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中的豆腐

来源 :阅读(书香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YNJONES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人看了“豆腐”这两个字以后,首先想到的大概是几个在白话文里用豆腐的说法,比如说“他很喜欢吃豆腐”“别吃我的豆腐”。其实这里“吃豆腐”意思的来源可能不会早于清末,因为在古典文学中“吃豆腐”根本就没有别的意思。至于有关豆腐的俗语、歇后语的来源更不容易查,有的是从明朝的小说来的,比方说相当有名的“关老爷卖豆腐—人强货弱”“豆腐掉在灰里头—吹不得,拍不得”。
  最早记载豆腐的是宋初陶谷的《清异录》。宋朝以前记载的“乳腐”不是豆腐,而是一种酪。无论如何,中国古籍作者都认为:西汉的淮南王刘安发明了豆腐的做法。中国、日本、韩国的豆腐制作者,也以淮南王为祖师。但问题就是:为什么直到宋朝,才有豆腐的记载?
  日本专门研究豆腐的筱田统博士关于豆腐发明的理论比较有道理。他认为中国从南北朝到唐代,北方游牧民族大量进入中原,胡人惯食牛羊乳加工品。这些乳品的名字像“黎祁”“来其”应当是胡语的对音,就成了豆腐的别名。另外,“腐”字也应该是胡语的对音,因为豆腐的“腐”字,跟古时字书的意义“烂也,朽也,败也”根本没有关系。那么可以说豆腐可能在唐朝的时候才传到了中原,当唐末、五代的时候,才普遍成了老百姓的食物。一般的人想必很歡迎这种新的食品,因为它又便宜、又营养。到了宋初,好像连钟鸣鼎食之家也享用豆腐,这样,在社会上居于高阶层地位的著作者,才在书里写到了豆腐的事情。可以说,豆腐从宋朝就在中国流行了。
  宋人陶谷在《清异录》里面,把豆腐称为“小宰羊”:“时戢为青阳丞,洁己勤民,肉味不给,日市豆腐数个,邑人呼豆腐为‘小宰羊’。”其实“小宰羊”可能也相当于“小规模地宰(杀)羊”,这跟“小登科”这个词的构词法是相同的。
  在苏轼的《物类相感志》里有“豆油煎豆腐有味”那么一句话,南宋林洪所撰的《山家清供》描写“东坡豆腐”的做法是:“豆腐葱油炒,用酒研小榧子一二十枚,和酱料同煮。又方纯以酒煮,俱有益也。”这应是“东坡豆腐”的来源。又有陈达叟的《本心斋蔬食谱》、吴自牧的《梦粱录》也都收了豆腐当膳食材料的记载。
  关于诗这一方面,朱熹在“次刘秀野蔬食十三诗韵”上写了一首《豆腐》:“种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王术,安坐获泉布。”其实,清人梁章巨告诉我们(《归田琐记》),朱熹自己不吃豆腐,他说:“朱子不食豆腐,以谓初造豆腐时,用豆若干、水若干、杂若干,合秤之,共重若干;及造成,往往溢于原秤之数,格其理而不得。故不食。”王安石也有“瓦鼎煮黎祁”之句。
  在金朝李杲的《食物本草》上,也提到豆腐。他首先写:“说者以为始于淮南王。”下面记载:“豆腐。性冷而动气。一云有毒。发肾气头风疮疥。杏仁可解。又萝卜同食。亦解其毒。”
  元代贾铭的《饮食须知》有豆腐的记载。据清人褚人获在笔记里说:“元江阴孙司业大雅嫌豆腐不雅。改名菽乳。赋诗云……”按说《佩文韵府》也应该有一首虞集写的豆腐赞诗,不过没有找到。在《关汉卿戏剧集》的“关大王独赴单刀会”里下书的黄文说了一句话:“来便吃筵席;不来豆腐酒吃三钟。”此外戏曲脸谱内也有“豆腐脸”,是属于奸臣脸之一;这种脸所抹的白粉,像一块豆腐,所以梨园行又称为“豆腐脸”,世俗则通称“小花脸”。
  明代初时有趣味的事情,是根据清人张定《在田录》上的一句“上皇以卖腐为生”,据说明太祖朱元璋的父亲就是卖豆腐的。《本草纲目》也有关于豆腐的“集解”“气味”“主治”“附方”。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的“菽”字项下有“为腐”字样,这表示豆腐在明朝已有医术用处,而且跟农产品制造方面有关系。中国名菜臭豆腐的来历也可追溯到明朝。李日华在《蓬栊夜语》写“黟县人喜于夏秋间腐令变色生毛,随拭去之俟稍干。投沸油中灼……云有海中鱼之味……”。在浮白主人的《笑林》里看到了一则豆腐笑话:一人留客饭,豆腐一味,自言:“豆腐是我的性命,觉他味不及也。”异日至客家,客记其食性所好,乃以鱼肉中各和豆腐。其人择鱼肉大啖,客问曰:“兄尝云:豆腐是我的性命。今日如何不吃?”笑曰:“见了鱼肉,性命都不要了。”
  明代的豆腐诗相当多,有苏平、孙作、曾异等的作品。明朝小说也有几条豆腐的资料,如《金瓶梅》等,连《西游记》也有“大海里翻了豆腐船,汤里来,水里去”的话。《金瓶梅》第四回上有“……这妇人自从与张大户勾搭,这老儿是软如鼻涕脓如酱的一件东西”那么一句。有趣味的是,有位德文译者竟把“如酱”翻译成“如豆腐”,不知道他们为什么如此翻译。是否他们所见的版本不同,也有可能。
  清朝的《佩文韵府》也收了“豆腐”。除了“豆腐闸”这个地名之外,还提到《蔬食谱》,李延飞《延寿书》《本草集解》,下面加苏轼《蜜酒歌》中的“煮豆作乳脂为酥”之句,可是筱田统博士认为,这豆乳是与鹅鸭酥蜜酒并陈的,而不算豆腐。
  清朝关于煮豆腐方法的资料很丰富。李化楠的《醒园录》、王士雄的《随息居饮食谱》、顾仲的《养小录》、徐珂的《清稗类钞》等,都有不少说到豆腐的地方。李笠翁虽然有反对荤食的思想,但是在他的《闲情偶寄》上并没有写到豆腐。可是清朝美食家袁枚的《随园诗话》和《随园食单》里面有很多有趣的事情。有一次袁枚吃的豆腐,不是豆腐而是鸡脑。另外一次,袁枚尝过一位蒋先生煮的豆腐之后,问了蒋先生做法如何。蒋先生要他先向自己三鞠躬才肯教他,袁枚立刻行礼如仪。
  清朝又有康熙、乾隆与豆腐的故事,宋荦在《西陂类稿》写清帝康熙有旨:“朕有自用豆腐一品,与寻常不同。可令御厨太监传授予巡抚厨子,为后半世受用。”关于乾隆皇帝的传说是:乾隆游江南的时候,有一次发生了粮食供应上的问题,临时饥饿,在乡村叫一个农人给皇帝煮菜。这个农人只有菠菜与豆腐那么一道菜,但是皇帝的肚子很饿,所以觉得很好吃。以后皇帝问这道菜叫什么名字,农人不敢说是菠菜与豆腐,而说了“金镶白玉板,红嘴绿鹦哥”。
  (摘自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国豆腐》一书)
其他文献
一生为国铸核盾,一世甘做淡泊人,一腔热血化春雨,献身国防科技事业的杰出科学家林俊德—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  戴着氧气面罩,身上插着导流管、胃管、减压管和输液管,林俊德反复叮咛着需要交接的某重大国防科研项目相关资料。  这一刻,是2012年5月31日11时09分。在生命的最后一天,林俊德强忍着剧痛,坚持伏案工作长达74分钟!  林俊德,我国爆炸力学与核试验工程领域著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某
期刊
民間工艺源自百姓日常生活,取材简单,成本低廉是其显著特色。流行于广东东莞一带的莞草编织,也是如此。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一号墓中出土的座席,历史学家就清晰地考证注明“莞席,以麻线为经,莞草为纬编成,素娟包缘”的字样,这表明东莞的草织品在汉朝已经受到了王室的青睐。  东莞的草织品可以分为水草类、草绳类、草辫类、绳席类、辫席类、草席类。  以芥黄席为例,其制作流程是,先从莞草中挑取全白、细长的草,再用芥黄
期刊
于漪,女,汉族,中共党员,1929年2月生,江苏镇江人,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曾任全国语言学会理事、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会长。她长期躬耕于中学语文教学事业,坚持教文育人,推动教育部将“人文性”写入全国《语文课程标准》。她主张教育思想和教学实践同步创新,为推动全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作出突出贡献。  用一生诠释对教育事业的追求  于漪说:“当我把生命和国家命运、人民幸福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我就觉
期刊
你必须摆脱这样的误解:看起来很简单的物体,承载的意義也很简单。在一幅画里,一朵花、镜中的一个影子或是天空中的一只鸟,站立的梯子、摇晃的天平或是北风掀起的幕帘,几乎总有着比一眼看起来更深入的意味。  播种者(米勒,1850)  太阳沿着地平线滚动。在播种者黑色人形的后面,这一天似乎停止了。天空的颜色厚重黏稠,似乎拖慢了时间前进的脚步,自然掉入了画中人的行动节奏。大地的沉重似乎也黏住了他前行的脚步。 
期刊
著名雕塑家吴为山有一双柔软而有力的手。30多年来习惯用右手塑造泥塑的他,右手拇指相较左手异常发达。他首创中国现代“写意雕塑”之风,提出“写意雕塑”理论和“中国雕塑八大风格论”。2016年他当选为俄罗斯国家艺术科学院荣誉院士;2018年当选为法兰西艺术院通讯院士,成为继吴冠中之后第二位当选该院通讯院士的中国艺术家;2019年当选意大利艺术研究院院士并获颁米开朗基罗勋章。他的作品遍布二十多个国家,被世
期刊
顾颉刚先生是现代学术史上开宗立派的大师,而1949年以前他个人的著作却没有一本是在中华书局出版的。根据现存档案,顾先生最初是以一个出版者的身份与中华书局联系合作事宜的。1943年10月,顾先生主编的《文史杂志》因商务印书馆印刷拖延,至有“愆期达一年之久”者,顾先生遂与毁约,即交中华书局印行,发行七千余份,“誉声载道”,顾先生非常高兴,感谢中华书局“改善之力”,使之成为抗战期间后方非常重要的大型学术
期刊
旧诗的特征在于整齐的句法,谐和的音节,秀丽的字眼,但不是说有了这几样就是好诗。古今传诵的好诗,一定含有非常深厚的感情,而又不是率直指出,一览无余的,是可以使人反复玩味,悠然不尽的。  第一种是把历史上的事迹用诗歌写出,不用多少字,却能把局中人的心事和神情烘托出来,使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下面是王维的《夷门歌》,所咏的是信陵君和侯嬴的故事(事载《史记·信陵君列传》)。  七国雌雄犹未分,攻城杀将何纷纷
期刊
位于常州市武进区雪堰镇的城西回民村是常州市美丽乡村示范点,日前成功入选第一批江苏省传统村落。青砖青瓦白墙,这座极具江南特色的古宅就是城西回民村的阳湖书房。  这座老宅子已经有上百年历史了,共有五间四进。2018年的时候,村委会将村中这些建筑进行统一修缮,并将其中一座打造成了一间“复古”书屋,从此,将书香融入村民的日常生活。这座藏有上千本图书的书房是村民们农耕后的精神家园,也是村中的黨建基地和新时代
期刊
4月25日,南京图书馆特邀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祁智先生做客江苏图书馆云平台,为读者朋友们带来了一场名为“阅读有法”的直播讲座,在线观看读者近1.5万人次。  直播以祁智少儿时期与文学的有趣经历作为开场,进而谈及文学对自己的触动和写作的初心,以及书本对自己未来的影响等等。20年前,身为出版社编辑,他曾呼吁并开创了乡村儿童阅读公益活动,提出:“唯有知识和阅读才能改变自己,打开书本,方能飞跃。”谈及家庭阅读
期刊
三岛由纪夫(1925-1970),原名平冈公威,是日本当代小说家、剧作家、记者、电影制作人和电影演员。主要作品有《金阁寺》《鹿鸣馆》《丰饶之海》等。不同于一般的日本文学,三岛由纪夫的作品中少有哀伤的阴柔美,却有一种强烈的冲击力带给人心灵上的震颤和情感的激荡。这正是因为三岛由纪夫常带着一种逆反和冒险的精神来演绎相反、相对的概念和思想。  这一天到来了。那是1950年7月3日。正如前述,估计今天之内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