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中西文化和语言存在较大差异,作为文化差异的一部分,语言差异反映着本质上的文化差异。因此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要帮助学生认识中西文化差异的本质,才能使学生正确地理解语言差异,灵活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的交际。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 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能力 英语教学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外语教学界对跨文化交际与英语教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进行了大量研究并日益向纵深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已经成为英语教学的首要教学任务和目标。本文从分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入手,着重探讨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透过文化差异现象看其本质,如何把中西文化差异和语言差异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化敏感性从而使学生成功地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
一、英汉语言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
朱光潜先生在《谈翻译》一文中说:“外国文学最难了解和翻译的第一是联想的意义……” “它带有特殊的情感氛围,甚深广而微妙,在字典中无从找出,对文学却极要紧。如果我们不熟悉一国的人情风俗和文化历史背景,对于文字的这种意义就茫然,尤其是在翻译时这种字义最不易应付。”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一书中,首次把文化作为一个概念提了出来,并表述为:“文化是一种复杂,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作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可见文化的覆盖面很广,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
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可能存在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地方,这被称为文化的偶合现象。这主要是由于不同的民族在与大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会有相同或相似的生活体验和经历。这种相似性必然会反映到语言中来。因而在英语和汉语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相同或相似的表达。例如:“披着羊皮的狼”,英语为wolf in sheep’s clothing;“破土动工”,英语为break earth;“三思而后行”,英语为think twice before you act;“蓝图”,英语为blue print,等等,这样的偶合现象不胜枚举。文化的这种偶合现象,可以促进英语学习者(English learners)在目的语(target language)学习中的“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
但是,不同的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历史环境不同,因而对不同的事物和经历有着不同的编码(code)、分类;不同的民族因不同的宗教信仰,也导致了他们独特的笃信、崇尚和忌讳心态;不同的民族因其发展的特殊历史过程也产生了本民族自己的历史典故、传说轶事。经过归纳总结,笔者认为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存环境的差异
语言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东风”即是“春天的风”;夏天常与酷暑炎热联系在一起,“赤日炎炎似火烧”“骄阳似火”是常被用来描述夏天的词语。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的讴歌。英国的夏季正是温馨宜人的季节,常与“可爱”、“温和”、“美好”相连。莎士比亚在他的一首十四行诗中把爱人比作夏天:“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2.习俗差异
英汉习俗差异是多方面的,最典型的莫过于在对动物的态度上。在汉语中有“贼眉鼠目”、“鼠目寸光”等成语,用以形容鬼鬼祟祟和目光短浅。而老鼠在英语俚语中可指女人、怕羞的人。更由于迪斯尼先生创造了Mickey Mouse,从而使得老鼠的形象大放异彩,成为千家万户所喜爱的动物。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意,如“狐朋狗党”、“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腿子”等,尽管近些年来养宠物狗的人数大大增加,狗的地位似乎有所改变,但狗的贬义形象却深深地刻在汉语言文化中。而在西方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除了一部分因受其他语言的影响而含有贬义外,大部分都没有贬义。在英语习语中,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个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等。形容人“病得厉害”用sick as a dog,“累极了”是dog-tired。
3.宗教信仰方面
与宗教信仰有关的习语也大量地出现在英汉语言中。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人们相信有“佛主”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与此有关的习语很多,如:“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在西方许多国家,特别是在英美,人们信奉基督教,相关的习语如:Go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也有Go to hell!(下地狱去)这样的诅咒。再如英语的星期五是“Friday”,而耶稣受难的日子正是星期五,因此就有了“Friday face”(愁眉苦脸);“Black Friday”(灾难的一天)。而星期日“Sunday”,会使人想到耶稣复活、做礼拜、过节,常常有神圣、欢乐等含义。这样,人们就把最漂亮的衣服说成是“Sunday”或“Sunday Best”。没有这样文化背景的汉语词汇“星期五”或“星期日”则没有以上之意。
4.历史典故
英汉两种语言中还有大量由历史典故形成的习语,这些习语结构简单,意义深远,往往是不能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和翻译的,如:“东施效颦”、“叶公好龙”等。英语典故习语多来自《圣经》和希腊罗马神话,如Achilles’heel(唯一致命弱点)、meet one’s waterloo(一败涂地)、Penelope’s web(永远完不成的工作)、a 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即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等。
二、树立文化意识,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美国社会学家G.R.Tucker和W.E.Lambet对于外语教学中只教语言不教文化有这样的看法:“我们相信,任何这类企图都会使学生失去兴趣,使他们不仅不想学习语言符号本身,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这一符号系统的民族。相反,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时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们发自内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兴趣和动力……从而提供了学习该民族的语言的基础。”
1.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如今,在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多的外语教师认识到,外语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在教授外语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那么,何谓跨文化交际能力呢?跨文化交际能力指的是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所需要的能力或素质。其本质是一种文化比较,关注的核心就是文化差异,因此其研究成果不仅能为文化教学实践提供基础,而且能帮助学生查清造成语言表面结构差异的深层原因,从而在外语教学中指导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2.语言教学与文化比较相结合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D.Hymes指出,交际能力不但包括对语言形式的掌握,而且包括对语言使用的社会规则的了解和熟识。所以,在英语教学中应遵循语言分析和文化比较相结合的原则,在通过文化传授英语的教学过程中,应该不断注意对比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特别是英语的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学英语的学生要了解并深入学习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交际规则、生活方式等诸多方面的知识。与此同时,还必须不断引导学生加强对自己国家文化的学习,使他们逐步提高对自己国家文化的认识,在比较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实践基础上把握二者之间的差异,从而达到准确理解和正确、灵活运用英语的目的。
3.掌握文化差异的本质
使学生与西方(特别是英语国家的)人交际时达到充分沟通而不产生误解是相当困难的,因此,只是停留在中西两国文化差异的表面现象上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深入学习文化差异的本质。例如,我国大多数的学生知道中国人和西方人在称呼、招呼、话题、拜访、道歉、答谢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但是,如果只了解一些文化差异现象,而不能由表及里,深入到差异的本质上理解,学生就不可能做到对西方文化融会贯通,只能停留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阶段。所以弄清“为什么”是十分必要的,这就需要分析这些看似零散的差异现象的内在联系并通过分析差异现象找到其本质。
综上所述,要了解西方文化,要认识并掌握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差异,首先要学好中国的传统和文化。激发学生使用英语进行交流的最好的方法是对本民族文化的广泛涉猎。看到文化差异本质,进而归纳总结。此外,让学生学会自己去发现和总结规律,使客观指导和主观努力相结合,才能实现正确理解和灵活运用英语的目标。
参考文献:
[1]Samovar,L. et al.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3rd ed[M].Wadsworth,1998.
[2]John,C.Condon & Fathi S.Yousef.An Introduction to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Bobbs:Errll Educational Publishing,1997.
[3]Scollon,R & S.W.Scollon.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A Discourse Approach[M].Blackwell,1995.
[4]Thomas,Elliott Berry.Values in American Culture:Statements from Colonial Times to the Present.The Odyssey Press,Inc,1966.
[5]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6]高一虹.语言文化差异的认识与超越[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7]胡文仲.英语的教与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 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能力 英语教学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外语教学界对跨文化交际与英语教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进行了大量研究并日益向纵深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已经成为英语教学的首要教学任务和目标。本文从分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入手,着重探讨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透过文化差异现象看其本质,如何把中西文化差异和语言差异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化敏感性从而使学生成功地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
一、英汉语言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
朱光潜先生在《谈翻译》一文中说:“外国文学最难了解和翻译的第一是联想的意义……” “它带有特殊的情感氛围,甚深广而微妙,在字典中无从找出,对文学却极要紧。如果我们不熟悉一国的人情风俗和文化历史背景,对于文字的这种意义就茫然,尤其是在翻译时这种字义最不易应付。”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一书中,首次把文化作为一个概念提了出来,并表述为:“文化是一种复杂,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作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可见文化的覆盖面很广,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
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可能存在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地方,这被称为文化的偶合现象。这主要是由于不同的民族在与大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会有相同或相似的生活体验和经历。这种相似性必然会反映到语言中来。因而在英语和汉语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相同或相似的表达。例如:“披着羊皮的狼”,英语为wolf in sheep’s clothing;“破土动工”,英语为break earth;“三思而后行”,英语为think twice before you act;“蓝图”,英语为blue print,等等,这样的偶合现象不胜枚举。文化的这种偶合现象,可以促进英语学习者(English learners)在目的语(target language)学习中的“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
但是,不同的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历史环境不同,因而对不同的事物和经历有着不同的编码(code)、分类;不同的民族因不同的宗教信仰,也导致了他们独特的笃信、崇尚和忌讳心态;不同的民族因其发展的特殊历史过程也产生了本民族自己的历史典故、传说轶事。经过归纳总结,笔者认为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存环境的差异
语言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东风”即是“春天的风”;夏天常与酷暑炎热联系在一起,“赤日炎炎似火烧”“骄阳似火”是常被用来描述夏天的词语。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的讴歌。英国的夏季正是温馨宜人的季节,常与“可爱”、“温和”、“美好”相连。莎士比亚在他的一首十四行诗中把爱人比作夏天:“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2.习俗差异
英汉习俗差异是多方面的,最典型的莫过于在对动物的态度上。在汉语中有“贼眉鼠目”、“鼠目寸光”等成语,用以形容鬼鬼祟祟和目光短浅。而老鼠在英语俚语中可指女人、怕羞的人。更由于迪斯尼先生创造了Mickey Mouse,从而使得老鼠的形象大放异彩,成为千家万户所喜爱的动物。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意,如“狐朋狗党”、“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腿子”等,尽管近些年来养宠物狗的人数大大增加,狗的地位似乎有所改变,但狗的贬义形象却深深地刻在汉语言文化中。而在西方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除了一部分因受其他语言的影响而含有贬义外,大部分都没有贬义。在英语习语中,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个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等。形容人“病得厉害”用sick as a dog,“累极了”是dog-tired。
3.宗教信仰方面
与宗教信仰有关的习语也大量地出现在英汉语言中。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人们相信有“佛主”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与此有关的习语很多,如:“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在西方许多国家,特别是在英美,人们信奉基督教,相关的习语如:Go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也有Go to hell!(下地狱去)这样的诅咒。再如英语的星期五是“Friday”,而耶稣受难的日子正是星期五,因此就有了“Friday face”(愁眉苦脸);“Black Friday”(灾难的一天)。而星期日“Sunday”,会使人想到耶稣复活、做礼拜、过节,常常有神圣、欢乐等含义。这样,人们就把最漂亮的衣服说成是“Sunday”或“Sunday Best”。没有这样文化背景的汉语词汇“星期五”或“星期日”则没有以上之意。
4.历史典故
英汉两种语言中还有大量由历史典故形成的习语,这些习语结构简单,意义深远,往往是不能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和翻译的,如:“东施效颦”、“叶公好龙”等。英语典故习语多来自《圣经》和希腊罗马神话,如Achilles’heel(唯一致命弱点)、meet one’s waterloo(一败涂地)、Penelope’s web(永远完不成的工作)、a 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即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等。
二、树立文化意识,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美国社会学家G.R.Tucker和W.E.Lambet对于外语教学中只教语言不教文化有这样的看法:“我们相信,任何这类企图都会使学生失去兴趣,使他们不仅不想学习语言符号本身,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这一符号系统的民族。相反,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时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们发自内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兴趣和动力……从而提供了学习该民族的语言的基础。”
1.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如今,在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多的外语教师认识到,外语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在教授外语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那么,何谓跨文化交际能力呢?跨文化交际能力指的是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所需要的能力或素质。其本质是一种文化比较,关注的核心就是文化差异,因此其研究成果不仅能为文化教学实践提供基础,而且能帮助学生查清造成语言表面结构差异的深层原因,从而在外语教学中指导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2.语言教学与文化比较相结合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D.Hymes指出,交际能力不但包括对语言形式的掌握,而且包括对语言使用的社会规则的了解和熟识。所以,在英语教学中应遵循语言分析和文化比较相结合的原则,在通过文化传授英语的教学过程中,应该不断注意对比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特别是英语的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学英语的学生要了解并深入学习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交际规则、生活方式等诸多方面的知识。与此同时,还必须不断引导学生加强对自己国家文化的学习,使他们逐步提高对自己国家文化的认识,在比较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实践基础上把握二者之间的差异,从而达到准确理解和正确、灵活运用英语的目的。
3.掌握文化差异的本质
使学生与西方(特别是英语国家的)人交际时达到充分沟通而不产生误解是相当困难的,因此,只是停留在中西两国文化差异的表面现象上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深入学习文化差异的本质。例如,我国大多数的学生知道中国人和西方人在称呼、招呼、话题、拜访、道歉、答谢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但是,如果只了解一些文化差异现象,而不能由表及里,深入到差异的本质上理解,学生就不可能做到对西方文化融会贯通,只能停留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阶段。所以弄清“为什么”是十分必要的,这就需要分析这些看似零散的差异现象的内在联系并通过分析差异现象找到其本质。
综上所述,要了解西方文化,要认识并掌握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差异,首先要学好中国的传统和文化。激发学生使用英语进行交流的最好的方法是对本民族文化的广泛涉猎。看到文化差异本质,进而归纳总结。此外,让学生学会自己去发现和总结规律,使客观指导和主观努力相结合,才能实现正确理解和灵活运用英语的目标。
参考文献:
[1]Samovar,L. et al.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3rd ed[M].Wadsworth,1998.
[2]John,C.Condon & Fathi S.Yousef.An Introduction to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Bobbs:Errll Educational Publishing,1997.
[3]Scollon,R & S.W.Scollon.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A Discourse Approach[M].Blackwell,1995.
[4]Thomas,Elliott Berry.Values in American Culture:Statements from Colonial Times to the Present.The Odyssey Press,Inc,1966.
[5]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6]高一虹.语言文化差异的认识与超越[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7]胡文仲.英语的教与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