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质朴率真地写

来源 :书画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zuy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曾在一个展览中见过沙孟海、陆维钊、诸乐山、朱家济诸先生的原迹、手稿、临古作品,前贤对古意的演绎、表达,令我对古意的体味更加深刻了。
  我作书,注重在书写过程中传递一种真实,在特定的时间、环境中表达书写的“唯一”,书彼时所见、所想,在自然书写中体味畅达、快意与舒适。
  恩师刘纲纪生前教导我说“草含篆隶方为高”,我在创作中努力往这个方向发展,同时也在习书过程中不断地体味此语的深刻内蕴。简牍帛书是我案头的常物,有暇就临上几行。对于隶书的波势,以及波势在行草书中的运用,我一直比较关注,平素着力甚多。
  2016年11月12日,我与中国美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方波联袂在山东潍坊图书馆举办书法展览。展览开幕当日晚间,我与方波聊天,方波说:“书法的学习,不能本末倒置,经典是创作永葆活力的源头,失却经典语汇的作品,是没有看头的。”真是语简意深。2018年6月23日,我与方波相约在山东泰安再次携手办展。山东乃碑刻摩崖大省,王羲之、颜真卿(祖籍山东)都是山东人,书法历史与渊源的丰厚自不待言了。我俩作书俱以碑立基,两个湖北人在泰安办展,“泰山石敢当”在此,实可谓书法朝圣之旅!此次展览的作品,我以隶书《问道》开篇,草书《素问》续之,40件作品依次展开。细思之,在习书路上,我一直是循着经典前行的。我钟情《张迁碑》30载,在联展开幕当日,便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催促友人早点带我去岱庙访碑。进入岱庙历代碑刻陈列馆,少年时的梦想,在隔着玻璃聚焦的那一瞬间定格了。《张迁碑》为东汉中平三年(186年)刊立,虽历经1800多年悠长岁月的侵蚀和人为的锤拓,碑面字口已毁损漫漶不清了,但并不影响这个“美人”在我心中的美好印象。对照原碑,脑中思量平素所习的范本,一些困惑也豁然开朗了,这种感觉太美妙了。
  习草至今,我每每思之,前贤草书佳构多为天成,只可借鉴、意会也。高明只在两三笔,取其两三笔足矣。认定王羲之第二、张长史第三,又有何意义呢?向经典致敬,不是对经典亦步亦趋。临摹经典,只是我们习书途中一个个的“歇脚点”,如果我们被这一个个“歇脚点”长年累月地羁绊住,那也只能去做王羲之第二、张长史第三了。相信每一个书法人心中都有“我就是王羲之”的梦想。
  时人有“临书如复印机”說,此君还被多地延请传播“复印机”习书经验,令人惊诧。人有思想,能和冰冷的复印机扯上关系也属奇葩。纵观古今名家、大家临《兰亭序》,这些艺术天才们,亦未曾临成和范本一个模样的。这无疑说明书法学习、创作的差异性,这是客观事实,我们必须承认并遵循。书法的学习,当然不能逆天悖理。
  草书不是草草书,草书经典作品,大多是能释读的。纵览历代大家、名家草书作品,也大多是符合草法的。书史上一流的草书家,他们的作品除了抒发胸臆、襟抱,也是坚守法度的。让人不能释读怕也不是他们的创作目的。追求个性、风格,如果离法度太远,这样的个性与风格还有存在的意义么?古今书法大家的出新,也不是以牺牲法度为代价的。去古未远、离法乎近,当系当代书法人的行为操守。一些西式的观念和主义,我们可以参考、借鉴,但不能成为中国书法的“主食”,顶多只能是浅尝一下的“开胃菜”。中国书法的DNA还是具有典型的民族性和固定性的,是在一个超稳定的内循环系统中进行变革与发展的。中国的文化基因不适合在宣纸将一个相同的文本内容用毛笔重复写一千遍,一个文本内容大体在宣纸上写一篇、写一遍就足够观众欣赏了。
  将书法的复杂性,用简单的道理讲通、讲明白,方为高明的书法理论家。将简单的书法道理写成一本厚书,是今天一些书法人爱干的活儿。纵览书法史上流传下来的论书名作名篇,好像也没有几本厚书,还是古贤的论著干货多多。
  张波 《书法报》编辑部主任,国家二级美术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书法篆刻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流印社副社长、秘书长,国家艺术基金·浙江大学“中国书法评论人才”项目授课专家,山西师范大学书法学院客座教授。入选中国书协当代中青年书法理论批评家高研班、当代中青年书法创作与理论骨干网络高研班。担任“中国书法风云榜”评选等多种全国大型书法展赛、学术活动评委及《当代书法评价体系建设》等多项省部级重点学术课题项目组成员。主编《湖北名胜印谱》,出版《中流学术十家·积跬点滴集》《中国当代书画篆刻家·张波作品集》。
其他文献
日前,由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张晓凌先生主编的《历史记忆与民族史诗——中外重大题材美术创作研究》由安徽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并在中国国家画院举行了新书发布会,此书的出版受到与会专家的高度评价。  毋庸置疑,此书是迄今为止国内第一部关于重大题材研究的系统性专著。重大题材美术创作是构成中外美术史最重要部分之一,也是美术史研究一直关注的重要内容。但把中外重大题材作为特定的研究对象,特别是把中国古代重大题材绘画
期刊
对于当代人的国画创作,特别是山水画创作,最基本的要求是洋气!洋气这个词很难界说,但一张画是否洋气,一眼就看得出——那是一种感受,这个感受是当代人才有的,是当代人的美感、意趣、感觉和精神状态所决定的,是一种时代感,一种现实感,多少还有一点点超前感。它的对立面,是土气,是俗气,是陈腐气,是匠气。当代人画的画儿,是给当代人看的,所以它必须洋气。这一点可以看作对所有造型艺术的要求,无论什么材质,无论什么艺
期刊
一  他的画,包容万物,有人物山水,有谷穗松鼠,有禽鸟荷花,而无论是什么作品,皆清新明丽,灵动传神,生动而自然,传造物的外在形貌特征和内在的精神气度于笔端。他,就是晁谷,一个难得的全才画家,一位从厚重的传统中走出的当代艺术家。  晁谷的人物画,以形写神,强调传神,突出人物的内心世界;他的山水画,强调诗情画意、情景交融,将大自然的美与中国文化紧密地糅合在一起;他的花鸟画则托物言志、借物抒怀,通过赞美
期刊
崔树强近年来在书法史论、美学、批评方面的研究,均已取得了出色的成绩,出版了十多部著作,发表了近百篇论文。同时,还主持完成过国家社科和教育部课题,显示出他在书法这一领域辛勤耕耘的成果。其代表性著作《气的思想与中国书法》(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对中国书法中的重要审美范畴“气”进行了系统地理论梳理,提出了很多启人深思的观点,深受学界好评。  中国书法表现的精神内涵是什么?它体现出中华文化的哪些艺术
期刊
本刊讯 2020年6月2日下午,由江苏省文联、共青团江苏省委、省书协指导,江苏省青年书协、溧阳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江左风流奖”江苏省第九届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在江苏省现代美术馆开幕。  原南京军区政委方祖岐上将,江苏省委原副书记顾浩,省文联主席章剑华,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省社会主义学院党组书记瞿超,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王建,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文联副主席、省书协主席孙晓云,共青
期刊
内容提要:明末清初,摹古盛行,恽南田却是一位能够冷静地回避潮流,另辟蹊径,通过取法“写生”来构建自己的笔墨造型体系,他对明末清初的花鸟画创作有“起衰之功”,被尊为“写生正宗”。恽南田的花鸟画创作以写生入画,使“写生”在泥古的环境下重新被激活,“惟能极似,才能传神”“求形则神在矣”,并创造了一种既能注重物理形似,又强调主观传神,笔法透逸,设色明净,格调清雅的“恽体”,成为一代宗匠,并对后来和当下的艺
期刊
本刊讯 2020年6月6日,由无锡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无锡市美术家协会、无锡博物院主办的师法造化·元气淋漓—— 纪念徐风诞辰120周年特展在无锡博物院举办。  徐风(1900年-1988年),原名耀山,字乐山,号仁斋,江苏无锡人,祖籍常州。系徐悲鸿美术教育体系的优秀实践者和传承者,著名画家和美术教育家,无锡近现代画家群体代表人物之一。1927年徐风以优异成绩考入国立中央大学首届艺术系,得徐悲鸿及著
期刊
内容提要:日本人形艺术在传统艺术逐渐没落的当今仍然蓬勃发展,不论是日本本土市场还是旅游市场,销售量都十分可观,市场的繁荣又刺激了人形艺术水平的提高,使民间艺术形成了良性发展的局面。与此相比,中国的民间美术却是市场难以打开,许多作品艺术性不高。本文通过剖析日本人形艺术发展与民俗保留的关系对中国民间艺术的发展提出思考。  关键词:人形艺术;民俗;民间艺术  日本人形艺术起源于江户时期(1603-186
期刊
采访时间:2019年9月23日  采访地点:苏州文采园  采访对象:王伟林(苏州科技大学教授、苏州市书法家协会主席)  采访人:冯错  冯:王老师跟瓦老是怎么认识的?  王:在苏州,瓦老是很知名的一位文艺家,我跟瓦老认识是因为工作关系。瓦老是我们苏州市书协的老顾问。我从1999年调到苏州市文联工作,在书法家协会任驻会秘书长,在担任秘书长工作期间跟瓦老保持了一种紧密的关系。当然,如果从我本人跟瓦老第
期刊
书画艺术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历代书画大师都是文化学养深厚之人。自宋元文人画成熟并自成体系以来,文化学养更是从事书画创作之人最为重视的积累。近现代以来,新的美术学院教育模式培养出了一批具有博士学位的书画家,他们逐渐成为当代画坛创作的主流力量。苏金成博士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如果从学习的经历来看,朋友中唯苏金成让我刮目相看。他自幼受家庭熏陶,随父学习书法,对书法诸体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对书法的临摹及书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