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究康复理疗干预对脑卒中后遗症期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脑卒中后遗症期患者67例,随机分为行一般家庭护理对照组(n=33)与并行康复理疗干预实验组(n=34),对比分析患者幻肢功能。结果:两组患者在干预6个月后,实验组患者FMA以及M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康复理疗干预可有效加快脑卒中患者的康复进程,有助于后遗症期患者生存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康复理疗;脑卒中后遗症;生存质量
脑卒中多发于中老年人,治疗后多伴有后遗症。患者在治疗后,安全度过了急性期均会回家静养,但由于大部分家庭对康复训练知之甚少,并不注重家庭训练,故制约了后遗症期患者的康复进程,不利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提升。为促进脑卒中后遗症期患者生存质量的提升,本次研究对康复理疗的应用价值进行了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脑卒中后遗症期患者67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33)与实验组(n=34),实验组男18例,女15例,年龄46~77岁,均数(56.3±6.0)岁,文化水平高中及其以上12例,以下21例,无文盲,对照组男19例,女15例,年龄45~77岁,均数(55.8±5.4)岁,文化水平高中及其以上13例,以下21例,无文盲,两组患者在基础资料对比上无显著差异,P<0.05,可比。所有患者均以经CT、MRI确诊,无认知真该,且知情同意,愿意签订同意书。研究已排除有重大心肾疾病或精神疾病等患者,患者群体分布均匀,研究结果信效度高。
1.2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家庭护理,实验组于此同时并行康复理疗,为患者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计划,要求患者每周定期到医院进行康复理疗,做好患者康复情况的评估与记录,并根据患者恢复情况及时调整理疗方案。同时,开展对患者家属的培训,提高其对康复知识的认知水平,确保其能够在家监督并指导患者加强康复训练,鼓励患者自主完成生活事宜[1]。早期可从刷牙、洗脸、吃饭、喝水等简单动作做起,在实际操作上可叮嘱家属由单一动作入手,一组一组的练习。叮嘱家属加强与患者的交流,可从单音字入手,逐渐过渡到词语的练习,再组合成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建议家属购买辅助康复器具,或也可结合患者家庭情况,指导其制作简易支具等,确保患者可利用器具完成日常活动。对患者可活动的部位,应该嘱咐加强练习,避免功能退化。在上肢力量练习上,可指导患者充分伸展上肢,并用力握拳、伸展,并循环往复,下肢可进行屈曲与伸展训练,同时加强关节活动,辅助患者利用健腿带活动[2]。同时,可利用堆积木、下五子棋等游戏,增强训练的趣味性,切实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并增强其思维活性。对比两组患者出院时、干预3个月以及6个月时的生存质量。
1.3评价指标
以Fugl-Meyer量表(FMA)以及改良Bar-thel(MBI)评估患者出院时、干预3个月以及6个月时的FMA与MBI评分。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以SPSS21.0软件包处理分析,设定P<0.05,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FMA评分对比
干预前,两组FMA评分无显著差异,干预后实验组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2.1 MBI评分对比
干预前,两组MBI评分无显著差异,干预后实验组评分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3、讨论
脑卒中作为临床常见脑血管疾病,对患者有较大威胁,发病后,进展极快,如不及时干预,很容易出现弥漫性脑功能障碍,具有较高的致残率与致死率,抢救成功后,也有很大几率留下后遗症,需要通过康复训练才可恢复部分功能。但由于患者入院后并未得到系统的指导,延误了治疗的时间,导致部分可康复患者直接被耽误,进而演变为语言或肢体功能障碍,不利于患者生存质量的提升。田凌, 谢家兴等人研究表明[3],通过加强对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的护理干预工作,可加快患者的功能恢复,可有效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在对脑卒中后遗症期患者行康复理疗干预后,实验组患者FMA以及M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代表康复理疗有助于患者生存质量的提升。综上所述,对脑卒中患者,有必要为其制定具有较强针对性的护理方案,加强语言与肢体功能的锻炼,充分利用好家庭资源,通过医院与家庭的协同作用促进患者康复,以切实提高其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马书明, 杨勇. 康复理疗干预对脑卒中后遗症期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5(16):2384- 2385.
[2]吴福珍, 黄颖, 陈秋蓉. 社区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 护士進修杂志, 2014(22): 2092-2093.
[3]田凌, 谢家兴, 张静,等. 社区综合康复管理对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6, 22(12):1467-1470.
关键词:康复理疗;脑卒中后遗症;生存质量
脑卒中多发于中老年人,治疗后多伴有后遗症。患者在治疗后,安全度过了急性期均会回家静养,但由于大部分家庭对康复训练知之甚少,并不注重家庭训练,故制约了后遗症期患者的康复进程,不利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提升。为促进脑卒中后遗症期患者生存质量的提升,本次研究对康复理疗的应用价值进行了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脑卒中后遗症期患者67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33)与实验组(n=34),实验组男18例,女15例,年龄46~77岁,均数(56.3±6.0)岁,文化水平高中及其以上12例,以下21例,无文盲,对照组男19例,女15例,年龄45~77岁,均数(55.8±5.4)岁,文化水平高中及其以上13例,以下21例,无文盲,两组患者在基础资料对比上无显著差异,P<0.05,可比。所有患者均以经CT、MRI确诊,无认知真该,且知情同意,愿意签订同意书。研究已排除有重大心肾疾病或精神疾病等患者,患者群体分布均匀,研究结果信效度高。
1.2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家庭护理,实验组于此同时并行康复理疗,为患者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计划,要求患者每周定期到医院进行康复理疗,做好患者康复情况的评估与记录,并根据患者恢复情况及时调整理疗方案。同时,开展对患者家属的培训,提高其对康复知识的认知水平,确保其能够在家监督并指导患者加强康复训练,鼓励患者自主完成生活事宜[1]。早期可从刷牙、洗脸、吃饭、喝水等简单动作做起,在实际操作上可叮嘱家属由单一动作入手,一组一组的练习。叮嘱家属加强与患者的交流,可从单音字入手,逐渐过渡到词语的练习,再组合成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建议家属购买辅助康复器具,或也可结合患者家庭情况,指导其制作简易支具等,确保患者可利用器具完成日常活动。对患者可活动的部位,应该嘱咐加强练习,避免功能退化。在上肢力量练习上,可指导患者充分伸展上肢,并用力握拳、伸展,并循环往复,下肢可进行屈曲与伸展训练,同时加强关节活动,辅助患者利用健腿带活动[2]。同时,可利用堆积木、下五子棋等游戏,增强训练的趣味性,切实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并增强其思维活性。对比两组患者出院时、干预3个月以及6个月时的生存质量。
1.3评价指标
以Fugl-Meyer量表(FMA)以及改良Bar-thel(MBI)评估患者出院时、干预3个月以及6个月时的FMA与MBI评分。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以SPSS21.0软件包处理分析,设定P<0.05,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FMA评分对比
干预前,两组FMA评分无显著差异,干预后实验组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2.1 MBI评分对比
干预前,两组MBI评分无显著差异,干预后实验组评分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3、讨论
脑卒中作为临床常见脑血管疾病,对患者有较大威胁,发病后,进展极快,如不及时干预,很容易出现弥漫性脑功能障碍,具有较高的致残率与致死率,抢救成功后,也有很大几率留下后遗症,需要通过康复训练才可恢复部分功能。但由于患者入院后并未得到系统的指导,延误了治疗的时间,导致部分可康复患者直接被耽误,进而演变为语言或肢体功能障碍,不利于患者生存质量的提升。田凌, 谢家兴等人研究表明[3],通过加强对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的护理干预工作,可加快患者的功能恢复,可有效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在对脑卒中后遗症期患者行康复理疗干预后,实验组患者FMA以及M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代表康复理疗有助于患者生存质量的提升。综上所述,对脑卒中患者,有必要为其制定具有较强针对性的护理方案,加强语言与肢体功能的锻炼,充分利用好家庭资源,通过医院与家庭的协同作用促进患者康复,以切实提高其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马书明, 杨勇. 康复理疗干预对脑卒中后遗症期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5(16):2384- 2385.
[2]吴福珍, 黄颖, 陈秋蓉. 社区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 护士進修杂志, 2014(22): 2092-2093.
[3]田凌, 谢家兴, 张静,等. 社区综合康复管理对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6, 22(12):1467-1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