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高中以后,语文学习和初中不太一样了,不再有那么多识记的内容,考试考的是理解,因此,很多学生在初中学习语文时的方法就不适合高中了,导致语文学习进度跟不上。“听、说、读、写”是高中生必备的四项技能,尤其是读和写,读又是写的基础,所以,“阅读”才是学好语文的关键。
一、高一要“博”,广泛涉猎
著名学者夸美纽斯曾说过:“书籍是培植智慧的工具。”高一学生学习负担较小,课余时间充足,而且没有太多的压力,因此在此时间段学生可以进行广泛阅读,涉及领域越多越好,拓展自己的知识范围,培养好慧根,为以后打好基础。
以学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为例,文章讲述的是一个健康活泼的小女孩海伦·凯勒,在她19个月大的时候,因一场疾病失去了听力、视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从此小海伦变得暴躁、孤独,七岁时她遇到充满爱心、曾经差点失明、年仅20岁的莎莉文老师后,开始接触新的世界,最终成为世界上首位获得文学学士的盲聋人。《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便是她的一部自传体小说。这部小说告诉了我们她对光明的渴望和她的勇敢,她对生活充满了无限的热情,让我们明白生活的美好,要珍惜时光。
中学生还可以阅读《孙子兵法》,这是一本千古奇书,它是智慧的集结,它从不同的角度,讲述了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是每个人又有自己的道路。研究《孙子兵法》可以告诉你在遇到困难时应该如何抉择。
高一的新生对世界充满了好奇,稚气未脱。这就决定在这个时间段,他们有很多的能力与好奇来接受新知识,要让他们知道摆脱愚昧就要多阅读,从不同领域广泛涉猎,不需要有多精,但要广泛。
二、高二要“精”,品咂滋味
高二时,学生面对分班的压力,文理科就此分割,理科生只学物理、生物、化学,很少接触政史地,阅读就成为一件奢侈的事情。因此,高二学生要注意精读,着重阅读启迪人生的书籍,有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高二学生已经有了较扎实的文言文基础,能够阅读稍有难度的古文。比如《老子》这本书对中国的政治影响巨大,老子强调无为而治,强调尊重客观规律,强调率性而为,它有助于学生追求科学真理,追求大胆创新。阅读《老子》这本书,学生要有耐心,注重理解其中的意思,参透其中的哲理,让学生把这些运用到作文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还可以使学生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
学生不仅要精读中国古代名家著作,也要接触现当代文学作品,让思维多元化。如巴金的《家》,作品以“五四”新潮流为背景,写出了豪门高家的败落。如“风刮得很紧,雪片像扯破了的棉絮一样在空中飞舞,没有目的地四处飘落。街上有行人和两人抬的轿子。他们斗不過风雪,显出了畏缩的样子……风在空中怒吼,声音凄厉,跟雪地上的脚步声混合在一起,成了一种古怪的音乐。这音乐刺痛行人的耳朵,好像在警告他们:风雪会长久地管治着世界,明媚的春天不会回来了。”这是多么精彩的段落。
阅读各种文学作品,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但是到了高二这一关键过渡期,学生就要注意精确阅读,在有限的时间里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对于理科生来说,精读名家作品可以帮助他们游出题海,感受文学的魅力,品咂文字的美味。
三、高三要“专”,走进文本
高三学生面临高考,但不能以学习任务繁重为托辞而放弃阅读。语文教师不必要求他们求“博”求“精”,应在“专”上做文章。在高考语文中,作文占着半壁江山,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一到提笔写作的时候,学生就会发现自己“理屈词穷”,因此,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要肯于钻研。
朱自清作品的风格一般是清秀隽永,学生经常阅读并借鉴模仿,久而久之,也就了解了他的风格。《荷塘月色》是他写于二十年代的一篇广为传诵的优美散文。在享受散文斐然文采之时,我们仿佛跟随着作者走进了清华园,心中流淌着淡淡的喜悦,心灵似乎被那倾泻的月光洗濯了一般。学生可以在充满压力的环境下,阅读他的作品,寻求一方净地,使心灵得到放松。
此外,在阅读相关书籍时,学生可以先阅读有关历史作品,毕竟文史不分家。再者,高考对语文知识综合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学生要做到厚积薄发,就要靠阅读来积累历史知识,只有熟知一定的背景,才能真正走进文本。
高三时,学习很重要,但不能要求学生无时无刻不在学习,否则,学生容易产生厌烦心理,对学习的热情会消失殆尽。阅读不仅要求学生积累词句运用于作文中,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烦躁不安时,可以找到一个宣泄的渠道,心灵得到滋润,性情得到陶冶。
高尔基说:“人类进步的阶梯一定是书籍。”读书不仅可以使我们的知识面得到拓展,还可以使我们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得到提升,进而提高认知文章的水平和写作能力。因此,学生要根据学习的时期不同,合理安排阅读科目,积少成多,形成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
作者单位:江苏省平潮高级中学(226361)
一、高一要“博”,广泛涉猎
著名学者夸美纽斯曾说过:“书籍是培植智慧的工具。”高一学生学习负担较小,课余时间充足,而且没有太多的压力,因此在此时间段学生可以进行广泛阅读,涉及领域越多越好,拓展自己的知识范围,培养好慧根,为以后打好基础。
以学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为例,文章讲述的是一个健康活泼的小女孩海伦·凯勒,在她19个月大的时候,因一场疾病失去了听力、视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从此小海伦变得暴躁、孤独,七岁时她遇到充满爱心、曾经差点失明、年仅20岁的莎莉文老师后,开始接触新的世界,最终成为世界上首位获得文学学士的盲聋人。《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便是她的一部自传体小说。这部小说告诉了我们她对光明的渴望和她的勇敢,她对生活充满了无限的热情,让我们明白生活的美好,要珍惜时光。
中学生还可以阅读《孙子兵法》,这是一本千古奇书,它是智慧的集结,它从不同的角度,讲述了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是每个人又有自己的道路。研究《孙子兵法》可以告诉你在遇到困难时应该如何抉择。
高一的新生对世界充满了好奇,稚气未脱。这就决定在这个时间段,他们有很多的能力与好奇来接受新知识,要让他们知道摆脱愚昧就要多阅读,从不同领域广泛涉猎,不需要有多精,但要广泛。
二、高二要“精”,品咂滋味
高二时,学生面对分班的压力,文理科就此分割,理科生只学物理、生物、化学,很少接触政史地,阅读就成为一件奢侈的事情。因此,高二学生要注意精读,着重阅读启迪人生的书籍,有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高二学生已经有了较扎实的文言文基础,能够阅读稍有难度的古文。比如《老子》这本书对中国的政治影响巨大,老子强调无为而治,强调尊重客观规律,强调率性而为,它有助于学生追求科学真理,追求大胆创新。阅读《老子》这本书,学生要有耐心,注重理解其中的意思,参透其中的哲理,让学生把这些运用到作文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还可以使学生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
学生不仅要精读中国古代名家著作,也要接触现当代文学作品,让思维多元化。如巴金的《家》,作品以“五四”新潮流为背景,写出了豪门高家的败落。如“风刮得很紧,雪片像扯破了的棉絮一样在空中飞舞,没有目的地四处飘落。街上有行人和两人抬的轿子。他们斗不過风雪,显出了畏缩的样子……风在空中怒吼,声音凄厉,跟雪地上的脚步声混合在一起,成了一种古怪的音乐。这音乐刺痛行人的耳朵,好像在警告他们:风雪会长久地管治着世界,明媚的春天不会回来了。”这是多么精彩的段落。
阅读各种文学作品,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但是到了高二这一关键过渡期,学生就要注意精确阅读,在有限的时间里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对于理科生来说,精读名家作品可以帮助他们游出题海,感受文学的魅力,品咂文字的美味。
三、高三要“专”,走进文本
高三学生面临高考,但不能以学习任务繁重为托辞而放弃阅读。语文教师不必要求他们求“博”求“精”,应在“专”上做文章。在高考语文中,作文占着半壁江山,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一到提笔写作的时候,学生就会发现自己“理屈词穷”,因此,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要肯于钻研。
朱自清作品的风格一般是清秀隽永,学生经常阅读并借鉴模仿,久而久之,也就了解了他的风格。《荷塘月色》是他写于二十年代的一篇广为传诵的优美散文。在享受散文斐然文采之时,我们仿佛跟随着作者走进了清华园,心中流淌着淡淡的喜悦,心灵似乎被那倾泻的月光洗濯了一般。学生可以在充满压力的环境下,阅读他的作品,寻求一方净地,使心灵得到放松。
此外,在阅读相关书籍时,学生可以先阅读有关历史作品,毕竟文史不分家。再者,高考对语文知识综合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学生要做到厚积薄发,就要靠阅读来积累历史知识,只有熟知一定的背景,才能真正走进文本。
高三时,学习很重要,但不能要求学生无时无刻不在学习,否则,学生容易产生厌烦心理,对学习的热情会消失殆尽。阅读不仅要求学生积累词句运用于作文中,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烦躁不安时,可以找到一个宣泄的渠道,心灵得到滋润,性情得到陶冶。
高尔基说:“人类进步的阶梯一定是书籍。”读书不仅可以使我们的知识面得到拓展,还可以使我们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得到提升,进而提高认知文章的水平和写作能力。因此,学生要根据学习的时期不同,合理安排阅读科目,积少成多,形成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
作者单位:江苏省平潮高级中学(226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