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强化使命担当 携手脱贫奔小康
张性魁 福建省第一批援宁工作队负责人
1997年3月,在时任闽宁对口帮扶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同志的直接推动下,福建派出首批8名干部,赴宁夏西海固8个贫困县挂职,担任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我有幸成为其中一员,到隆德县任职。两年挂职期间,在两省区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我们8位同志牢记初心使命,与当地干部群众携手奋斗、顽强拼搏,共同跑好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的第一棒。
1997年4月,也就是我们赴宁挂职第二个月,习近平同志就带队来到宁夏隆德县、海原县、西吉县等地考察,现场指导推动协作工作;并在随后召开的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第二次联席会议上,确立了“优势互补、互惠互利、长期协作、共同发展”的指导原则。特别是亲自部署实施“移民吊庄”工程,并将定居点命名为“闽宁村”,也就是现在的“闽宁镇”,推动西海固一带扶贫群众整体搬迁。现在回过头看,这项开创性举措非常具有前瞻性,创造了东西部协作发展的新模式。在总书记的指引下,我们首批挂职干部积极下乡村、进企业、察实情,探索推进了“井窖工程”“坡改梯”“希望小学”“吸纳宁夏劳务人员”等,努力为对口协作搭框架、立根基、探路子。
宁夏西海固“十年九旱”,条件十分艰苦。我们聚焦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从省里争取农业扶贫资金3000多万元,打井打窖2万多眼,实施坡改梯8.8万亩,帮扶建立了千亩枣园、万亩生态农业示范区、肉牛养育基地等,改变了部分贫困地区的生产条件,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隆德县考察时,充分肯定了打井抽水的浇灌方式,鼓励我们把天上水、地表水、地下水都利用好,因地制宜解决干旱缺水问题。
教育贫困是当年西海固贫困最突出的方面之一。我们积极争取各方支持,筹集了近3900万元,营建、改建了3所中学、72所小学、2所幼儿园,着力解决校舍缺乏、设备简陋、师资不足等短板问题,救助了近万名失学儿童,解决了山里孩子“上学难”的问题。
为促进闽宁经贸协作,我们积极牵线搭桥,引导动员福建企业家到宁夏寻找机会,先后组织福建8个县市工商企业界人士78批近500人次到西海固考察,两年对接签订协作项目300多个,当时就有23个项目开工建设,包括制革厂、淀粉厂、中草药制药厂等,总投资额近5亿元。这些企业项目的落地,有效地带动了当地财政和农民增收。
为促进当地贫困群众就业增收,我们积极推动劳务输出,专门在长乐等地设置4处对口县市办事处,两年先后组织30多批3000多人到福建務工,让他们打工取酬的同时,学技术、学经验、掌握市场信息,达到了“输出一人,养活一家,带动一片”的效果。我们积极调动社会各界积极性,为贫困群众捐赠御寒衣服6万多件,帮助1万多名贫困群众易地开发。我们还自掏腰包,资助贫困户13家,扶持失学儿童28名,累积资金10多万元。
我们把满腔热血融在西海固人民群众之中,跑遍乡镇的山山水水、沟沟岔岔,用心用情解决当地群众最急最忧最盼的问题。无论身处什么岗位,我都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持续关注闽宁对口帮扶,积极助力闽宁扶贫协作,努力在闽宁对口帮扶新征程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备注:此文根据2020年闽宁对口扶贫协作会议前,张性魁同志在陈润儿书记会见福建省代表团座谈会上的发言摘编)
闽宁协作 久久为功
马国林 福建省第二批援宁工作队领队
1999年我受福建省委的委派,任第二批援宁领队兼固原地委委员、行署副专员。那时,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把福建的资金、技术、项目带过去,把宁夏人民艰苦奋斗的精神带回来”的要求,我积极参与宁夏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充分发挥援宁干部桥梁纽带和实施落实的作用,扎实工作,奋发进取,在援宁实践中提升了自己。两年的援宁实践,我与宁夏人民结下了不解之缘。后来,我接任“福建省援宁办常务副主任”一职,具体负责援宁的联络协调、组织落实工作。
20多年来,我亲历了宁夏固原从“苦瘠甲天下”到“宜居宜业”的变迁,也见证了援宁工作从单向的扶贫解困发展成为东西扶贫协作的“闽宁模式”。我深深地感到,闽宁协作的成功在于时任福建省委领导的习近平同志的高度重视、亲力亲为、亲自推动,两省区历届领导一届接着一届干,久久为功;在于援宁工作立足民生惠民,让宁夏贫困百姓享受到援宁的实惠;在于坚持互利共赢,从单向的政府扶贫解困,发展为政府、企业、社会相结合的格局。尤其是宁夏各界对援宁干部充分信任,大胆使用,增强了援宁工作的原动力。援宁的经历刻骨铭心,终身受益,我一定要把“不畏艰苦,勇挑重担,开拓进取,攻坚克难”的援宁精神传承下去。
秉承援宁群体奉献精神接续奋斗
杨丽卿 福建省第三批援宁工作队领队
2002~2004年,我作为第三批援宁干部领队到宁夏挂职直接参与闽宁对口扶贫工作,在贫困的西海固地区与宁夏人民共同奋斗。两年里,我们围绕中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两省区党委、政府对闽宁对口扶贫工作总体部署要求,紧紧依靠当地党委、政府和干部群众,通过理念扶贫、教育扶贫、项目扶贫、产业扶贫、资金扶贫、结对扶贫,探索了东西部产业合作、优势互补、精准扶贫新路子,实现了东西部扶贫协作从“输血式”向“造血式”的转变。
两年中,我和挂职干部走访宁夏南部山区贫困县,深入乡村的贫困户,了解基本情况,掌握一手资料,制定帮扶计划,落实帮扶措施,筹集各类资金,对接帮扶项目,培训干部群众,拓宽发展理念,提升脱贫能力。同时注意发挥援宁群体(包括支教老师、支医队伍、企业家、农业专家等)的智慧和各种资源,帮助更多贫困群众实现稳定脱贫,走上致富路,为南部山区脱贫攻坚打下了坚实基础。
我们不仅是闽宁对口扶贫协作实践的参与者,也是闽宁模式探索实践的受益者,得到了工作上的历练,收获了精神上的滋养,践行了初心和使命,分享了奋斗与快乐。我要秉承援宁群体的奉献精神接续奋斗,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作出新贡献。 “用两年的时间,做一生难忘的事”
赵志伟 福建省第四批援宁工作队领队
“用两年的时间,做一生难忘的事。”我们第四批援宁工作队做了三件比较有意义的事。
我们总结多年对口帮扶实践大胆探索,提出了对宁南山区加快发展工业、农业、劳务等产业的建议,并汇编成册,对做好闽宁协作和扶贫开发工作起到了一定的借鉴作用。
宁夏与福建既有经济发展的差距,也有观念理念上的差异。我们在转变人的思想观念上下功夫,组织了固原市5县(区)的7名村党支部书记到福建几个扶贫开发卓有成效的村镇实地考察,让他们亲身感受福建昔日贫困村如何胼手胝足建设美丽富裕新农村。鲜活的事例深深触动了考察人员,他们“换脑子,找路子,抓票子”,这几个村后来都相继制定了扶贫开发的规划,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通过劳务输出,许多务工人员到福建企业工作后,思想观念也产生了深刻的变化。
贫困地区缺乏人才,我们把人才培养作为扶贫开发的重头戏。除了捐建希望小学、新建改建教学楼,还先后选派了多名教师、企业管理人员到福建实习,提升教学和管理能力,他们回到宁夏后,在各自工作岗位上都较好地发挥了骨干带头作用。他们和福建选派来的一批批教育、科技等方面人才,汇成了闽宁人才协作的浩浩大军,展现了闽宁协作的广度与深度。
选择无悔 奉献无悔
周秀光 福建省第五批援宁工作队领队
援宁挂职干部是闽宁协作非常重要的载体、桥梁和纽带。我们第五批援宁工作队到达宁夏的时候,闽宁对口协作已不再停留在一方对另一方的帮助上,而进入了互帮互助新阶段。为此,我们总结推广历年援宁队员探索的经验和做法,如完善帮扶资金、项目资金的管理制度,创新闽宁协作机制等,促进建立闽宁互学互助长效机制。我们根据宁南山区实际,坚持项目带动,探索对口帮扶的好路子。我们和当地干部群众一起,确定了一批重点帮扶项目,多方筹措资金,狠抓项目落实,为改善和完善群众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支持发展支柱产业、提高当地经济外向度、开放度起到了示范、促进和支撑作用。
援宁工作虽然只有短短两年,但我们终生难忘。黄土高原的粗犷、艰难锤炼了我们,宁南山区人民的坚韧、执着教育了我们,这一段精彩的人生经历,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选择无悔,奉献无悔!
为推动闽宁协作再上新台阶贡献自己的力量
陈永共 福建省第七批援宁工作队领队
中央宣传部授予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时代楷模”称号,这份荣誉的分量十分厚重。作为援宁群体中的一员,我深感荣幸、倍受鼓舞。
闽宁对口扶贫协作能够成为我国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的成功典范,在于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的重要战略决策,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在于闽宁两省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深入对接、深度协作,真抓实干、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在于24年来一批又一批援宁干部、支教支医支农工作队员、专家院士、西部计划志愿者的不畏艰苦、勇挑重担、敢于牺牲,他们的真情投入、真心付出,有力促进了宁夏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
“时代楷模”是一面鲜艳的旗帜,既是对过去的肯定,更是对未来的鞭策。新时代要有新担当新作为,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立足岗位职责,持续深化闽宁农业科技合作,助力宁夏产业扶贫,为推动闽宁对口扶贫再上新台阶贡献自己的力量。
为闽宁协作事业当好铺路石
马必钢 福建省第八批援宁工作队领队
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被授予“时代楷模”称号。作为福建第八批援宁工作队领队、援宁群体的一员,我倍感荣幸和自豪。
24年来,一茬又一茬援宁人接续奋斗,闽宁协作事业才能不断创新、不断前进。我们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接好“接力棒”,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比如,我们在第七批工作队打造西吉县闽宁产业园的基础上,倾力谋划建设的隆德县闽宁产业园,成为该县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我们认真按照党中央“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求,围绕群众最关心、受益最直接、需求最急迫的问题开展帮扶。比如,我们向福州市寿山石协会募捐资金打井蓄水,解决了固原市头营镇大山村5300多名村民的喝水难问题。扶贫工作必须脚踏实地、不务虚声,多解决这些影响贫困群众生产生活的关键小事,才能做到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
700多个日夜里,我们与宁夏西海固地区的基层干部群众朝夕相处,他们吃苦耐劳、团结拼搏的品质,给了我们克服困难、勇往直前的力量和勇气。闽宁协作不是单纯的福建沿海帮扶宁夏山区,而是两地干部群众思想文化交流碰撞,互帮互学、相互促進的过程。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对援宁干部“把东部的经验带过来,把西部的精神带回去”的要求,我将立足新的工作岗位,发扬“不到长城非好汉”的革命精神,为建设新福建和美丽新宁夏贡献自己的力量。
援宁经历是我一生宝贵的精神财富
陈 星 福建省第九批援宁工作队领队
闽宁对口扶贫协作,宁夏中南部山区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福建省第九批援宁工作队始终牢记嘱托,在闽宁两省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立足当地实际,聚焦基层、聚焦民生、聚焦困难群众,明确对口帮扶思路,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在援建贫困村基础设施、扶持特色产业、改善民生事业、培训实用人才、招商引资项目和交流文化旅游等方面下功夫,同时牵线闽宁两省更多的乡镇村居、学校医院“一对一、手拉手”,汇集社会力量,助力脱贫攻坚。这些项目和举措,有力地支持了宁夏中南部山区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了当地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两年援宁工作实践,我们秉承历任工作队优良传统,学习宁夏人民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和“三苦作风”(领导苦抓、干部苦帮、群众苦干),队伍的思想品格、作风能力得到了极大的锻炼和提升,与宁夏干部群众观念互通、思路互动、技术互学、作风互鉴,结下了跨越千山万水的深厚情谊,援宁经历是我一生宝贵的精神财富。 宁夏:我魂牵梦绕的第二故乡
陆 菁 福建省第十批援宁工作队领队
大爱无疆亦有痕,薪火永承书新卷。2016年11月,我带领福建省第十批援宁工作队21名队员接过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的接力棒,开启两年援宁的光荣之路、圆梦之路。808个日日夜夜见证了我们的成长和收获,书写了青春的精彩和奋斗的篇章。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我们始终坚持传承历任福建援宁干部的精神、作风和责任,担当起新时代闽宁扶贫协作的重任,把奋斗的热情播撒在六盘山下、黄河岸边,以如海般的豪迈、如山般的坚韧,续写闽宁协作新篇章。如果说闽宁协作是唱响东西协作、精准扶贫的主旋律,我们就是那跳动的音符;如果说闽宁协作是书写沿海与内陆携手实干的时代传奇,我们就是那镌刻的记忆;如果说闽宁协作是描绘走进新时代、共筑中国梦的新画卷,我们就是那瑰丽的光影。
宁夏是我魂牵梦绕的第二故乡,无论在什么岗位,我都会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满怀信心、脚踏实地、真抓实干,以实实在在的成效,助力闽宁扶贫协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建设美丽新宁夏奉献自己的力量。
接力攀登 谱写闽宁协作高质量答卷
黄水木 福建省第十一批援宁工作队领队
2019年我们共帮助12.45万个贫困人口增收脱贫,助力7个贫困县(区)脱贫摘帽,在全国考核中取得“好”的等次。注重长远长效,提高内生能力。着眼长远发展,完成招商引资104亿元,援建184个扶贫车间,培训各类人员1.6万多人次。建立重点项目落实推进、镇村“四个一”结对帮扶等长效机制,构建闽宁消费扶贫协作“四个体系”,帮助固原在全区首创“163”政务服务模式。注重培育典型,提高示范效应。引进总投资5.83亿元的17个产业项目,深入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推进闽宁镇产城人融合发展。通过建设扶贫车间、培育特色产业、优化生态环境等,进一步提升闽宁示范村建设水平。推广残疾人帮扶“隆德模式”等,不断创新“闽宁模式”。注重自身建设,提高工作本领。26次向国扶办、两省区领导请示汇报,經常到两省区沟通对接,召开12次队会,修订完善7项管理制度,多次到10个工作组调研指导、督促检查。
援宁是我人生重要的经历,宁夏也成了我们的第二故乡。闽宁协作创造了东西部对口扶贫协作帮扶的“闽宁模式”,在决战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我们将接力攀登,以水滴石穿的韧劲,全力以赴做好后续工作,与宁夏干部群众一起奋战,努力让当地百姓稳定脱贫,在同步小康路上不掉队,赓续谱写闽宁对口扶贫协作高质量答卷。 (转自2020年《海峡通讯》第8期)
责任编辑:胡亦茹
张性魁 福建省第一批援宁工作队负责人
1997年3月,在时任闽宁对口帮扶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同志的直接推动下,福建派出首批8名干部,赴宁夏西海固8个贫困县挂职,担任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我有幸成为其中一员,到隆德县任职。两年挂职期间,在两省区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我们8位同志牢记初心使命,与当地干部群众携手奋斗、顽强拼搏,共同跑好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的第一棒。
1997年4月,也就是我们赴宁挂职第二个月,习近平同志就带队来到宁夏隆德县、海原县、西吉县等地考察,现场指导推动协作工作;并在随后召开的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第二次联席会议上,确立了“优势互补、互惠互利、长期协作、共同发展”的指导原则。特别是亲自部署实施“移民吊庄”工程,并将定居点命名为“闽宁村”,也就是现在的“闽宁镇”,推动西海固一带扶贫群众整体搬迁。现在回过头看,这项开创性举措非常具有前瞻性,创造了东西部协作发展的新模式。在总书记的指引下,我们首批挂职干部积极下乡村、进企业、察实情,探索推进了“井窖工程”“坡改梯”“希望小学”“吸纳宁夏劳务人员”等,努力为对口协作搭框架、立根基、探路子。
宁夏西海固“十年九旱”,条件十分艰苦。我们聚焦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从省里争取农业扶贫资金3000多万元,打井打窖2万多眼,实施坡改梯8.8万亩,帮扶建立了千亩枣园、万亩生态农业示范区、肉牛养育基地等,改变了部分贫困地区的生产条件,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隆德县考察时,充分肯定了打井抽水的浇灌方式,鼓励我们把天上水、地表水、地下水都利用好,因地制宜解决干旱缺水问题。
教育贫困是当年西海固贫困最突出的方面之一。我们积极争取各方支持,筹集了近3900万元,营建、改建了3所中学、72所小学、2所幼儿园,着力解决校舍缺乏、设备简陋、师资不足等短板问题,救助了近万名失学儿童,解决了山里孩子“上学难”的问题。
为促进闽宁经贸协作,我们积极牵线搭桥,引导动员福建企业家到宁夏寻找机会,先后组织福建8个县市工商企业界人士78批近500人次到西海固考察,两年对接签订协作项目300多个,当时就有23个项目开工建设,包括制革厂、淀粉厂、中草药制药厂等,总投资额近5亿元。这些企业项目的落地,有效地带动了当地财政和农民增收。
为促进当地贫困群众就业增收,我们积极推动劳务输出,专门在长乐等地设置4处对口县市办事处,两年先后组织30多批3000多人到福建務工,让他们打工取酬的同时,学技术、学经验、掌握市场信息,达到了“输出一人,养活一家,带动一片”的效果。我们积极调动社会各界积极性,为贫困群众捐赠御寒衣服6万多件,帮助1万多名贫困群众易地开发。我们还自掏腰包,资助贫困户13家,扶持失学儿童28名,累积资金10多万元。
我们把满腔热血融在西海固人民群众之中,跑遍乡镇的山山水水、沟沟岔岔,用心用情解决当地群众最急最忧最盼的问题。无论身处什么岗位,我都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持续关注闽宁对口帮扶,积极助力闽宁扶贫协作,努力在闽宁对口帮扶新征程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备注:此文根据2020年闽宁对口扶贫协作会议前,张性魁同志在陈润儿书记会见福建省代表团座谈会上的发言摘编)
闽宁协作 久久为功
马国林 福建省第二批援宁工作队领队
1999年我受福建省委的委派,任第二批援宁领队兼固原地委委员、行署副专员。那时,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把福建的资金、技术、项目带过去,把宁夏人民艰苦奋斗的精神带回来”的要求,我积极参与宁夏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充分发挥援宁干部桥梁纽带和实施落实的作用,扎实工作,奋发进取,在援宁实践中提升了自己。两年的援宁实践,我与宁夏人民结下了不解之缘。后来,我接任“福建省援宁办常务副主任”一职,具体负责援宁的联络协调、组织落实工作。
20多年来,我亲历了宁夏固原从“苦瘠甲天下”到“宜居宜业”的变迁,也见证了援宁工作从单向的扶贫解困发展成为东西扶贫协作的“闽宁模式”。我深深地感到,闽宁协作的成功在于时任福建省委领导的习近平同志的高度重视、亲力亲为、亲自推动,两省区历届领导一届接着一届干,久久为功;在于援宁工作立足民生惠民,让宁夏贫困百姓享受到援宁的实惠;在于坚持互利共赢,从单向的政府扶贫解困,发展为政府、企业、社会相结合的格局。尤其是宁夏各界对援宁干部充分信任,大胆使用,增强了援宁工作的原动力。援宁的经历刻骨铭心,终身受益,我一定要把“不畏艰苦,勇挑重担,开拓进取,攻坚克难”的援宁精神传承下去。
秉承援宁群体奉献精神接续奋斗
杨丽卿 福建省第三批援宁工作队领队
2002~2004年,我作为第三批援宁干部领队到宁夏挂职直接参与闽宁对口扶贫工作,在贫困的西海固地区与宁夏人民共同奋斗。两年里,我们围绕中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两省区党委、政府对闽宁对口扶贫工作总体部署要求,紧紧依靠当地党委、政府和干部群众,通过理念扶贫、教育扶贫、项目扶贫、产业扶贫、资金扶贫、结对扶贫,探索了东西部产业合作、优势互补、精准扶贫新路子,实现了东西部扶贫协作从“输血式”向“造血式”的转变。
两年中,我和挂职干部走访宁夏南部山区贫困县,深入乡村的贫困户,了解基本情况,掌握一手资料,制定帮扶计划,落实帮扶措施,筹集各类资金,对接帮扶项目,培训干部群众,拓宽发展理念,提升脱贫能力。同时注意发挥援宁群体(包括支教老师、支医队伍、企业家、农业专家等)的智慧和各种资源,帮助更多贫困群众实现稳定脱贫,走上致富路,为南部山区脱贫攻坚打下了坚实基础。
我们不仅是闽宁对口扶贫协作实践的参与者,也是闽宁模式探索实践的受益者,得到了工作上的历练,收获了精神上的滋养,践行了初心和使命,分享了奋斗与快乐。我要秉承援宁群体的奉献精神接续奋斗,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作出新贡献。 “用两年的时间,做一生难忘的事”
赵志伟 福建省第四批援宁工作队领队
“用两年的时间,做一生难忘的事。”我们第四批援宁工作队做了三件比较有意义的事。
我们总结多年对口帮扶实践大胆探索,提出了对宁南山区加快发展工业、农业、劳务等产业的建议,并汇编成册,对做好闽宁协作和扶贫开发工作起到了一定的借鉴作用。
宁夏与福建既有经济发展的差距,也有观念理念上的差异。我们在转变人的思想观念上下功夫,组织了固原市5县(区)的7名村党支部书记到福建几个扶贫开发卓有成效的村镇实地考察,让他们亲身感受福建昔日贫困村如何胼手胝足建设美丽富裕新农村。鲜活的事例深深触动了考察人员,他们“换脑子,找路子,抓票子”,这几个村后来都相继制定了扶贫开发的规划,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通过劳务输出,许多务工人员到福建企业工作后,思想观念也产生了深刻的变化。
贫困地区缺乏人才,我们把人才培养作为扶贫开发的重头戏。除了捐建希望小学、新建改建教学楼,还先后选派了多名教师、企业管理人员到福建实习,提升教学和管理能力,他们回到宁夏后,在各自工作岗位上都较好地发挥了骨干带头作用。他们和福建选派来的一批批教育、科技等方面人才,汇成了闽宁人才协作的浩浩大军,展现了闽宁协作的广度与深度。
选择无悔 奉献无悔
周秀光 福建省第五批援宁工作队领队
援宁挂职干部是闽宁协作非常重要的载体、桥梁和纽带。我们第五批援宁工作队到达宁夏的时候,闽宁对口协作已不再停留在一方对另一方的帮助上,而进入了互帮互助新阶段。为此,我们总结推广历年援宁队员探索的经验和做法,如完善帮扶资金、项目资金的管理制度,创新闽宁协作机制等,促进建立闽宁互学互助长效机制。我们根据宁南山区实际,坚持项目带动,探索对口帮扶的好路子。我们和当地干部群众一起,确定了一批重点帮扶项目,多方筹措资金,狠抓项目落实,为改善和完善群众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支持发展支柱产业、提高当地经济外向度、开放度起到了示范、促进和支撑作用。
援宁工作虽然只有短短两年,但我们终生难忘。黄土高原的粗犷、艰难锤炼了我们,宁南山区人民的坚韧、执着教育了我们,这一段精彩的人生经历,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选择无悔,奉献无悔!
为推动闽宁协作再上新台阶贡献自己的力量
陈永共 福建省第七批援宁工作队领队
中央宣传部授予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时代楷模”称号,这份荣誉的分量十分厚重。作为援宁群体中的一员,我深感荣幸、倍受鼓舞。
闽宁对口扶贫协作能够成为我国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的成功典范,在于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的重要战略决策,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在于闽宁两省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深入对接、深度协作,真抓实干、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在于24年来一批又一批援宁干部、支教支医支农工作队员、专家院士、西部计划志愿者的不畏艰苦、勇挑重担、敢于牺牲,他们的真情投入、真心付出,有力促进了宁夏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
“时代楷模”是一面鲜艳的旗帜,既是对过去的肯定,更是对未来的鞭策。新时代要有新担当新作为,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立足岗位职责,持续深化闽宁农业科技合作,助力宁夏产业扶贫,为推动闽宁对口扶贫再上新台阶贡献自己的力量。
为闽宁协作事业当好铺路石
马必钢 福建省第八批援宁工作队领队
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被授予“时代楷模”称号。作为福建第八批援宁工作队领队、援宁群体的一员,我倍感荣幸和自豪。
24年来,一茬又一茬援宁人接续奋斗,闽宁协作事业才能不断创新、不断前进。我们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接好“接力棒”,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比如,我们在第七批工作队打造西吉县闽宁产业园的基础上,倾力谋划建设的隆德县闽宁产业园,成为该县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我们认真按照党中央“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求,围绕群众最关心、受益最直接、需求最急迫的问题开展帮扶。比如,我们向福州市寿山石协会募捐资金打井蓄水,解决了固原市头营镇大山村5300多名村民的喝水难问题。扶贫工作必须脚踏实地、不务虚声,多解决这些影响贫困群众生产生活的关键小事,才能做到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
700多个日夜里,我们与宁夏西海固地区的基层干部群众朝夕相处,他们吃苦耐劳、团结拼搏的品质,给了我们克服困难、勇往直前的力量和勇气。闽宁协作不是单纯的福建沿海帮扶宁夏山区,而是两地干部群众思想文化交流碰撞,互帮互学、相互促進的过程。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对援宁干部“把东部的经验带过来,把西部的精神带回去”的要求,我将立足新的工作岗位,发扬“不到长城非好汉”的革命精神,为建设新福建和美丽新宁夏贡献自己的力量。
援宁经历是我一生宝贵的精神财富
陈 星 福建省第九批援宁工作队领队
闽宁对口扶贫协作,宁夏中南部山区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福建省第九批援宁工作队始终牢记嘱托,在闽宁两省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立足当地实际,聚焦基层、聚焦民生、聚焦困难群众,明确对口帮扶思路,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在援建贫困村基础设施、扶持特色产业、改善民生事业、培训实用人才、招商引资项目和交流文化旅游等方面下功夫,同时牵线闽宁两省更多的乡镇村居、学校医院“一对一、手拉手”,汇集社会力量,助力脱贫攻坚。这些项目和举措,有力地支持了宁夏中南部山区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了当地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两年援宁工作实践,我们秉承历任工作队优良传统,学习宁夏人民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和“三苦作风”(领导苦抓、干部苦帮、群众苦干),队伍的思想品格、作风能力得到了极大的锻炼和提升,与宁夏干部群众观念互通、思路互动、技术互学、作风互鉴,结下了跨越千山万水的深厚情谊,援宁经历是我一生宝贵的精神财富。 宁夏:我魂牵梦绕的第二故乡
陆 菁 福建省第十批援宁工作队领队
大爱无疆亦有痕,薪火永承书新卷。2016年11月,我带领福建省第十批援宁工作队21名队员接过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的接力棒,开启两年援宁的光荣之路、圆梦之路。808个日日夜夜见证了我们的成长和收获,书写了青春的精彩和奋斗的篇章。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我们始终坚持传承历任福建援宁干部的精神、作风和责任,担当起新时代闽宁扶贫协作的重任,把奋斗的热情播撒在六盘山下、黄河岸边,以如海般的豪迈、如山般的坚韧,续写闽宁协作新篇章。如果说闽宁协作是唱响东西协作、精准扶贫的主旋律,我们就是那跳动的音符;如果说闽宁协作是书写沿海与内陆携手实干的时代传奇,我们就是那镌刻的记忆;如果说闽宁协作是描绘走进新时代、共筑中国梦的新画卷,我们就是那瑰丽的光影。
宁夏是我魂牵梦绕的第二故乡,无论在什么岗位,我都会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满怀信心、脚踏实地、真抓实干,以实实在在的成效,助力闽宁扶贫协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建设美丽新宁夏奉献自己的力量。
接力攀登 谱写闽宁协作高质量答卷
黄水木 福建省第十一批援宁工作队领队
2019年我们共帮助12.45万个贫困人口增收脱贫,助力7个贫困县(区)脱贫摘帽,在全国考核中取得“好”的等次。注重长远长效,提高内生能力。着眼长远发展,完成招商引资104亿元,援建184个扶贫车间,培训各类人员1.6万多人次。建立重点项目落实推进、镇村“四个一”结对帮扶等长效机制,构建闽宁消费扶贫协作“四个体系”,帮助固原在全区首创“163”政务服务模式。注重培育典型,提高示范效应。引进总投资5.83亿元的17个产业项目,深入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推进闽宁镇产城人融合发展。通过建设扶贫车间、培育特色产业、优化生态环境等,进一步提升闽宁示范村建设水平。推广残疾人帮扶“隆德模式”等,不断创新“闽宁模式”。注重自身建设,提高工作本领。26次向国扶办、两省区领导请示汇报,經常到两省区沟通对接,召开12次队会,修订完善7项管理制度,多次到10个工作组调研指导、督促检查。
援宁是我人生重要的经历,宁夏也成了我们的第二故乡。闽宁协作创造了东西部对口扶贫协作帮扶的“闽宁模式”,在决战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我们将接力攀登,以水滴石穿的韧劲,全力以赴做好后续工作,与宁夏干部群众一起奋战,努力让当地百姓稳定脱贫,在同步小康路上不掉队,赓续谱写闽宁对口扶贫协作高质量答卷。 (转自2020年《海峡通讯》第8期)
责任编辑:胡亦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