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历史课堂教学不能让学生机械性的记忆课本知识,而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教师应解放思想,要把自己变成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顾问”、“参与者”、“协作者”。所谓“开放”,在于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合作,学生与学生的交流合作。课堂正如拍一场戏、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课堂教学必须以人为本,“导演”要根据“演员”的特点,创设情景,让学生尽可能活动起来,引导学生在活动和兴趣中学史、在活动和兴趣中悟史、在活动和兴趣中明理。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创造的能力以及生存和发展的能力打好基础;并让历史的育人功能充分发挥。要做到这些,尽可能让学生在我们历史课堂中活动起来是最好的选择。
关键词:活动;引导;主体;意图;实效;转化
教育家卢梭说过:教育的根本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初中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处于初步形成时期,他们的感性认识较强,理性分析较弱,身心发展尚不成熟,造成他们对说教的反感与对灌输的抵制。
一、“开放—活动性”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的意义
1、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素质教育提倡学生应在教学关系和教学过程中处于主体性的地位,教学的真正意义并不在于使学生机械记忆课本知识,而是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来完成。活动设计要引导学生学习历史方式的转变。新课改中,教师的教学方式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得转变。新课程标准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知识、应用知识的态度与能力。
2、有利于提高学生兴趣和达成课堂教学的目的。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所谓课上很有趣,这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潮的激动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体会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感到骄傲。”可见,学习的关键在于让学生产生一种“高潮的激动”。很多历史课堂有了学生朗读、绘图、讲故事、唱歌、历史剧表演等,可以说是丰富多彩、立意翻新,学生踊跃参与,课堂可谓热闹非凡。但是学生活动不是盲目的,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历史课堂活动必须要有明确的目的性,既要保证学生的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和有效参与,又要防止学们偏离主题。让历史课堂中“学生活动”既要创新又要主题鲜明,并且要目的明确、任务清楚。
3、开展历史活动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1)培养学生口头表述历史知识的能力。在活动中,各组学生认真编写剧本,教师和各组剧本稍加润色,学生精心排练。最后学生运用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多种形式,达到了以诗证史的效果。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口头表述历史知识、与他人合作的能力有显著提高。
(2)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材料的能力。在编辑历史小报等活动中,学生广泛收集、整理资料并能将资料恰当取舍、合理运用,书面驾驭历史知识的能力有很大提高。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了学生读书看报的好习惯。
(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在活动中,根据自己的一些理解和想法,传设剧情,即兴发挥。
(4)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制作教具活动中,可采用书法、绘画、制作模型等多种方式。例如《经济重心的南移》这一课中,让学生模仿教材设计的一些艺术品。在这一活动中教师启发学生通过模仿制作艺术品,体会到劳动的艰辛和愉快及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
4、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活动课从课前准备开始,师生之间就建立了平等、和谐、民主、互动的关系,在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和参与的过程中,教师始终是组织者、指导者和帮助者,同时也是参与者,师生共同融进了特定的历史情境中,一同感动、一同欢笑,师生之间的感情加深了。此外,由于每次活动都适当引进竞争机制,调动了学生合作的积极性。它给学生一个信号,要想小组得分高就需要小组内成员的通力合作,从而增强了小组成员的责任感,培养了他们的团体协作的精神。
二、历史活动课的具体操作应注意的问题
1、要做到主题明确
活动课是众多教学组织形式中的一种,对它的使用重点考虑我们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育对象。主题是课外活动的中心,是整个活动的目的和灵魂,主题明确,才能使历史课外活动具有感召力、吸引力,实现教育目的。
2、注意学生的参与性
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面向全体学生,让各类学生都有所收获,都行动起来,不能只着眼于部分学生的参与,而忽略了全员性。历史活动课必须考虑学生整体的兴趣爱好、实践能力等诸方面的因素。在设计活动主题时,应选择“大众化”的题材和形式,在活动中尽可能创设人人都能参与活动的机会。同时也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兴趣,尤其要注意调动性格内向的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这对改变这些学生的学习态度甚至对将来的发展都非常重要。
3、教师必须进行必要的指导
历史活动课从形式上看,主要是突出学生的活动,似乎不需要教师多参与,但从本质上讲正好相反,一堂成功的历史活动课,是通过学生的主体活动折射着教师的“导演”能力。这能力表现在教师对学生活动的指导和帮助。由于学生的知识、阅历、方法等方面的不足,开展活动对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具有较强的依赖性。教师要针对具体情况可先扶后放,先放后扶,或放中有扶地指导、帮助学生。
4、活动设计要符合中学生的实际。
不同年龄、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是有差异的,因此历史课堂中的学生活动要针对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学生活动。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如初一、初二学生表现欲望最强,就可以设计学生表演、绘图大比拼、讲历史故事比赛等活动;而初三不再喜欢简单的过于张扬的活动,他们的能力思维层次已经上了更高的台阶,所以我们可以让他们进行辩论、讲座、记者采访等历史活动。
4、要注重活动教育的实际效果
一次有效的历史活动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教育活动的结束,必须及时巩固和深化活动的成果,教师通过引导,帮助他们从思想上总结自己的感受。
三、历史活动課的结构
1、创设历史情景,就是以多种具有生动形象的历史场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情绪,使学生乐于参与活动。创设历史情景的方法很多,可以采取创设模拟历史场景的方法,如把教室布置成手工工场、历史会议的会场;也可以采取再现历史背景的方法,如展现文物、音乐渲染、电视和电影播放等。
2、师生在预置的场景中,按照一定的程序展开活动。可以采取由教师一边讲课,一边指导活动的方式,也可以采取由学生自己组织活动,教师指导的方式。这一步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参与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为学生学习历史知识提供具体的实践机会。
3、总结转化。通过教师的启发,使学生感悟所学内容的情感基调,做到情与理的统一,使这些认识、经验转化为指导他们思想行为的准则。其方法可采取教师与学生一边活动,一边点拨的方式;也可采取活动结束前,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活动内容,加以启发讲授的方式。
历史活动课的教学,它对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教学效果明显,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和现实意义,是实施中学历史素质教育的较好的课型。
总之,历史课堂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还要使学生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还要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创造的能力以及生存和发展的能力打好基础;并让历史的“育人”功能充分发挥。要做到这些,尽可能让学生在我们历史课堂中“活动”起来是唯一最好的选择。
参考文献:
[1] 《2019年新课标解读》
[2]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3] 《中学历史教与学》
(作者单位:揭阳市揭东区光正实验学校)
关键词:活动;引导;主体;意图;实效;转化
教育家卢梭说过:教育的根本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初中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处于初步形成时期,他们的感性认识较强,理性分析较弱,身心发展尚不成熟,造成他们对说教的反感与对灌输的抵制。
一、“开放—活动性”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的意义
1、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素质教育提倡学生应在教学关系和教学过程中处于主体性的地位,教学的真正意义并不在于使学生机械记忆课本知识,而是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来完成。活动设计要引导学生学习历史方式的转变。新课改中,教师的教学方式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得转变。新课程标准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知识、应用知识的态度与能力。
2、有利于提高学生兴趣和达成课堂教学的目的。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所谓课上很有趣,这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潮的激动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体会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感到骄傲。”可见,学习的关键在于让学生产生一种“高潮的激动”。很多历史课堂有了学生朗读、绘图、讲故事、唱歌、历史剧表演等,可以说是丰富多彩、立意翻新,学生踊跃参与,课堂可谓热闹非凡。但是学生活动不是盲目的,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历史课堂活动必须要有明确的目的性,既要保证学生的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和有效参与,又要防止学们偏离主题。让历史课堂中“学生活动”既要创新又要主题鲜明,并且要目的明确、任务清楚。
3、开展历史活动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1)培养学生口头表述历史知识的能力。在活动中,各组学生认真编写剧本,教师和各组剧本稍加润色,学生精心排练。最后学生运用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多种形式,达到了以诗证史的效果。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口头表述历史知识、与他人合作的能力有显著提高。
(2)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材料的能力。在编辑历史小报等活动中,学生广泛收集、整理资料并能将资料恰当取舍、合理运用,书面驾驭历史知识的能力有很大提高。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了学生读书看报的好习惯。
(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在活动中,根据自己的一些理解和想法,传设剧情,即兴发挥。
(4)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制作教具活动中,可采用书法、绘画、制作模型等多种方式。例如《经济重心的南移》这一课中,让学生模仿教材设计的一些艺术品。在这一活动中教师启发学生通过模仿制作艺术品,体会到劳动的艰辛和愉快及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
4、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活动课从课前准备开始,师生之间就建立了平等、和谐、民主、互动的关系,在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和参与的过程中,教师始终是组织者、指导者和帮助者,同时也是参与者,师生共同融进了特定的历史情境中,一同感动、一同欢笑,师生之间的感情加深了。此外,由于每次活动都适当引进竞争机制,调动了学生合作的积极性。它给学生一个信号,要想小组得分高就需要小组内成员的通力合作,从而增强了小组成员的责任感,培养了他们的团体协作的精神。
二、历史活动课的具体操作应注意的问题
1、要做到主题明确
活动课是众多教学组织形式中的一种,对它的使用重点考虑我们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育对象。主题是课外活动的中心,是整个活动的目的和灵魂,主题明确,才能使历史课外活动具有感召力、吸引力,实现教育目的。
2、注意学生的参与性
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面向全体学生,让各类学生都有所收获,都行动起来,不能只着眼于部分学生的参与,而忽略了全员性。历史活动课必须考虑学生整体的兴趣爱好、实践能力等诸方面的因素。在设计活动主题时,应选择“大众化”的题材和形式,在活动中尽可能创设人人都能参与活动的机会。同时也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兴趣,尤其要注意调动性格内向的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这对改变这些学生的学习态度甚至对将来的发展都非常重要。
3、教师必须进行必要的指导
历史活动课从形式上看,主要是突出学生的活动,似乎不需要教师多参与,但从本质上讲正好相反,一堂成功的历史活动课,是通过学生的主体活动折射着教师的“导演”能力。这能力表现在教师对学生活动的指导和帮助。由于学生的知识、阅历、方法等方面的不足,开展活动对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具有较强的依赖性。教师要针对具体情况可先扶后放,先放后扶,或放中有扶地指导、帮助学生。
4、活动设计要符合中学生的实际。
不同年龄、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是有差异的,因此历史课堂中的学生活动要针对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学生活动。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如初一、初二学生表现欲望最强,就可以设计学生表演、绘图大比拼、讲历史故事比赛等活动;而初三不再喜欢简单的过于张扬的活动,他们的能力思维层次已经上了更高的台阶,所以我们可以让他们进行辩论、讲座、记者采访等历史活动。
4、要注重活动教育的实际效果
一次有效的历史活动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教育活动的结束,必须及时巩固和深化活动的成果,教师通过引导,帮助他们从思想上总结自己的感受。
三、历史活动課的结构
1、创设历史情景,就是以多种具有生动形象的历史场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情绪,使学生乐于参与活动。创设历史情景的方法很多,可以采取创设模拟历史场景的方法,如把教室布置成手工工场、历史会议的会场;也可以采取再现历史背景的方法,如展现文物、音乐渲染、电视和电影播放等。
2、师生在预置的场景中,按照一定的程序展开活动。可以采取由教师一边讲课,一边指导活动的方式,也可以采取由学生自己组织活动,教师指导的方式。这一步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参与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为学生学习历史知识提供具体的实践机会。
3、总结转化。通过教师的启发,使学生感悟所学内容的情感基调,做到情与理的统一,使这些认识、经验转化为指导他们思想行为的准则。其方法可采取教师与学生一边活动,一边点拨的方式;也可采取活动结束前,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活动内容,加以启发讲授的方式。
历史活动课的教学,它对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教学效果明显,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和现实意义,是实施中学历史素质教育的较好的课型。
总之,历史课堂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还要使学生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还要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创造的能力以及生存和发展的能力打好基础;并让历史的“育人”功能充分发挥。要做到这些,尽可能让学生在我们历史课堂中“活动”起来是唯一最好的选择。
参考文献:
[1] 《2019年新课标解读》
[2]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3] 《中学历史教与学》
(作者单位:揭阳市揭东区光正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