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整脊;阳气;督脉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2.08.044
中图分类号:R274.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2)08-0092-02
中国现代整脊学是以中医理论和现代医学知识为指导,以生物力学和生物物理学为基础,通过推拿、导引、牵引、针灸、药物、理疗等方法对脊椎位置结构异常进行整复调理、治疗和预防脊椎及其相关疾病的一门古老而又新兴的边缘科学。重阳气理论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笔者运用重阳气理论指导整脊治疗,取得一定成绩。
1 阳气损伤与脊柱相关性疾病的发生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把人体的阳气比作自然界的太阳,认为天体的运行不息,要靠太阳的光能,人体生命活动也要依赖阳气的温煦濡养与护表御邪,如此才能健康长寿、生命力旺盛。若阳气虚损或失去正常的运行规律,就会体力衰败,抵抗力下降,外感内伤,发生疾病,甚至缩短寿命。后世医家对上述理论的发挥,对温补学派的创立和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为当今脊柱相关性疾病防治提供了启示。阳气损伤与脊柱相关性疾病的发生有重要的关联,保持阳气的充沛及正常运行对防治脊柱相关性疾病有重要指导意义。
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路线及其功能的发挥与脊柱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脊柱属督脉“贯脊属肾”之所,为督脉循行主干。督脉为阳脉之海,其循行过程中联络全身所有的阳经,对全身阳经的气血起溢蓄、渗灌和调节作用。当阳经旺盛,气血有余时,督脉可以蓄积阳经多余的气血,全身各阳经的气血均上承于督脉,督脉的阳气有赖于全身各阳经气血的滋养;当其他阳经气血不足时,督脉可以对全身其他阳经的气血起渗灌作用。督脉对全身阳经气血的分布起重要的调节作用。中医理论认为,背为阳,腹为阴,督脉行于脊背正中,为全身阳气汇聚之处。足太阳膀胱经循行于督脉两侧,两者有多处交会。足太阳膀胱经分布有五脏六腑的背俞穴,与五脏六腑经气相通。督脉阳气借助足太阳膀胱经得以通达五脏六腑,以维持人体的正常功能。
脊柱相关性疾病是指颈、胸、腰椎的骨、关节、椎间盘及椎周软组织遭受损伤或退行性改变,在一定诱因条件下,发生脊柱小关节错位,椎间盘突出,韧带钙化或骨质增生,椎旁软组织肿胀、痉挛或粘连等,直接或间接对脊神经根、椎管内外血管、脊髓或交感神经等产生刺激或压迫,导致脊椎损伤疾患以外的多系统的症状和体征的疾病。
中医学无“脊柱相关性疾病”这一病名,但《素问·骨空论篇》中对督脉异常时所致疾病的描述“此生病,从少腹上冲心而痛,不得前后,为冲疝,其女子不孕,癃痔遗溺嗌干”也符合现代医学所认为的当脊柱出问题时可导致脊椎损伤疾患以外的多系统的症状和体征。当今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及工作学习压力的增加,熬夜、加班已成为司空见惯之事,加上平时不正确的姿势,长期如此则会使脊柱周围软组织处于不平衡的受力状态,致脊柱小关节错位、腰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等;而脊柱与胸肋构成一体,与五脏六腑关系密切,因此常出现脊椎损伤疾患以外的多系统的症状和体征[1]。
从阳气损伤与脊柱相关性疾病的发生而言:现代人一则工作过于紧张劳累,多常年伏案或久立,“阳气者,烦劳则张”,阳气亢张,可进一步损伤阴精,使督脉、筋骨、肌肉失于濡养,督脉失养则易变生他症;现代人因工作或娱乐入睡晚,甚则通宵不睡,使督脉不能溢蓄阳气,阳气渗灌和调节失常,阴阳不能交合,久则生变;另外,如贪凉饮冷、滥用苦寒以及房劳过度等皆会损耗阳气,督脉不温,久则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再次,督阳亏虚,阳失温运,则气血不畅,水湿停聚,痰浊瘀血闭阻经络,水、湿、痰、瘀停留五脏六腑,百症丛生。
2 顾护阳气以整脊
2.1 按之则热气至
使机体局部产热是推拿对机体产生的一种重要的生物物理效应。《素问·举痛论篇》云:“寒气客于肠胃之间,募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在整脊治疗中,一般先用放松手法为前奏,常以一指禅推法、法、弹拨法等手法对督脉及膀胱经进行放松,在患者肌肉放松的情况下,施以较缓慢、柔和、有力又有节律性的手法,如按揉法、点按法等,由里到外,逐渐产生温和又深沉的温热感。这种“温法”作用柔和、持久而深透,对那些阳气亏损,隐痛、酸痛、喜按喜揉为主的慢性脊柱相关性疾病患者,可以起到振奋督阳、温经正脊的作用。笔者常在督脉及膀胱经上涂以温热类按摩介质(包括膏、乳剂、油等),用擦法借助于强烈的磨擦力及少许药力,集中于督脉及膀胱经体表肌肤处,使之产生强烈温热感,振奋肌表阳气,散寒通络。
2.2 动以引阳
人体阳气,贵在流通;人体阴液,宜于静守。阴静阳躁(动)是人体阴阳的特征之一,所以,适当主动或被动运动,能导引“阳气,助阳以行”。诚如华佗所言:“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
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终不朽也。”由此可知,在手法整脊的过程中,配合患者的主动运动、活动关节类的手法、拔伸、牵引、扳法等都可以起到动以引阳的作用。在手法整脊中,扳摇颈胸腰部、牵抖上下肢、施手法时配合患者的腰部背伸、颈部活动等都可以起到引导阳气、温通气血的作用。
2.3 内补脾肾
肾中精气是机体活动的根本,对机体各个方面的生理活动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肾中精气的生理效应可概括为肾阴和肾阳两个方面。肾阳有温养腑脏的作用,“人生立命全在坎中一阳”,“坎中一阳”即肾阳,为人身阳气之本、立命之根。从经络循行上来看,脊柱属督脉“贯脊属肾”之所,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相表里,《黄帝外经·考订经脉篇》说:“盖膀胱为肾之表,故系连于肾,通肾中命门之气。”说明足太阳膀胱经靠命门之气温化、蒸腾,犹如太阳普照大地,化其水以利万物一样,滋养全身的脏腑经络。肾阳亏损可以导致督脉阳气“蓄溢”不足,足太阳经温化不足,脊柱及内脏阳气不旺,虚邪内入,病变丛生。对脊柱相关性疾病的治疗,除手法整脊外,应适当配以温肾助阳的内服中药。笔者常在辨证的基础上选用寿胎丸、龟鹿二仙胶、肾气丸、左归饮、阳和汤、四逆汤、天山雪莲等变化加减,以起到温肾通督、扶阳正脊的作用,配合手法,内外兼顾,标本同治,减少脊柱相关性疾病的复发。
“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元气的盛衰亦与脾胃运化水谷精气的功能密切相关,所以,脾肾之间这种“先天”、“后天”的作用,常常是相互依存和相互补充促进的。一旦脾胃机能失调,不能运化水谷精气以充养肾,元气亦不能充,元阳不足,遂致肾虚,致督脉不充,脊柱萎弱,影响脊柱错位的整复。脾主肌肉,脾运化水谷精微以营养脊旁肌肉,脊柱肌肉筋骨等亦赖脾胃而得以滋养。脾虚肌肉失养,脊旁“肉为墙”的功能下降,遂致脊柱容易损伤错位。《灵枢·经筋》云:“足太阴之筋,起于大趾之端内侧……其内着,着于脊。”脾经经筋附着于脊柱,脾经气血盛衰影响脊柱的稳定,脾经气血不足,脊柱失健,易发生脊柱相关性疾病。对脊柱相关性疾病患者辨证有脾气不足者,笔者常选用升阳益胃汤、益气聪明汤、补中益气汤、六君子汤、归脾汤、理中丸等加减,健脾养肌、扶阳温筋、滋养肌肉筋膜,以加强脊柱的稳定。
2.4 内外兼顾,顾护阳气
整脊治疗中,除了手法、内服药物需顾护阳气,还应从多方面内外兼顾,顾护阳气。整脊治疗前,可配合热盐包督脉及膀胱经上温熨、艾灸督脉、背部中药熏蒸;治疗后可外用温热类的汉磁贴、代温灸膏,热敷、温水冲浴病变节段处;治疗前后防寒、少吹空调,少喝冷饮;冬季宜适当服用生姜、辣椒等温热类食物;并可针对性配合进行飞燕式、拱桥、自体悬吊等功能锻炼。
参考文献:
[1] 韦贵康.脊柱相关疾病与手法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5.
(收稿日期:2011-08-18,编辑:梅智胜)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2.08.044
中图分类号:R274.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2)08-0092-02
中国现代整脊学是以中医理论和现代医学知识为指导,以生物力学和生物物理学为基础,通过推拿、导引、牵引、针灸、药物、理疗等方法对脊椎位置结构异常进行整复调理、治疗和预防脊椎及其相关疾病的一门古老而又新兴的边缘科学。重阳气理论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笔者运用重阳气理论指导整脊治疗,取得一定成绩。
1 阳气损伤与脊柱相关性疾病的发生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把人体的阳气比作自然界的太阳,认为天体的运行不息,要靠太阳的光能,人体生命活动也要依赖阳气的温煦濡养与护表御邪,如此才能健康长寿、生命力旺盛。若阳气虚损或失去正常的运行规律,就会体力衰败,抵抗力下降,外感内伤,发生疾病,甚至缩短寿命。后世医家对上述理论的发挥,对温补学派的创立和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为当今脊柱相关性疾病防治提供了启示。阳气损伤与脊柱相关性疾病的发生有重要的关联,保持阳气的充沛及正常运行对防治脊柱相关性疾病有重要指导意义。
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路线及其功能的发挥与脊柱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脊柱属督脉“贯脊属肾”之所,为督脉循行主干。督脉为阳脉之海,其循行过程中联络全身所有的阳经,对全身阳经的气血起溢蓄、渗灌和调节作用。当阳经旺盛,气血有余时,督脉可以蓄积阳经多余的气血,全身各阳经的气血均上承于督脉,督脉的阳气有赖于全身各阳经气血的滋养;当其他阳经气血不足时,督脉可以对全身其他阳经的气血起渗灌作用。督脉对全身阳经气血的分布起重要的调节作用。中医理论认为,背为阳,腹为阴,督脉行于脊背正中,为全身阳气汇聚之处。足太阳膀胱经循行于督脉两侧,两者有多处交会。足太阳膀胱经分布有五脏六腑的背俞穴,与五脏六腑经气相通。督脉阳气借助足太阳膀胱经得以通达五脏六腑,以维持人体的正常功能。
脊柱相关性疾病是指颈、胸、腰椎的骨、关节、椎间盘及椎周软组织遭受损伤或退行性改变,在一定诱因条件下,发生脊柱小关节错位,椎间盘突出,韧带钙化或骨质增生,椎旁软组织肿胀、痉挛或粘连等,直接或间接对脊神经根、椎管内外血管、脊髓或交感神经等产生刺激或压迫,导致脊椎损伤疾患以外的多系统的症状和体征的疾病。
中医学无“脊柱相关性疾病”这一病名,但《素问·骨空论篇》中对督脉异常时所致疾病的描述“此生病,从少腹上冲心而痛,不得前后,为冲疝,其女子不孕,癃痔遗溺嗌干”也符合现代医学所认为的当脊柱出问题时可导致脊椎损伤疾患以外的多系统的症状和体征。当今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及工作学习压力的增加,熬夜、加班已成为司空见惯之事,加上平时不正确的姿势,长期如此则会使脊柱周围软组织处于不平衡的受力状态,致脊柱小关节错位、腰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等;而脊柱与胸肋构成一体,与五脏六腑关系密切,因此常出现脊椎损伤疾患以外的多系统的症状和体征[1]。
从阳气损伤与脊柱相关性疾病的发生而言:现代人一则工作过于紧张劳累,多常年伏案或久立,“阳气者,烦劳则张”,阳气亢张,可进一步损伤阴精,使督脉、筋骨、肌肉失于濡养,督脉失养则易变生他症;现代人因工作或娱乐入睡晚,甚则通宵不睡,使督脉不能溢蓄阳气,阳气渗灌和调节失常,阴阳不能交合,久则生变;另外,如贪凉饮冷、滥用苦寒以及房劳过度等皆会损耗阳气,督脉不温,久则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再次,督阳亏虚,阳失温运,则气血不畅,水湿停聚,痰浊瘀血闭阻经络,水、湿、痰、瘀停留五脏六腑,百症丛生。
2 顾护阳气以整脊
2.1 按之则热气至
使机体局部产热是推拿对机体产生的一种重要的生物物理效应。《素问·举痛论篇》云:“寒气客于肠胃之间,募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在整脊治疗中,一般先用放松手法为前奏,常以一指禅推法、法、弹拨法等手法对督脉及膀胱经进行放松,在患者肌肉放松的情况下,施以较缓慢、柔和、有力又有节律性的手法,如按揉法、点按法等,由里到外,逐渐产生温和又深沉的温热感。这种“温法”作用柔和、持久而深透,对那些阳气亏损,隐痛、酸痛、喜按喜揉为主的慢性脊柱相关性疾病患者,可以起到振奋督阳、温经正脊的作用。笔者常在督脉及膀胱经上涂以温热类按摩介质(包括膏、乳剂、油等),用擦法借助于强烈的磨擦力及少许药力,集中于督脉及膀胱经体表肌肤处,使之产生强烈温热感,振奋肌表阳气,散寒通络。
2.2 动以引阳
人体阳气,贵在流通;人体阴液,宜于静守。阴静阳躁(动)是人体阴阳的特征之一,所以,适当主动或被动运动,能导引“阳气,助阳以行”。诚如华佗所言:“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
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终不朽也。”由此可知,在手法整脊的过程中,配合患者的主动运动、活动关节类的手法、拔伸、牵引、扳法等都可以起到动以引阳的作用。在手法整脊中,扳摇颈胸腰部、牵抖上下肢、施手法时配合患者的腰部背伸、颈部活动等都可以起到引导阳气、温通气血的作用。
2.3 内补脾肾
肾中精气是机体活动的根本,对机体各个方面的生理活动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肾中精气的生理效应可概括为肾阴和肾阳两个方面。肾阳有温养腑脏的作用,“人生立命全在坎中一阳”,“坎中一阳”即肾阳,为人身阳气之本、立命之根。从经络循行上来看,脊柱属督脉“贯脊属肾”之所,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相表里,《黄帝外经·考订经脉篇》说:“盖膀胱为肾之表,故系连于肾,通肾中命门之气。”说明足太阳膀胱经靠命门之气温化、蒸腾,犹如太阳普照大地,化其水以利万物一样,滋养全身的脏腑经络。肾阳亏损可以导致督脉阳气“蓄溢”不足,足太阳经温化不足,脊柱及内脏阳气不旺,虚邪内入,病变丛生。对脊柱相关性疾病的治疗,除手法整脊外,应适当配以温肾助阳的内服中药。笔者常在辨证的基础上选用寿胎丸、龟鹿二仙胶、肾气丸、左归饮、阳和汤、四逆汤、天山雪莲等变化加减,以起到温肾通督、扶阳正脊的作用,配合手法,内外兼顾,标本同治,减少脊柱相关性疾病的复发。
“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元气的盛衰亦与脾胃运化水谷精气的功能密切相关,所以,脾肾之间这种“先天”、“后天”的作用,常常是相互依存和相互补充促进的。一旦脾胃机能失调,不能运化水谷精气以充养肾,元气亦不能充,元阳不足,遂致肾虚,致督脉不充,脊柱萎弱,影响脊柱错位的整复。脾主肌肉,脾运化水谷精微以营养脊旁肌肉,脊柱肌肉筋骨等亦赖脾胃而得以滋养。脾虚肌肉失养,脊旁“肉为墙”的功能下降,遂致脊柱容易损伤错位。《灵枢·经筋》云:“足太阴之筋,起于大趾之端内侧……其内着,着于脊。”脾经经筋附着于脊柱,脾经气血盛衰影响脊柱的稳定,脾经气血不足,脊柱失健,易发生脊柱相关性疾病。对脊柱相关性疾病患者辨证有脾气不足者,笔者常选用升阳益胃汤、益气聪明汤、补中益气汤、六君子汤、归脾汤、理中丸等加减,健脾养肌、扶阳温筋、滋养肌肉筋膜,以加强脊柱的稳定。
2.4 内外兼顾,顾护阳气
整脊治疗中,除了手法、内服药物需顾护阳气,还应从多方面内外兼顾,顾护阳气。整脊治疗前,可配合热盐包督脉及膀胱经上温熨、艾灸督脉、背部中药熏蒸;治疗后可外用温热类的汉磁贴、代温灸膏,热敷、温水冲浴病变节段处;治疗前后防寒、少吹空调,少喝冷饮;冬季宜适当服用生姜、辣椒等温热类食物;并可针对性配合进行飞燕式、拱桥、自体悬吊等功能锻炼。
参考文献:
[1] 韦贵康.脊柱相关疾病与手法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5.
(收稿日期:2011-08-18,编辑:梅智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