例2中“犹豫”的这一教学过程体现了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先是读中明白“犹豫”的意思,然后再以读的形式稳固学生对“犹豫”的理解,并“围绕是否犹豫”展开评价,最后以“英子犹豫担心的事情有没有发生呢?”结束“犹豫”的教学,引出掌声意义的体会。但是很明显,教师“关注生成”的起点——对“犹豫”一词的理解就已经浅了,不丰满了,所以朗读指导的有效性就欠火候了。如果教师当时这么处理:“犹豫就是英子此时的心情,你还能用其他的词语来形容英子此时的心情吗?”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犹豫的意思,而且还从近义词的拓展上,丰满了对犹豫的理解:然后安排学生来读好英子此时的心情,以读的形式来稳固学生对“犹豫”的理解。更以读的形式展示学生对“犹豫”的理解,那么“犹豫”这个词在这堂课上对学生而言是真正的有所得了。
纵观以上两个案例,我们可以发现:案例1中教师是想“关注生成”,结果“捕捉”不了;案例2中教师是做到“关注生成”了,可是“实效”不够。“关注生成,追求实效”不仅仅体现在既定预设当中,更体现在时时生成之中。那教师该如何以自己的教育智慧绽放教学细节的精彩呢?
1、树立捕捉意识
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生生积极有效互动、动态生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不断地产生许多学习细节。我们所要做的是,树立捕捉意识,以渴望的心态来期待非预期性因素的出现,以找寻生成性教学资源的痕迹。并把它作为教学实践研究的一个个重要内容。
2、坩强捕捉能力
固定的模式、僵化的思维会使我们失去把握预期性因素的能力,我们应该对教材进行个性化解读和体验,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已有经验、兴趣爱好和学习资源。从而大致推测、整体估计非预期性因素可能产生的环节、时机。只要蕴涵着闪光点、生长点、转折点、链接点,哪怕微乎其微,我们都应该试着挖掘、开发、引申、利用,试着捕捉一个个随机的生成。
四、实践捕捉技巧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和理解,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自由地与学习伙伴展开丰富平等的对话,主动获取语文知识,感悟语文能力,提升语文素养,体验语文的学习乐趣。”
1、“从学生中来,回学生中去”
“从学生中来,回学生中去”的交流讨论方式,看似教师把“球”蹋给了我们的学生,实际上,是一种关键时刻的有效引导。对于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违反常规的解答、标新立异的构思,哪怕只有一点点新意,教师都应先及时给予肯定,接着引导学生。打开他们的思路。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然后让其余孩子参与讨论交流,或许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2、继续研读,讨论交流
如何把握语文自身的学科特性呢?我想“读”是个关键。文本的内涵是丰富的。学生的理解是多元的。引导学生去仔细反复地研读每个句子,越是读得深。越能让学生入情入境地分析和独特感悟,由于他所生活的环境和经历的不同。在有差异的学习资源的碰撞中,可能也就解决了问题。
3、将错就错。因势利导
教育资源无处不在,学生的“错误”中亦蕴涵着宝贵的教学资源。学生的思考错误可以暴露学生的真实思维,反映学生建构知识时的障碍。面对这样的生成细节,“宜疏不宜堵”,教师可以将错就错,因势利导,从伴随着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想法出发,进行引导点拨。错误。问题出现的潜在原因,并且巧妙地挖掘其中的资源,引发正确的想法,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们的语文课堂是“充满生命活力”的。生命的活力在于一个“异”字,正是有了异,生命才有了精彩,课堂才有了可嗅可闻的生气。“关注生成,追求实效”,让我们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对待教学中可能出现的每一个突发问题。把这种平等交流和对话的权利交给学生。这样才能显现教师教育智慧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