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克服古诗表意的跳跃性

来源 :科学导报·教育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yl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古代诗歌往往以其非常短小的篇幅蕴含着无限丰富的情感内容,因而千百年来,备受国人的欣赏与推崇。其语言典雅隽永,凝练含蓄。这份精妙任何人无论如何也品味不尽。
  我们语文教师在进行古代诗歌教学时,绝大多数时候将重点放在了诗歌的内容、情感、意象、意境、风格等方面,却很少时候明确地注意到一部分古代诗歌在表意上有着跨越时空的那种跳跃性。比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其第一句“君问归期未有期”即包含着两个特定的时空。“君问归期”是彼时彼地“你”于信笺上殷殷发问,而“未有期”是此时此地“我”的无奈作答。打破这二者之间的阻隔、维系这二者之间联系的即是负责往返传书、风尘苦旅、疲惫不堪之“鸿雁”。第二句“巴山夜雨涨秋池”,叙说的是诗人回信时的地点、天气、环境,而这绵绵不绝的秋雨贮满池塘,也正如那不休不止的思念充盈“我”整个的心胸。第三句“何当共剪西窗烛”,是诗人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我”身在此地,心在此时,却渴望着在将来的某时某地与“你”欣喜重聚,秉烛畅诉。第四句“却话巴山夜雨时”,诗人的思绪又由将来的某时某地突然折回到“我”与“你”分居两地、仅靠尺素解渴的“现时”、“现地”,共忆那曾经天涯海角的煎熬。所以,这首诗在表意上的那种时空的不断转换跳跃最是明显不过的。
  此外,古代诗歌表意上的这种情况在陆游的《书愤》与《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王安石的《题乌江亭》、杜牧的《赤壁》、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辛弃疾的《破陈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温庭筠的《商山早行》、刘禹锡的《酬乐天初逢席上见赠》、王维的《使至塞上》、李白的《渡荆门送别》等许多诗歌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
  既然这样,那么我们如何在具体的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引领学生突破这种局限与束缚,进而达到对整首诗复杂丰富的思想内容的完全把握呢?
  首先,知人论世,帮助学生尽可能全面地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与思想情况以及写作诗歌时的相应背景,尤其是重要诗人与重要诗歌。毕竟,“诗言志”,言为心声。我们了解诗人的相关情况之后,可以反过来更准确地理解其作品,从而能避免闹笑话式的偏颇与误解。
  其次,反复朗读。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诗歌而言,更须如此。因为这不但可以帮助学生领略到古诗的音乐美,而且学生潜意识地一边读一边思考,久而久之,往往会于不通之处收到豁然开朗的顿悟之功。
  其三,了解关于古诗的一些基本表现手法。借景抒情、寄情于景可以说是古诗最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一切景语皆情语”,现代文如是,古代诗歌亦如是。更有甚者,古诗中不乏情与景浑然一体的情况。比如前面曾说过的“巴山夜雨涨秋池”。又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及“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等等,莫不如此。
  其四,熟悉人之常情,调动生活经验。现代社会虽然物质极大地丰富、通讯极度发达、交通极为快捷,但人们的通常情感却仍与古人无异。今人之心可通古人。如果我们抛却现代社会的这些先进便利的享受,就不难身临其境,回到古代,与古人“对话”而感同身受、引发共鸣了。尤其是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并深入把握古诗中思乡的“游子”和盼归的“思妇”这两大类人物形象时,更需要学生突破现代时空的局限,返朴归真,回到古人的生活状态中去。
  其五,充分发挥想像在阅读理解中的重要作用。我国古代诗歌历来都是与绘画密不可分,其饱含诗意的绘画美,非借助想像是绝不能领略其一二的。无论是塞北大草原“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壮美风光,还是爱国将士“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栏兰终不还”的征战之苦;无论是“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的离别场景,还是“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死寂世界;无论是“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蹩脚农技,还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绝世崇高……要让学生很好地理解这一切,都绝对离不开想像。毫不夸张说,想像是学生进入古诗宝库的钥匙,是学生进入古诗圣殿的台阶,是学生翱翔在古诗天空的翅膀……学生只有设身处地,把自己想像成古人,这样才能更准确更全面地理解那一首首历经千年而仍然璀璨生光口诵不绝的古诗。
  从某种意义上说,越是短小的文学作品,其内涵越是丰富。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口口相传的古诗更是如此。其有限的“形式”之下却蕴含着无限丰富的“内容”。“不学诗,無以言语文。”对我们语文老师来说,古代诗歌教学,也许看似简单,实则却万万马虎不得。如果我们严谨以待,不但可以让学生学到丰富的文化知识,受到古人思想情感的熏陶,培养起应有的诗歌鉴赏能力,而且还能让学生在自然、人情、绘画、音乐等多方面接受到审美教育,最重要的是能促使学生在对古诗的反复朗读吟咏揣摩玩味中,不断突破时空,突破自我,日益接近诗歌的精髓,屡屡领略到发现之美,收获到发现之乐。
其他文献
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创造适合每个儿童的数学教育,其目的就是要努力创造条件,弥补缺陷,转变学生的状况,让每一个学生都掌握数学,让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造适合每个儿童的教育,要充分认识学生的巨大发展潜能和个性差异,努力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善于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以及高度的责任感和道德感,为学生生活质量的提高建立必须具备的条件。为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当注重加强以下三个
期刊
诗歌,以其高度概括的内容,凝练含蓄的语言,真挚醇美的情感,成为文学领域里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诗歌鉴赏不但能提高人们的文学审美情趣,而且能培养人们良好文化涵养。“新课标”对古诗词的学习提出了比以往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
期刊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源于“疑问”,“质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从小学生的好奇、好问、求知欲旺盛等特点出发,积极培养学生勤于思考问题,敢于提出问题,促进创新意识的形成。借问题促探索,借探索促发现,借发现促创新。对于学生的质疑,即使是幼稚可笑的,也不能轻易否定或讽刺挖苦,而要正确引导,耐心解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仅发
期刊
欣赏评述课是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美术素养的重要途径。欣赏评述课在美术教学中占用的课时虽然最少,但教与学的矛盾却常常比较突出,因此也是美术教学中的难点所在。如何提高欣赏课的教学质量,值得我们美术教师去研究和探讨。  美术欣赏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课业形式,它和绘画及工艺教学组成完整的教学体系。从美术教学总的目标和任务出发,欣赏教学在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还应重视思想素
期刊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这句话也非常适用于小学美术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导课环节是一门艺术,导课艺术讲求的是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上,使学生收敛课前各种思想活动, 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并转移到特定的教学内容上,为完成新的学习任务做好心理准备。  小学生尤其是低中年级学生,不愿接受系统性知识训练的学习,这个学生群体有着其特殊性。根据著名发展心理学家 让·皮亚杰提出的认知发展论(Cognitive-d
期刊
摘 要:声乐艺术是一种复杂的艺术形式,它是在一种兴奋激动的状态和情绪中进行创作的高级神经活动。本文针对声乐教师不规范教学理念、教学过程的现状,特别提出讲解、示范、伴奏的重要性,只有教师教学的规范与到位,才能真正完成一堂优质声乐课。  关键词:声乐教学;讲解;示范;伴奏  要想上好一堂优质的声乐教学课,就需要我们每一位声乐教师在上每一堂课前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详细地研究教学对象中每位学生的声音特点,
期刊
摘 要:视唱练耳是视唱与练耳两大项内容的总称。它是一门音乐基础课,是理论与技能相结合的产物。既具备音乐理论课程中的理论基础性质,同时又涵盖了音乐听觉技能技巧,视唱练耳需要长时间的积累与训练,需要教师与学生的相互配合,是音乐教育专业必修的课程。  关键词:高职院校;视唱练耳;教学探究  视唱练耳是音乐教育的基础,有理论性与技术性兼具的特点。视唱是通过对乐谱符号准确、生动的音响再现,从而建立正确的音乐
期刊
素质教育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很多其他任课老师和家长在疑问怎样提高中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的时候,他们往往忽视了音乐教育则是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和途径。音乐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智能、情感、身心健康等素质的形成,有着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现在很多省区的高考也逐渐的把音乐列为必考的内容。重视音乐教育,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是促进学生素质能力的提高,培养高质量、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和谐
期刊
摘 要:对于一门以视觉为主的学科——美术教育,已经全方位地感受到了“信息时代”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多媒体技术在教学过程中融图、文、声、像于一体,是具有智能化的双向教学活动过程,大大地简化了教师的操作,使得教师能集中精力于教学本身,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景,能使學生眼、耳、口、手、脑等多种感官同时接受
期刊
摘 要:体育课中伤害事故致使教师在教学中束手束脚,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学。体育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和了解体育课中伤害事故发生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才能真正有效避免和减少运动伤害事故发生,在教学中做到大胆心细,有效开展体育教学。  关键词:体育课;伤害;避免  在体育锻炼和运动比赛中,运动伤害事故时有发生。作为体育教师肩负着发展学生身体、心理健康的重要责任,如何让学生即能有效参加体育锻炼又能远离运动伤害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