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有效方法

来源 :思想理论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owoy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要读懂读透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并把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作为生活习惯和精神追求,就需要明晰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有效方法.具体来说,重复性阅读是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基础方法,参考性阅读是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重要支撑,问题性阅读是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深化途径,体系性阅读是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高阶标准.坚持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有效方法,对于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有着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高校教师是课程思政的实施主体,课程思政是高校教师的教育使命,两者统一在立德树人这个总目标和“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中.高校要提升课程思政课堂教学实效,真正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就需要在尊重高校教师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的主体性、课程思政建设的独特性和课堂教学的场域性前提下,厘清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实践进路,遵循刚柔相济、显隐结合、守变共振、点面联动的育人原则.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要打造一支素质过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的供给面临多而不强、多而不优的现实困境,也反映出培养过程中制度建设的一些短板.对此,需要深刻认识当前形势下思政课改革创新所处的历史方位,统筹设计后备人才培养和发展的体系化制度方案,激发思政课教师群体创新的内在动力,从而实现思政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培养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升级,激活思政课在新阶段的改革创新.
网络空间是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阵地,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场域.全媒体时代,意识形态工作要及时准确把握网络发展新形势、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新局势、网络治理新趋势等,敏锐发现、科学预测和积极应对网络潜藏的变量.进一步推进网络治理体系建设,把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转变为经济社会发展最大增量,要以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技术治网与依法治网相结合,加强网络文明建设,构建分层分类立体化传播体系,形成发展和治理互联网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完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框架和实践策略.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论述、提出明确要求.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有力部署,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把教育对象具体对焦党员领导干部“关键少数”、青年群体,并拓展到社会大众,最终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全体人民的行为准则和共同价值追求.这对于我们在实践中,更好地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厘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层次理路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创造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是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促进“五位一体”的文明协调发展,以及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人类文明新形态之间具有内在的紧密联系.以“五位一体”的文明协调发展创造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继承与发展,这是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获得的创新成果.从“五位一体”的文明协调发展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和人类
中国共产党理想信念的科学性集中体现为对理想信念内涵本质、理论认知、实践方略的科学把握.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不断丰富理想信念教育的科学内涵,持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的科学理解;统筹教育引导与自觉建构、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当前任务与长远目标的辩证关系,不断深化对理想信念教育的规律性认识;紧紧抓住理论教育、情感熏陶、实践养成三个关键环节,不断创新理想信念教育的方式方法,大力提升理想信念教育的科学化水平.
百年征程中,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经过艰辛探索、接续奋斗,成功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高度来审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历史合理性和时代进步性,既要看到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从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向前推进的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又要看到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着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内在文明逻辑.只有从已然和应然两个维度,才能充分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内在逻辑.
讲好中国故事旨在回应时代命题、提升国际影响力,彰显中国自信.当前讲好中国故事,我们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讲好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故事;讲好中国故事,应大力拓展民间交流平台,与官方平台形成联动效应;讲好中国故事,需注重科学把握内容精髓与适时创新讲述形式.
人民城市是城市发展主体自觉的必然结果,内在实现了人民主体与城市发展的深度融合,不仅彰显城市发展的主体价值,而且指向人民主体的空间展开与实践.可以说,人民城市推动城市发展的重心由外在的空间实体的扩张向内在的人民主体发展与实现的深层转换,突出了城市发展的主体性、目的 性与价值性的统一.人民城市推进了当今中国城市发展观的主体变革:内在克服了城市发展与人民主体的分裂和对立,推进城市发展的价值轴心由以资本增殖为中心向人民主体发展回归,消解资本城市化所导致的主体生存异化;将人民主体置于城市发展的中心,根据人民主体空间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劳动素养评价,是培养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挖掘劳动育人价值、改革教育评价的“指挥棒”,健全劳动素养评价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劳动素养评价实践中存在着重管理价值轻教育价值、重共性准则轻个性指标、重技能传授轻素养形成等问题.为此需要从优化评价内容、注重评价过程、突出个性特点等方面构建科学有效的劳动素养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