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次文学交流会上,曾经有人向著名的文学大家鲁迅先生请教关于写作的经验。先生竟然说根本没有什么经验,无非是多看了几本书罢了。吕淑湘先生也曾说过:“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他们异口同声说得益于课外。”这些朴素而富有哲理的话语,给了我们这样一个启示:单靠课本上数量有限的几篇文章,是不能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也不能培养出视野开阔、知识丰富、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人才的。这也更充分地說明语文学习不能局限在小课堂里,只有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才会使其学有所得,才能做到高效学语文。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把握好课堂,向40分钟要质量是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保障。其实,无论语文教学被注入什么样新的精神,有一点应该是不变的,那就是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务实高效的。
诚然,教师凭借语文教材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学习,是借助典型的课例让学生掌握必要的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学生的语文基本功。而仅仅靠四十五分钟的课堂,光靠教材上的课文学习来加强学生的语文基本功是不够的。语文教师只有坚持课堂内外有机结合,组织学生搞好课外阅读,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才能真正让学生形成语文能力。
可是在这个以快餐文化为主的时代,快节奏的生活让人们已经失去了静下心来阅读的耐心,那么,如何搞好课外阅读,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真正有所获呢?这就要求教师重视阅读指导,有针对性地上好课外阅读指导课,激发学生爱读书的热情,教给读书方法,让学生逐步达到会读书,成为快乐的读书人。
一、注重教材文本的解读,提高自身语文修养
语文课文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隐藏在课文之中。教师作为整个阅读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其与文本的对话是整个与文本对话过程的首要步骤。我认为,教师在备课和钻研教材时,首先要聆听文本的声音,如叶圣陶所云:“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作为语文老师,首先应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和字面上的文本及文本后面的作者认真对话,静心凝神地加以研读。教师只有做到吃透文本,方可引导学生正确解读文本,让学生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主观能动地“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祖国的语言文字。
二、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质疑发问的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的要求。古语有云:“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提出问题是学生学习的驱动力,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在的状态进入活跃状态。
首先要让学生“敢”问。“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虽然他们是小孩子很幼稚,但他们毕竟是人。要想让学生敢问,教师应处在学生中间,形成教师与学生零距离接触,解除了学生紧张恐惧的负重心理,不让学生产生冷漠呆滞、愁眉苦脸神情,学生才能成为课堂的主人,就会勇敢地提出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其次要使学生“会”问。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创新思维的发生往往从怀疑开始。巴甫洛夫说过:“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究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显然,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对培养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的能力有极重要的意义。没有问题就很难激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问题,就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的。
三、采取多种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
语文是最开放的、最容易和社会生活发生联系的学科,应该打破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壁垒,使其成为一泓活水,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长才干,学做人。语言教学的真谛就在于引导学生走近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使生活成为语文的内容,使我们的语文教学课堂充满活力。收听收看新闻联播、科技博览等节目,参加社区实践活动,剪报荐评,收集各种生活事件写成随笔,观察、审视现实生活中的人、事、物,以及自然环境、自然现象、社会环境等,对新认识、新信息、新感悟用自己的语言整理出来,这是语文素质提高的延伸和发展;是最活跃、最有光彩、最富成效的教学效益的表现;是学生积累生活经验、丰富文化内存、体验思想情感的综合表现,以此促进学生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创造思维等诸方面的发展。
四、多方面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快乐中阅读
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让学生在自由的空间,幽雅的环境中舒舒服服的进行课外阅读。首先应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有了图书馆,可以组织学生上课外阅读指导课,这样让学生感受到图书馆是一个学习的乐园,是遨游知识的好场所。其次建立班级图书角。为了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教师可动员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暂时存放在班里,组织学生自己管理借阅。图书角设在教室一角,课间课余随时借还,十分方便。也可采用“流动图书箱”的办法,由各班干部轮流负责图书的保管、借阅工作。同时应注意给学生足够的阅读时间。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及时推荐合适的读物或文章,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同时减少书面练习,增加阅读作业,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空间和时间。
五、家校联合,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
家校应密切配合使学生坚持读书。广大教师和家长应互相配合,加强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使学生善读书,增强课外阅读积累。在教学中要努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他们做到:一是定书。要阅读的书一旦选定,就一定要读完,千万不可半途而废。二是定时。针对学生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选择读书的时间,切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三是要定量。根据自己的阅读能力,制定出一个读书计划,并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课外阅读关键在于坚持,教师及家长要经常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执行情况,督促学生完成阅读任务。
在提高课外阅读能力时,我们要处处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当学生在获得成功后,会更坚持大量的广泛的阅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就随之形成。同时个人的进步往往又是同学们效仿的范例,这样班里就会形成浓厚的课外阅读氛围,学生的阅读能力也会随之提高。
一个不重视阅读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拓展人生的宽度。”让我们用自己的真情去拨动孩子的情弦,点燃孩子的阅读火苗,让他们的心灵在阅读的世界里飞扬吧!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把握好课堂,向40分钟要质量是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保障。其实,无论语文教学被注入什么样新的精神,有一点应该是不变的,那就是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务实高效的。
诚然,教师凭借语文教材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学习,是借助典型的课例让学生掌握必要的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学生的语文基本功。而仅仅靠四十五分钟的课堂,光靠教材上的课文学习来加强学生的语文基本功是不够的。语文教师只有坚持课堂内外有机结合,组织学生搞好课外阅读,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才能真正让学生形成语文能力。
可是在这个以快餐文化为主的时代,快节奏的生活让人们已经失去了静下心来阅读的耐心,那么,如何搞好课外阅读,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真正有所获呢?这就要求教师重视阅读指导,有针对性地上好课外阅读指导课,激发学生爱读书的热情,教给读书方法,让学生逐步达到会读书,成为快乐的读书人。
一、注重教材文本的解读,提高自身语文修养
语文课文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隐藏在课文之中。教师作为整个阅读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其与文本的对话是整个与文本对话过程的首要步骤。我认为,教师在备课和钻研教材时,首先要聆听文本的声音,如叶圣陶所云:“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作为语文老师,首先应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和字面上的文本及文本后面的作者认真对话,静心凝神地加以研读。教师只有做到吃透文本,方可引导学生正确解读文本,让学生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主观能动地“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祖国的语言文字。
二、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质疑发问的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的要求。古语有云:“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提出问题是学生学习的驱动力,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在的状态进入活跃状态。
首先要让学生“敢”问。“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虽然他们是小孩子很幼稚,但他们毕竟是人。要想让学生敢问,教师应处在学生中间,形成教师与学生零距离接触,解除了学生紧张恐惧的负重心理,不让学生产生冷漠呆滞、愁眉苦脸神情,学生才能成为课堂的主人,就会勇敢地提出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其次要使学生“会”问。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创新思维的发生往往从怀疑开始。巴甫洛夫说过:“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究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显然,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对培养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的能力有极重要的意义。没有问题就很难激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问题,就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的。
三、采取多种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
语文是最开放的、最容易和社会生活发生联系的学科,应该打破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壁垒,使其成为一泓活水,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长才干,学做人。语言教学的真谛就在于引导学生走近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使生活成为语文的内容,使我们的语文教学课堂充满活力。收听收看新闻联播、科技博览等节目,参加社区实践活动,剪报荐评,收集各种生活事件写成随笔,观察、审视现实生活中的人、事、物,以及自然环境、自然现象、社会环境等,对新认识、新信息、新感悟用自己的语言整理出来,这是语文素质提高的延伸和发展;是最活跃、最有光彩、最富成效的教学效益的表现;是学生积累生活经验、丰富文化内存、体验思想情感的综合表现,以此促进学生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创造思维等诸方面的发展。
四、多方面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快乐中阅读
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让学生在自由的空间,幽雅的环境中舒舒服服的进行课外阅读。首先应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有了图书馆,可以组织学生上课外阅读指导课,这样让学生感受到图书馆是一个学习的乐园,是遨游知识的好场所。其次建立班级图书角。为了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教师可动员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暂时存放在班里,组织学生自己管理借阅。图书角设在教室一角,课间课余随时借还,十分方便。也可采用“流动图书箱”的办法,由各班干部轮流负责图书的保管、借阅工作。同时应注意给学生足够的阅读时间。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及时推荐合适的读物或文章,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同时减少书面练习,增加阅读作业,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空间和时间。
五、家校联合,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
家校应密切配合使学生坚持读书。广大教师和家长应互相配合,加强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使学生善读书,增强课外阅读积累。在教学中要努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他们做到:一是定书。要阅读的书一旦选定,就一定要读完,千万不可半途而废。二是定时。针对学生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选择读书的时间,切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三是要定量。根据自己的阅读能力,制定出一个读书计划,并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课外阅读关键在于坚持,教师及家长要经常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执行情况,督促学生完成阅读任务。
在提高课外阅读能力时,我们要处处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当学生在获得成功后,会更坚持大量的广泛的阅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就随之形成。同时个人的进步往往又是同学们效仿的范例,这样班里就会形成浓厚的课外阅读氛围,学生的阅读能力也会随之提高。
一个不重视阅读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拓展人生的宽度。”让我们用自己的真情去拨动孩子的情弦,点燃孩子的阅读火苗,让他们的心灵在阅读的世界里飞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