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击道存与心师造化

来源 :书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hamm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谢增杰
  1973年生于广东。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文化部艺术发展中心中国画创作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画美术馆副馆长、中华两岸文化艺术基金会副秘书长、中华画院画家、广东省美协艺术中心副主任、文化部青年联合会美术工作委员会委员、大湖美术馆馆长。
  2017年春季,我有幸跟随两位导师许俊教授、袁学军教授到河北保定的野三坡和北京房山的六渡观光写生。同行者还有中国画创作研究院的学员,以及许俊老师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带的研究生,写生团共39人。历时15天的写生之旅,虽然苦乐参半,但更主要的是收获。久困于都市的尘嚣纷扰,一旦纵浪大化之中,人的心情豁然开朗,艺术的灵感也随之奔涌而来。古人所谓“澄怀观道”,看来更像是为现代人预设的一道自我超越的命题。更直接的收获是,在阵容庞大的写生队伍中,同行之间的探讨与比照,以及两位导师妙语连珠的点拨,使我更加深刻地领悟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真谛,因而也对山水画的精神内涵与笔墨法式有了更为独到的理解与把握。
  野三坡,地处河北保定涞水县境内,位于太行山脉和燕山山脉的交会处。这里,既具有太行山雄伟博大、巍峨险峻、壁立千仞的气势,又具有燕山奇峡幽泉、峰回路转的幽趣,其间古村落星罗棋布,拒马河穿流而过。近年来,河流经过人们的治理,更显雄山碧水、风景宜人之美。野三坡的地质岩层丰富多样,有沉积岩、火山岩、侵入岩、变质岩等多种,其山体结构奇诡多变,断层、褶皱及冈化岩石随处可见。尤其是在初春和秋冬季节里,其裸露的山体为前来写生者提供了最为直观的山石“皴法”。刚到野三坡,许俊老师带着我们去了解环境的时候,大家看到这种独特的山貌,顿时有了奋笔疾书的冲动。随着许老师的指引,我们在三坡镇的附近,进行环绕观察。野三坡给我的基本印象是:南北宗山水在这里都能找到现实根源。例如,其山石的结构、山体的气势,完全是北派的特色;环视群山,北派山水画的特点在此体现得淋漓尽致。然而深入观察,亦不难发现:山间建筑物错落有致,林木婆娑掩映,多数村落基本保持着一种大朴不雕的原生态,老人携带着小孩,行走在弯曲、凸凹不平的石阶小路上,小狗尾随其后,一派祥和、悠闲的乡村气息;尤其是正值初春时节,树梢上开始点缀些嫩芽,拒马河清澈的河水由远处流经三坡镇,由于河流下游的堰塞而形成为宽阔的河面,这样的景致很容易让人联想起江南风光,因而也便有了南北宗山水融合的独特感受。野三坡,虽然比不过名山大川,却让我在目击道存中,意外地印证了南北宗山水的深刻画理。
  许俊老师带领写生团第一天来到三坡镇的上村庄。村民的房屋依山而建,從山坳到山坡,一直建至山顶。房屋既有单独的院子,也有连墙而筑,传统古旧的建筑铰多,其中亦有现代样式的楼房,延伸而出的便是群山耸立。从村中间远望,三坡镇的现代建筑略显繁华。当我们坐下来开始写生的时候,不难发现,这些房子的确是很有地方特色的,它们将转化为山水画的一种独特创造,表现出笔墨应景而变的精神意蕴。
  许俊老师带队写生,既有现场指导,又有写生示范。他告诉学员如何选择写生的角度,如何取舍眼前的景物,如何运用笔墨去表现复杂的对象。尤其是对于太行山石的结构,他进行了重点指导和示范。他对于山体空间结构的表现,注重在掌握大结构的基础上,逐步深入,抓住特点,从而将现场感受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来。每隔一天,许老师都会在宾馆里对大家的写生作品进行全面点评。对于每个人的优点,他都予以肯定,而对每个人的不足,他都会提出补救的措施和方法,从而使每一个学员在明白画理和方向的基础上,获得画法的进步与超越,大家因此而信心倍增,我作为助教亦受益匪浅,往往有茅塞顿开之感。
  在野三坡的写生中,我的写生作品主要是以水墨表现为主,少部分作品亦略以颜色随意点染,有一种师法造化而又矩蠖从心的独特意趣。在《三坡山高万千重》《涞水野三坡》《春到野三坡》等20多帧作品中,我既注重表现出特定地域的山水风貌,又发挥了自己以线立骨的特长,从而将笔墨语言的书写性与自然山水的真实性相融会,有了一种从心所欲不逾矩的顿悟之感。写生之余,我乘兴作诗一首,名曰《野三坡写生游记》:“三坡群山暮云浮,万顷星空千叠愁。而今隔别三秋雨,唯对新作忆旧游。”
  六渡位于野三坡的下游,拒马河流经六渡,河水已经变大,河道变宽。孤山寨景区段,更是山水相融,游人如织,并往往有人在竹筏戏水,一如江南景致。袁学君老师带领大家,用半天时间对周边环境进行游览观察。此后,他选择了一处具有典型地貌特色的地方给我们做写生示范。他强调得更多的是,如何用笔墨去表现山石结构,掌握写生对象的规律。他要求大家细心观察,大胆落笔,并根据画面需要进行景物位置的调整,化繁为简,写出山川的精神与个性。袁学君老师的指导,既展示了深入细致的现场写生方法,即用笔墨把写生场景中丰富的对象转换为画面意象,又彰显了大胆取舍的个性化写生特点,即把最具美感和独特性的写生对象转化为画中元素,进行自由剪裁与分合。
  在六渡写生,我画出了《北京六渡》《六渡山上飞鹰多》《六渡群山峰连峰》等作品,并赋诗两首,《烈日画六渡》曰:“六渡群山万千重,俯仰环视画意浓。每笔写来汗衫湿,残墨泼成远近峰。”《六渡飞鹰》曰:“渴墨飞动白云生,高柳疏华夕照明。信笔写成飞鹰急,筏过欢歌作樵声。”题诗于画面,诗情画意,相得益彰,也益信苏子所谓“诗画本一律”的深刻意蕴。
  十几天的写生,我基本运用勾、皴、擦、点、染、烘等表现技法。在刚开始写生的两天,我的写生普遍存在用笔稚嫩、细碎之弊,经现场观摩与导师点拨之后,笔墨渐入佳境,线条更加自由与概括,笔底山水也渐显情感个性与精神内蕴。这个由生到熟和又由熟到生的过程,是我在写生中的最大收获。在我看来,山水画传统的笔墨法式并没有过时,它们是中国画民族特色所系,理应继承和弘扬。但关键问题是,如伺在运用这种基本技法之时,既抓住并表现出真实山水的地域特征,又轻松自如地发挥出自己的心性修为和审美意趣,心师造化,从而在守正创新中寻求与建构中国画发展的新路径。这个问题一直困扰我多年,其实它也是中国画发展到今天的一种创新范式的问题。或许,写生的过程,尤其是在临摹传统法式之后的写生过程,将会在传统与创新的碰撞中,拓展出新的契机与途径。
  具体而言,这次写生,我收获的经验是:
  写生必须用好笔和墨,笔墨为主,形态结构次之,颜色更次。
  写生笔墨淡而润,画便洁净,干而浓则苍辣。作品之墨彩、浓淡、干湿之体现,全在用笔之生发,追求整体气韵,不在乎一笔一墨。
  写生观其对象,抓其特点,用心体会,胸中有物,再行写之。这样自然活泼天机,得其精神,斯为上品。
  写生之时,无论笔中浓淡干湿,皆随机生发,将笔写干为止。下笔生动,自然变化莫测,如此写生,必然得一“活”字,用笔“活”则气韵自生。
  约稿、责编:金前文、史春霖
其他文献
我曾在一个展览中见过沙孟海、陆维钊、诸乐山、朱家济诸先生的原迹、手稿、临古作品,前贤对古意的演绎、表达,令我对古意的体味更加深刻了。  我作书,注重在书写过程中传递一种真实,在特定的时间、环境中表达书写的“唯一”,书彼时所见、所想,在自然书写中体味畅达、快意与舒适。  恩师刘纲纪生前教导我说“草含篆隶方为高”,我在创作中努力往这个方向发展,同时也在习书过程中不断地体味此语的深刻内蕴。简牍帛书是我案
期刊
书法艺术中的清逸一格,发端于魏晋。魏晋崇尚清言、清谈、玄思、玄智,神浮于物质机括之上的所谓“名士”,带着一派清逸之气,如雨后春笋露清光于社会。  从外部看,是因时代而逼出,从内在来说更有赖于个体生命独特的才性生发。王羲之创建的登峰造极的书艺,也是名士之风裹挟之下的自然现象。作为当时顶级的门阀士族,王家近三百年间,书艺薪火相传,极尽文采风流。李白有诗云:“右军本清真,潇洒出风尘。山阴过羽客,爱此好鹅
期刊
学兄黄强,大学时高我年级,他是油画专业,天资聪颖,视野开阔。记得在大二时,在大家都在研究写实,他已经开始关注研究现代派了。毕业30多年来,一直从事美术编辑工作,工作之余涉猎插画、连环画、国画、设计等,转益多师,且成绩斐然,有很强的造型能力和较高的审美修养,近十几年主要以山水画创作为主。  前几天他发来一组新创作的山水画,画的是黄山。黄山以奇峰和烟云变幻的旖旎景色而闻名天下,引来无数画家竞相表现,但
期刊
在近日举行的蚌埠市博物馆“镇馆之宝”评选活动中,一件“陈遇”款荷蟹纹端砚引起人们关注。  此砚为1979年蚌埠市文物商店移交。砚长24.5cm,宽15.2cm,厚7cm。砚石呈深紫色,石品优良,细腻滑润,以手抚之,如儿面。砚面采用浮雕、镂空雕等技法雕刻有两片荷叶,上下排列,上片卷曲形成凹槽为砚池,下片叶面展开为砚瞠。双叶叶背叶柄相对,中间镂雕一莲蓬,叶片翻卷处,隐隐露出一只小蟹,雕刻精细,生动传神
期刊
字靖之,号质初、涉园。师从当代儒僧伍灯法师,师依谱赐字与鹤、号与堂。现为中國民主促进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济南市书协学术委员会秘书长、济南市青年书协副秘书长等。作品获中国书协第六届新人展三等奖、第十届国展入展奖、第二届北兰亭三等奖、梁披云楷书最高奖、山东省书法家协会突出贡献奖等,并获山东省书法家协会展览奖项4次,入选中国书法家协会展览10余次。
期刊
“从传统中讨生活”“从平正到险绝再复归平正”是我在《艺术中国》杂志所发表的《学书随感》一文中特别强调的两个艺术观点。其实,这两个观点不仅仅适用于书法,应该说所有的艺术形式都是如此。另外,对于“从平正到险绝再复归平正”这点,需要补充的是,对其理解不应仅仅局限于书法的结字上,还应体现于一切艺术实践的审美观念螺旋式上升这一规律中。  在这里,我要说的是“理论与实践并行”这艺术规律的重要性和必然性。  现
期刊
在中国绘画史上,这块古称新安、徽州,眼下名为黄山市的土地,是一个举足轻重的重镇。而在这片峰峦起伏的神奇的土地上,鲍黎健(号山越道人)以其难得一见的才情和艺术表现,成为新安绘画历史一座新的高峰。  一  新安绘画历史悠久,名家辈出,异彩纷呈。鲍黎健是出在当下的一位成就卓著的书画艺术家,应该在认真品读和鉴赏的基础上,对其在新安绘画史上应有的地位大胆给予确定。鲍黎健的艺术造诣已经升至一个般人不能企及的位
期刊
1989年生于山东省高唐县。现为曲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山东省青年书法家协会会员,孔子文化艺术研究会书法教研部主任。曾就读于曲阜师范大学书法学院,先后受教于石云之、邢建玲、陈培站、杨亮等诸师。作品曾获山东省郑道昭奖、大学生艺术节书法篆刻獎等。
期刊
1991年生于山东临淄。2009-2013年,就读于曲阜师范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2013-2016年,就读于中国艺術研究院,获艺术硕士学位;2017年考入四川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导师为胡抗美先生。
期刊
这些年秦印价格一路飙升,秦印原拓印谱行情亦大佳,秦印文字资料、学术专著也呈井喷状,秦风大盛。我也“趋炎附势”一下,以学习秦诏版的体会,谈一点感想。  秦诏版以其独具风格的字法章法,成为秦系篆书的杰出代表,似乎一提及秦篆便是秦诏版,但因其字数太少而成为学习的“硬伤”。秦始皇诏仅40字,秦二世诏也只有60字,且两诏重字颇多。如果要深入学习并加以贯通,这简短的百字是远远不够的。就我个人的学习体会而言,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