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来源 :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lfwang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惯是逐渐养成的、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和外在监督的自动化了的行动方式。《全国健身计划纲要》中指出:“各级各类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做好学校体育工作。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和习惯。”九年制义务教育体育教学大纲,也把使学生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作为教学目标之一明确提出。
  一、转变观念,提高对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认识
  培养训练学生的良好锻炼习惯,必须与培养学生对活动的兴趣、爱好相结合。学生对锻炼如有浓厚的兴趣,又具有良好的锻炼态度和习惯,就会以一种积极的态度,精神饱满地参加锻炼。例如,现在的孩子大多不喜欢跑步,一听到要跑步就叫苦,更谈不上对于跑步有兴趣和习惯了,可速度素质和耐力素质是我们身体素质的两大基本素质,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学生跑步的锻炼兴趣呢?经过观察发现:学生们普遍喜欢踢足球,刚才还在叫苦,可一踢起足球就生龙活虎什么累都忘了。于是教师就应有意识地多组织教学比赛,使学生的速度素质和耐力素质不知不觉得到了充分的锻炼。这样学生就能较自觉地练习跑步,教学效果就好多了。因此,体育教师应转变观念,在课堂教学中积极主动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二、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二是培养学生把体育锻炼作为日常生活的一种需要,成为一种习惯。其中,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是基础,只有科学地锻炼身体的习惯,才能称得上良好的锻炼习惯。
  1.指导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只有懂得和运用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科学锻炼的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锻炼效果。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把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传授给学生。首先,让学生了解基本保健卫生知识。其次,让学生懂得生理负荷的最佳方案和合理的锻炼程序,以及为什么做与怎样做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等方面的知识。此外,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运用不同的锻炼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身体锻炼。
  2.加强良好锻炼习惯的训练。良好习惯的形成,是意志与毅力的结果,只有经过严格要求,反复训练和努力实践才能形成。因此,体育教师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要依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根据教与学的需要与可能,制定严密的、科学的、切实可行的计划,有的放矢地逐个项目培养和训练。让学生准确掌握动作要领和练习过程,要由易到难,由单项到系列,由部分到整体,坚持不懈,反复训练。教师还应经常督促检查,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形成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三、把握形成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两个因素
  1.发挥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认真贯彻课堂常规,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规范准确的讲解示范动作技术,并且加强练习方法方面的指导。让每一个学生每一节课,都经受一个科学锻炼身体的过程,并且能体验到成功的愉悦。通过明示和暗示的综合效应,来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2.促使学生形成自律性。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过程,学生是主体。外因需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只有设法将学生从被动锻炼中解放出来。变被动锻炼为主动锻炼,才能达到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目的。
  因此,体育教师不但在课堂上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而且要帮助学生制订有个性特点、具体切实的个人锻炼计划。严格规定锻炼内容、方法、过程、运动量和时间等。并引导学生加强对自己锻炼计划的实施进行自我评价、自我监督。不断提高学生积极参与锻炼的自律性,从而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其他文献
所谓情境教学法,是教师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具体事物的场景,使师生设身处“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我要学”、“我爱学”的氛围中愉快地接受新的地理知识。下面是笔者在新教材教学中对情境教学法的探索。  一、创设“问题”情境  常言道,学始于思,思源于疑。教师应从学生的心智状态出发,抓住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时可能产生的疑难,或是学生原有的认识与新授知识的冲突,或由于知识和能力的不足,产生的障碍,从而去
期刊
所谓探究式教学,是指教学过程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四周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的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一、激趣引题自学探究  激趣引题是指教师的课堂导入,这一环节起着影响全面、辐射全课的作用。一堂课的开
期刊
在英语教学中检测“阅读理解能力”是指检测学生从阅读中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对文意理解的速度和准确 性。如何在高中课文教学中培养这种阅读能力,一直是高中教师研究探索的问题。我们现行的中学英语教学大 纲针对课文教学有明确规定:“课文首先应作为一个整体来教。……在整体教学的基础上,再进行分段教学也 是必要的。其目的在于掌握各个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而更好地掌握整篇课文。”广大教师遵照这一要求, 对整体教学已
期刊
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交流能否有效开展依赖师生之间是如何开展“问”与“答”的。特别是师生之间“问”的好,对教学的顺利进行有积极的意义。审视我们课堂教学中“问”的环节,我觉得应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做:  一、提升教师的“提问”质量  教师加强在整个课堂教学中的指导作用,是通过具体的“问”体现出来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符合启发性原则:明确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不要一味地向
期刊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人才的培养关键在教育。怎样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激励全体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正是创新教育的目标所在。因此,高中政治教师在实施素质教育的改革实践中,就必须以创新教育为核心,有的放矢,组织教学,才能不断提高政治教学的质量。  一、创设一个宽松的、有利于发挥学生创造力的环境  要民主、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不论其学习成绩好坏、能力层
期刊
对于小学美术教学来说,良好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室内的一种自发的、愉快而带有孩子气的氛围。这种氛围的创设者就是教师。要创设愉快的氛围,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具有一颗童心,在教学中注重从以下方面去营造。  一、创设课堂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寓教于乐”是教师都熟悉的一种成功的教学方法,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学生最喜欢的游戏、故事、表演,包括实践体验等活动,将知识同游戏、
期刊
小学美术教学,要通过对学生加以系统的创新意识的教育和影响,使他们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思想和新方法,真正从维持性学习走向创新性学习,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体。下面根据我多年的教学实践,就美术教学创新做如下尝试与探索:  一、实行开放式教学,增强学生创新自信心  新课程改革象春风,吹来了关注学生的创造能力与发展的新理念。作为教师,应该相信每一个学生,都存在巨大的创新发展潜能,坚信每个
期刊
音乐作为一门艺术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中学阶段主要让学生在掌握一定音乐知识的基础上使其具有理解音乐的基本能力,从而使精神受到陶冶,心理素质得到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情感,让学生主动参与音乐的实践活动,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正如花儿开放需要温暖的阳光一样,学生的审美力和创造力的开发需要教师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的形式和情景  教师创设情境的方式有很多
期刊
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个方面.认识过程包括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情感过程是指人对事物的喜怒哀乐的情绪表现和爱憎好恶的情感流露,如激情、热情、心境等;意志过程则是把想象、理想设法变成现实的心理过程。  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并能引导和控制学生的心理过程,即要引导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引发他们丰富的
期刊
音乐教育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党中央组成部分。“音乐是不加任何外力,直接沁入心脾的最纯的感情的火焰,他是从口吸入的空气,它是生命血管中流通的血液。”这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和教育是潜移默化的,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作为中学艺术欣赏课,我始终是以动为主,以情引动,以动促学,以学养艺。实践证明,效果很好。  一、情感陶冶  我们知道:“教育是互相感化的,是教人化人的”。没有感化就谈不上教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