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写好记叙文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56219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语文最为重要的两个方面就是阅读和写作,作文向来被称为语文学习的“半壁江山”,作文写不好,对学生语文成绩的提高就会有很大的影响。
  记叙文的写作,无非分为两大类,写人和记事。其实,这两类作文有时又相互“纠缠”在一起:也就是说,你写人总得要通过写这个人物的事迹来表现这个人物吧?只写写人物的外貌行不行呢?远远不够。记事也得有主人公吧?所以,有时候这两大类作文很难彻底分清界限,这样的话,写作的要求就有很多相通之处了。
  我们分这样几点来讲讲记叙文到底有哪些写作要求:结构层次,中心,细致的观察,各种描写的综合运用,阅读、积累对写作的作用。
  首先,结构层次,结构层次最起码的要求是清晰明了,“一段到底”是我们不主张的写作倾向,最起码要划分好段落,有开头段,有中间段(或者说是中间部分),有结尾段。开头段,要求有两点:1.精练,2.点题。精练,也就是说,开头段不宜过长,写了四五百字了,竟然开头段还没写完,那别人就看不下去了:你到底想写啥?所以,开头段有三四行就够了,千万不要“又臭又长”,这是开头段的大忌。其次,开头段一般要求点一下题,比如有这样一个作文题目:《生活教会我宽容》,中心主旨很明确是宽容,那最好在开头段就点出“宽容”这个关键词来,让读者清楚,你这篇文章要写的主题是宽容。
  中间段,这是作文的主体部分,要求有三点:1.充实,2.详略得当,3.紧扣中心。充实,就是说这一部分是作文中最为主要的部分,要言之有物,不能空洞无物,要具备记叙文的要素,人物,时间,地点,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这六大要素都要具备,要完完整整。详略得当,就要求重点突出,在这一点上,我们向来反对两种写作倾向,第一种是全是略写,没有详写,这就造成一个后果,就是我们常说的“记流水账”,另一种我们反对的写作倾向与第一种记流水账恰恰完全相反,全是详写,没有略写,这就造成文章的拖沓冗长,不知所云。所以,中间段一定要学会详略均衡,与表现中心主旨有关的部分要浓墨重彩地进行详写,而与中心主旨关系不大的部分就要一笔带过,交代清楚就可以了。当然,在文章高潮或故事结尾部分要写出自己的内心感受,照应中心主题,这一点也要注意。
  古人讲写文章要做到凤头、猪肚、豹尾。凤头,凤凰的头,很小很精华,不管什么动物,大头好看吗?不好看。我们文章的开头也要这样,小而精,点清主题。猪肚,文章的中间部分要像猪肚,大,充实,有容量。豹尾,豹子的尾巴,简短有力,文章的尾巴也要有力度,不能写应付型结尾。
  第二点,中心。中心的要求有两点,一是明确清楚,一是积极向上。初中作文的中心有且只能有一个,要清楚明了。你选的中心还要光明健康,积极向上,不要写消极黑暗的内容,比如,大家都赞扬团结,勇敢,刻苦,你却反对这些:团结,不好!勇敢,不好!刻苦,不好!那就不好了。
  第三点,细致的观察,要想把文章写得生动深刻,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那就离不开细致的观察。大家可能读过朱自清的《春》,他这篇文章为什么写的这么生动优美呢?还有丰子恺的一篇文章《鹅》,写得也非常生动形象。他们是如何做到的呢?这就离不开在平时的生活中要学会细致的观察。比如,我们学了朱自清的《春》,让你写一篇《冬》,你怎样写呢?大部分同学会写冬天到了,大雪纷飞,植物都光秃秃的了,湖面结了厚厚的冰……实际情况是不是这样呢?要想知道真实的情况就要亲自到大街上,到公园里去走一走看一看,是不是真的大雪纷飞?是不是真的植物都光秃秃的没有一点绿色了?是不是湖面真的结了厚厚的冰呢?只有自己仔细观察,才能将文章写得真实可信,生动形象。就拿水来说,你如果仔细观察冬天的湖水,写出冬天湖水的颜色,动态,给你造成的心理感受,然后和春水对比,就会写得非常细致深刻,这都离不开认真观察。
  第四点,各种描写的综合运用,我们已经学过各种各样的描写手法,有肖像描写,有动作描写,有语言描写,有心理活动描写,有环境描写等,在作文中,我们不能只运用一种描写,比如,你不能整篇文章都是语言都是对话,或者整篇文章都是动作,——那成动作片了,何况,动作片也有语言的呀。这样写文章是不行的,那就要求我们综合运用各种描写,将它们穿插运用。
  第五点,阅读积累对写作的作用。古人讲,厚积而薄发,就是说平时多积累,对写文章有很大帮助,书到用时方恨少,一些古今中外的名著,一些好的期刊杂志,平时勤加阅读,才知道别人的文章是怎样写的,怎样构思的,对自己的写作思路会有很大的启发作用。同时,多积累一些好的字词句,多背诵一些古诗文,也可以在写作中运用,使文章增彩生辉。
  当然,要想把记叙文写好,还有很多方面要注意的,多写多练,多总结经验,只要认真努力去做,总会有收获,总会有提高。
其他文献
许多语文教师批改作文时都会切身感到,大多数的作文都是千篇一律,虽然内容正确,但是又是人所共知的没有任何新鲜感的主题和思路,千篇一律的表达方式,千篇一律的结构特点、语言风格。一句话,学生的作文就是没有个性。批改这样的作文,是一件极单调乏味,甚至痛苦的事情。要让学生写出具有新意,个性突出,具有创造性的作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就应重视写作技能指导、激发想象力、培养作文个性。   一、全面摸清学生的写作层
期刊
美国成功学大师安东尼·罗宾斯说过:“想象力能带领我们超越以往范围的把握和视野。”可见想象力的重要性。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是教育的最终目标。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培养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是新课标教学的重要内容。阅读教学中,应从下面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一、激活文字,创设形象,感悟作者情感   文字是
期刊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关键,如何提高学生的作文写作水平是许多教师关注的焦点,通过十几年的语文教学我认为:培养学生作文自改能力是提高学生独立作文能力的重要环节。我们作文教学改革就应培养学生自改的能力。  培养学生自改能力的方法很多,但首先必须注意两个过渡:一是要使学生由老师指出毛病后改,逐步过渡到自己发现毛病后改;二是在由老师指导监督改过渡到让学生独立自改。这样一步步,逐渐形成能力。  在作文教
期刊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我国广大中小学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历史性转变,他们由课程的被动消费者变成课程的主动消费者、自主创造者和研究者。他们不仅需要关注“怎么教”,还探索“为什么教”和“教什么”的重大问题。在他们的教育思想及实践中,不自觉地渗透了许多我们今天所倡导的新课程理念。  李镇西是我国当代充满爱心与激情的语文教育名家。 现在我们探究一下新课程理念下的李镇西语文教学,期望能为广大一线教师在日常教学中
期刊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如:①以动衬静,如王维《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诗句中的“喧”和“动
期刊
从近三年的广东高考作文题的命题趋势来看,高考作文更加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关注人生发展、关注自我完善的人文性。在作文评分中,也突出了鼓励探究的原则:  1.看重考生开展独立的思考能力与思维水平;  2.看重考生关于“回到原点”的独立“生活体验与认识”的水平;  3.看重考生独立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情达意的能力;  4.看重考生进行创造性表述的思路与结构的能力。  同时,《新课程标准》也明确要求:
期刊
“个性化作文”是指师生撰写的具有写作主体鲜明个性特征的习作。它必须具备思想的个性化、思维方式的个性化、构思的个性化、语言风格的个性化等特点。语言和构思受思维方式的制约 ,思维方式受思想(即思维过程的内容)的制约。由此可见作文有无个性归根结底取决于思维有无个性。而个性的积累是进行个性化创作的前提。   一、以尊重与保护学生的个性为前提   进行中学生作文个性化思维训练时,我们首先要学会尊重与保护
期刊
培养高中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综合能力,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重视“写”在整个语文综合能力构架中的支柱作用,指导学生热爱习作,练就学生扎实的写作功夫,在高考中写出写啥像啥的作品,使之获取较高分值,历来是同行们在教学中不断探索的一项重要课题。作为指导者,首先应当树立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阶段性全局观念。我们无论在指导思想方面,还是在具体实践操作方面,都应有周密的计划性、严密的科学性、训练力度的强化
期刊
新一轮课程改革使课程结构、学习目标、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发生了重大变革,尤其值得瞩目的是,在各门课程的设计中,始终注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而其中的情感教育则是一个主要的目标。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中就明确提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具有阅读能力,注重情感
期刊
以教师为主导。 教师和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课堂提问是教学活动中的一个环节, 语文教学中老师通过对学生的有效提问,直接关系到一节课质量的高低。通过师生之间的这种有效联动,使他们学生积极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在教学活动中,老师应该充分重视课堂提问。与此同时,教师自身素质亦得到了提高。  一、语文课堂上常见的几种不能开展有效提问的表现  1.课堂提问随意性强。课前没有精心钻研教材,没有根据学生实际创设课堂提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