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峰上的商业诱惑

来源 :南都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la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53年5月29日,来自新西兰的34岁英国登山队队员艾德蒙·希拉里(右)与39岁的尼泊尔向导丹增·诺盖(左)一起沿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是纪录上第一个登顶成功的登山队伍。在下降后,有人传说艾蒙德·希拉里就讲这一句话“We knocked the bastard off!”(我们终于干掉这个混蛋了!)。在1951年他又参加了新西兰珠穆朗玛远征团,但是失败了。

  对珠峰的追逐开始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当时的人们被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阴影所笼罩着,在英国的一些小村庄里,从前的生活可以数百年毫无变化,但世界大战改变了一切,因此,人们就对生活产生了深切的恐惧。登山家兼电影人约翰·诺尔拍摄了两部有关珠峰的探险电影,都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让珠峰逐渐成为了那一代英国年轻人的终极愿望,他们热烈地将“高山本身带来的挑战转换为国家使命,以期救赎这个残破的国家”。
  讽刺的是,说出“因为它就等在那里”的马洛里本来是因为对周遭的世界不怎么感兴趣才热衷于登山的,他在1921年、1922年和1924年都参加了征服珠峰的探险队。但在电影的宣传下,他成为了一个时代的传奇,其影响力远远超出了登山界本身,他甚至被认为是在“治疗帝国的创伤”。   在此之后,珠穆朗玛峰就成为了流行文化中的一个标志,甚至是一个形容词,意味着至高无上的权威,也意味着极难完成的任务,所以一旦登顶成功,便是至高无上的荣耀。
  人们将登顶珠峰视为勇敢者的勋章,并热衷于在珠峰创造各种各样的纪录:最年轻的、最老的,并且不介意在这个“最”之前再套上其他的定语,比如说,《Q》节目组在给井本绚子布置任务时就说,倘若她成功了的话,她将成为最年轻的日本女性登顶者。当然了,竞争也很激烈。5月23日,80岁的日本老人三浦雄一郎刚刚创造了新的登顶珠峰最年长纪录,等到5月29日时,81岁的尼泊尔老人谢尔占又要发起新的冲击。

女神都很招财


  托流行文化之福,珠穆朗玛峰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名字。她是超级巨星,尽管与迪士尼或者麦当劳那样平易近人的巨星不同,她的魅力在于高贵而出世,但作为流行文化标志来说,拥有大量狂热的追随者是必不可少的,她的影响力也自然不同凡响;她的商业化似乎不可避免。
  首先在于她的宣传广告价值。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媒体、厂商和大型活动组织者都争相邀请她来担当自己的代言人。《Q》的节目组是这样,其他人也是这样。去年,瑞士时尚品牌Bally就宣布要在今年举行一整年的庆祝活动,以纪念人类首次登顶珠峰60周年;再往前回溯,上海世博会跟北京奥运会为宣扬绿色理念,也都曾到珠峰举办特别活动;在2005年,甚至曾有一家韩国的网络游戏公司,让9个人集体登上珠峰以为自家游戏做宣传。
  然后,是商业化登山的出现。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人类亲近珠峰的方式都是自主攀登,登山者需要极强的身体能力和极为丰富的经验,才敢于进行冒险。然而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商业的侵入,登山这项运动逐渐变得商业化且旅游化。登山客户可以支付一笔费用给探险公司,由探险公司负责高山上的服务。在尼泊尔,只要你支付6.5万美元,具有登山的热情并受过基本的登山训练,旅行社和导游就可以保证你能登上珠峰;从中国这一侧来说,登山学校和向导公司自费打通了大本营到顶峰的线路,并建了很多梯子,这些费用都会从那28万的“门票”中出。
  这就造成了珠峰的拥挤现象。截至上世纪70年代末,这世界上每年成功登顶珠峰的人用一只手都数得过来。到1993年时,由于商业登山在珠峰出现,这个数字达到了100人。2004年则超过了300人,等到2012年的时候,这个数字突破了惊人的500人。由于珠峰每年适于攀登的窗口期并不长,如果从北侧攀登的话,登山季节以4月下旬-6月上旬、9月中旬-10月上旬为最好。另外,从建立大本营到登顶基本上都在60天左右,这也就是说,在山上可能同时会有1000人。
  这其实相当危险。因为珠峰实在太高了,氧气非常稀缺,就像贯田宗男对井本绚子所说的那样,快上快下是对登山者最安全的方法。但是在珠峰登顶的过程中,有几处非常狭窄的地方,大家必须排队通过,而那些身体素质不那么好、登山经验不足的“业余爱好者”来说,他们大大拖慢了队伍的速度。
  随着60周年纪念日的临近,这种情况也越发明显,根据英国《卫报》报道,今年的珠峰顶上异常混乱,“有太多人没什么经验就乱来了,他们真的动作太慢,”来自奥斯陆的登山向导埃尔德抱怨说,“我们花了10个小时才登顶成功,其中有1/4的时间都在排队。如果天气不好的话,这就真的太危险了。”就在今年四月,还有西方游客因此在山上跟另一组人打了起来。
  事实上,这几年确实都有登山者因峰顶过于拥挤而不幸遇难。去年,24岁的本·耶胡达就经历了这样的一次事故,他本来可以在6小时内从三号大本营到达位于死亡地带内的四号大本营,但由于人实在太多了,他用了13个小时才完成,而等他到达的时候,他的右手已经毁了——他很庆幸能够保住自己的性命,但他的右手现在连一支铅笔都握不住。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就像是演唱会现场的踩踏事件,也是流行偶像式的现象。
其他文献
1  对大学来说,这似乎是一个不详的春天。继复旦大学研究生黄洋疑遭同宿舍的同学投毒而亡之后,长江中下游几所大学接连发生大学生暴力或非正常死亡事件:  4月16日晚,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两名学生因为琐事发生口角,而大动干戈,一学生被刺受伤并死亡。发生争执的两名同学学习成绩都非常优秀,刺人者更是不少同学眼中的“学霸”。  4月17日中午,南昌航空大学前湖校区学生宿舍发现一具腐烂的尸体,死者为该校信
CNN新闻主播丹·拉瑟看得目瞪口呆。  “我从未见过这样的东西,这根本不是新闻,纯粹是一帮人在胡来。”丹·拉瑟在《美国新闻及世界报道》里抓狂:“整个世界都在讨论朝鲜独裁还有饥荒中人吃人的惨案,但他们网站上最新的头条标题却是《罗德曼跟VICE如今成了朝鲜的朋友》,这也有点太没品了。”  拉瑟说的是丹尼斯·罗德曼访朝事件。2013年二三月交接之时,全球的目光都聚集到这件事上——美国篮球巨星访问朝鲜,与
南都周刊:你认为上海应该开放异地高考吗?  杨蕾:上海异地高考的放开应当适度有则,事实上,异地高考的大门在上海从未被紧闭,比如以前持有A类居住证的外地户籍人员的子女就可以参加上海的高考。我们反对的是无序无则的开放,上海各资源的承担都在饱和线边缘。  在全世界,人口密度远超纽约巴黎和东京的上海,如果无序无则开放,结果只能像国庆节时因高速免费而造成的交通瘫痪一样。规则可以不断完善,但不是所有人都喊着“
佛教雕像文化汉代末年传到中国,大部分石窟依存于供养人或者当朝政权,女皇武则天甚至要求艺术工匠把自己的容貌融入到石窟造像中。石窟的功能,从用于修行,到用于祈祷,或为朝政服务,数量巨大的中国石雕却没有一件进入到中国美术院校的课堂,其文化生命也越来越弱。每一座石窟与雕像都在静立中诉说着千百年来的磨难:最大的灾难来自自然腐蚀与历代灭佛运动,而外国人的掠夺则是灭绝性的,山西太原天龙山石窟就被日本人洗劫一空。
在三亚度过困惑的一周后,在吃到标价57元的酸辣土豆丝时,“山鹰加错”选择了放弃投诉。“这不是宰客的问题,是三亚这个城市病了。”他对南都周刊记者说。  来自湖南的“山鹰加错”本应是三亚最喜欢的那一类游客:喜欢度假、喜欢打高尔夫、消费能力强。但一切从下飞机抵达的第一晚就开始变味:6000多元一晚的鹿回头国宾馆不提供早餐,客房不提供指甲钳,房里加一个孩子床位要加收600元。  第二天的“惊喜”就更多了,
北京    |演出|  德国汉堡芭蕾舞团芭蕾舞剧  《马勒第三交响曲》     德国汉堡芭蕾舞团位列德国四大芭蕾舞团之一。艺术总监、芭蕾编导大师约翰·诺伊梅尔根据马勒的音乐,在1975—1994年期间共编创了七部气势恢弘的交响芭蕾,《马勒第三交响曲》正是他这一系列作品的第一部。也是为业界津津乐道的一部佳作,《纽约邮报》曾评价这部作品是一部“天才之作”。  2012年1月24日-25日19:30 国
为鼓励在工作中少有交集的员工们彼此沟通互动,公司正在琢磨新点子。这样做,是希望那些各有所长的人们能够在不期而遇的交流中迸发出创意的火花、讨论出新的方案,最不济,也能增加职场中的和谐气氛。  以促成这样的“不期而遇”为目的,有些公司采取了科技手段——收集并分析团队员工的相关数据,并以数学的方法计算出员工们碰面的可能性。例如,员工们被“塞”进相对狭小的办公空间,以增加彼此间碰面的可能性;另一些公司则安
东京,这个摇摆与矛盾的城市,不觉之中我已身陷其中。从仙台通往东京的新干线开始,同样的肤色和外貌,不一样的神情和语言,彻底地让背着相机的我丢失在精致和琐碎的东京街头。  初见东京,极尽繁华与迷幻。西方的快速生活节奏,东方的传统生活方式以及物质化与数量化的細节都展露无遗。涩谷的购物天堂,银座的庞杂街头,喧哗异常的游戏机室,甚至是喧嚣的酒吧与成人娱乐场所,无一不在诉说着深深的摇摆与矛盾。  印象最深的是
在这个季节,只有赤裸裸跳进那一池池热汤,才能算真正领略到它的真谛。而浸泡周身的热水则与落在头顶的雪花、吹在脸上的冷风形成鲜明对比。  从登别出发的火车分秒不差地正点到达洞爷湖车站,冷冽的空气让在车厢中昏昏欲睡一整路、敞着大衣迷迷糊糊走下车的我被冻得打了个寒战,立即精神起来。回头看看四周,若干节车厢里都没动静。除了我们,邻车厢还有一对男女走下车。我们几个前后脚上了Windsor酒店接送客人的中巴,大
本星球曾降临过多少唤作“公主”这样的物种?以现有的科技手段来说,还是一个很难得到确切解答的超级算题。我们所知道的事实是,在历史上存在过的文献记载里面,有一种被命名为“童话”的类型,曾经不厌其烦地使用过该物种作为装饰品—她们大多赏心悦目地美丽非凡,而且是为了一位“王子”而来,当两个人门当户对地合二为一之时,故事就走向了高潮。  当然,中间还需要出现一粒检验真伪的豌豆。  不妨来回顾一下我们都熟知的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