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报特别策划、独家专访军歌嘹亮
军歌声,在火热的军营中唱响;军歌声声,在战士们的心中回荡。一串串跳动的音符,如清泉般汩汩流淌;一曲动人的旋律,放飞炽热的梦想和希望。军歌嘹亮,用青春书写的心曲,永远令人难忘,军歌嘹亮,用热血谱就的乐章,永远荡气回肠。
阎肃老爷子的头衔不少,“词坛泰斗’、“国宝级艺术家”,可生活中的他坦言不能把自己当回事,当个什么人物。对阎肃老师的评价很多,但不论是他的家人还是他自己,更愿意承认的是自己的勤奋,他也确实很勤奋,尽管已经80多岁高龄,仍旧读书写词至深夜。阎肃认为,人,最重要的是懂得给自己定好日标,再穷尽智慧去实现它,即使成不了精品,也留不下遗感。
阎肃创作的作品很多,成名作《江姐》,代表作包括歌曲《红梅赞》、《敢问路在何方》、《前门情思大碗茶》、《我爱祖国的蓝天》、《北京的桥》、《长城长》、《雾里看花》、《苏州姑娘》、《军营男了汉》、《故乡是北京》、《唱脸谱》、《五星邀五环》,歌剧《江姐》、《党的女儿》。京剧《红灯照》、《年年有余》、《红岩》。红歌中,他有两部作品流传了几十年,一个是写给空军的《我爱祖国的蓝灭》,另一个是歌剧《江姐》,其中的《红梅赞》久唱不衰
阎肃1930年5月生于河北保定,在重庆南开中学念完中学,参加过土改、抗美援朝,慰问过苏军、越南人民军等。1950年任西南青年文工团演员、分队长,1953年调到西南军区文工团,1955年调到空军政治部文工团至今。
其实,阎肃名字的由来也与自己的个性有关。那是在1950年,20岁的阎志扬(阎肃本名)在西南文工团工作,因为爱开玩笑,有人就给他提意见,说他太不严肃。“说我不严肃,那我干脆改名叫‘阎肃’!”
1959年春节一过,阎肃来到空军航空兵某部当兵锻炼。在与飞行员长达一年的朝夕相处中,他学会了擦飞机、充氧、充冷、充气、加油,分解轮胎、钻飞机进气道,体会着飞行员对飞机、对祖国领空的感情。有一天傍晚,别人的飞机都回来了,而阎肃他们机组的一架飞机却还没回来,大家全都直勾勾瞪着天边的晚霞。阎肃心里一动:“地上的他和天上的他,心都在天上。对,我们都爱这片蓝天。”当晚,阎肃就把激情和感动倾注进了《我爱祖国的蓝天》的歌词。作曲家羊鸣谱曲,用了过去不常用的三拍子,“飞一般的感觉”和阎肃的设想不谋而合,“我写的时候,就想象着自己正在飞翔,歌词的韵律也是三拍子。”
歌剧《江姐》,是阎肃的成名作。这部歌剧在1964年公演,立即引起了轰动,一举成名。那—曲“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_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的《红梅赞》,成了家喻户晓、人人传唱的经典歌曲。
阎肃也受到毛主席的亲自接见
上世纪50年代,阎肃就开始在空政文工团工作,那时候的他自称“一专八能”,拉人幕、说相声、打快板、演唱、跳舞什么都能干,业余时间还自己搞文学创作。1961年,看了小说《红岩》,阎肃决定为江姐创作一部歌剧。“当时领导给我探亲假,去锦州看老婆,连来带去20天,老婆去上班,我就趴在炕上写了18天,把《江姐》写了出来,回去让文工团领导看,都说好,念到哪儿都有人感动得哭。不是说我写得多好,而是江姐的事迹太感人了。”
当时的中央领导对《江姐》的创作非常关注,甫志高劝江姐投降时有一段唱词,刘少奇同志提出意见,总政治部主任刘志坚也有意见,也是说这个词太过分了。
“多少年政治圈里较短长,到头米为谁辛苦为谁忙,武装革命是空流血,才知道共产主义太渺茫。”这样的词用在叛徒劝江姐投蜂是合理的,因为赫鲁晓夫就是这个观点。甫志高劝江姐超热,不要为党派奉献自己最年轻的生命,留得青山在嘛。
“领导们不满意可能是觉得太消极。我不是不改,而是不太想改。这些话要是江姐说当然不行了,叛徒说就合理。我们空军司令员也姓刘,叫刘亚楼,关我禁闭,说我们三个姓刘的让你改,你都不改,你什么意思?我一会儿就改完了。改成了现在这个,‘你如今深陷牢狱,何日才能出铁窗’,纯粹是劝降的,‘人逢绝路常回前,退后一步道路更宽广’。”阎肃回忆起这段往事,改后的词顺利交卷,《江姐》这段词一直沿用至今。“现在想来,甫志高这个叛徒说的话当然是修正主义的词,领导提的意见是有道理的,不然,消极面太大,会引起不好的思考。”
有一位政治部副主任曾给阎肃改过了一个字,原词为“别把战斗的年月遗忘掉”,领导动了一个字,改成了“轻忘掉”,间肃觉得“轻”字用得非常好。
1964年,《江姐》在王府井儿童艺术剧院演出,周恩来与邓颖超自己买票去看,之后推荐给毛泽东,当年IO月,在人民大会堂上为毛泽东演了一场。
《江姐》演了很久后,有一天,司令员把阎肃他们找去,说:“不行,没有一个主体歌,我看过《茶花女》都有主题歌。”要求短小一点,可以流传。阎肃出了一个主意,第一场彭咏梧给江姐留下一首诗,第一场叫以出现,第二场看到丈夫人头,耳朵坐又听到那首诗的歌词了,到了就义又山了那首歌,三点成一线就成了主题歌了。阎肃有一首《长江水手》,大家觉得电挺好,就谱了山子,几个人兴致勃勃向司令员汇报,司令员一听,“不行,这是男人的歌!要写女同志的。”几个人心想,原来司令员也懂行啊。,
上海音乐学院曾请阎肃写《红梅组曲》,里面有三首歌,第一首是《红梅赞》,阎肃写完《红梅组曲》,但还没交给上海音乐学院,于是把其中的《红梅赞》拿了出来—“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大家一听,一锤定音。于是,两天两夜奋战谱曲,集中了《江姐》中的歌曲曲调的精华,给司令员一听,司令员说“得了”,这首歌就天衣无缝地糅了进去,安排在第七场江姐就义前。
“有人提出重庆用公馆没有梅花,但是大家说南京有,毛主席、甩总理也喜欢梅花,觉得这个路子对。”《江姐》演出后,毛泽东、周恩来都看了,在全国掀起了《红梅赞》的热潮。
军歌声,在火热的军营中唱响;军歌声声,在战士们的心中回荡。一串串跳动的音符,如清泉般汩汩流淌;一曲动人的旋律,放飞炽热的梦想和希望。军歌嘹亮,用青春书写的心曲,永远令人难忘,军歌嘹亮,用热血谱就的乐章,永远荡气回肠。
阎肃老爷子的头衔不少,“词坛泰斗’、“国宝级艺术家”,可生活中的他坦言不能把自己当回事,当个什么人物。对阎肃老师的评价很多,但不论是他的家人还是他自己,更愿意承认的是自己的勤奋,他也确实很勤奋,尽管已经80多岁高龄,仍旧读书写词至深夜。阎肃认为,人,最重要的是懂得给自己定好日标,再穷尽智慧去实现它,即使成不了精品,也留不下遗感。
阎肃创作的作品很多,成名作《江姐》,代表作包括歌曲《红梅赞》、《敢问路在何方》、《前门情思大碗茶》、《我爱祖国的蓝天》、《北京的桥》、《长城长》、《雾里看花》、《苏州姑娘》、《军营男了汉》、《故乡是北京》、《唱脸谱》、《五星邀五环》,歌剧《江姐》、《党的女儿》。京剧《红灯照》、《年年有余》、《红岩》。红歌中,他有两部作品流传了几十年,一个是写给空军的《我爱祖国的蓝灭》,另一个是歌剧《江姐》,其中的《红梅赞》久唱不衰
阎肃1930年5月生于河北保定,在重庆南开中学念完中学,参加过土改、抗美援朝,慰问过苏军、越南人民军等。1950年任西南青年文工团演员、分队长,1953年调到西南军区文工团,1955年调到空军政治部文工团至今。
其实,阎肃名字的由来也与自己的个性有关。那是在1950年,20岁的阎志扬(阎肃本名)在西南文工团工作,因为爱开玩笑,有人就给他提意见,说他太不严肃。“说我不严肃,那我干脆改名叫‘阎肃’!”
1959年春节一过,阎肃来到空军航空兵某部当兵锻炼。在与飞行员长达一年的朝夕相处中,他学会了擦飞机、充氧、充冷、充气、加油,分解轮胎、钻飞机进气道,体会着飞行员对飞机、对祖国领空的感情。有一天傍晚,别人的飞机都回来了,而阎肃他们机组的一架飞机却还没回来,大家全都直勾勾瞪着天边的晚霞。阎肃心里一动:“地上的他和天上的他,心都在天上。对,我们都爱这片蓝天。”当晚,阎肃就把激情和感动倾注进了《我爱祖国的蓝天》的歌词。作曲家羊鸣谱曲,用了过去不常用的三拍子,“飞一般的感觉”和阎肃的设想不谋而合,“我写的时候,就想象着自己正在飞翔,歌词的韵律也是三拍子。”
歌剧《江姐》,是阎肃的成名作。这部歌剧在1964年公演,立即引起了轰动,一举成名。那—曲“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_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的《红梅赞》,成了家喻户晓、人人传唱的经典歌曲。
阎肃也受到毛主席的亲自接见
上世纪50年代,阎肃就开始在空政文工团工作,那时候的他自称“一专八能”,拉人幕、说相声、打快板、演唱、跳舞什么都能干,业余时间还自己搞文学创作。1961年,看了小说《红岩》,阎肃决定为江姐创作一部歌剧。“当时领导给我探亲假,去锦州看老婆,连来带去20天,老婆去上班,我就趴在炕上写了18天,把《江姐》写了出来,回去让文工团领导看,都说好,念到哪儿都有人感动得哭。不是说我写得多好,而是江姐的事迹太感人了。”
当时的中央领导对《江姐》的创作非常关注,甫志高劝江姐投降时有一段唱词,刘少奇同志提出意见,总政治部主任刘志坚也有意见,也是说这个词太过分了。
“多少年政治圈里较短长,到头米为谁辛苦为谁忙,武装革命是空流血,才知道共产主义太渺茫。”这样的词用在叛徒劝江姐投蜂是合理的,因为赫鲁晓夫就是这个观点。甫志高劝江姐超热,不要为党派奉献自己最年轻的生命,留得青山在嘛。
“领导们不满意可能是觉得太消极。我不是不改,而是不太想改。这些话要是江姐说当然不行了,叛徒说就合理。我们空军司令员也姓刘,叫刘亚楼,关我禁闭,说我们三个姓刘的让你改,你都不改,你什么意思?我一会儿就改完了。改成了现在这个,‘你如今深陷牢狱,何日才能出铁窗’,纯粹是劝降的,‘人逢绝路常回前,退后一步道路更宽广’。”阎肃回忆起这段往事,改后的词顺利交卷,《江姐》这段词一直沿用至今。“现在想来,甫志高这个叛徒说的话当然是修正主义的词,领导提的意见是有道理的,不然,消极面太大,会引起不好的思考。”
有一位政治部副主任曾给阎肃改过了一个字,原词为“别把战斗的年月遗忘掉”,领导动了一个字,改成了“轻忘掉”,间肃觉得“轻”字用得非常好。
1964年,《江姐》在王府井儿童艺术剧院演出,周恩来与邓颖超自己买票去看,之后推荐给毛泽东,当年IO月,在人民大会堂上为毛泽东演了一场。
《江姐》演了很久后,有一天,司令员把阎肃他们找去,说:“不行,没有一个主体歌,我看过《茶花女》都有主题歌。”要求短小一点,可以流传。阎肃出了一个主意,第一场彭咏梧给江姐留下一首诗,第一场叫以出现,第二场看到丈夫人头,耳朵坐又听到那首诗的歌词了,到了就义又山了那首歌,三点成一线就成了主题歌了。阎肃有一首《长江水手》,大家觉得电挺好,就谱了山子,几个人兴致勃勃向司令员汇报,司令员一听,“不行,这是男人的歌!要写女同志的。”几个人心想,原来司令员也懂行啊。,
上海音乐学院曾请阎肃写《红梅组曲》,里面有三首歌,第一首是《红梅赞》,阎肃写完《红梅组曲》,但还没交给上海音乐学院,于是把其中的《红梅赞》拿了出来—“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大家一听,一锤定音。于是,两天两夜奋战谱曲,集中了《江姐》中的歌曲曲调的精华,给司令员一听,司令员说“得了”,这首歌就天衣无缝地糅了进去,安排在第七场江姐就义前。
“有人提出重庆用公馆没有梅花,但是大家说南京有,毛主席、甩总理也喜欢梅花,觉得这个路子对。”《江姐》演出后,毛泽东、周恩来都看了,在全国掀起了《红梅赞》的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