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解决基层党建工作力量不足的问题,上海市委组织部和市人事局在全市公开招聘了一批社区专职党群工作者(以下简称党群工作者)。按照市委组织部和市人事局的统一部署,杨浦区委组织部招录了46名党群工作者。其中聘用制39人,他们中年龄最大的59岁,最小的39岁,曾在国有大中型企业中任中层以上干部有32人,从事过党务工作10年以上的占半数。事业编制7人,平均年龄28岁,具有5年以上工作经历有3人,从事过党务工作的有5人。
杨浦区委组织部从构建区域性大党建格局出发,以建设一支高素质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为目标,在这支队伍中注入了“敬业、团结、创新”的团队精神,形成了区委组织部党员服务中心统一管理,公共人事服务中心进行人事管理,各用人单位进行日常管理,党群工作者进行自我管理的分级管理体制,有效发挥了党群工作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目前,这支队伍已发展到73人,成为杨浦基层党建的有生力量,为推进杨浦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一、抓住“敬业”这个团队精神的基础,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
1、培育理念。在培育团队理念上,区委组织部着重从两个方面进行探索。一是要求团队成员树立“把党群工作作为一项事业来做”的理念。党群工作者队伍建立伊始,在市委举办培训班后,区委组织部和区党校又联合办了学习班。结合区情,由组织部、党校和有关部门领导为党群工作者加油充电,勉励党群工作者迎难而上,知难而进,时时处处以党的利益为重,以人民的利益为重,深入细致地做好党的群众工作,为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作出自己的贡献。在这个理念的感召下,许多党群工作者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在党群工作这个新的岗位上实现着自己人生新的价值。区科技党工委一位党群工作者原是一家大型企业的厂长,他放弃了原工作单位高薪回聘的邀请,坚持耕耘在“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岗位上。在工作实践中,他把国有企业党建工作一些好的做法,结合民营企业的特点,开展调研、进行探索和运用。两年多来,该同志共撰写民营党建方面的文章近10万字,提出了加强民营企业党建工作的一些新的思路和对策,有力地推动了我区民营企业的党建工作。二是引导团队成员树立“从事党群工作要有奉献精神”的理念。区委组织部把党群工作者队伍建设列入组工干部培训序列,把党群工作者当作组工干部的一员,在开展系列讲座、组工座谈等活动中,用组工干部“忠于事业,甘于奉献;增强党性,公道正派;求真务实,开拓创新;遵守纪律,维护形象;清正廉洁,一身正气;勤奋学习,提高素质”的政治素质要求来引导党群工作者。在“公道正派”组工形象的氛围熏陶下,广大党群工作者也自觉地按照组工干部的标准要求自己,许多同志在基层工作中经常放弃休息、不计报酬地加班加点,并且毫无怨言。敬业精神的理念培育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在整个团队精神的打造上发挥了基础性的作用。近期关于党群工作者团队精神的问卷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社区干部和群众中,有98%以上的人认为党群工作者具有很强的敬业精神。
2、典型引导。区委组织部在培育敬业精神的过程中注重发挥典型引路的作用,在日常工作中及时发掘、宣传典型,用典型来引导整个团队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如有一名事业编制的党群工作者,原在一家部属研究所从事技术工作,出于对社区党建工作的热爱,她放弃原来比较舒适的工作环境和优厚待遇,并在支付原单位近2万元的服务期违约金后,投入到党群工作者队伍中。在两年多的工作实践中,不论在街道组织科、党员服务中心,还是在动迁办,她都能勤奋学习、努力工作,热心为大家服务,对承担的班委会工作也一丝不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她在工作中所体现的敬业精神得到了街道领导和同志们的一致好评。又如,有位曾在国有大中型企业担任厂级领导的成员,在走街穿巷为居民区党员分发学习材料的过程中,遇到了曾在原单位接送自己上下班的小车司机,这位看到自己的老领导在汗流夹背地工作,心痛地劝老领导上车,但这位团队成员婉言谢绝了,认为这是对自己“转换角色”的考验。区委组织部抓住这些典型事例,通过《党群工作者简报》、小组讨论、大会交流发言等方式,及时宣传他们的敬业精神,使敬业精神逐步成为每个党群工作者的自觉行动。
3、实践锻炼。团队的敬业精神不仅需要在理念上培育,典型上引导,更需要在实践中锻炼。区委组织部注重从三个方面对党群工作者压担子,下任务,在工作实践中磨炼敬业精神。一是按照社区党建“1+3”模式的要求,安排党群工作者的具体工作岗位,在岗位上加以培养锻炼。目前团队中有18位成员从事“两新”组织党建工作,29位成员从事居民区党建工作,26位成员从事党员服务中心工作。其中担任街道综合党委委员的有3人,担任居民区片党委书记、副书记的有5人,担任党员服务中心负责人的有5人。二是安排党群工作者参与区委中心工作。如在区第八次党代会、选举市九次党代会和先进性教育长效机制督查等工作中,区委组织部将党群工作者作为一支基本力量“紧急”选调,参与中心工作。被选调的党群工作者在这些高强度、快节奏的中心工作中,工作的协调性、主动性得到了磨炼。许多党群工作者以强烈的敬业精神和负责的工作态度,出色地完成了区委交给的任务。三是安排党群工作者参与社区建设的一些“急、难、愁”工作。如在定海路社区(街道)从事居民区党建工作的成员,全部参加了动拆迁居民工作。他们深入到居民群众中,宣传动拆迁政策,耐心细致做好思想工作,已接待动拆迁居民800多人次,为推动旧区改造和社会稳定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二、抓牢“团结”这个团队精神的纽带,形成蓬勃向上的整体合力
“团结就是力量”,一个整体的团队精神不能单靠个体的自发行为来体现,还必须靠健全制度、加强交流、人文关怀等措施来加以保证。
1、健全制度。为了增强团队的合力,区委组织部以打造政治素质高、工作能力强、了解熟悉社情民意的社区专职党群工作者队伍为目标,以培养一支“受人尊敬、令人向往”的社区专职党群工作者队伍为方向,在广泛听取党群工作者建议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了《社区专职党群工作者管理办法》《社区专职党群工作者考核办法》《社区专职党群工作者三必访制度》《班委会日常议事制度》等八项制度,规范对党群工作者的管理。如“三必访”制度规定,凡党群工作者生病时必访、家中发生重大事件时必访、思想情绪产生波动时必访。这项规定使遇到暂时困难的党群工作者能及时得到组织的关爱和温暖,振作精神投入新的工作。党群工作者老杨家中老母病故,区委组织部分管党群工作的同志及时与街道取得联系,由街道组织科派人上门慰问,使老杨非常感动,连声说“没想到”。区委组织部不仅制定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规定,同时还严格按照制度办事。这些制度的制定和实施,对团队整体力量的凝聚起到了保证作用。
2、加强交流。通畅、透明、多向、经常性的信息交流渠道,拉近了党群工作者之间的距离,融洽了同志间的感情,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一是运用《党群工作者简报》进行交流,培育团队文化。党群工作者把简报当作吐露心声的“心灵花园”,积极投稿,在交流工作经验和体会的同时,也分享了团队的成功和快乐。二是不定期地举办各种活动,加强思想、工作、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如举办联谊会、各种座谈会、外出学习活动等。区委组织部、区委党校组织党群工作者前往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学习他们党建工作的创新做法和成功经验;安排从事“两新”组织工作的党群工作者前往青浦园区学习取经;组织党群工作者参观杨浦区城市规划展示馆和上海院士风采馆等。这些活动让党群工作者了解了杨浦知识创新区建设的规划和发展成果,融洽了党群工作者相互之间的感情、增进了友谊,营造了团结、奋进、向上的氛围。三是进行论文交流、点评,搭建交流工作的平台。区委组织部组织党群工作者把平时积累的好的工作方法和经验,用论文的形式表达出来,并在十几篇调研论文中,挑选出具有典型意义的论文进行交流研讨,还邀请社区(街道)党工委书记、区委党校教授对研讨论文进行现场点评,从而使党群工作者的工作经验和体会,发挥出最大的辐射效应。四是通过现代化的通讯手段进行交流,如杨浦党建网、个人电子信箱、MSN及QQ等联系方式,加强彼此之间的信息传递和交流。上述这些平台和手段的综合运用,对融洽团队成员之间的关系,巩固团队的团结基础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3、人文关怀。区委组织部在打造团队精神的同时,对党群工作者既严格要求,又以人为本、以情感人,充分体现人文关怀。例如,每个党群工作者在生日时都会收到区委组织部、区委党校的一张精致的生日贺卡和一只温馨的生日蛋糕。每到中秋佳节,每位党群工作者都能品尝到区委组织部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月饼。每逢辞旧迎新的时刻,区委组织部、区委党校的领导再忙也会和党群工作者欢聚一堂,共迎新春佳节。每次有团队成员离开党群工作者队伍时,区委组织部、区委党校、班委会都会为其举行欢送会。同时,区委组织部、区委党校还会对其进行跟踪关心。两年多来,虽然已有15名党群工作者因退休、考取公务员等原因离开了团队,但这些同志至今仍然十分眷恋这个团队,经常与团队成员保持联系,怀念党群工作者的这段工作经历。区委组织部这些人文关怀的举措成为团队向心力的“粘合剂”,激励着团队同志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团结奋进的精神状态。
三、抓好“创新”这个团队精神的根本,激发生机勃勃的工作活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在党群工作者团队建设中,区委组织部深刻把握创新的内涵和要求,把营造氛围、完善管理和强化培训融入团队精神的创新实践之中。
1、营造氛围。两年多来,区委组织部通过搭建平台,采用多种方式,营造创新的氛围,鼓励党群工作者大胆探索实践,增强了团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两新”组织从事党建工作有“三难”: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许多团队成员几乎都有这样的遭遇,按照预约的时间上门联系工作,却还会被前台小姐拒之门外,甚至还被保安赶出门外。针对这种情况,区委组织部在举办培训班时,特意安排从事“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同志进行座谈讨论,相互探讨成功和失败的原因。通过总结和提炼,形成了“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五种操作技巧”:一是靠耐心,多次碰壁不气馁,感动业主。二是靠才能,“拳打脚踢”“文武双全”,吸引业主。有的团队成员以在国企工作多年积累的管理功底和公关技巧,不开门见山谈党建,而是先和业主谈生产经营,谈营销技巧,有了共同语言后再谈党建。三是靠宣传,让业主明白在企业建立党组织对企业发展有利无弊。四是靠真诚,赢得信任。五是靠服务,赢得工作主动权。如一些团队成员善于整合资源,不仅帮助业主解决一些具体困难,还帮助员工解决子女就学等问题。“五种操作技巧”的经验交流,在团队成员中收到了举一反三、由此及彼的连锁效应,并为团队营造创新工作氛围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2、完善管理。区委组织部针对党群工作者年龄不同、学历不同、经历不同等特点,在管理模式上不断创新,通过“两建一抓”规范团队管理,走出一条符合团队成员客观实际的新路子。即:一是建立班委会。通过民主推荐,组成班委会,在区委组织部党员服务中心负责人、区委党校教授指导下开展工作。两年多来,这种建立班委会的做法,不仅提高了团队的自我管理能力,而且激发了团队的创新能力。二是建网格。73名党群众工作者分布在13个基层单位,为便于联系和管理,区委组织部根据地域相近的原则,对党群工作者实行网格化管理。“一抓”是指抓考核。区委组织部根据党群工作者的工作特点,“量身”定制了考核实施办法。每年年底,由区委组织部与用人单位联合对党群工作者进行考核评定,通过社区专职党群工作者述职、相互测评、分管领导和10名工作对象对党群工作者进行测评等,努力把党群工作者的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考实、考准,并对考核优秀的同志予以奖励。这些管理机制的建立和实施,规范了团队的科学管理,为团队的创新工作提供了制度保证。
3、强化培训。区委组织部把强化培训作为提升团队成员创新能力的基本途径。每年年初,根据总体的形势任务,制定培训计划。在每次培训前,召集班委会成员,研究培训的主题和中心,按照“缺啥补啥”的原则,精心安排培训内容。在培训形式上,采取老师授课、小组讨论、大组交流、案例分析、专家点评等多种形式,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培训效果。两年多来,区委组织部在培训方法上,形成了一套有针对性的、有实际效果的“五训育人法”,即:岗前培训、季度培训、“名师”培训、实务培训、小班培训。提高了党群工作者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两年多来,党群工作者发表论文、调研报告共16篇,其中1篇被市社会工作党委评为三等奖、1篇被杨浦区委评为优秀论文一等奖,其余14篇分别获得区委组织部优秀论文二至三等奖。
课题组成员:高建枢、顾兴隆、杨繁荣、朱霞萍、张浩荣、周云、卢佳
■ 责任编辑:姜德福
杨浦区委组织部从构建区域性大党建格局出发,以建设一支高素质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为目标,在这支队伍中注入了“敬业、团结、创新”的团队精神,形成了区委组织部党员服务中心统一管理,公共人事服务中心进行人事管理,各用人单位进行日常管理,党群工作者进行自我管理的分级管理体制,有效发挥了党群工作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目前,这支队伍已发展到73人,成为杨浦基层党建的有生力量,为推进杨浦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一、抓住“敬业”这个团队精神的基础,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
1、培育理念。在培育团队理念上,区委组织部着重从两个方面进行探索。一是要求团队成员树立“把党群工作作为一项事业来做”的理念。党群工作者队伍建立伊始,在市委举办培训班后,区委组织部和区党校又联合办了学习班。结合区情,由组织部、党校和有关部门领导为党群工作者加油充电,勉励党群工作者迎难而上,知难而进,时时处处以党的利益为重,以人民的利益为重,深入细致地做好党的群众工作,为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作出自己的贡献。在这个理念的感召下,许多党群工作者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在党群工作这个新的岗位上实现着自己人生新的价值。区科技党工委一位党群工作者原是一家大型企业的厂长,他放弃了原工作单位高薪回聘的邀请,坚持耕耘在“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岗位上。在工作实践中,他把国有企业党建工作一些好的做法,结合民营企业的特点,开展调研、进行探索和运用。两年多来,该同志共撰写民营党建方面的文章近10万字,提出了加强民营企业党建工作的一些新的思路和对策,有力地推动了我区民营企业的党建工作。二是引导团队成员树立“从事党群工作要有奉献精神”的理念。区委组织部把党群工作者队伍建设列入组工干部培训序列,把党群工作者当作组工干部的一员,在开展系列讲座、组工座谈等活动中,用组工干部“忠于事业,甘于奉献;增强党性,公道正派;求真务实,开拓创新;遵守纪律,维护形象;清正廉洁,一身正气;勤奋学习,提高素质”的政治素质要求来引导党群工作者。在“公道正派”组工形象的氛围熏陶下,广大党群工作者也自觉地按照组工干部的标准要求自己,许多同志在基层工作中经常放弃休息、不计报酬地加班加点,并且毫无怨言。敬业精神的理念培育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在整个团队精神的打造上发挥了基础性的作用。近期关于党群工作者团队精神的问卷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社区干部和群众中,有98%以上的人认为党群工作者具有很强的敬业精神。
2、典型引导。区委组织部在培育敬业精神的过程中注重发挥典型引路的作用,在日常工作中及时发掘、宣传典型,用典型来引导整个团队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如有一名事业编制的党群工作者,原在一家部属研究所从事技术工作,出于对社区党建工作的热爱,她放弃原来比较舒适的工作环境和优厚待遇,并在支付原单位近2万元的服务期违约金后,投入到党群工作者队伍中。在两年多的工作实践中,不论在街道组织科、党员服务中心,还是在动迁办,她都能勤奋学习、努力工作,热心为大家服务,对承担的班委会工作也一丝不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她在工作中所体现的敬业精神得到了街道领导和同志们的一致好评。又如,有位曾在国有大中型企业担任厂级领导的成员,在走街穿巷为居民区党员分发学习材料的过程中,遇到了曾在原单位接送自己上下班的小车司机,这位看到自己的老领导在汗流夹背地工作,心痛地劝老领导上车,但这位团队成员婉言谢绝了,认为这是对自己“转换角色”的考验。区委组织部抓住这些典型事例,通过《党群工作者简报》、小组讨论、大会交流发言等方式,及时宣传他们的敬业精神,使敬业精神逐步成为每个党群工作者的自觉行动。
3、实践锻炼。团队的敬业精神不仅需要在理念上培育,典型上引导,更需要在实践中锻炼。区委组织部注重从三个方面对党群工作者压担子,下任务,在工作实践中磨炼敬业精神。一是按照社区党建“1+3”模式的要求,安排党群工作者的具体工作岗位,在岗位上加以培养锻炼。目前团队中有18位成员从事“两新”组织党建工作,29位成员从事居民区党建工作,26位成员从事党员服务中心工作。其中担任街道综合党委委员的有3人,担任居民区片党委书记、副书记的有5人,担任党员服务中心负责人的有5人。二是安排党群工作者参与区委中心工作。如在区第八次党代会、选举市九次党代会和先进性教育长效机制督查等工作中,区委组织部将党群工作者作为一支基本力量“紧急”选调,参与中心工作。被选调的党群工作者在这些高强度、快节奏的中心工作中,工作的协调性、主动性得到了磨炼。许多党群工作者以强烈的敬业精神和负责的工作态度,出色地完成了区委交给的任务。三是安排党群工作者参与社区建设的一些“急、难、愁”工作。如在定海路社区(街道)从事居民区党建工作的成员,全部参加了动拆迁居民工作。他们深入到居民群众中,宣传动拆迁政策,耐心细致做好思想工作,已接待动拆迁居民800多人次,为推动旧区改造和社会稳定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二、抓牢“团结”这个团队精神的纽带,形成蓬勃向上的整体合力
“团结就是力量”,一个整体的团队精神不能单靠个体的自发行为来体现,还必须靠健全制度、加强交流、人文关怀等措施来加以保证。
1、健全制度。为了增强团队的合力,区委组织部以打造政治素质高、工作能力强、了解熟悉社情民意的社区专职党群工作者队伍为目标,以培养一支“受人尊敬、令人向往”的社区专职党群工作者队伍为方向,在广泛听取党群工作者建议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了《社区专职党群工作者管理办法》《社区专职党群工作者考核办法》《社区专职党群工作者三必访制度》《班委会日常议事制度》等八项制度,规范对党群工作者的管理。如“三必访”制度规定,凡党群工作者生病时必访、家中发生重大事件时必访、思想情绪产生波动时必访。这项规定使遇到暂时困难的党群工作者能及时得到组织的关爱和温暖,振作精神投入新的工作。党群工作者老杨家中老母病故,区委组织部分管党群工作的同志及时与街道取得联系,由街道组织科派人上门慰问,使老杨非常感动,连声说“没想到”。区委组织部不仅制定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规定,同时还严格按照制度办事。这些制度的制定和实施,对团队整体力量的凝聚起到了保证作用。
2、加强交流。通畅、透明、多向、经常性的信息交流渠道,拉近了党群工作者之间的距离,融洽了同志间的感情,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一是运用《党群工作者简报》进行交流,培育团队文化。党群工作者把简报当作吐露心声的“心灵花园”,积极投稿,在交流工作经验和体会的同时,也分享了团队的成功和快乐。二是不定期地举办各种活动,加强思想、工作、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如举办联谊会、各种座谈会、外出学习活动等。区委组织部、区委党校组织党群工作者前往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学习他们党建工作的创新做法和成功经验;安排从事“两新”组织工作的党群工作者前往青浦园区学习取经;组织党群工作者参观杨浦区城市规划展示馆和上海院士风采馆等。这些活动让党群工作者了解了杨浦知识创新区建设的规划和发展成果,融洽了党群工作者相互之间的感情、增进了友谊,营造了团结、奋进、向上的氛围。三是进行论文交流、点评,搭建交流工作的平台。区委组织部组织党群工作者把平时积累的好的工作方法和经验,用论文的形式表达出来,并在十几篇调研论文中,挑选出具有典型意义的论文进行交流研讨,还邀请社区(街道)党工委书记、区委党校教授对研讨论文进行现场点评,从而使党群工作者的工作经验和体会,发挥出最大的辐射效应。四是通过现代化的通讯手段进行交流,如杨浦党建网、个人电子信箱、MSN及QQ等联系方式,加强彼此之间的信息传递和交流。上述这些平台和手段的综合运用,对融洽团队成员之间的关系,巩固团队的团结基础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3、人文关怀。区委组织部在打造团队精神的同时,对党群工作者既严格要求,又以人为本、以情感人,充分体现人文关怀。例如,每个党群工作者在生日时都会收到区委组织部、区委党校的一张精致的生日贺卡和一只温馨的生日蛋糕。每到中秋佳节,每位党群工作者都能品尝到区委组织部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月饼。每逢辞旧迎新的时刻,区委组织部、区委党校的领导再忙也会和党群工作者欢聚一堂,共迎新春佳节。每次有团队成员离开党群工作者队伍时,区委组织部、区委党校、班委会都会为其举行欢送会。同时,区委组织部、区委党校还会对其进行跟踪关心。两年多来,虽然已有15名党群工作者因退休、考取公务员等原因离开了团队,但这些同志至今仍然十分眷恋这个团队,经常与团队成员保持联系,怀念党群工作者的这段工作经历。区委组织部这些人文关怀的举措成为团队向心力的“粘合剂”,激励着团队同志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团结奋进的精神状态。
三、抓好“创新”这个团队精神的根本,激发生机勃勃的工作活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在党群工作者团队建设中,区委组织部深刻把握创新的内涵和要求,把营造氛围、完善管理和强化培训融入团队精神的创新实践之中。
1、营造氛围。两年多来,区委组织部通过搭建平台,采用多种方式,营造创新的氛围,鼓励党群工作者大胆探索实践,增强了团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两新”组织从事党建工作有“三难”: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许多团队成员几乎都有这样的遭遇,按照预约的时间上门联系工作,却还会被前台小姐拒之门外,甚至还被保安赶出门外。针对这种情况,区委组织部在举办培训班时,特意安排从事“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同志进行座谈讨论,相互探讨成功和失败的原因。通过总结和提炼,形成了“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五种操作技巧”:一是靠耐心,多次碰壁不气馁,感动业主。二是靠才能,“拳打脚踢”“文武双全”,吸引业主。有的团队成员以在国企工作多年积累的管理功底和公关技巧,不开门见山谈党建,而是先和业主谈生产经营,谈营销技巧,有了共同语言后再谈党建。三是靠宣传,让业主明白在企业建立党组织对企业发展有利无弊。四是靠真诚,赢得信任。五是靠服务,赢得工作主动权。如一些团队成员善于整合资源,不仅帮助业主解决一些具体困难,还帮助员工解决子女就学等问题。“五种操作技巧”的经验交流,在团队成员中收到了举一反三、由此及彼的连锁效应,并为团队营造创新工作氛围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2、完善管理。区委组织部针对党群工作者年龄不同、学历不同、经历不同等特点,在管理模式上不断创新,通过“两建一抓”规范团队管理,走出一条符合团队成员客观实际的新路子。即:一是建立班委会。通过民主推荐,组成班委会,在区委组织部党员服务中心负责人、区委党校教授指导下开展工作。两年多来,这种建立班委会的做法,不仅提高了团队的自我管理能力,而且激发了团队的创新能力。二是建网格。73名党群众工作者分布在13个基层单位,为便于联系和管理,区委组织部根据地域相近的原则,对党群工作者实行网格化管理。“一抓”是指抓考核。区委组织部根据党群工作者的工作特点,“量身”定制了考核实施办法。每年年底,由区委组织部与用人单位联合对党群工作者进行考核评定,通过社区专职党群工作者述职、相互测评、分管领导和10名工作对象对党群工作者进行测评等,努力把党群工作者的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考实、考准,并对考核优秀的同志予以奖励。这些管理机制的建立和实施,规范了团队的科学管理,为团队的创新工作提供了制度保证。
3、强化培训。区委组织部把强化培训作为提升团队成员创新能力的基本途径。每年年初,根据总体的形势任务,制定培训计划。在每次培训前,召集班委会成员,研究培训的主题和中心,按照“缺啥补啥”的原则,精心安排培训内容。在培训形式上,采取老师授课、小组讨论、大组交流、案例分析、专家点评等多种形式,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培训效果。两年多来,区委组织部在培训方法上,形成了一套有针对性的、有实际效果的“五训育人法”,即:岗前培训、季度培训、“名师”培训、实务培训、小班培训。提高了党群工作者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两年多来,党群工作者发表论文、调研报告共16篇,其中1篇被市社会工作党委评为三等奖、1篇被杨浦区委评为优秀论文一等奖,其余14篇分别获得区委组织部优秀论文二至三等奖。
课题组成员:高建枢、顾兴隆、杨繁荣、朱霞萍、张浩荣、周云、卢佳
■ 责任编辑:姜德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