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印象主义是以当时光学理论的启发下得以兴起的,具有相当的科学性,发展到后印象主义更是将光学原理的运用发挥到了及至。若从艺术是情感的产物的角度来讲,它们就偏颇了艺术,从艺术最本真的出发,后印象主义才真正是算是艺术,一如印象派对传统的反叛一样,后印象熔铸了个人的情感,思想,出现了史无前例的革命。
【关键词】后印象;当代;影响
一、后印象主义的产生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印象主义陷入危机,一些富有创新精神的画家已经认识到印象派肤浅的一面,他们主张重新重视美术中形式的观念,重视形体结构和构成形体的线条、色块和体积。他们强调艺术的形式要渗透作者的主观情感和情绪,主张用艺术家的主观情感去改造客观形象,于是出现了新的艺术思潮,后印象主义。在中国文化里从庄子提出的“天人和一”在西方的这个时期出现了端倪。后印象主义绘画偏离了西方客观再现的艺术传统,启迪了两大现代主义艺术潮流,即强调结构秩序的抽象艺术(如立体主义,风格主义等)与强调主观情感的表现主义(如野兽主义,德国表现主义等)。在艺术史上,后印象主义被称为西方现代艺术的起源。
印象主义是一个松散的艺术社团。这个社团没有明确的纲领。艺术家集合在一起,仅仅因为画风比较一致,便于共同举办展览。参与展出的艺术家,有的仅在一段时间内迷恋于印象主义画风,后来则另有追求;有的在绘画风格上曾多次变化反复。此外,参与画家的水平也不尽一致。绘画中的印象主义是和法国文学中的自然主义流派相对应的。印象主义和自然主义都曾受到哲学上实证主义的影响。严格意义讲后印象主义不是一个画派,他们之间不是团体,也没有联合开过画展,更没有什么宣言,只是三人都脱胎于印象主义又有着共同创作倾向而已。后来的美术史家们发现他们既有与印象主义联系又不同于印象主义,便称他们是“后印象主义者”。
二、后印象主义的特点
后印象主义是继印象主义之后存在于19世纪80至90年代的美术现象,并不含有风格意义。这些艺术家既不同于印象派狂热地追求外光和色彩,也不同于新印象派对光色进行分析和运用逻辑思维进行艺术创作。他们主张重新重视美术中形的观念,重视作者的主观个性,注意在作品中表现作后印象主义画家的探索过程与成果对20世纪西方现代美术流派产生很大的影响。他的作品注重理念、注重结构,注重画面的建筑美。他对体面的深入研究和高度重视,孕含了立体主义的因素。凡高的作品含有深刻的悲剧意识,他大胆地探索、自由地抒发内心的感情,追求强烈的个性和独特的形式,远远走在了时代的前面。后来的野兽主义、德国表现主义、以至于20世纪初出现的抒情抽象派,都从凡高的艺术中获得丰厚的收益。
印象派运动可以看作是19世纪自然主义倾向的巅峰,也可以看作是现代艺术的起点。印象主义绘画专注外光画,主题的作用被弱化了,而且把兴趣扩大到从前认为难以处理的题材。印象主义绘画以再现自然对象瞬间的光色关系为目的,它基本上属于一种图绘的风格,从这个意义上说,印象主义是巴罗克风格的发展,是写实主义视觉实验的延伸,是文艺复兴以来“再现性”传统绘画发展的极至。前期印象派的大师人物主要有莫奈、德加和雷诺阿。
通俗地说,印象主义表现的是瞬息即逝的光色效果,过分的最求感受光色,以偶然代替必然。既然是凭感觉,那必然是主观的,所以印象派所描绘的是运用主观的颜色来描绘的客观事物。 后印象派完全不一样了,能够先自己主观的感情,表现自己的主观情绪,这种色彩就是客观物体的原来色彩已经不重要了,更重要的是用这种的物象来表达人类自身内心的一种主观情感,所以这种画派更多的是认为不能像印象主义模仿世界,而是表达画家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感受。如果你那天心情非常不好,或者心情灰暗,哪怕是阳光灰暗你都会觉得很惨淡。这就是人的主观感受对客观世界的不同的反映。
艺术作品有重内容和重形式的两种类型。可以这么说,在后印象主义之前,侧重的都是重在内容和客观的再现,尤其古典主义,直接取裁于宗教神话题材,为宗教服务,不曾脱离文学的影子,没有找寻到美术本身,即提上“美”这样的概念上来。而“美”本身,纯粹的美,换言之,即“形式”。并不是剔除内容不要,而是更侧重于情感的外在表现,我思故我画,我画故我在,更注重人生个人的存在价值;而这时的西方美术真正迈入一个个性强烈张扬,表现自由的时代了,艺术不再是宗教宣传的工具,从此,艺术也对人生有着哲学一样的终极思索。
三、总结
越是个性的也便越具有共性,越是个人的也便越是世界的,因为,人都是群体中的一员,后印象主义的出现,是人类在挖掘自身内在的情感规律。 后印象对前是继承,对后是拓展,是继往开来,承上启下的作用。后印象主义画派,注重如何在绘画中强调表现画家的主观情感和内心世界,不在片面追求外光和色彩效果在画面上产生的真实感觉,而是具有更为主观化的感情因素和象征性的精神观念。这种观念的变革,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后印象主义画家对于绘画观念的轉变和表现形式的探索,使人们对绘画的认识发生了质的转变,并且直接引起了20世纪现代艺术的发展与变革。
参考文献:
[1]朱狄.当代西方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2]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顾丞锋.西方美术理论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许梦佳(1991-08), 女,汉族,河南省焦作市,河南省开封市河南大学艺术学院美术方向2015级研究生在读
【关键词】后印象;当代;影响
一、后印象主义的产生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印象主义陷入危机,一些富有创新精神的画家已经认识到印象派肤浅的一面,他们主张重新重视美术中形式的观念,重视形体结构和构成形体的线条、色块和体积。他们强调艺术的形式要渗透作者的主观情感和情绪,主张用艺术家的主观情感去改造客观形象,于是出现了新的艺术思潮,后印象主义。在中国文化里从庄子提出的“天人和一”在西方的这个时期出现了端倪。后印象主义绘画偏离了西方客观再现的艺术传统,启迪了两大现代主义艺术潮流,即强调结构秩序的抽象艺术(如立体主义,风格主义等)与强调主观情感的表现主义(如野兽主义,德国表现主义等)。在艺术史上,后印象主义被称为西方现代艺术的起源。
印象主义是一个松散的艺术社团。这个社团没有明确的纲领。艺术家集合在一起,仅仅因为画风比较一致,便于共同举办展览。参与展出的艺术家,有的仅在一段时间内迷恋于印象主义画风,后来则另有追求;有的在绘画风格上曾多次变化反复。此外,参与画家的水平也不尽一致。绘画中的印象主义是和法国文学中的自然主义流派相对应的。印象主义和自然主义都曾受到哲学上实证主义的影响。严格意义讲后印象主义不是一个画派,他们之间不是团体,也没有联合开过画展,更没有什么宣言,只是三人都脱胎于印象主义又有着共同创作倾向而已。后来的美术史家们发现他们既有与印象主义联系又不同于印象主义,便称他们是“后印象主义者”。
二、后印象主义的特点
后印象主义是继印象主义之后存在于19世纪80至90年代的美术现象,并不含有风格意义。这些艺术家既不同于印象派狂热地追求外光和色彩,也不同于新印象派对光色进行分析和运用逻辑思维进行艺术创作。他们主张重新重视美术中形的观念,重视作者的主观个性,注意在作品中表现作后印象主义画家的探索过程与成果对20世纪西方现代美术流派产生很大的影响。他的作品注重理念、注重结构,注重画面的建筑美。他对体面的深入研究和高度重视,孕含了立体主义的因素。凡高的作品含有深刻的悲剧意识,他大胆地探索、自由地抒发内心的感情,追求强烈的个性和独特的形式,远远走在了时代的前面。后来的野兽主义、德国表现主义、以至于20世纪初出现的抒情抽象派,都从凡高的艺术中获得丰厚的收益。
印象派运动可以看作是19世纪自然主义倾向的巅峰,也可以看作是现代艺术的起点。印象主义绘画专注外光画,主题的作用被弱化了,而且把兴趣扩大到从前认为难以处理的题材。印象主义绘画以再现自然对象瞬间的光色关系为目的,它基本上属于一种图绘的风格,从这个意义上说,印象主义是巴罗克风格的发展,是写实主义视觉实验的延伸,是文艺复兴以来“再现性”传统绘画发展的极至。前期印象派的大师人物主要有莫奈、德加和雷诺阿。
通俗地说,印象主义表现的是瞬息即逝的光色效果,过分的最求感受光色,以偶然代替必然。既然是凭感觉,那必然是主观的,所以印象派所描绘的是运用主观的颜色来描绘的客观事物。 后印象派完全不一样了,能够先自己主观的感情,表现自己的主观情绪,这种色彩就是客观物体的原来色彩已经不重要了,更重要的是用这种的物象来表达人类自身内心的一种主观情感,所以这种画派更多的是认为不能像印象主义模仿世界,而是表达画家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感受。如果你那天心情非常不好,或者心情灰暗,哪怕是阳光灰暗你都会觉得很惨淡。这就是人的主观感受对客观世界的不同的反映。
艺术作品有重内容和重形式的两种类型。可以这么说,在后印象主义之前,侧重的都是重在内容和客观的再现,尤其古典主义,直接取裁于宗教神话题材,为宗教服务,不曾脱离文学的影子,没有找寻到美术本身,即提上“美”这样的概念上来。而“美”本身,纯粹的美,换言之,即“形式”。并不是剔除内容不要,而是更侧重于情感的外在表现,我思故我画,我画故我在,更注重人生个人的存在价值;而这时的西方美术真正迈入一个个性强烈张扬,表现自由的时代了,艺术不再是宗教宣传的工具,从此,艺术也对人生有着哲学一样的终极思索。
三、总结
越是个性的也便越具有共性,越是个人的也便越是世界的,因为,人都是群体中的一员,后印象主义的出现,是人类在挖掘自身内在的情感规律。 后印象对前是继承,对后是拓展,是继往开来,承上启下的作用。后印象主义画派,注重如何在绘画中强调表现画家的主观情感和内心世界,不在片面追求外光和色彩效果在画面上产生的真实感觉,而是具有更为主观化的感情因素和象征性的精神观念。这种观念的变革,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后印象主义画家对于绘画观念的轉变和表现形式的探索,使人们对绘画的认识发生了质的转变,并且直接引起了20世纪现代艺术的发展与变革。
参考文献:
[1]朱狄.当代西方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2]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顾丞锋.西方美术理论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许梦佳(1991-08), 女,汉族,河南省焦作市,河南省开封市河南大学艺术学院美术方向2015级研究生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