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个开始试点、第一个完成确权颁证、第一个形成了比较完善的配套措施章程、第一个通过了专家评审,鹤鸣村成为“成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第一村”。
说到成都的城乡统筹,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无疑是一个重头,而都江堰市柳街镇鹤鸣村,则是一个绕不过的地方。“成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第一村”的称号,使这里具备了一种非同寻常的意义。曾经,这个村静悄悄地率先开始了一场试验性的变革,如今,改革的成果让村子的名字远播四方。
农村“产改”,从这里开始
6月14日,鹤鸣村支书刘文祥带着记者在村子新建的集中居住区走了一圈。这是一个别墅式的村落,原有的林盘被完整地保留下来,硬化村道四通八达,每家每户两层小楼的门前屋后,都种着花卉蔬菜,树木葱茏,一片崭新的田园风光。刘文祥跟村民随意搭讪着,迈步走进了一户人家的厨房。“看,房子里的设施跟城市里没有什么区别吧?”刘文祥的言语里,满是自豪。
“能够有今天的好日子,都是因为有了确权颁证的改革。”刘文祥说。
2008年初,鹤鸣村接到了一个从未听说过的改革任务——确权。“选择我们村,一方面因为村里的干部群众在1980年就已经体会过改革带来的好处,我们是都江堰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的首个试点村。加之具有良好的干群基础和淳朴的民风,村民具有一定的参与意识和欲望。另一方面,鹤鸣村是一个经济基础较弱的纯农业村,既没有产业化项目支撑,又没有农业规模化经营,比较容易探索和积累具有普适性的经验。”刘文祥介绍道。
一切进行得紧锣密鼓又有条不紊。3月4日,入户摸底调查;3月10日,完成572户入户调查工作;3月18日全面完成资料汇总、公示等基础工作;3月31日,首先在七组颁证;4月底,全村600多户村民都领到了各自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集体土地使用权证》《房屋所有权证》和《林权证》。
改革进行得很顺利,离不开鹤鸣村群众的集体智慧。帮农民摸清家底,理清土地、林地“剪不断、理还乱”的权属,任务艰巨。鹤鸣村坚持发挥村民的自主性,充分尊重村民的诉求,让村民自行解决争议纠纷。为此,鹤鸣村议事会、监事会,调解小组相继成立,《柳街镇鹤鸣村村规民约》、《柳街镇鹤鸣村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摸底调查公示异议处理(暂行)办法》等陆续出台。
在村委会的展示厅,刘文祥指着一张“鱼鳞图”,向记者介绍起当时划分土地权属的情况。原来,为了便于大家确定土地权属,全村3100多亩土地的具体位置,哪块地属于哪家、有多大,都在一张地图上标识得清清楚楚,每户村民的当家人都在图中自己的地块上按下鲜红的指印。
就这样,第一个开始试点、第一个完成确权颁证、第一个形成了比较完善的配套措施章程、第一个通过了专家评审,鹤鸣村成为“成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第一村”。
如今,依靠确权颁证的基础,鹤鸣村土地综合整治推进得相当顺利,第一期136户集中居住区已经建成,第二期195户也在建设之中。“原先不愿意参与集中居住的农户,看到了村子实实在在的变化,现在也申请加入进来了。”
在农用地流转上,鹤鸣村目前有5个院落流转给旅游公司搞开发,最近还将有一家公司入驻,建一个珍稀水果园。“村民住进了新房子,在自家土地上给入驻公司打工,每年还有固定的流转租金,日子过得比以前好多了。”
在自己的土地上,做个现代农业工人
鹤鸣村由于位置较偏,具备一些改革试验的条件,成为产权制度改革的先行者。“确权是基础,流转是核心,配套是保障”,随之跟进的许多村子,借助交通等优势,在土地流转的成效上大大超过了先行者。
在崇义镇海运村,都江堰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大桥村五组村民许学兰正在一个巨大的花卉温室大棚里给花浇水。“这个示范园区占掉了我家将近4亩地,我每年每亩地能够获得1000斤大米的补贴。现在我在公司打工,平时给花浇水,进行简单的管理,每个月有近千元的收入,年底还有奖金,公司也给我买了保险。相比以前我自己种小麦,现在的工作收入增加了许多。”许学兰说,这样的工作强度,比以前单干的时候小得多,也能够照顾老人小孩,“只是工作日固定上班8小时,人没有那么自由了。”
都江堰孙桥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李总介绍说,公司入驻示范园区后,凡是流转到园区的农户,公司都无条件聘请他们,当地农民除获得土地租金外,土地流转后富余劳动力在园区工作或外出打工,农户家庭收入远远高于流转前。“现在示范区的发展情况很好,附近的富余劳动力都得到了解决,我们想要扩展经营规模,从原来的500亩扩大到700亩,可是招工却成了一个难题。”
在产权制度改革的基础上,都江堰鼓励在特色优势产业上,通过“大园区+龙头企业+小业主”、“大园区+专合组织+小业主”等经营模式,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都江堰现代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就是都江堰市十万亩现代生态农业集聚区综合工程项目的一个缩影。
如今,都江堰市各乡镇已形成了蔬菜种植区、猕猴桃生产区、三木药材产业区、花卉苗木区、生猪养殖区等多个特色产业园区。各园区流转的土地,正在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世代居住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正享受着“还权赋能”所带来的实惠。
熊猫驿站,发展旅游的新模式
大力发展旅游业,无疑是都江堰市的“立市之本”。如何将统筹城乡的改革与旅游业发展紧密融合,都江堰也走出了自己的特色之路。
在虹口乡瓦子坪安置点,地震中房屋受损的农户分到统规统建重建新房后,拿出一部分空余房间入股熊猫驿站经营公司。“熊猫驿站”是虹口乡联合成都市旅游产业促进中心与当地农户创办的一种连锁乡村旅游酒店。如今,瓦子坪风情小镇以欧式元素进行氛围营造,汇集了乡村酒店、小超市、特色山货铺、酒吧、水吧等全方位旅游接待场所,确保“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元素的全面体现。
在村民郭大爷家,一个独具欧洲风情的小驿站已经建成。郭大爷说,其实决定加盟“熊猫驿站”前自己也曾犹豫过,毕竟这种连锁经营的模式和之前自家经营农家乐的传统模式区别太大了。
按照他与熊猫驿站经营公司的约定,他拿出自家的5间房屋入股,每年就有2万元的分红,而且以后每年的分红还会增加10%。8年后,对方将这个驿站全部交给他。不用担心客源不足,不用担心接待不周,一年分得纯利润2万元。成功变身为“跷脚老板”,让郭大爷乐开了花。
“原来我开过农家乐,和熊猫驿站的经营模式不一样,以前不知道他们是怎么经营的,但是慢慢的现在懂了,觉得无论怎么做,都是我们老百姓受益。”
结合乡村旅游度假示范区的创建,以高原村及虹口村为试点,虹口乡创建了熊猫驿站乡村酒店连锁品牌。以此为依托,积极探索创新乡村旅游发展新形态,大力推进“农户+合作社+品牌经营连锁公司+成都大学+成都旅游产业促进中心”的新模式,突出产业集聚,促进分散旅游资源向统一品牌经营集中;探索分步引导,鼓励农民出租部分房间,参与经营分红,加快农民向景民的转变;引进大学资源,推行“一户一大”,促进农家乐服务水平和经营理念的提高,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探索了有益的途径。
说到成都的城乡统筹,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无疑是一个重头,而都江堰市柳街镇鹤鸣村,则是一个绕不过的地方。“成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第一村”的称号,使这里具备了一种非同寻常的意义。曾经,这个村静悄悄地率先开始了一场试验性的变革,如今,改革的成果让村子的名字远播四方。
农村“产改”,从这里开始
6月14日,鹤鸣村支书刘文祥带着记者在村子新建的集中居住区走了一圈。这是一个别墅式的村落,原有的林盘被完整地保留下来,硬化村道四通八达,每家每户两层小楼的门前屋后,都种着花卉蔬菜,树木葱茏,一片崭新的田园风光。刘文祥跟村民随意搭讪着,迈步走进了一户人家的厨房。“看,房子里的设施跟城市里没有什么区别吧?”刘文祥的言语里,满是自豪。
“能够有今天的好日子,都是因为有了确权颁证的改革。”刘文祥说。
2008年初,鹤鸣村接到了一个从未听说过的改革任务——确权。“选择我们村,一方面因为村里的干部群众在1980年就已经体会过改革带来的好处,我们是都江堰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的首个试点村。加之具有良好的干群基础和淳朴的民风,村民具有一定的参与意识和欲望。另一方面,鹤鸣村是一个经济基础较弱的纯农业村,既没有产业化项目支撑,又没有农业规模化经营,比较容易探索和积累具有普适性的经验。”刘文祥介绍道。
一切进行得紧锣密鼓又有条不紊。3月4日,入户摸底调查;3月10日,完成572户入户调查工作;3月18日全面完成资料汇总、公示等基础工作;3月31日,首先在七组颁证;4月底,全村600多户村民都领到了各自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集体土地使用权证》《房屋所有权证》和《林权证》。
改革进行得很顺利,离不开鹤鸣村群众的集体智慧。帮农民摸清家底,理清土地、林地“剪不断、理还乱”的权属,任务艰巨。鹤鸣村坚持发挥村民的自主性,充分尊重村民的诉求,让村民自行解决争议纠纷。为此,鹤鸣村议事会、监事会,调解小组相继成立,《柳街镇鹤鸣村村规民约》、《柳街镇鹤鸣村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摸底调查公示异议处理(暂行)办法》等陆续出台。
在村委会的展示厅,刘文祥指着一张“鱼鳞图”,向记者介绍起当时划分土地权属的情况。原来,为了便于大家确定土地权属,全村3100多亩土地的具体位置,哪块地属于哪家、有多大,都在一张地图上标识得清清楚楚,每户村民的当家人都在图中自己的地块上按下鲜红的指印。
就这样,第一个开始试点、第一个完成确权颁证、第一个形成了比较完善的配套措施章程、第一个通过了专家评审,鹤鸣村成为“成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第一村”。
如今,依靠确权颁证的基础,鹤鸣村土地综合整治推进得相当顺利,第一期136户集中居住区已经建成,第二期195户也在建设之中。“原先不愿意参与集中居住的农户,看到了村子实实在在的变化,现在也申请加入进来了。”
在农用地流转上,鹤鸣村目前有5个院落流转给旅游公司搞开发,最近还将有一家公司入驻,建一个珍稀水果园。“村民住进了新房子,在自家土地上给入驻公司打工,每年还有固定的流转租金,日子过得比以前好多了。”
在自己的土地上,做个现代农业工人
鹤鸣村由于位置较偏,具备一些改革试验的条件,成为产权制度改革的先行者。“确权是基础,流转是核心,配套是保障”,随之跟进的许多村子,借助交通等优势,在土地流转的成效上大大超过了先行者。
在崇义镇海运村,都江堰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大桥村五组村民许学兰正在一个巨大的花卉温室大棚里给花浇水。“这个示范园区占掉了我家将近4亩地,我每年每亩地能够获得1000斤大米的补贴。现在我在公司打工,平时给花浇水,进行简单的管理,每个月有近千元的收入,年底还有奖金,公司也给我买了保险。相比以前我自己种小麦,现在的工作收入增加了许多。”许学兰说,这样的工作强度,比以前单干的时候小得多,也能够照顾老人小孩,“只是工作日固定上班8小时,人没有那么自由了。”
都江堰孙桥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李总介绍说,公司入驻示范园区后,凡是流转到园区的农户,公司都无条件聘请他们,当地农民除获得土地租金外,土地流转后富余劳动力在园区工作或外出打工,农户家庭收入远远高于流转前。“现在示范区的发展情况很好,附近的富余劳动力都得到了解决,我们想要扩展经营规模,从原来的500亩扩大到700亩,可是招工却成了一个难题。”
在产权制度改革的基础上,都江堰鼓励在特色优势产业上,通过“大园区+龙头企业+小业主”、“大园区+专合组织+小业主”等经营模式,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都江堰现代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就是都江堰市十万亩现代生态农业集聚区综合工程项目的一个缩影。
如今,都江堰市各乡镇已形成了蔬菜种植区、猕猴桃生产区、三木药材产业区、花卉苗木区、生猪养殖区等多个特色产业园区。各园区流转的土地,正在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世代居住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正享受着“还权赋能”所带来的实惠。
熊猫驿站,发展旅游的新模式
大力发展旅游业,无疑是都江堰市的“立市之本”。如何将统筹城乡的改革与旅游业发展紧密融合,都江堰也走出了自己的特色之路。
在虹口乡瓦子坪安置点,地震中房屋受损的农户分到统规统建重建新房后,拿出一部分空余房间入股熊猫驿站经营公司。“熊猫驿站”是虹口乡联合成都市旅游产业促进中心与当地农户创办的一种连锁乡村旅游酒店。如今,瓦子坪风情小镇以欧式元素进行氛围营造,汇集了乡村酒店、小超市、特色山货铺、酒吧、水吧等全方位旅游接待场所,确保“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元素的全面体现。
在村民郭大爷家,一个独具欧洲风情的小驿站已经建成。郭大爷说,其实决定加盟“熊猫驿站”前自己也曾犹豫过,毕竟这种连锁经营的模式和之前自家经营农家乐的传统模式区别太大了。
按照他与熊猫驿站经营公司的约定,他拿出自家的5间房屋入股,每年就有2万元的分红,而且以后每年的分红还会增加10%。8年后,对方将这个驿站全部交给他。不用担心客源不足,不用担心接待不周,一年分得纯利润2万元。成功变身为“跷脚老板”,让郭大爷乐开了花。
“原来我开过农家乐,和熊猫驿站的经营模式不一样,以前不知道他们是怎么经营的,但是慢慢的现在懂了,觉得无论怎么做,都是我们老百姓受益。”
结合乡村旅游度假示范区的创建,以高原村及虹口村为试点,虹口乡创建了熊猫驿站乡村酒店连锁品牌。以此为依托,积极探索创新乡村旅游发展新形态,大力推进“农户+合作社+品牌经营连锁公司+成都大学+成都旅游产业促进中心”的新模式,突出产业集聚,促进分散旅游资源向统一品牌经营集中;探索分步引导,鼓励农民出租部分房间,参与经营分红,加快农民向景民的转变;引进大学资源,推行“一户一大”,促进农家乐服务水平和经营理念的提高,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探索了有益的途径。