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苦兵”式、“病创”式结构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yas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史记》《汉书》中的“苦兵”式被动表达法和“病创”式动补结构,理解时都可以在动词和名词之间加上“于”,两书中有一些同类型的例子全面展示这两种结构。这两种结构在汉语史上比较少见,值得细究。
  关键词:“苦兵”式 “病创”式 汉语史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它们在记录刘邦建国到汉武帝太初末年这一段历史时是互相重合的。并且,班固在处理这一段历史时,几乎直接袭用了司马迁的叙述,因此两书在遣词用句上比较类似。两书中有两类词语的结构值得注意。一是“苦兵”式结构,这是动词加名词(施动者)的被动表达法,理解时不妨在动词和名词之间加上“于”。一是“病创”式结构,这是一种表原因的动补结构,理解时也可在动词和名词之间加上“于”。
  一、“苦兵”式结构
  “苦兵”即“苦於兵(战争)”,类似的有“苦秦”“苦秦吏”“苦军旅”“苦军事”等。这种结构在《史记》中有17例,《汉书》中有16例,兹一一列举如下:
  (1)山东郡县少年苦秦吏,皆杀其守尉令丞反。(《史记·秦始皇本纪》)
  (2)刘季乃书帛射城上,谓沛父老曰:“天下苦秦久矣。(《史记·高祖本纪》)
  (3)诸君试相与计之!夫天下同心而苦秦久矣。(《史记张·耳陈余列传》)
  (4)沛公骂曰:“竖儒!夫天下同苦秦久矣,故诸侯相率而攻秦,何谓助秦攻诸侯乎?”(《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5)秦父兄苦其主久矣,今诚得长者往,毋侵暴,宜可下。(《史记·高祖本纪》)
  (6)召诸县父老豪桀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史记·高祖本纪》)
  (7)楚汉久相持未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饷。(《史记·项羽本纪》)
  (8)会高祖厌苦军事,亦有萧、张之谋。(《史记·律书》)
  (9)匈奴绝和亲,侵扰北边,兵连而不解,天下苦其劳,而干戈日滋。(《史记·平淮书》)
  (10)十二年春,楚灵王乐乾溪,不能去也。国人苦役。(《史记·楚世家》)
  (11)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史记·陈涉世家》)
  (12)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史记·陈涉世家》)
  (13)奢闻子胥之亡也,曰:“楚国君臣且苦兵矣。”(《史记·伍子胥列传》)
  (14)又曰韩苦秦兵,而使水工郑国闲秦作注溉渠,令费人工,不东伐也。(《史记·李斯列传》)
  (15)弓高高侯执金鼓见之,曰:“王苦军事,愿闻王发兵状。”(《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16)使者言单于自将伐国有功,甚苦兵事。(《史记·匈奴列传》)
  (17)及孝文帝欲事匈奴,北边萧然苦兵矣。(《史记·酷吏列传》)
  (18)沛公骂曰:“竖儒!夫天下同苦秦久矣,故诸侯相率攻秦,何谓助秦?”(《汉书·郦陆硃刘叔孙传》)
  (19)高祖乃书帛射城上,与沛父老曰:“天下同苦秦久矣。今父老虽为沛令守,诸侯并起,今屠沛。”(《汉书·高帝纪》)
  (20)秦父兄苦其主久矣,今诚得长者往,毋侵暴,宜可下。(《汉书·高帝纪》)
  (21)十一月,召诸县豪桀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耦语者弃市。”(《汉书·高帝纪》)
  (22)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饷。(《汉书·高帝纪》)
  (23)常苦枯旱,亡有平岁,谷贾翔贵。(《汉书·食货志》)
  (24)民或苦少牛,亡以趋泽,故平都令光教过以人挽犁。(《汉书·食货志》)
  (25)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汉书·陈胜项籍传》)
  (26)于是诸郡县苦秦吏暴,皆杀其长吏,将以应胜。(《汉书·陈胜项籍传》)
  (27)弓高侯执金鼓见之,曰:“王苦军事,愿闻王发兵状。”(《汉书·荆燕吴传》)
  (28)天下苦其役而反之,骊山之作未成,而周章百万之师至其下矣。(《汉书·楚元王传》)
  (29)孝惠、高后时,天下安乐,及文帝欲事匈奴,北边萧然苦兵。(《汉书·张汤传》)
  (30)民苦兵事,亡逃者必众,随而诛之,不可胜尽,盗贼必起。(《汉书·严硃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
  (31)会宣帝即位,在民间时知百姓苦吏急也,闻霸持法平,召以为廷尉正,数决疑狱,庭中称平。(《汉书·循吏传》)
  (32)使者言单于自将并国有功,甚苦兵事。(《汉书·匈奴传》)
  (33)止宿离宫,水衡共张,发民治道,百姓苦其役。(《汉书·元后传》)
  《汉书》中有一例很好的诠释了这种结构可以在动词和名词间加上“于”。如:
  (34)大王不好书术而乐逸游,冯式撙衔,驰骋不止,口倦乎叱咤,手苦于□辔,身劳乎车舆。(《王贡两龚鲍传》)
  这里“手苦于□辔”即是手被□辔所苦,此处在“苦”和“□辔”之间有一个“于”字连接。
  二、“病创”式结构
  “病创”即“病于创”,因创伤而致病。类似的结构有“病伤”“病腋(同掖)伤”“病酒”“病肥死”(因肥致病而死)。《史记》中有9例,《汉书》中有3例。兹一一列举如下:
  (35)卜之,云赵王如意为祟。高后遂病掖伤。(《史记·吕太后本纪》)
  (36)汉王病创卧,张良强请汉王起行劳军,以安士卒,毋令楚乘胜于汉。(《史记·高祖本纪》)
  (37)吴王病伤而死。(《史记·吴太伯世家》)
  (38)十四年夏,襄公病伤于泓而竟卒,子成公王臣立。(《史记·宋微子世家》)
  (39)楚成王北伐宋,败之泓,射伤宋襄公,襄公遂病创死。(《史记·楚世家》)
  (40)高帝从破布军还,病创,徐行至长安。(《史记·陈丞相世家》)
  (41)阖卢病创将死,谓太子夫差曰:“尔忘勾践杀尔父乎?”(《史记·伍子胥列传》)
  (42)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史记·滑稽列传》)
  (43)日夜为乐饮者四岁,竟病酒而卒。(《史记·魏公子列传》)
  (44)汉王病创卧,张良强请汉王起行劳军,以安士卒,毋令楚乘胜。(《汉书·高帝纪》)
  (45)卜之,赵王如意作崇。遂病掖伤而崩。(《汉书·五行志》)
  (46)高帝从击布军还,病创,徐行至长安。(《汉书·张陈王周传》)
  从上面所列举的例子中,我们不难看出《汉书》与《史记》的共同处,两书在这两种结构的表达上基本一致。此外,《汉语大词典》中收录了“病创”,释为“受伤”,所提供的最早例证为“汉王病创卧,张良强请汉王起行劳军,以安士卒”。(《史记·高祖本纪》),如此解释“病创”显然是不够准确的。
  三、两类结构在汉语史上的地位
  “苦兵”式结构的表达法类似概念上的被动,但在理解时又相当于被动式中的“于”字句,介于两者之间,可以看作是“于”字句的隐性表达法。“病创”式结构,涉及到动补结构,王力称之为“使成式”,上古汉语“动补结构”一般仅指补语表示结果的“动结式”,而“病创式”却是表原因的动补结构,在汉语史上比较少见。由此可见,这两种结构因其特殊少见的表达方式,值得细究。
  参考文献:
  [1][西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2][东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3]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80.
  (钱园园 安徽芜湖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 241000)
其他文献
摘 要:英国著名童话作家肯尼斯·格雷厄姆(Kenneth Graham,1859-1932)的童话作品《柳林风声》(The Wind in the Willows,1908)自出版之日便深受广大儿童甚至是成年人的喜爱,成为英国家喻户晓的作品,也奠定了作者在英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本文拟以杨静远先生翻译的《柳林风声》为例,分析儿童文学作品翻译中的结构转换。  关键词:结构转换 《柳林风声》 儿童文学  
期刊
摘要:认知语言学对语言使用者认知能力的重视拓展了语言学的研究视野,同时也给翻译研究提出了有益的指导。本文讨论了认知语言学理论框架下的句法象似性原则的有效性及其在汉英语序上的不同体现,论证象似性原则在英汉翻译实践和教学中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句法象似性语序英汉翻译  一、研究背景  (一)认知语言学的理论主张  认知语言学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个语言学流派和研究思潮,其代表性人物有C
期刊
摘要:通过实验激发说汉语者创造名词动用,发现汉语名词动用对来自英语处所类动词与移位类动词的两类致使-移动情境敏感。在致使-移动情境中,被试强烈地倾向于选择表示位移终点的名词作为动词;在致使-移动情境Ⅱ中,被试强烈地倾向于选择表示位移物体的名词作为动词。这种选择表现出与英语的高度一致。实验结果表明,对可能转化为动词的名词的选择不是任意的,而是由主体的认知模式与概念结构所决定的。  关键词:致使-移动
期刊
摘 要:20世纪90年代,Fauconnier 和 Turner 创建了概念合成理论,揭示了自然语言中的意义实时构建和连接各心理空间的映射过程。新词的概念合成主要包括:N+N合成、Adj.+N组合以及一个单词的合成。其中,N+N合成是最主要的形式,其语义关系可归结为五类:联合型、关系型、特征映射型、混合型和合成型。本文以这五种语义关系为切入点,以概念合成理论为支撑,以汉语新词为例,对N+N概念合成
期刊
摘要:认为汉语中有叠音式构词法构成单纯词者多喜欢举“姥姥”等词为例,但是考察发现“姥姥”是偏正式合成词,而不是叠音式单纯词。实际上,不仅“姥姥”不支持汉语里有叠音式构词法构成单纯词的观点,而且其他被举以为证的例词也都不是以叠音式构词法构成的。汉语里有没有构成单纯词的叠音式构词法还需要学界继续研究。  关键词:姥姥构词法偏正式合成词考察复音词的结构类型,判断复音词的语素构成情况,往往是现代语言学工作
期刊
摘要:在认知语言学框架内,以隐喻和转喻理论为基础,对汉语和西班牙语中的两种基本颜色词进行了探讨和分析。以明确颜色词在中国和西班牙不同的内涵及象征意义,比较分析两种语言中颜色词的基本语义结构。有助于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中克服语言文化方面的障碍。  关键词:黑绿认知对比文化内涵西班牙语一、引言  英国语言学家帕默尔(Palmer)说过:语言知识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忠实地反映了它的各种游戏和娱
期刊
摘要:运用构式语法研究方法对现代汉语口语中具有贬抑性否定意义的构式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解释具有理据性关联意义的构式群的演化发展过程和生成机制。以“爱XX”为例的构式通过动词的实例联接、隐喻扩展和子部分的继承性互相关联,形成了一个以表达说话人或听话主观化否定评价意义或贬抑性感情色彩的构式群。“转喻”作为内部转化机制,贯穿于整个群的演化过程中。在转喻的作用下,一个构式从前一个构式的意义中“推导”出新的
期刊
摘要:对外汉语教学背景下的同义词辨析应当遵循简单、实用、易操作的基本原则。以“关于”和“对于”的辨析为例,我们发现内容和形式是辨析二者的两个简明高效的原则。内容上,“关于”常和“情况”搭配,“对于”常和“态度”搭配;形式上,“关于”可用于谓语动词之后和绝大部分的标题,“对于”可用于主语之后(作状语)、“对于……来说”句式和“……对于……的贡献/影响”这一标题格式。  关键词:“关于”“对于”内容形
期刊
摘要:“比兴”是中国传统文学创作中极为重要的一种修辞格。在中国文学史上,刘勰的《文心雕龙》对“比兴”修辞有着详尽的论述。《比兴》篇不仅创造性地总结了前人对“比兴”辞格的界定,而且还规定了“比兴”修辞在文章写作中的一些方法和命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关键词:比兴修辞格《文心雕龙·比兴》“比兴”即比喻和兴起,它是中国传统诗文创作中极为重要的一种修辞方式。在中国文学史上,齐梁时期刘勰所著的《文心雕龙
期刊
摘要:从会话含义、礼貌原则和言语行为出发,探讨《红楼梦》杨宪益译本中人物对话的语用阐述的适切性,分析其翻译是否达到了原文的语用目的。  关键词:语用会话含义礼貌原则言语行为《红楼梦》语用学(Pragmatics),即语言实用学,是语言学的一个新领域,它研究在特定情境中的特定话语,特别是研究在不同的语言交际环境下如何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何自然,1997)。语用学就是研究语言使用与其使用者之间关系的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